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白話 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下

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下

「再來,諸朋友!應當知道五種取蘊,這是佛陀所說的。指的是對於色身的取蘊、對於受的取蘊、對於想的取蘊、對於行的取蘊、對於識的取蘊。

「再來,五種欲望,這是佛陀所說的。指的是眼睛看到色身時,心中產生的喜悅欲望,使心境陷入對色身塵執著。耳朵聽到聲音、鼻子嗅到香味、舌頭品味美味、身體感受到觸覺,也同樣如此。

「再來,五種障礙,這是佛陀所說的。指的是對於樂欲的障礙、對於瞋恚的障礙、對於睡眠的障礙、對於惡行的障礙、對於疑惑的障礙。

「再來,五種煩惱分結,這是佛陀所說的。指的是對於樂欲的煩惱分結、對於瞋恚的煩惱分結、對於執著自我的煩惱分結、對於戒禁取的煩惱分結、對於疑惑的煩惱分結。

「再來,五種慳貪,這是佛陀所說的。指的是對於飲食的慳貪、對於善行的慳貪、對於利養的慳貪、對於色相的慳貪、對於法教的慳貪。

「再來,五種受的根本,這是佛陀所說的。指的是對於樂受的根本、對於苦受的根本、對於喜受的根本、對於憂受的根本、對於捨受的根本。」

再來,五個勝利的根本,是佛所講的。就是信心的根本、精進的根本、念覺的根本、定力的根本、智慧的根本。

再來,五個力量,是佛所講的。就是信心的力量、精進的力量、念覺的力量、定力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再來,五個學習的力量,是佛所講的。就是信心的學習力量、精進的學習力量、念覺的學習力量、定力的學習力量、智慧的學習力量。

再來,五個離開的境界,是佛所講的。就是有些人已具備廣博的聽聞知識,卻未能看到生活中的苦難,他們的心還容納著各種渴望,還未能徹底離開欲望,隨著各種欲望境界起心動念,不退不沒,還未能解脫;後來再藉著這些緣緣起,能夠觀察到一切欲望境界,發起離開欲望的心念,渴望心退去,解脫心興起,修行正道,得到心的解脫;當心的解脫興起,就能夠遠離一切不相應的法,住在無欲的心境中。因此道理,由欲望作為緣起,引發無漏智慧。對於那些具有多聞智慧的人,如果他們不能看到苦,他們的心會容納接受,還未能離開瞋恚,當面對逆境時,會產生瞋恚心,不退不沒,還未能解脫;但若能以此緣起,後來能夠觀察到各種逆境,並起生離瞋心,瞋心退去消退,產生對解脫的愛和樂,善行正道,達到心靈的解脫;當解脫的心起,便能遠離不相應的法,並住於無瞋心境界。因此道理,由瞋恚作為緣起,引發無漏智慧。對於那些具有多聞智慧的人,如果他們不能看到苦,他們的心會容納接受,但還未能遠離傷害,當面對不可意願的情境時,會產生傷害心,不退不沒,還未能解脫;但若能以此緣起,後來能夠觀察到各種不可意願的情境,並起生遠離傷害心,傷害心退去消退,產生對解脫的愛和樂,善行正道,達到心靈的解脫;當解脫的心起,便能遠離不相應的法,並住於無傷害心境界。因此道理,由傷害作為緣起,引發無漏智慧。對於那些具有多聞智慧的人,如果他們不能看到苦,他們的心會容納接受,但還未能遠離對色相的執著,當面對各種色相境界時,會產生對色的執著心,不退不沒,還未能解脫;但若能以此緣起,後來能夠觀察到那些色境界,並起生遠離對色的執著心,色心退去消退,產生對解脫的愛和樂,善行正道,達到心靈的解脫;解脫的心一旦產生,就能遠離與心不相應的法門,停止對色慾的執著。因為這樣的道理,由對色慾為緣,引發無漏的境界。對於那些聞識多、具有廣泛知識的人來說,他們無法看見苦,仍然執著著身體,尚未超越對身體的執著,且對身體產生實際的想法,無法退捨,無法消滅。因此,他們無法達到解脫;只有當他們能以這種執著為緣,再次觀察身體的滅去,興起滅除對身體想法的念頭,並且執著的心退縮消失,對解脫產生愛樂,並且努力實踐正行,才能達到心靈的解脫;解脫的心一旦產生,就能遠離與心不相應的法門,停止對身體的執著。因為這樣的道理,有身體作為緣,引生無漏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五出離界。

再次說,五種解脫的狀態,是佛陀所講的。指的是當有人對待講法的師父,親近承事並且尊重恭敬,修習梵行,不斷地修持,並從中獲得利益。如果當時聽到師父講說正法,心生喜樂,產生對法的深厚思想,隨著這種思想產生,卻不能廣泛地聆聽記憶。只是能夠理解其中的一個法理,根據這個理解,解釋一個義理。如果無法理解其義,就無法對法產生喜心。因此,只有理解了法理,心生歡喜,心情輕鬆自在,由於身心輕鬆自在,就能夠愉快地接受相應的法句。由於接受法句的愉快,心就能夠安住於三摩呬多(禪定)中。住於禪定中,能夠實際地認知事物,進一步地觀察事物,從而遠離塵世和貪欲,獲得解脫的智慧。當解脫的智慧產生時,就會認識到自己的生命已經完結,梵行已經建立,所應該做的事情已經完成,不再受到來世的束縛。對待講法的師父,親近承事並且尊重恭敬,修習梵行,不斷地修持,並從中獲得利益,隨著所聽法的內容,心生喜樂,產生對法的深厚思想,並且廣泛地聆聽記憶。根據所聽法的內容,能夠理解其中的一個法理,解釋一個義理。如果無法理解其義,就無法對法產生喜心。因此,只有理解了法理,心生歡喜,心情輕鬆自在,由於身心輕鬆自在,就能夠愉快地接受相應的法句。由於接受法句的愉快,心就能夠安住於三摩呬多(禪定)中。住於禪定中,能夠真實地了解事物,再真實地觀察事物,因為能真實地觀察,所以能夠擺脫塵世和貪婪,獲得解脫的智慧;當解脫的智慧產生時,就表示已經達到我生已盡的境地,梵行已經確立,所要做的事情也已經完成,不再受後世的束縛。有些人,在聽聞法師講經時,親近並服務法師,尊重且恭敬地修習梵行,不間斷地隨著法師親近和服務,就能聽到法教;根據所聽到的法教,心生喜樂,產生對法的深厚想念,隨著心中對法的喜悅,而能廣泛地聆聽、記憶,並真實地理解各種法義,並且廣泛地向他人解釋和演說。如果不能真實地理解法義,就無法對法產生喜悅之心;因此,真實地了解法義,心生歡喜,由於心生歡喜,身心得到輕鬆安寧,身心舒適,就能樂於接受和順應法義,因為樂於接受和順應法義,心就能夠安住於三摩地;因為安住於那個心靈中,能夠真實地了解事物,再真實地觀察事物,因為能真實地觀察,所以能夠擺脫塵世和貪婪,獲得解脫的智慧;當解脫的智慧產生時,就表示已經達到我生已盡的境地,梵行已經確立,所要做的事情也已經完成,不再受後世的束縛。有苾芻於說法師所,親近承事,尊重恭敬,修習梵行,不間斷地隨著親近承事而聽法;隨著所聽到的法,心生喜樂,產生對法的深刻思想,隨著這樣的思想而廣泛地聆聽、記住法義,並能讓心靜住在一個境界,不退後也不消失。對所聽到的法,隨著尋思、伺察,能發展出正確的智慧;隨著這樣的尋思和伺察,即能對諸法一一了解,隨著了解諸法,即能解析法義,並廣泛地為他人解釋、分別演說。如果不了解諸法,就無法對法產生喜悅之心。因此,了解了諸法,心生歡喜,由於心喜悅,身心都變得輕鬆安詳。由於身心輕鬆安詳,能愉快地接受相應的感受。由於愉快的感受,心能住於三摩呬多(深入禪定)的境界;住在那個心境中,能真實地了知事物;再次如實觀察事物,因如實觀察,能超越塵世和貪欲,得到解脫智慧;解脫智慧一生起,即表示我生已經終結,梵行已經確立,所要作的已經完成,不再受後有之苦。有苾芻,如果在說法師面前親近承事、尊重恭敬,修行梵行,不間斷地隨著親近承事而聽法;即可得到聞法的機會。隨著所聽到的法語,心生喜樂,專心思考法義,隨著心中湧現的法義,能夠廣泛地聆聽、記憶。心住在一個境界上,不退不缺,對所聽到的法,隨著尋求、探究,產生正確的智慧。同時,也能夠善於修持別的三摩地法門,善待攝心,隨著所住心境,轉而增加勝利。因此,能夠對諸法一一了解,隨著了解諸法,就能夠解析法義。並且廣泛地為他人進行分別演說。若不了解諸法義,就不能對法生起喜心。因此,能夠理解諸法義,心生歡喜。由於心生喜樂,身體變得輕鬆安逸,身心相應,產生樂受。由於樂受,心住在三摩呬多(專注靜心)中。因著住在這樣的心境中,能夠真實地了知事物,再次如實觀察。由於如實觀察,就能夠離開塵俗,摆脱貪愛,獲得解脫之智。解脫之智產生後,就能夠了解自己的生命已經終結,梵行已經建立,所做的事情已經完成,不再受後有之苦。如此等種種境界,被稱為五解脫處。

再次,佛所說的是五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

再次,佛所說的是五淨居,就是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

再次,佛所說的是五士夫入法,就是中入、生入、有行入、無行入、上流入,這被稱為五士夫入法。如此等法,佛出於對眾生的悲憫之心,廣為宣說,讓眾生修習如理之法行,為了利益世間的天人,使其得到安樂。

再次,佛所說的是內六處,就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再次,佛所說的是外六處,就是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再次,佛所說的是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再來,佛陀講解了六種觸,包括眼睛的觸覺、耳朵的觸覺、鼻子的觸覺、舌頭的觸覺、身體的觸覺,以及心意的觸覺。

再來,佛陀講解了六種受,即眼睛的觸覺所引起的受、耳朵的觸覺所引起的受、鼻子的觸覺所引起的受、舌頭的觸覺所引起的受、身體的觸覺所引起的受,以及心意的觸覺所引起的受。

再來,佛陀講解了六種想,包括對色彩的想、對聲音的想、對香味的想、對觸覺的想、對法相的想。

再來,佛陀還講解了六種愛,包括對色彩的愛、對聲音的愛、對香味的愛、對觸覺的愛、對法相的愛。

再來,佛陀還講解了六種悅意處,包括對可愛的色彩感到悅意處;對可愛的聲音感到悅意處;對可愛的香味感到悅意處;對可愛的觸覺感到悅意處;對可愛的法相感到悅意處;以及對善法的辨別感到悅意處。

再來,佛陀講解了六種不悅意處,包括對不可愛的色彩感到不悅意處;對不可愛的聲音感到不悅意處;對不可愛的香味感到不悅意處;對不可愛的觸覺感到不悅意處;對不可愛的法相感到不悅意處;以及對惡法的辨別感到不悅意處。

復次,六捨行,是佛所說。謂見到色就行捨處、聽到聲就行捨處、聞到香就行捨處、嚐到味就行捨處、覺知觸到的事情就行捨處、認識法則就行捨處。

復次,六念,是佛所說。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天。

復次,六行,是佛所說。謂見行、聽行、利益行、學行、分別行、念行。

復次,六離塵法,是佛所說。謂若修行業,現在身體行善,從一開始修習所有的梵行,堅固不壞;若修行語業,現在言語行善,從一開始修習所有的梵行,堅固不壞;若修行意業,現在心念行善,從一開始修習所有的梵行,堅固不壞;若依法受利,依法乞食,根據得到的去吃飯,自己持行,遠離不法,從一開始修習所有的梵行,堅固不壞;若修持淨戒行,不破不缺,遠離各種過失,增加善功德,依照一切所行,戒行具足,從一開始修習所有的梵行,堅固不壞;若不執著於身見,不墮入想念,求斷苦盡,依照一切所行,不執著於見,從一開始修習所有的梵行,堅固不壞。如此等行為稱為六離塵法。

復次,佛所說有六種根本的鬪諍。其中一種是補特伽羅自樂作罪,又樂親近作罪的人,常常希望他人尊敬他們;另一種是補特伽羅自樂作罪,又樂親近作罪的人,常常希望他人尊敬他們,但卻不尊敬佛陀和佛法,也不能正確觀察法;還有一種補特伽羅自樂作罪,又樂親近作罪的人,常常希望他人尊敬他們,並且喜歡與僧團爭論;另外一種補特伽羅具有諂媚、欺騙、吝嗇、嫉妒、翻覆等種種煩惱,以及執著於身見、邪見、偏見,無法擺脫;還有一種補特伽羅具有顛倒心,對於身見等起了錯誤的觀念,也不尊敬佛陀和佛法,無法正確觀察法;最後一種補特伽羅具有身見等起了顛倒心,並且常常喜歡與僧團爭論。以上所說的六種根本鬪諍即為佛陀所說的對治出離界之法門。

當觀察慈心的出現時,因此瞋心不會在此時產生。為什麼呢?因為慈心已經超越了瞋心的因果,而不存在於此。有些人這樣說:「我修習悲心解脫觀,隨著所作之事,都能真實地了解,並且發起精進,以悲心來對治。對於害心,我能全盡。因為是由於這樣的悲心解脫觀,所以所有的害心都無處容納。」同樣地,當觀察悲心的出現時,因此害心不會在此時產生。為什麼呢?因為悲心已經超越了害心的因果,而不存在於此。有些人這樣說:「我修習喜心解脫觀,隨著所作之事,都能真實地了解,並且發起精進,以喜心來對治。對於不喜心,我能全盡。因為是由於這樣的喜心解脫觀,所以所有的不喜心都無處容納。」同樣地,當觀察喜心的出現時,因此不喜心不會在此時產生。為什麼呢?因為喜心已經超越了不喜心的因果,而不存在於此。有些人這樣說:「我修習捨心解脫觀,隨著所作之事,都能真實地了解,並且發起精進,以捨心來對治。對於欲貪之心,我能全盡。因為是由於這樣的捨心解脫觀,所以所有的欲貪之心都無處容納。」同樣地,當觀察捨心的出現時,因此欲貪之心不會在此時產生。為什麼呢?因為捨心已經超越了欲貪之心的因果,而不存在於此。有一個比丘這樣說:"我修習無相心解脫觀,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如實了知,發起精進無相心對治,對於執著相的心能夠完全斷絕。因為由於修持無相心解脫觀,所有執著相的心都無法再產生。為什麼呢?因為無相心已經超越了執著相的因緣。有一個比丘這樣說:"我修習決定行,以決定的方法對治,對於疑惑的心也能夠完全斷絕。因為由於修持決定行,所有疑惑的心都無法再產生。為什麼呢?因為決定心已經超越了疑惑的因緣。如此等等,這就是六種對治出離的範疇。如此等等的法,是佛降伏慈悲的心,廣為眾生宣說。並且使眾生依法修行,行各種善行,造福世間眾生。

再者,七覺支,是佛所說,包括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再者,七三摩地緣,是佛所說,包括正觀察、正籌量、正言說、正施作、正活命、正勇猛、正念住。

再者,七解脫行想,是佛所說,包括不淨想、死想、飲食不貪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邊想。

再者,七力,是佛所說,包括信力、念力、無畏力、精進力、忍力、定力、慧力。

再者,七種補特伽羅,是佛所說,包括心解脫、俱解脫、慧解脫、身證、信解脫、法行、信行。

「再次,七識住,是佛所說。指種種身體和各種想法,即欲界的人天,都是識所依附的對象;一身體一種想法,指初禪天,是識所依附的對象;一身體種種想法,指二禪天,是識所依附的對象;一身體一種想法,指三禪天,是識所依附的對象;空無邊處天,是識所依附的對象;識無邊處天,是識所依附的對象;無所有處天,是識所依附的物件。這些都稱為七識住。佛懷著悲憫之心,廣為眾生詳細宣說,令眾生依照所說修習,行諸梵行,使有利益、安樂於人天世間。

「再次,八解脫,是佛所說。指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想受滅解脫。」

「再說,八個勝處,是佛所說的。所謂內心有色念頭觀察外面的顏色較少,當做這種觀察時,產生勝利的智慧和見解,就叫做勝處;內心有色念頭觀察外面的顏色較多,當做這種觀察時,產生勝利的智慧和見解,也叫做勝處;內心沒有色念頭觀察外面的顏色較少,當做這種觀察時,產生勝利的智慧和見解,也叫做勝處;內心沒有色念頭觀察外面的顏色較多,當做這種觀察時,產生勝利的智慧和見解,也叫做勝處;內心沒有色念頭觀察外面的青色,就像觀察烏摩華或青色衣物,無論是兩種青色中的任何一種,都會清晰地顯現出青色的光芒,廣泛而純淨,當做這種觀察時,產生勝利的智慧和見解,也叫做勝處;內心沒有色念頭觀察外面的黃色,就像觀察訖哩瑟拏阿迦羅華或黃色衣物,無論是兩種黃色中的任何一種,都會清晰地顯現出黃色的光芒,廣泛而純淨,當做這種觀察時,產生勝利的智慧和見解,也叫做勝處;內心沒有色念頭觀察外面的紅色,就像觀察滿度𡁠嚩迦華或紅色衣物,無論是兩種紅色中的任何一種,都會清晰地顯現出紅色的光芒,廣泛而純淨,當做這種觀察時,產生勝利的智慧和見解,也叫做勝處;內心沒有色念頭觀察外面的白色,就像觀察白色花朵或白色衣物,無論是兩種白色中的任何一種,都會清晰地顯現出白色的光芒,廣泛而純淨,當做這種觀察時,產生勝利的智慧和見解,也叫做勝處。這樣等八種就叫八勝處。

再者,佛陀教授了八種世俗法。即利益、衰退、毀謗、譽美、稱讚、譏笑、苦難、樂悅。

再者,佛陀教授了八正道。即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考、正確的語言、正確的行為、正確的生計、正確的精進、正確的念處、正確的定力。這被稱為八正道。如此等法,是佛陀出於對眾生的慈悲之心,廣泛地教授給眾生,依照實際情況進行宣說,並使眾生修習,行諸梵行,從而使世間的天人得到利益、平安、和樂。

再者,佛陀教授了九種眾生的居處。即各種身體和各種想法,即欲界的人與天,都屬於眾生的居處;一身體一種想法,即初禪天,是眾生的居處;一身體多種想法,即二禪天,是眾生的居處;一身體一種想法,即三禪天,是眾生的居處;空無邊處天,是眾生的居處;識無邊處天,是眾生的居處;無所有處天,是眾生的居處;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眾生的居處;以及無想天,是眾生的居處。這被稱為九種眾生的居處。如此等法,是佛陀出於對眾生的慈悲之心,廣泛地教授給眾生,依照實際情況進行宣說,並使眾生修習,行諸梵行,從而使世間的天人得到利益、平安、和樂。

再者,十種充足的行為,是佛所說的。即不破壞正見、不破壞正思維、不破壞正語、不破壞正業、不破壞正命、不破壞正精進、不破壞正忍、不破壞正定、不破壞正解脫、不破壞正智。這十種充足的行為,如此等法,是佛出於悲憫之心,廣為眾生宣揚,使眾生依法修行,行諸梵行,利益安樂天人世間。

爾時,世尊知道尊者舍利子已經如實陳說法義,佛便從他的宴寢中安詳地起身,對尊者舍利子說:“善哉!善哉!舍利子!如你所說,這是佛所說的;這個法門名為『大集法門』,在後末世中,能夠與眾生共同產生巨大的利益。在後末世中,我們修梵行的苾芻應該在這個大集法門中,受持、讀誦,宣揚廣傳。再者,舍利子!在後末世中,若有人得持這個大集法門者,這個人在未來諸佛的法中,會成為具有清淨信仰的善男子,對佛教法深生愛悅,廣泛開悟,心中極其歡喜。”

爾時,眾苾芻聽到佛稱讚這個大集法門後,充滿歡喜,虔誠接受,向佛行禮而退去。


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