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白話 中阿含經卷第三


中阿含經卷第三


業相應品第二

(一一)中阿含業相應品鹽喻經第一


我聞如是: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遊玩。


這時,世尊告訴眾比丘:“人們所做的業因果報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們不修行梵行,就無法擺脫苦難。如果我們修行梵行,就能夠消除苦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有人做了不善的業,就必須承受地獄的果報。為什麼有人做了不善的業就必須承受地獄的果報呢?就是有一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非常短暫,這就是做了不善的業因而必須承受地獄的果報。就像一個人往少量的水裡加入一兩鹽,想讓水變鹹,但是這一兩鹽能不能讓少量的水變鹹呢?”


答曰:“是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鹽多水少,所以才能讓水變鹹。”


“是的,有人做了不善的業就必須承受地獄的果報。為什麼有人做了不善的業就必須承受地獄的果報呢?就是有一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非常短暫,這就是做了不善的業因而必須承受地獄的果報。”


“再次,有人做了不善的業就必須承受現世的果報。為什麼有人做了不善的業就必須承受現世的果報呢?就是有一個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這就是做了不善的業因而必須承受現世的果報。就像一個人往恒水裡加入一兩鹽,想讓水變鹹,但是這一兩鹽能不能讓恒水變鹹呢?”


答曰:“不行,世尊!為什麼呢?因為恒水非常多,而一兩鹽只是微不足道的量,所以不能讓恒水變鹹。”


“是的,有人做了不善的業就必須承受現世的果報。為什麼有人做了不善的業就必須承受現世的果報呢?就是有一個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這就是做了不善的業因而必須承受現世的果報。”


“還有,有人做了不善的業就必須承受地獄的果報。為什麼有人做了不善的業就必須承受地獄的果報呢?就是有一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非常短暫,這就是做了不善的業因而必須承受地獄的果報。就像有人搶了別人的羊。為什麼有人搶了別人的羊呢?因為搶羊者可能是國王或其臣子,極具威勢,而那個養羊的人卻貧窮無力,只能苦苦哀求,伸手乞求說:‘尊者,請歸還我的羊,如若歸還,我會感激不盡。’這就是有人做了不善的業因而必須承受地獄的果報。”


“為什麼有人做了不善的業就必須承受地獄的果報呢?就是有一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非常短暫,這就是做了不善的業因而必須承受地獄的果報。”


「再者,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現世的苦果報應。為什麼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現世的苦果報應呢?例如有一個人修身養性、謹守戒律、修煉心靈、培養智慧,卻活了非常長的壽命,這就是說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現世的苦果報應。就像如果有人偷了別人的羊,但是羊的主人回來把羊奪回來了。為什麼有人偷了別人的羊,但是羊的主人回來把羊奪回來了呢?因為那個偷羊的人可能是一個窮人或者無權勢的人,而羊的主人可能是一個國王或其官員,非常有權勢,因此他們有力量抓住偷羊的人並且把羊奪回來。這就是說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現世的苦果報應。為什麼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現世的苦果報應呢?因為如果有一個人修身養性、謹守戒律、修煉心靈、培養智慧,卻活了非常長的壽命,這就是說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現世的苦果報應。


「再者,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下地獄的苦果報應。為什麼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下地獄的苦果報應呢?例如有一個人不修身養性、不謹守戒律、不修煉心靈、不培養智慧,卻活了非常短的壽命,這就是說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下地獄的苦果報應。就像如果有人欠了別人五錢錢債,被債主抓住後就算只欠一錢錢債也會被縛起來。為什麼有人欠了別人五錢錢債,被債主抓住後就算只欠一錢錢債也會被縛起來呢?因為債務人可能是一個貧窮且無權勢的人,所以他們欠了五錢錢債,被債主抓住後就算只欠一錢錢債也會被縛起來。這就是說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下地獄的苦果報應。為什麼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下地獄的苦果報應呢?因為如果有一個人不修身養性、不謹守戒律、不修煉心靈、不培養智慧,卻活了非常短的壽命,這就是說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下地獄的苦果報應。


「再者,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現世的苦果報應。為什麼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現世的苦果報應呢?例如有一個人修身養性、謹守戒律、修煉心靈、培養智慧,卻活了非常長的壽命,這就是說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現世的苦果報應。就像如果有人欠了別人一百錢錢債,卻不被債主抓住,即使欠了一千萬錢債也不會被縛起來。為什麼有人欠了別人一百錢錢債,卻不被債主抓住,即使欠了一千萬錢債也不會被縛起來呢?因為債務人有很多財產和權勢,所以即使欠了一百錢錢債,也不會被債主抓住,即使欠了一千萬錢債也不會被縛起來。這就是說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現世的苦果報應。為什麼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現世的苦果報應呢?因為如果有一個人修身養性、謹守戒律、修煉心靈、培養智慧,卻活了非常長的壽命,這就是說有人做壞事,必然受到現世的苦果報應,即使報應輕微也是必然的。」


佛陀這樣說。這些比丘們聽到佛陀的話後,都很高興並且開始實踐。


(一二)中阿含業相應品惒破經第二


有一次,佛陀在尼拘類園游玩。尊者大目乾連和一些比丘們在用完飯後,因為有事情要做,就聚集在一起講堂中。這時,一位名叫惒破的尼乾弟子前來,向尊者大目乾連問候,然後坐在一旁。尊者大目乾連問惒破說:「如果有比丘們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言語和思想,使自己不生不良的漏失,進而引導自己到未來的生命中不再有不良的漏失,你覺得是因為這個原因嗎?」惒破回答說:「大目乾連!如果有比丘們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言語和思想,使自己不生不良的漏失,進而引導自己到未來的生命中不再有不良的漏失。大目乾連!如果有比丘們過去有不良的行為,進而導致自己未來的生命中出現不良的漏失。」 

過了一段時間,佛陀靜靜地坐在那裡,因為他的淨天耳聽力比人類還要強,所以聽到了尊者大目乾連和尼乾弟子惒破的對話。佛陀聽完後,下午時分從宴坐起,來到講堂前面的比丘們那裡,敷坐而坐。佛陀坐下後問道:「目乾連!你們之前在講堂一起討論了什麼事情?為什麼要聚集在一起?」尊者大目乾連回答說:「世尊!今天我和其他比丘們在用完飯後,因為有事情要做,所以聚集在一起。這時,尼乾弟子惒破前來向我問候,然後坐在一旁。我問惒破說:『如果有比丘們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言語和思想,使自己不生不良的漏失,進而引導自己到未來的生命中不再有不良的漏失,你覺得是因為這個原因嗎?』尼乾弟子惒破回答我說:『如果有比丘們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言語和思想,使自己不生不良的漏失,進而引導自己到未來的生命中不再有不良的漏失。如果有比丘們過去有不良的行為,進而導致自己未來的生命中出現不良的漏失。』世尊!因為這個原因,我們聚集在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接著,佛陀對尼乾弟子惒破說:「如果我所說的是對的,你應該回答是對的。如果我所說的不對,你應該回答不對。如果你對我的說法有疑問,你可以問我:『沙門瞿曇!這是為什麼?這有什麼含義?』我會告訴你我的看法,如果你能接受的話,我們可以一起討論這個問題。」惒破回答說:「沙門瞿曇!如果你所說的是對的,我會回答是對的。如果你所說的不對,我會回答不對。如果我對你的說法有疑問,我會問你:『瞿曇!這是為什麼?這有什麼含義?』我會接受你所說的,但請瞿曇和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世尊問道:「惒破,如果一位比丘在現世中,因為生了不善的身、口、意行、漏和煩惱,但是在後來不善的身行滅除了,並且不再創造新的業,遺棄了之前的業,因此在現世中已經得到了究竟的解脫,並且常住不變,這就是聖慧所見、聖慧所知的境界。那麼惒破,如果有比丘護持自己的身、口、意,你是否看到了這個護持的境界,因此他能夠在後世生不善的漏,令其到達未來的世界呢?」


惒破回答道:「瞿曇,如果有比丘這樣護持自己的身、口、意,我沒有看到這樣的境界,因此他不能令後世的漏變得不善。」


世尊讚歎道:「好啊,惒破!那麼,如果一位比丘的無明已經滅盡,智慧已經產生,他的無明已經滅盡,智慧已經產生,他在生命繼續之後,身體感覺會知道生命繼續之後的感受,命運會知道生命繼續之後的命運。當他的身體死亡,生命終結,壽命已經結束,他就會在現世中停止所有感覺,達到了極致的平靜。就像是,惒破!因為樹存在,它便有了影子。如果有人持利斧砍斷了樹根,把樹砍成了十分之一或是百分之一,或者把樹燒成了灰燼,或者大風吹倒了,或者被水淹沒了。那麼惒破,影子因為樹的存在而產生,如果樹被破壞了,那麼影子便隨即消失,不再產生了嗎?」


惒破回答道:「是這樣的,瞿曇!」


「惒破!你應該知道,比丘也是這樣的。他的無明已經滅盡,智慧已經產生,他在生命繼續之後,身體感覺會知道生命繼續之後的感受,命運會知道生命繼續之後的命運。當他的身體死亡,生命終結,壽命已經結束,他就會在現世中停止所有感覺,達到了極致的平靜。惒破!比丘在正確的心解脫下,能夠達到六種良好的居住狀態,這六種良好的居住狀態是什麼?惒破!比丘看到色彩,不會感到悲歡,放下一切追求,保持正念和正智,這就是第一種良好的居住狀態。同樣地,比丘能夠理解和掌握聲音、味道、觸覺和思想的法則,不會感到悲歡,放下一切追求,保持正念和正智,這就是第六種良好的居住狀態。惒破!比丘在正確的心解脫下,能夠達到這六種良好的居住狀態。」


惒破回答道:「瞿曇,我已經知道了,善逝者,我已經明白了。瞿曇就像是有明亮的眼睛的人一樣,可以仰望天空,望著天空就能讓被蒙蔽的人看到光明的道路。瞿曇你也是這樣,以無量的方便,講述法義,指引著各種人的道路。世尊,我現在自願歸依於佛、法和比丘眾,請您收我為優婆塞,從今天開始,直到生命終結。


「世尊,就像是有人養了一匹不好的馬,希望能獲得收益,但卻只是自己勞累而沒有得到獲益一樣。我也是這樣,以前被愚昧和無知所迷惑,不知道什麼是好的,不自我審視,整夜地敬奉供養,希望能得到收益,但是只是徒然受苦而已。現在我再次自願歸依於佛、法和比丘眾,請您收我為優婆塞,從今天開始,直到生命終結。


「世尊,我以前不知道,被愚昧所蒙蔽,但我現在斷絕了對愚昧的信仰和敬意。為什麼呢?因為它欺騙了我。現在我第三次自願歸依於佛、法和比丘眾,請您收我為優婆塞,從今天開始,直到生命終結。」


佛陀這樣說。聽到佛陀的話,惒破和其他比丘都非常高興,並開始實踐這些教導。


(一三)中阿含業相應品度經第三


佛陀遊行到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告訴比丘們說:「有些人在異姓、異名、異宗、異說的情況下,即使有慧者為他們講授,他們仍然得不到好處。這是因為他們持有三種錯誤的觀點。有些沙門、梵志認為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造成的,也有些人認為一切都是受到尊祐而造成的,還有些人認為一切都是無因無緣的。


如果有人持有「一切皆因宿命造」的觀點,我就去問他們:「你們是不是認為一切皆因宿命造?」如果他們回答「是」,我就會問他們:「如果一切皆因宿命造,那麼所有人都是殺人犯,因為他們的行為都是由宿命造成的。同樣地,他們也不會有取、邪婬、妄言和邪見。如果一切皆因宿命造,那麼真正了解這一點的人,就會在內心中放棄所有的欲望和計謀。但是如果他們並不真正了解這一點,他們就會失去正念和正智,無法教導他人。」


如果有人持有「一切皆因尊祐造」的觀點,我就去問他們:「你們是不是認為一切皆因尊祐造?」如果他們回答「是」,我就會問他們:「如果一切皆因尊祐造,那麼所有人都是殺人犯,因為他們的行為都是受到尊祐的影響造成的。同樣地,他們也不會有取、邪婬、妄言和邪見。如果一切皆因尊祐造,那麼真正了解這一點的人,就會在內心中放棄所有的欲望和計謀。但是如果他們並不真正了解這一點,他們就會失去正念和正智,無法教導他人。」


如果有人持有「一切皆無因無緣」的觀點,我就去問他們:「你們是不是認為一切皆無因無緣?」如果他們回答「是」,我就會問他們:「如果一切皆無因無緣,那麼所有人都是殺人犯,因為他們的行為都是無因無緣的。同樣地,他們也不會有取、邪婬、妄言和邪見。如果一切皆無因無緣,那麼真正了解這一點的人,就會在內心中放棄所有的欲望和計謀。但是如果他們並不真正了解這一點,他們就會失去正念和正智,無法教導他人。」


「我所自知、自覺法,為你解說,即使是沙門、梵志、天、魔等世間所有的存在都無法征服、玷污或控制它。我所自知、自覺的法是為你解說的,不是為了沙門、梵志、天、魔或其他世間存在所能征服、玷污或控制。


有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心,這就是我所自知、自覺為你解說的六種感官。不是為了沙門、梵志、天、魔或其他世間存在所能征服、玷污或控制。


再有六種世界,地、水、火、風、空、識界,這也是我所自知、自覺為你解說的六種世界。不是為了沙門、梵志、天、魔或其他世間存在所能征服、玷污或控制。


因為六種感官和六種世界的結合,才會有母胎的產生。因為有六種感官,就會有更多的樂趣,因為有更多的樂趣,就會有覺醒。比丘啊!如果有覺醒,就會真正地知道苦的本質,並且知道如何練習、消滅苦和走上滅苦之道。什麼是真正的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恨、愛別離、求不得等五種盛行的苦。什麼是真正的苦習?就是渴望和追求現在和未來的快樂,而導致繼續受苦。什麼是真正的苦滅?就是通過斷除渴望和追求,達到無餘、捨、吐、盡、無欲、滅、止、沒的境界。什麼是真正的苦滅之道?就是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比丘啊!你應該真正地了解苦的本質,斷除苦的習性,證得苦的滅除,修習苦的滅除之道。如果比丘真正地了解苦的本質、斷除苦的習性、證得苦的滅除、修習苦的滅除之道,就可以完全消除一切煩惱,解脫一切束縛,並以正智智慧超越苦的界限。」


這是佛陀所說的話。這些比丘聽到佛陀的教誨後都很高興,並開始實踐。


(一四)中阿含業相應品羅云經第四


有一次,佛陀在竹林迦蘭哆園遊玩王舍城。同時,比丘羅云也在王舍城溫泉林中遊玩。當夜平旦,佛陀穿著衣服,拿著鉢,進入王舍城乞食。乞食之後,他來到羅云住處,羅云見到佛陀,立即前去迎接,拿佛陀的衣服和鉢子,為他準備坐具,然後汲水洗佛陀的腳。佛陀洗完腳後,就在羅云的座位上坐下。


接著,佛陀拿起一個水器,澆了一點水,問羅云說:「羅云,你看見我拿這個水器,澆了一點水嗎?」


羅云回答說:「看見了,佛陀。」


佛陀告訴羅云,就像某些人的思想一樣,有一點就說一點,自以為是,不知羞恥,沒有尊嚴。這樣的人經常做壞事。因此,羅云,你要學會不嘲笑這樣的妄言。


佛陀再次拿起這個少量的水器,澆完水後丟棄掉,問羅云:「羅云,你看見我拿這個少量的水器,澆完水後丟棄掉嗎?」


羅云回答說:「看見了,佛陀。」


佛陀告訴羅云,就像某些人的思想一樣,一有點就說一點,自以為是,不知羞恥,沒有尊嚴。這樣的人經常做壞事。因此,羅云,你要學會不嘲笑這樣的妄言。


佛陀再次拿起這個空水器,將它蓋在地上,問羅云:「羅云,你看見我拿這個空水器,蓋在地上嗎?」


羅云回答說:「看見了,佛陀。」


佛陀告訴羅云,就像某些人的思想一樣,一有點就說一點,自以為是,不知羞恥,沒有尊嚴。這樣的人經常做壞事。因此,羅云,你要學會不嘲笑這樣的妄言。


佛陀最後拿起這個蓋子,將它倒過來,問羅云:「羅云,你看見我拿這個蓋子,將它倒過來嗎?」


羅云回答說:「看見了,佛陀。」


佛陀告訴羅云,就像某些人的思想一樣,一有點就說一點,自以為是,不知羞恥,沒有尊嚴。這樣的人經常做壞事。因此,羅云,你要學會不嘲笑這樣的妄言。


佛陀接著告訴羅云,就像一隻大象在戰場上,用前腳、後腳、尾巴、臀部、背部、腋下、頸部、額頭、耳朵、牙齒,全部都用上了,只保護了自己的鼻子。看到這一幕,象師會想:「這隻大象還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呢。為什麼呢?因為它在戰場上用前腳、後腳、尾巴、臀部、背部、腋下、頸部、額頭、耳朵、牙齒,全部都用上了,只保護了自己的鼻子。」羅云啊,如果這隻大象在戰場上用前腳、後腳、尾巴、臀部、背部、腋下、頸部、額頭、耳朵、牙齒、鼻子,全部都用上了,象師會想:「這隻大象已經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為什麼呢?因為它在戰場上用前腳、後腳、尾巴、臀部、背部、腋下、頸部、額頭、耳朵、牙齒、鼻子,全部都用上了。」羅云啊,我告訴你,如果一個人像這隻大象一樣,一有點就說一點,自以為是,不知羞恥,沒有尊嚴,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非常壞的人。因此,羅云,你要學會不嘲笑這樣的妄言。


佛陀說:「有些人犯了一種錯誤,就是妄言不實,他們不害怕後世的報應,所以做盡了各種惡事。就像是吞下燙熱的鐵丸一樣,雖然嘴巴被燙痛了,但他們還是繼續犯罪,甚至得到了別人的信任和施與。所以,如果你害怕受苦,不想念惡念,就不要做任何惡業。如果你已經做了壞事,無論你現在或未來,都無法逃脫苦果,也無法避免報應。


接著佛陀問尊者羅云:「你認為人們用鏡子來幹嘛呢?」


羅云回答說:「世尊,人們用鏡子來看自己的臉,看它是淨的還是不淨的。」


佛陀接著說:「尊者羅云啊,如果你要做一件事,就像是看著自己的身業一樣,應該問自己:『如果我做這件事,這件事是淨的還是不淨的?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如果你看到它是不淨的、或者是為他人而做的惡業,那麼你就會受到苦果的報應。因此,你應該放棄那些不淨的惡業,並接受那些淨的、為自己或他人而做的善業。


此外,如果你已經做了某些身業,你也應該觀察它們的淨淨度和為自己或他人而做的情況。如果你看到它們是不淨的、或者是為他人而做的,那麼你應該放棄它們。如果你看到它們是淨的、為自己而做的,那麼你就應該接受它們。


同樣地,如果你已經做了某些意業,你也應該觀察它們的淨淨度和為自己或他人而做的情況。如果你看到它們是不淨的、或者是為他人而做的,那麼你應該放棄它們。如果你看到它們是淨的、為自己而做的,那麼你就應該接受它們。


最後,如果你因為過去的行為而產生了某些意業,你也應該觀察它們的淨淨度和為自己或他人而做的情況。如果你看到它們是不淨的、或者是為他人而做的,那麼你應該放棄它們。如果你看到它們是淨的、為自己而做的,那麼你就應該接受它們。如果你過去犯了錯誤,你應該向智慧的人或行善的人坦白,誠心悔過,不要隱藏,並且更加努力守護你現在和未來的身心。」


「羅云啊!因為未來的行為,要種下現在的因,所以你要觀察這些行為的果報:『如果因為未來的行為,我要種下現在的因,那麼這些因會帶來什麼樣的果報?是淨的還是不淨的?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羅云啊!如果你觀察現在的情況,你就會知道,因為未來的行為,要種下現在的因,這些因會帶來淨的果報,有些是為自己,有些是為他人,不善的行為會帶來苦果報。所以,羅云啊!你要放棄那些未來的行為。羅云啊!如果你觀察現在的情況,你就會知道,因為未來的行為,要種下現在的因,這些因會帶來不淨的果報,有些是為自己,有些是為他人,善良的行為會帶來樂果報。所以,羅云啊!你要接受這些未來的行為的果報。


「羅云啊!因為現在的行為,要種下現在的因,所以你要觀察這些行為的果報:『如果因為現在的行為,我要種下現在的因,那麼這些因會帶來什麼樣的果報?是淨的還是不淨的?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羅云啊!如果你觀察現在的情況,你就會知道,因為現在的行為,要種下現在的因,這些因會帶來淨的果報,有些是為自己,有些是為他人,不善的行為會帶來苦果報。所以,羅云啊!你要放棄這些現在的行為。羅云啊!如果你觀察現在的情況,你就會知道,因為現在的行為,要種下現在的因,這些因會帶來不淨的果報,有些是為自己,有些是為他人,善良的行為會帶來樂果報。所以,羅云啊!你要接受這些現在的行為的果報。


「羅云啊!如果有過去的沙彌、梵志,已經觀察了自己的身、口、意的行為,並且已經淨化了它們,那麼這些身、口、意的行為就是現在的身、口、意的行為,也已經觀察了並淨化了。羅云啊!如果有未來的沙彌、梵志,要觀察自己的身、口、意的行為,並淨化它們,那麼這些身、口、意的行為就是現在的身、口、意的行為,也要觀察並淨化。羅云啊!如果有現在的沙彌、梵志,已經觀察了自己的身、口、意的行為,並且已經淨化了它們,那麼這些身、口、意的行為就是現在的身、口、意的行為,也已經觀察了並淨化了。羅云啊!你要這樣學習,我也是觀察並淨化現在的身、口、意的行為。


於是,佛陀又說了一首偈語:


『身業、口業、意業,羅云啊!

善不善的法則,你應該常常觀察。

如果你不知道,就不要隨便說話,

不要隨意追隨他人的行為,

因為被蒙蔽的沙彌法是沒有真實性的,

如果你說假話,就不能保護你的口,

所以作為正覺的子弟,你不能說假話,

這就是沙彌的法則,羅云啊!你要學習。

如果你學習了這些,你會得到豐富的福報,

你會得到平靜和無畏,

羅云啊!你要保護自己,不要傷害他人。』


尊者羅云和其他比丘聽了佛陀的教誨,都非常開心地跟著實行。


(一五)中阿含業相應品思經第五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遊蕩。當時,佛陀告訴眾比丘:「如果一個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我說他必須承受報應,無論是現世還是來世;如果他不做壞事,我說他不必承受報應。在這方面,身體做了三種壞事,不善的果報會在苦報中承受;口有四種壞事,心有三種壞事,同樣不善的果報會在苦報中承受。


「什麼是身體做了三種壞事,不善的果報會在苦報中承受呢?第一是殺生,極惡地喜歡飲血,想傷害眾生,甚至蚯蚓和蟲子也不放過。第二是偷竊,想偷別人的財物。第三是邪淫,可能是因為想要傷害有父母、姐妹、兄弟、婦女等人,有時他們會受到鞭打和恐嚇,甚至有時會被賣給別人,這些都是不善的行為,會在苦報中承受果報。


「什麼是口說四種壞話,不善的果報會在苦報中承受呢?第一是妄語,有時在眾人面前或家人面前,刻意說謊,想讓別人相信自己,但實際上卻是在欺騙別人。第二是雙舌,想讓別人分裂,聽到他們說話時,想破壞他們的關係,想讓他們糾紛不休,產生群體思想,並繼續這樣做。第三是麻痺,說話時語氣粗魯、刻薄,聲音難聽,不受人歡迎,不受人愛戴,讓人感到痛苦,不得安寧,說話如此。第四是華麗而空洞的言論,不在時機,不真實,沒有意義,不合法律,沒有止息,還會讚嘆不止息的事情,違反時代精神,並且不教人善行。這些都是不善的行為,會在苦報中承受果報。


「什麼是心有三種壞事,不善的果報會在苦報中承受呢?第一是貪婪,看到別人的財物和生活用品,經常渴望並追求,希望自己能得到。第二是嫉妒,內心充滿憎惡和嫉妒,想殺死、綁架、搶奪、放棄或驅逐其他生物。第三是邪見,看到的事情完全倒錯了,認為沒有善行、沒有施捨、沒有禁忌、沒有善惡報應、沒有今世和來世、沒有父母、沒有真正的人去往善地、離開善地、前往善地,這個世界和下一個世界,自己知道、自己感覺、自己證明、自己證實。這些都是不善的行為,會在苦報中承受果報。


「聖僧多聞的弟子放棄了身體上的不善行為,修行身心上的善行,放棄了口舌和思想上的不善行為,修行口舌和思想上的善行。他們多聽聖法,堅持精進、戒律和德行,成就身體上的淨行,成就言語和思想上的淨行,摒除了憤怒和爭吵,除去了睡眠,沒有調和高低,斷絕了懷疑和驕傲,有正確的念頭和智慧,沒有愚昧,他們的心充滿慈悲,遍及整個世界,像二三四方、上下、四面八方一樣,普遍照耀一切,他們的心充滿慈愛,沒有結怨和仇恨,沒有憤怒和爭吵,非常廣博和深遠,無數善行的修煉,遍及整個世界,他們這樣想:『我以前的心沒有善行,現在我的心有無數的善行。』多聞聖僧的心是這樣無數的善行,如果一開始有邪惡的教導,放縱自己的行為,做不善的事情,他們就不能跟隨,不能被玷污,不能再跟隨。如果有年幼的男孩和女孩,能夠在生命開始時就培養慈悲的心,並解脫自己,那麼在將來,他們的身體、言語和思想是否會再做不善的事情呢?」


比丘回答道:“不是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不去做惡業,那麼惡業怎麼會產生呢?”


“因此,無論男女在家還是出家,都應該勤修慈心和解脫之道。如果他們能修習慈心解脫,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就不必帶著這具身體去到另一個世界。我們比丘應該這樣想:‘我過去荒廢自己,做了許多惡業,這些業已經全部在現世中得到了回報,將來不會再有報應。’如果有人能夠這樣修習慈心解脫,無量善行,那麼他們必然可以達到阿那含果位,甚至更高的境界。這樣,悲憫、喜悅、捨棄、心境等等都會共同出現,沒有任何纏擾和惱怒,廣博無比,無量功德。他們可以遍游於整個世界,心中會這樣想:‘我過去心境不夠善良,但是現在我的心境已經無量善良了。’聽聞這些聖弟子的心境如此無量善良,如果我們過去曾經跟隨那些惡劣的導師,荒廢了自己,做了許多惡業,那麼我們就不能跟隨他們,不能沾染他們的污穢,不再跟隨他們。如果有一些幼童男女,就算一出生就能夠行捨心解脫,那麼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們的身體、口舌和心靈,難道還會再去做惡業嗎?”


比丘回答道:“不會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不去做惡業,那麼惡業怎麼會產生呢?”


“因此,無論男女在家還是出家,都應該勤修捨心解脫之道。如果他們能夠修習捨心解脫,無量善行,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就不必帶著這具身體去到另一個世界。我們比丘應該這樣想:‘我過去荒廢自己,做了許多惡業,這些業已經全部在現世中得到了回報,將來不會再有報應。’如果有人能夠這樣修習捨心解脫,無量善行,那麼他們必然可以達到阿那含果位,甚至更高的境界。”


佛陀如是說,當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欣喜並開始積極實踐。


(一六)中阿含業相應品伽藍經第六


有一天,佛陀與一大群比丘一起遊歷伽藍園,到達了羇舍子村北的屍攝惒林。當地的伽藍人聽說了沙門瞿曇佛陀和他的大弟子們到來,就前來拜訪並供養他們。


沙門瞿曇佛陀是一個有名的大師,名聲遍佈十方,他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就、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被尊稱為佛、神助。他在這個世界上,不分天魔、梵行、沙門、梵志、人和天,自我覺醒、自我證悟,成就了佛道。他所說的法,無論是開頭好,中間好,結尾也好,都有意義,有文采,完全潔淨,顯現著梵行。如果見到了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恭敬禮拜、供養侍奉者,就能獲得善利。


當地的伽藍人聽說後,紛紛帶著家人前來拜訪佛陀,到達屍攝惒林。他們或者跪拜在佛陀的腳邊,卻站在一旁;或者向佛陀問候,卻坐在一旁;或者雙手合十向佛陀致意,卻坐在一旁;或者遙望佛陀,默默坐著。這時,伽藍人們各自安定下來,佛陀開始講法,鼓勵他們激發渴望,成就喜悅,為了讓他們聽懂法,佛陀採用了各種方法,勸誘他們激發渴望,成就喜悅,然後默默地停下了。


此時,伽藍人們在佛陀的講法中激發渴望,成就喜悅,他們都從座位上站起來,整理好衣服,雙手合十向佛陀致意,對佛陀說:“瞿曇!有一個沙門梵志前來拜訪我們的伽藍!他只是自我吹噓他所知道的,卻譭謗了別人所知道的。瞿曇!另一個沙門梵志前來拜訪我們的伽藍!他也只是自我吹噓他所知道的,卻譭謗了別人所知道的。瞿曇!我們聽了之後,就產生了疑惑:‘這些沙門梵志中,哪一個是真實的,哪一個是虛假的?’”


佛陀告訴他們:“伽藍!你們不要產生疑惑。因為一旦產生疑惑,就會產生猶豫。伽藍!你們是否擁有淨智,是否有來世,是否有罪過和無罪過?伽藍!你們也沒有淨智,你們的行為有罪過,也有無罪過。伽藍!你們應該知道,行為有三種,都是由習慣而來的。是什麼三種呢?伽藍!貪是一種行為,是由習慣而來的。伽藍!憤怒和愚癡也是一種行為,也是由習慣而來的。伽藍!貪婪的人被貪婪所遮蓋,心中永遠不滿足,可能會殺生、不給予、行邪淫、胡言亂語、飲酒。伽藍!憤怒的人被憤怒所遮蓋,心中永遠不滿足,可能會殺生、不給予、行邪淫、胡言亂語、飲酒。伽藍!愚癡的人被愚癡所遮蓋,心中永遠不滿足,可能會殺生、不給予、行邪淫、胡言亂語、飲酒。


“伽藍!聽聞聖弟子離開殺害,放棄刀杖,有羞愧之心,有慈悲之心,慷慨地幫助一切生命,甚至於蟲子,他們能夠淨化自己的心靈。伽藍!聽聞聖弟子離開索取,斷絕索取,只有當他們接受時才給予,樂於施捨,愉悅而不悔恨,不期望回報,他們能夠淨化自己的心靈。伽藍!聽聞聖弟子離開非梵行,斷絕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瑕,離欲斷淫,他們能夠淨化自己的心靈。伽藍!聽聞聖弟子離開妄語,斷絕妄語,說真話,喜歡真話,堅持真話不動搖,一切可信,不欺騙世人,他們能夠淨化自己的心靈。”


「伽藍!多聞聖弟子要遠離兩舌之言,斷絕說話不一致的毛病,不造成傷害,不聽見這邊的話去破壞那邊的話,也不聽見那邊的話去破壞這邊的話,要尋求和合的方式,讓人歡喜,不隨從群黨,也不喜歡群黨,不稱讚群黨,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淨化自己的心靈。伽藍!多聞聖弟子要遠離粗言穢語,斷絕說話粗魯、聲音難聽、不受眾人喜愛和愛戴的毛病,使他人苦惱、無法安定心境的話,也要斷絕。如果要說話,就要選用清和柔軟、順耳動人的語氣,使人感到愉悅和喜愛,讓他們得到安樂,語言要溫和、悅耳,不要讓人感到害怕,要讓他們安定下來,說話就要這樣做,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淨化自己的心靈。伽藍!多聞聖弟子要遠離華麗的言辭,斷絕虛假的言語,只說時宜、真實、有道理、有意義、適當的話,喜歡說有道理的話,教導別人要得當的時候,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淨化自己的心靈。伽藍!多聞聖弟子要遠離貪心和窺伺,斷絕貪欲和窺伺他人財物、生活的毛病,不起貪念,希望得到他人的東西,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淨化自己的心靈。


「伽藍!多聞聖弟子要遠離憤怒和恚恨,有慚愧之心,有慈悲之心,慈悲對待一切生物,包括蚯蚓和蜘蛛,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淨化自己的心靈。伽藍!多聞聖弟子要遠離錯誤的觀念,斷絕錯誤的觀點,走正確的道路,不迷失方向,認識世界是有施與齋、有咒語、有善惡業報、有這世界和那世界、有父母親、有真正的人走向善道、去向善地方,在這世界和那世界藉由自己的實踐,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見證來證明,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淨化自己的心靈。


「如此,伽藍!多聞聖弟子要淨化自己的身、口、意,遠離憤怒和爭吵,除去睡眠、懶惰,不疑惑、不輕慢,修正念和智慧,沒有愚痴,心與慈愛並存,遍及四方,成就遊行。如此,東南西北、上下四方,無所不在,心與慈愛並存,沒有結果,沒有怨恨,極度廣大,無量善行,遍及世間,成就遊行。如此,悲、喜和捨的心都與慈愛並存,沒有結果,沒有怨恨,極度廣大,無量善行,遍及世間,成就遊行。


「如此啊,伽藍!多聽聖弟子的心沒有結、沒有怨恨,沒有憤怒和爭吵,就能得到四個平安隱居之處。這四個地方是什麼呢?就是有這個世界和來世,有善惡業報。我懂得了這個正見,按照它去行,持之以恆,當我的身體壞掉,命運結束,我必定會生在美好之處,即天堂。如此啊,伽藍!多聽聖弟子的心沒有結、沒有怨恨,沒有憤怒和爭吵,這就是得到第一個平安隱居之處。


再來,如果沒有這個世界和來世,沒有善惡業報,那麼我在現實生活中,不是為了別人毀滅,而是被精進的人和正確看待的人讚揚。這樣啊,伽藍!多聽聖弟子的心沒有結、沒有怨恨,沒有憤怒和爭吵,這就是得到第二個平安隱居之處。


再來,如果我做了什麼事情,必定不做惡事,我不會想到壞的東西。為什麼呢?因為我自己不做壞事,那麼痛苦怎麼會產生呢?這樣啊,伽藍!多聽聖弟子的心沒有結、沒有怨恨,沒有憤怒和爭吵,這就是得到第三個平安隱居之處。


再來,如果我做了什麼事情,必定不做惡事,我不會遭受世間的害怕和不害怕,我常常慈悲地對待所有的眾生,我不會和他們爭吵,也不會有污穢和歡樂。這樣啊,伽藍!多聽聖弟子的心沒有結、沒有怨恨,沒有憤怒和爭吵,這就是得到第四個平安隱居之處。如此啊,伽藍!多聽聖弟子的心沒有結、沒有怨恨,沒有憤怒和爭吵,這就是得到四個平安隱居之處。


伽藍回答佛陀說:「是啊,瞿曇!多聽聖弟子的心沒有結、沒有怨恨,沒有憤怒和爭吵,就能得到四個平安隱居之處。這四個地方是什麼呢?就是有這個世界和來世,有善惡業報。我懂得了這個正見,按照它去行,持之以恆,從現在開始,終身自歸,直到生命的盡頭。世尊,我們都歸依佛、法和比丘眾,唯願世尊接納我們為優婆塞。」


佛陀這樣說。所有的伽藍人和比丘們都聽了佛陀的話,非常高興並開始實踐。


(一七)中阿含業相應品伽彌尼經第七


有一次,佛陀在那難陀園遊玩,在墻村㮈林中。此時,阿私羅天的一位天子名叫伽彌尼,他的色像高大威猛,光芒璀璨,夜晚即將過去,前來拜訪佛陀,向佛陀鞠躬並站在一旁。


阿私羅天子伽彌尼說:“尊者!梵志自認高貴,他們能在若干天中掌管人類的命運,當這些人類的生命結束時,他們可以帶領他們去往善良之地,誕生在天國中。尊者是教法的主人,我請求您使這些人類在結束生命時到達善良之地,誕生在天國中。”


佛陀回答道:“伽彌尼!我現在問你,你可以回答我。伽彌尼!你認為如果在村莊中或者城市中有男女,他們懶散不勤奮,行惡途徑,完成了十種不善的業道,比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甚至邪見,當他們的命運結束時,如果有人前來,各自叉手向他們稱讚,並請求他們帶領他們去往善良之地,誕生在天國中,你認為這些男女因為這個原因,他們的身體破敗而死後,會去到善良之地,誕生在天國中嗎?”


伽彌尼回答:“不會,尊者。”


佛陀歎息道:“好啊,伽彌尼!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男女懶散不勤奮,行惡途徑,完成了十種不善的業道,比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甚至邪見,如果有人前來,各自叉手向他們稱讚,並請求他們帶領他們去往善良之地,誕生在天國中,他們也不會因此而誕生在天國中。伽彌尼!這就像在村莊不遠處有一個深水潭,有人將一塊大石頭投入水中,如果有人前來,各自叉手向它稱讚,並請求它浮出水面,這塊大石頭能因此而浮出水面嗎?”


伽彌尼回答:“不會,尊者。”


佛陀說:“正是如此,伽彌尼!這些男女懶散不勤奮,行惡途徑,完成了十種不善的業道,比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甚至邪見,如果有人前來,各自叉手向他們稱讚,並請求他們帶領他們去往善良之地,誕生在天國中,他們也不會因此而誕生在天國中。為什麼呢?因為這十種不善的業道都有相應的惡報,它們自然會走向下墜,必定會到達惡劣的地方。”


佛陀問伽彌尼說:"伽彌尼,你怎麼看待這樣的情況呢?如果在村落中有男女,他們勤修精進,行妙法,做十種善業,遠離殺害、斷除殺戮、不偷盜、不從事邪淫、不說謊言,甚至能除去邪見,有了正見,當這些人臨終時,如果有人來稱讚他們,並向他們求教,告訴他們說:『你們啊,因為精進勤修,行善道,遠離了殺戮、偷盜、邪淫、謊言,甚至除去了邪見,得到了正見。但你們因為這些原因,當身體壞了後,就會去地獄。』你認為這些男女,因為精進勤修,行善道,遠離了殺戮、偷盜、邪淫、謊言,甚至除去了邪見,得到了正見,當他們臨終時,真的會到地獄嗎?"


伽彌尼回答說:"不會的,世尊!"


佛陀稱讚伽彌尼,並問他為什麼這樣回答。伽彌尼解釋說:「因為這些男女,因為精進勤修,行善道,遠離了殺戮、偷盜、邪淫、謊言,甚至除去了邪見,得到了正見。當他們臨終時,即使身體壞了,他們也會因為他們所做的十種善業而獲得報應,自然昇上,並且必定到達好處。」


佛陀接著比喻說:「就像離這個村莊不遠處有一個深水池,有人把油罐投入水中,油罐破裂,渣滓沉底,油則浮上。這些男女,因為精進勤修,行善道,遠離了殺戮、偷盜、邪淫、謊言,甚至除去了邪見,得到了正見。當他們臨終時,身體壞了,他們因為所做的十種善業而獲得報應,自然昇上,到達好處。他們所行的善業,就像油罐中的油,一定會浮上來。」


最後,佛陀解釋說,這些男女遠離了殺戮、偷盜、邪淫、謊言,甚至除去了邪見,得到了正見。這些人也能夠透過八正道的修習,達到更高的境界。伽彌尼和其他比丘聽到佛陀的教誨後,都非常高興並依照佛教的教義而行。


中阿含經卷第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