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白話 長阿含經卷第八


長阿含經卷第八

(八)第二分散陀那經第四

在羅閱祇毗訶羅山的七葉樹窟,佛陀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一起居住。此時,王舍城有一位名叫散陀那的居士,他喜歡到處遊覽,每天都會出城到佛陀那裡去。當時,他仰望天空,心中想道:“現在去見佛陀不太適合,他可能在靜室中靜思冥想,而大比丘們也在修習禪定,我現在可以先去烏暫婆利梵志女林,等待一會兒再去見佛陀,向他致敬問候,然後也去拜訪其他的比丘們。”

於是,他前往烏暫婆利梵志女林,那裡有一位名叫尼俱陀的梵志,和五百位梵志子在林中停留。當時,眾梵志聚在一起,高聲論道,談論各種世俗的事情,如國家政治、戰爭、義和團體、官員和平民的事情、車馬游園林、服飾飲食、女性等等,整日沉溺於這些世俗的話題中。

就在這時,那些梵志看到散陀那的居士來了,就命令眾人保持安靜:“為什麼?因為那位沙門瞿曇的弟子現在從外面來了,他是沙門瞿曇白衣弟子中最優秀的,他一定會來這裡,所以你們應該保持安靜。”於是,眾梵志都保持沉默。

散陀那居士到達梵志所在的林中,向他們致敬並坐下。隨後,他告訴梵志們:“我的師父佛陀經常享受寧靜,不喜歡嘈雜的環境。相較於你們在人群中高聲大論,總是講一些無益的話題,他和他的弟子們更喜歡獨處修行。”

梵志們回答居士:“沙門瞿曇曾經和人們談論過嗎?眾人如何知道他有偉大的智慧?你們的師父常常獨自處在邊緣,像瞎牛一樣吃草,只追隨他看到的東西,而沙門瞿曇也是如此,喜歡獨自見證,享受寂靜。如果他來了,我們可以稱他為瞎牛。他經常自稱擁有偉大的智慧,但我只需要一句話就能讓他沉默,像一隻龜一樣躲在殼裡,無法逃避。”

此時,佛陀正在閑靜室中,聽到梵志居士的話,便離開七葉樹窟,前往烏暫婆利梵志女林。當時,梵志看到佛陀來了,命令他的弟子們保持安靜,不要起來迎接,也不要恭敬地行禮,只需要準備一個特別的座位給佛陀坐下。等佛陀坐下後,弟子們再問他:“沙門瞿曇,你從哪裡來?你用什麼方法教導弟子們修習梵行,達到內心平和,安住定心?”

當時,佛陀漸漸地走近那座園子。梵志們在不知不覺中起身迎接他,並說道:“歡迎,瞿曇大師!歡迎,沙門!好久不見,你今天為何而來?請坐這裡。”佛陀隨即坐下,笑容滿面,心裡暗自想著:“這些愚蠢的人不能自己決定,一開始就要給他們指明方向,結果還是做不到。為什麼呢?因為佛的神力讓他們的邪惡心念自然敗壞了。”

當時,散陀那居士向佛陀行禮,然後坐在一旁。尼俱陀梵志向佛陀問好,也坐下來,然後問佛陀:“沙門瞿曇!從你開始修行以來,你用了什麼方法來教導弟子修習梵行,達到內心平靜,安住定心呢?”

佛陀回答說:“停一下!梵志們!我的法教深廣無比,從開始修行到現在,我教導著許多弟子,讓他們得到平靜,安住在處境中,淨化心靈,這是你們所不能及的。”

佛陀又告訴梵志們:“如果你們的師父和弟子所修習的道法是淨的或不淨的,我都能說得清清楚楚。”

當時,五百梵志弟子們都舉起聲來,彼此稱讚說:“瞿曇沙門有很大的威勢,有很大的神力,他問我們的義意,就能為我們開啟真義。”

尼俱陀梵志讚嘆佛陀,說:“真好啊,瞿曇大師!請你分辨一下。”

佛陀回答說:“仔細聆聽,我來告訴你們。”

梵志回答說:“我很樂意聽!”

佛陀告訴梵志們:你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卑陋的,你們赤裸地穿著,用手遮蔽身體,不接受用碗或盂的食物,不接受兩壁或兩人中間的食物,不接受兩刀或兩盂中間的食物,不接受共食家的食物,不接受懷胎家的食物,看到狗在門口就不接受它的食物,不接受有許多蒼蠅的食物,不接受被邀請的食物,如果別人先吃了就不吃了;不吃魚、肉、不喝酒,不混合兩種食物在一起,一餐只嚥下一口,最多吃七餐,接受人家的慷慨馈赠,最多只能增加七餐;或者一天只吃一餐,或者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只吃一餐;或者只吃水果,或者吃雜糧,或者吃米汁,或者吃麻米,或者吃粳米,或者吃牛糞,或者吃鹿糞,或者吃樹的根、枝葉、果實,或者吃自然落下的果實。

尼俱陀梵志問佛陀:“瞿曇大師啊,你看那些苦行者,他們穿的衣服可能是被拼湊起來的,或是草編成的,或是樹皮製成的,或是裸露身體,或是用鹿皮做的,有些人留著頭髮,或是用毛編成的,有些人穿著塜間衣,有些人常常舉手,不坐牀席,經常蹲著,有人剃光頭,只留鬍鬚和頭髮,有些人睡在荊棘上,有些人睡在果蓏上,有些人赤裸身體睡在牛糞上;有些人一天要洗三次澡,有些人一晚上要洗三次澡,這些人為了自我修行,忍受了各種痛苦和辛勞。這樣的人,他們的行為可以被稱為純淨的法嗎?”

梵志回答說:“這樣的行為是純淨的,不是不純淨的。”

佛陀告訴梵志:「你認為這是純淨的,但我要告訴你其中有穢垢。”

梵志說:“好的,瞿曇大師,請你說明,我非常樂意聽。”

佛陀告訴梵志:這些苦行者常常自我陶醉,自以為行為光明磊落,能夠得到供養和敬禮,這就是垢穢。這些苦行者在得到供養之後,會變得樂著堅固,愛染不捨,不知道如何遠離,也不知道如何解脫,這也是垢穢。這些苦行者,當看到有人來的時候,會一起坐禪,但如果沒有人的時候,就會隨便坐或躺,這也是垢穢。

苦行者也有垢穢的行為。這些苦行者聽到正義之言卻不同意,這是垢穢。他們雖然有正確的問題,卻因為恣意而不回答,這也是垢穢。當他們看到有人供養沙門或婆羅門時,會試圖阻止,這也是垢穢。如果他們看到沙門或婆羅門食用更生物而呵責對方,這也是垢穢。當他們有不潔淨的食物時,不會施捨給別人,但如果有潔淨的食物,卻會貪婪地自己享用,這也是垢穢。他們自認為善良,卻毀謗別人,這也是垢穢。他們為殺、盜、淫、兩舌、惡言、妄語、綺語、貪婪、嫉妒、邪見、顛倒等行為,這也是垢穢。

這些苦行者也有懈怠、忘失、不練禪定、無智慧,就像禽獸一樣,這也是垢穢。他們傲慢自大,增上心強,這也是垢穢。他們缺乏誠信和信仰,沒有持守淨戒,沒有精勤地接受人的教導,經常與邪惡人為伴,這也是垢穢。他們充滿仇恨和怨恨,喜歡欺騙,自以為是,妒忌別人,常常抱著錯誤的觀念,這也是垢穢。這樣的行為,難以稱為純淨的。

梵志問佛陀:「那些有垢穢行為的苦行者算不算是純淨的呢?」

佛陀回答說:「他們是不潔淨的,並非純淨的。現在,我將在你面前,講解清淨、沒有垢穢的法則。」

梵志表示願意聽教。

佛陀說:「那些苦行者不會自我膨脹,覺得自己行的苦行會得到供養和尊敬。這是苦行的純淨法則。當他們得到供養時,心境不會貪婪,明白了超越世俗的道路,了解了真正的法則。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當他們修禪時,不會因為有人或沒有人而有所差異,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當他們聽到別人講正義的話時,會感到喜悅並接受,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當他們遇到其他人的問題時,會樂意解答,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

當他們看到有人供養沙門或婆羅門時,不會試圖阻止,而是代表他們感到高興,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當他們看到沙門或婆羅門食用更生物時,不會責備對方,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當他們有不潔淨的食物時,不會因為貪婪而不舍得,而潔淨的食物也不會讓他們染上貪婪之心,他們會認識到自己的過失,了解真正的法則,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他們不會自我吹噓,也不會誹謗他人,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他們不會犯殺戮、偷盜、淫亂、雙舌、惡言、妄語、綺語、貪婪、嫉妒、邪見等罪行,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

佛陀說:「那些苦行者勤奮不懈,喜歡修習禪行和智慧,不像動物般愚昧,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他們不會傲慢自大,也不會因為高貴而驕傲,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他們常常培養信仰和正義,努力遵守戒律,勤於受教訓,與善良的人為伴,積極行善,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他們不會懷恨嫉妒之心,也不會耍花招欺騙他人,不執著於自己的見解,也不希望他人犯錯,沒有邪見和偏見,這也是苦行的純淨法則。」

佛陀問梵志:「這樣的苦行是否是清淨離垢的法則呢?」

梵志回答說:「是的!這確實是一種清淨離垢的法則。」

梵志再問佛陀:「那麼這樣的苦行是否是第一堅固的行為呢?」

佛陀回答說:「不是!這只是皮毛而已。」

梵志表示希望聽到更深入的法則。

佛陀告訴梵志:「你要好好聽著,我現在要講述更深入的法則。」

梵志表示願意並期待聆聽。

佛陀說:「梵志啊!那些苦行者自己不殺生,也不教導他人殺生,不偷盜,也不教導他人偷盜,不邪婬,也不教導他人邪婬,不妄語,也不教導他人妄語。他們以慈悲之心充滿一方,並且廣布到其他方向,慈悲之心無限廣大,沒有二元對立,世界上充滿了它的存在。同樣,他們的悲憫、喜悅和放下的心態也都如此。這樣的苦行者被稱為『樹節』。」

梵志問佛陀:「請說明什麼是苦行的堅固之義?」

佛陀告訴梵志:「你要仔細聽,我現在就要講解。」

梵志說:「好的,尊者,我很樂意聆聽。」

佛陀說:「那些苦行者自己不殺生,也教導他人不殺生,不偷盜,也教導他人不偷盜,不邪婬,也教導他人不邪婬,不妄語,也教導他人不妄語。他們以慈悲之心充滿一方,並且廣布到其他方向,慈悲之心無限廣大,沒有二元對立,世界上充滿了它的存在。同樣,他們的悲憫、喜悅和放下的心態也都如此。此外,這些苦行者還能夠識別到無數劫的過去,記得他們的前世、現世和未來生命,記得他們的名字、飲食、壽命和所受的苦樂。他們能夠無限回溯到無數劫的過去,因此他們的苦行非常堅固而不會被破壞。」

梵志問佛陀:「第一的是什麼呢?」

佛陀回答說:「梵志啊!你要仔細聆聽,我現在就來告訴你。」

梵志說:「好的,尊者,我非常樂意聆聽。」

佛陀說:「那些苦行者自己不殺生,也教導他人不殺生,不偷盜,也教導他人不偷盜,不邪婬,也教導他人不邪婬,不妄語,也教導他人不欺詐。他們以慈悲之心充滿一方,並且廣布到其他方向,慈悲之心無限廣大,沒有二元對立,世界上充滿了它的存在。同樣,他們的悲憫、喜悅和放下的心態也都如此。此外,這些苦行者還能夠識別到無數劫的過去,記得他們的前世、現世和未來生命,記得他們的名字、飲食、壽命和所受的苦樂。他們能夠無限回溯到無數劫的過去,並且能夠清楚地觀察眾生的種種行為和命運。他們能夠看到眾生的顏色、美醜、善惡、所趣和隨行所墮的結果,盡知盡見。他們也能夠看到眾生的身、口、意三行善惡,是否誹謗賢聖,是否相信邪說,以及身壞命終時是否墮入三惡道。或者他們也能夠看到那些身、口、意三行都善良、不謗賢聖、信仰正法的眾生,當他們身壞命終時,會復活在天、人的世界中。總而言之,這些苦行者擁有清淨的天眼,能夠觀察眾生的種種行為和命運,乃至隨行所墮,無不見知。這就是苦行者的第一勝利。」

佛陀告訴梵志:「在這個法中,還有更勝的人。我常以這個法來化諸聲聞,他們也能夠透過這個法修煉成為梵行者。」

當時,五百梵志的弟子們紛紛大聲稱讚佛陀,自認為比不上佛陀。

此時,散陀那居士對梵志說:「你曾經說過:『如果瞿曇來了,我們會把他當做瞎牛。』現在佛陀來了,你為什麼不這麼稱呼他?還有,你曾經說過:『我能用一句話把瞿曇說服,讓他無話可說,就像把龜藏在六個方向中一樣,沒有逃脫的地方。』你現在為什麼不用你的話來挑戰佛陀呢?」

佛陀問梵志:「你記得以前有這樣的話嗎?」

梵志答道:「我確實說過。」

佛陀告訴梵志:「難道你不曾從以前的梵志那裡聽說過,佛陀、如來喜歡獨自在山林中靜坐,享受閑逸的生活,就像今天我喜歡閑居嗎?難道你不覺得,和你相反,佛陀喜歡安靜,而不是愛喧鬧,而且他講的話也都是有益的,不像你喜歡說一些無用的話,整天浪費時間嗎?」

梵志回答說:「我聽說過過去的佛陀們都喜愛在山林中獨自靜坐,就像現在的佛陀;但是我認為我的方式更好,我喜愛喧鬧,並且喜歡說一些無用的話,整天浪費時間。」

佛陀告訴梵志:「難道你不記得,瞿曇沙門能夠講解菩提,自己能夠控制自己,也能控制他人;自己能夠達到止息,也能幫助他人達到止息;自己能夠證得涅槃,也能幫助他人證得涅槃;自己能夠解脫,也能幫助他人解脫;自己能夠達到滅度,也能幫助他人達到滅度嗎?」

於是,梵志立即從座位上起身,向佛陀鞠躬,捧著佛陀的腳自稱:「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現在我歸向佛陀,向您的腳鞠躬。」

佛陀告訴梵志:「停!停!不要這樣,只要你內心真正明白,那就已經是最好的禮敬了。」

於是,梵志虔誠地向佛陀鞠躬,然後坐在一旁。

佛陀告訴梵志說:「你不應該以為我講法是為了得到利益和供養,不要懷有這樣的心態。如果你有任何需要,我會盡我所能幫助你。我所講的法,是非常微妙的,旨在消除不善行為,增進善法。」

佛陀又告訴梵志:「你不應該以為我講法是為了尊重我的名聲,或者是為了迎合我的眾多追隨者,不要懷有這樣的心態。你的家人已經屬於你了。我所講的法,旨在消除不善行為,增進善法。」

佛陀接著告訴梵志:「你不應該以為我把你放在不善的人群或黑暗中,不要懷有這樣的心態。只要你拋棄不善行為和黑暗,我會為你講解清淨的法。」

佛陀還告訴梵志:「你不應該以為我排除你在善法和清淨的人群中,不要懷有這樣的心態。只要你在善法和清淨的人群中修行,我會為你講解清淨的法,消除不善行為,增進善法。」

當時,五百位梵志的弟子都非常誠心地聆聽佛陀的教誨。可是,魔波旬想破壞他們的誠心,於是以自己的力量來干擾他們的思想。佛陀知道此事後,便告訴散陀那:「這五百位梵志的弟子都非常誠心地聆聽我的教誨,但是魔波旬卻在干擾他們的思想,我現在要回去了,你也可以跟我一起走。」於是,佛陀用右手拿起散陀那居士,然後消失在空中,回到了佛陀的道場。

當時,散陀那居士、尼俱陀梵志和五百位梵志的弟子,聽了佛陀的教誨,都非常高興,並開始認真跟隨佛陀的教法。

(九)佛說長阿含第二分眾集經第五

有一次,佛陀帶著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在末羅遊行,最後到了波婆城的闍頭菴婆園。當天晚上,月亮十五日月滿,佛陀在露地上坐著,周圍有眾比丘圍繞著他。佛陀講了很多法語之後,告訴舍利弗說:「現在四方的比丘都聚集在這裡,都非常精進,不顧疲倦,而我卻感到背部疼痛,想暫停一下,你現在可以為眾比丘講法。」

舍利弗回答說:「好的,我會按照佛陀的教法講解。」

於是,佛陀就躺下來,右臂側放,雙腳疊起來,示意舍利弗開始講法。

舍利弗告訴眾比丘說:「現在波婆城有一個叫做尼乾子的人不久前去世了,他的弟子們分成了兩派,經常為了論點而爭吵不休,互相指責和辱罵,各自認為自己是對的。他們互相爭論說:『我知道這個法,你不知道;你的見解是錯誤的,我的是正確的。』他們的言語錯亂,沒有前後次序,自認為自己是對的,以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我的觀點勝過你的,你說的是錯的。我現在可以成為討論的主角,如果你有問題,可以來問我。』」

「諸比丘啊!有一次,國人因為尼乾者的法不真正,導致爭訟不斷,造成民眾厭惡。這就像朽敗的塔無法再修復,已經沒有用了,這不是三耶三佛所說的。唯有我釋迦牟尼佛的無上法,最為真正可得出要,就像新建的塔可以美觀堂皇一樣,這是三耶三佛所說的。所以我們今天應該集合法、律,以防止爭訟,使梵行長久存在,多方面造福,讓天人都可以得到安寧。如來講過一個正法,所有眾生都靠著它得以存活;又講過另一個法,所有眾生都是靠著自己的行為前往。這兩個法都是如來所說的,我們應該一起集合它們,以防止爭訟,使梵行長久存在,多方面造福,讓天人都可以得到安寧。

「諸比丘啊!如來又講過兩個正法:一個是名為二色的法,另一個是名為二癡二愛的法。又有兩個法:有見和無見;還有兩個法:一個是無慚,另一個是無愧。又有兩個法:一個是有慚,另一個是有愧。又有兩個法:一個是盡智,另一個是無生智。還有兩個法,它們因為欲愛而產生:一個是淨妙色,另一個是不思惟。還有兩個法,它們因為瞋恚而產生:一個是怨憎,另一個是不思惟。還有兩個法,它們因為邪見而產生:一個是從他人聽來的,另一個是邪想。還有兩個法,它們因為正見而產生:一個是從他人聽來的,另一個是正想。還有兩個法,它們因為因緣而產生:一個是學習解脫,另一個是不學習解脫。還有兩個法,它們因為因緣而產生:一個是有為界,另一個是無為界。這就是如來所說的,我們應該一起撰集它們,以防止爭訟,使梵行長久存在,多方面造福,讓天人都可以得到安寧。

「諸比丘啊!如來講過三個正法,即三個不好的根源:貪欲、瞋恚和愚癡。又有三個好的根源,即不貪、不恚和不癡。還有三種不好的行為,即不好的身、口和心的行為;三種惡行為,即惡劣的身、口和心的行為;三種好的行為,即良好的身、口和心的行為。還有三種不好的想法,即欲念、瞋念和害念;三種好的想法,即無欲念、無瞋念和無害念。

「另外還有三種福報的行為,即施與、平等和思惟;三種受的經驗,即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的受;三種愛的狀態,即欲愛、有愛和無有愛;三種有所依附的狀態,即欲望、習氣和無明。還有三種火焰,即欲望的火焰、瞋恚的火焰和愚昧的火焰;三種追求,即追求欲望、追求習氣和追求佛法。還有三種增長,即我們自身的增長、世界的增長和法的增長。三個世界,即欲界、瞋界和害界;三個超脫的界,即出離界、無瞋界和無害界;三個界,即色界、無色界和盡界。最後還有三種聚合,即戒聚、定聚和慧聚;三種戒律,即增長戒律、增長意念和增長智慧。」

「另外還有三個三昧,即空三昧、無願三昧和無相三昧;三個境相,即止息相、精勤相和捨相;三種智慧,即自識宿命智明、天眼智明和漏盡智明;三種變化,即神足變化、知他心隨意說法和教誡;三種欲望的根源,即由現欲生人天、由化欲生化自在天和由他化欲生他化自在天;三種樂生的方式,即眾生自然成辦、以念為樂並自唱善哉以及得止息樂;三種苦,即行苦、苦苦和變易苦;三種根源,即未知欲知根、知根和知已根;三種堂,即賢聖堂、天堂和梵堂;三種發,即見發、聞發和疑發;三種論,即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論述;三種聚合,即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三種憂,即身憂、口憂和意憂;三位長老,即年耆長老、法長老和作長老;三種眼,即肉眼、天眼和慧眼。諸位比丘!這是如來講述的正法,應當共同整理,以避免爭議,讓佛法長存,對天人都能有所裨益和安寧。

「諸比丘!如來講述了四正法,即口四惡行:妄語、兩舌、惡口和綺語;以及口四善行:實語、軟語、不綺語和不兩舌。

「另外還有四不聖語:不見言就說、不聞言就說、不覺言就說,不知道就說;以及四聖語:見到就說、聽到就說、覺察到就說,知道就說。還有四種食:摶食、觸食、念食、識食;四種受:現在作苦行後受苦報、現在作苦行後受樂報、現在作樂行後受苦報、現在作樂行後受樂報;四種受:欲受、我受、戒受、見受;四種縛:貪欲身縛、瞋恚身縛、戒盜身縛、我見身縛。

「還有四刺:欲刺、恚刺、見刺、慢刺;四種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另外還有四念處:比丘們觀察自己的內在身體,精勤不懈,不忘記憶念,放下世俗的貪慾和煩惱;觀察外在身體,精勤不懈,不忘記憶念,放下世俗的貪慾和煩惱;內外身體都觀察,精勤不懈,不忘記憶念,放下世俗的貪慾和煩惱。另外還有四意斷:比丘們在未起惡念時,用方便方法防止惡念的產生;在已經起惡念時,用方便方法使之消失;在未起善念時,用方便方法使之產生;在已經起善念時,用方便方法思考,使之更加增長。」

「諸比丘!還有四法,稱為四神足;比丘們通過精進,定心,意念,思考等方法,追求定滅行成就。同樣,還有四法,稱為四禪;比丘們除掉慾望和不善的行為,通過覺知和觀察,進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和第四禪。還有四法,稱為四梵堂:慈、悲、喜和舍。此外,還有四法,稱為四無色定;比丘們超越所有的色想,先消除瞋恚,思考無量空虛,進入識虛,不用虛,有想無想虛等。

「還有四法,稱為四法足:不貪法足,不瞋法足,正唸法足,正定法足。還有四法,稱為四賢聖族;比丘們滿足於衣食住行,不過分追求,不受良善和惡劣的影響,知道禁忌和正路,積極精進,完美成就此法,也能教導別人做到這一點,這是第一賢聖族的住所。從古到今天,沒有經歷過混亂和煩惱;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和世間人,都無法詆毀;在食、衣、住和醫療方面,都知足常樂。還有四法,稱為四攝法:佈施、慈悲、利益他人、平等利他。還有四法,稱為四須陀洹支:比丘們對佛、法、僧、戒有完全的信仰。還有四法,稱為四受證:色受證、身受滅證、念宿命證、知漏盡證。最後,還有四法,稱為四道:苦遲得道、苦速得道、樂遲得道、樂速得道。」

「還有四法,稱為四聖諦: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還有四法,稱為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還有四法,稱為四處:實處、施處、智處、止息處。還有四法,稱為四智:法智、未知智、平等智、知他人心智。還有四法,稱為四辯才:法辯、義辯、詞辯、應辯。還有四法,稱為四識住處:色識住處、緣色住處,與愛俱增長,受、想、行識中亦如是住。還有四法,稱為四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還有四法,稱為四無扼:無慾扼、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

「還有四法,稱為四淨: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還有四法,稱為四知:可受知受、可行知行、可樂知樂、可舍知舍。還有四法,稱為四威儀: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臥知臥。還有四法,稱為四思惟:少思惟、廣思惟、無量思惟、無所有思惟。還有四法,稱為四記論:決定記論、分別記論、詰問記論、止住記論。還有四法,稱為佛四不護法;如來身行清淨,無有缺漏,可自防護;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亦復如是。這是如來所說的正法,應當共同撰集,以防爭訟,使梵行久立,多所裨益,天、人獲安。」

「又,諸比丘啊!如來講述了五正法,就是五個入口:眼睛所見的顏色、耳朵所聽的聲音、鼻子所嗅的氣味、舌頭所嘗的味道、身體所觸摸的感覺。還有五法,稱為五受蘊:色受蘊、受、想、行、識受蘊。還有五法,稱為五蔽:貪慾蔽、瞋恚蔽、睡眠蔽、掉戲蔽、疑蔽。還有五法,稱為五下結:身見結、戒盜結、疑結、貪慾結、瞋恚結。還有五法,稱為五上結: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還有五法,稱為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還有五法,稱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還有五法,稱為滅盡枝:一是比丘信仰佛陀、如來、真正覺者等十個稱號。二是比丘身體健康,常處安靜。三是正直坦誠,沒有諂媚之心,能如此者,如來便指示涅槃之路。四是專注心志,使其不被擾亂,記憶昔日所誦念的經文,牢記不忘。五是善於觀察法之起滅,以智慧行於苦本。還有五法,稱為五發:非時發、虛妄發、不當發、虛言發、無愛心發。還有五法,稱為五善發:適時發、實際發、正當發、和言發、愛心發。還有五法,稱為五憎嫉:住處憎嫉、施主憎嫉、利益憎嫉、色憎嫉、法憎嫉。」

「還有五法,稱為五趣解脫:一是身體不潔的想法,二是食物不潔的想法,三是一切行為都不是常態的想法,四是一切世間無法帶來快樂的想法,五是死亡的想法。還有五法,稱為五出要界:一是比丘對慾望不感興趣,也不靠近它,只是想要逃離它,樂意離開,親近不怠,心態調柔,離開慾望,那是因為那個慾望引起了各種沉迷,也捨棄了一切糾葛而得到解脫,這就是慾望的出要界。瞋恚、嫉妒、色慾、身見也都是如此。

「還有五法,稱為五喜解脫入。如果比丘勤奮不懈,在寧靜的場所感到快樂,專心致志,還沒有解脫,還沒有完全解脫,還沒有安定下來。什麼是這五個呢?那麼,比丘聽到如來說法,或者聽到梵行者說,或者聽到老師講法,思考觀察,分辨法義,內心感到高興,感到高興之後,對這個法感到愛,對這個法感到愛之後,身心安定下來,身心安定下來之後,獲得禪定,獲得禪定之後,獲得實際的認知,這就是初級的解脫入門。然後,比丘聽到法之後感到高興,受持誦經,也感到高興,為他人講解,也感到高興,思考分辨,也感到高興,對法獲得了定性,也是如此。還有五法,稱為五人:中觀涅槃、生死涅槃、無行涅槃、有行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諸比丘!這就是如來說的正法,應該共同編輯,以防止爭議,使梵行長期存在,給天人帶來益處和安寧。

「又,諸比丘!如來講述了六正法,稱為內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還有六法,稱為外六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還有六法,稱為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還有六法,稱為六觸身:眼觸身,耳、鼻、舌、身、意觸身。還有六法,稱為六受身:眼受身,耳、鼻、舌、身、意受身。還有六法,稱為六想身: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還有六法,稱為六思身: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還有六法,稱為六愛身:色愛身,聲、香、味、觸、法愛身。還有六法,稱為六爭端的根源:如果比丘喜歡生氣,不尊重如來、法、眾,破戒而不悔改,沾染污穢,還喜歡在人群中製造爭端,讓人厭惡,擾亂清淨的眾生,使得天人不安。諸比丘!你們應該自我觀察,如果有生氣的情緒,就像那些擾亂眾生的人,應該團結和合眾,廣泛佈置方便,消除這些爭端的根源;你們還應該專注於自我觀察,如果痛恨已經消除,應該更加努力,遏制這種情緒的產生。諸比丘!嫉妒、慳吝、怨恨、虛偽、自我執著、執迷於錯誤觀念、與邪見相伴,也是如此。還有六法,稱為六界:土界、火界、水界、風界、空界、識界。還有六法,稱為六察行:眼察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察法。」

「還有六法,稱為六出要界。如果比丘說:『我修習慈心,卻產生憤恚。』其他比丘說:『你不要這樣說,不要詆毀如來,如來並沒有說過要使修習慈心的人,產生憤恚的想法,這是不可能的。佛陀說過:只有消除憤恚,才能得到慈心。』如果比丘說:『我修習悲心,卻產生憎嫉的心;修習喜心,卻產生憂愁的心;修習舍心,卻產生愛戀的心;修習無我行,卻產生疑惑的心;修習無想行,卻產生種種擾亂的想法。』也是如此。還有六法,稱為六無上:見無上、聽無上、利養無上、戒無上、恭敬無上、憶念無上。還有六法,稱為六念想: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這是如來所說的正法,當共同編集,以防爭論,使梵行長存,多所功益,天、人都得安寧。

「諸比丘!如來說過七正法,稱為七非法:無信、無慚、無愧、少聽、懈怠、多忘、無智。還有七法,稱為七正法:有信、有慚、有愧、多聽、精進、總持、多智。還有七法,稱為七識住:或有眾生,有若干種身體,有若干種想法,包括天和人,這是第一識住;或有眾生,有若干種身體但只有一種想法,梵光音天最初產生時是,這是第二識住;或有眾生,只有一個身體但有若干種想法,光音天是,這是第三識住;或有眾生,只有一個身體和一個想法,遍淨天是,這是第四識住;或有眾生,住在空虛處、識處、不用處等。

「還有七法,稱為七勤法:一是比丘勤於戒行,二是勤於克服貪慾,三是勤於破除邪見,四是勤於多聽聞,五是勤於精進修行,六是勤於正念觀察,七是勤於禪定修持。還有七法,稱為七想:不淨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皆不可樂想、無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還有七法,稱為七三昧具: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還有七法,稱為七覺意:念覺意、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舍覺意、定覺意、護覺意。這是如來所說的正法,當共同編集,以防爭論,使梵行長存,多所功益,天、人都得安寧。

「諸比丘!如來說過八正法,稱為世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還有八法,稱為八解脫:色觀色,為一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為二解脫;淨解脫,為三解脫;度色想滅瞋恚想住空處解脫,為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為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為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為七解脫;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為八解脫。還有八法,稱為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還有八法,稱為八人:須陀洹向、須陀洹、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那含、阿羅漢向、阿羅漢。這是如來所說的正法,當共同編集,以防爭論,使梵行長存,多所功益,天、人都得安寧。

「諸比丘!如來曾講過九正法,即稱為九眾生居:有些眾生,有多種身體和多種想法,包括天界和人間,這是第一眾生居;還有些眾生,有多種身體但只有一種想法,如梵光音天最初誕生時,這是第二眾生居;還有些眾生,只有一種身體但有多種想法,如光音天,這是第三眾生居;還有些眾生,只有一種身體和一種想法,如遍淨天,這是第四眾生居;還有些眾生,無所覺知,無想天,這是第五眾生居;還有些眾生,住在空虛的狀態中,這是第六眾生居;還有些眾生,住在意識的狀態中,這是第七眾生居;還有些眾生,住在無所用的狀態中,這是第八眾生居;還有些眾生,住在有想無想的狀態中,這是第九眾生居。這是如來所說的正法,當共同編集,以防爭論,使梵行長存,多所功益,天、人都得安寧。

「諸比丘!如來曾講過十正法,即稱為十無學法,包括無學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方便、正定、正智、正解脫。這是如來所說的正法,當共同編集,以防爭論,使梵行長存,多所功益,天、人都得安寧。」

當時,世尊批准了舍利弗所說的話。於是,諸比丘聽了舍利弗的講解,感到非常歡喜,並開始跟著實踐。


長阿含經卷第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