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白話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一七二)中阿含心品心經第一


我聽聞如是:


曾經,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遊行。


當時,有一位比丘獨自安靜地坐下思考,心中產生這個念頭:“誰能離開世間?誰被染著?誰能自由起來?”這位比丘於午後從坐禪中起身,前往佛陀所在之處,恭敬地行禮,然後卻坐在一邊,告訴佛陀:“尊者!我剛才獨自安靜地坐下思考,心中產生了這個念頭:‘誰能離開世間?誰被染著?誰能自由起來?’”


佛陀聽到後,嘆息說:“善哉!善哉!比丘啊!你有智慧之道和觀察之智,極其卓越善巧,有良好的思維。‘誰能離開世間?誰被染著?誰能自由起來?’比丘啊!你所問的就是如此嗎?”


比丘回答說:“是的,尊者!”


佛陀說道:“比丘啊!心能離開世間,心被染著,心能自由起來。比丘啊!那個心能離開世間,那個心被染著,那個心能自由起來。比丘啊!多聞的聖弟子並非心能離開,心不被染著,心不自由。比丘啊!多聞的聖弟子不是隨從心自由,而是心隨從多聞的聖弟子。”


比丘說道:“善哉!善哉!確是如此,尊者!”那時,比丘聽聞佛陀所說,歡喜地奉行。


問曰:"尊者!有許多聞識的比丘,他們被稱為多聞比丘。尊者!什麼是多聞比丘?如何培養多聞比丘?"


佛陀聽了問題,讚嘆地說:"好啊!好啊!比丘們啊!這是指那些有智慧的道和觀,極其善於辯論,思考能力出眾的比丘們。『尊者!有許多聞識的比丘,他們被稱為多聞比丘。尊者!什麼是多聞比丘?如何培養多聞比丘?』比丘們!你們問的就是這個嗎?"


比丘回答說:"是的,尊者!"


佛陀告訴他們:"比丘們!我所說的非常廣泛,包括正典、歌頌、記述、偈語、因果、撰寫、起源、解釋、發生地、廣泛的解釋,以及從未有過的法理和義理。比丘們!如果有一個姓氏的子弟,對我所說的四句偈語有正確理解和運用,專心追求佛法,趨向法、順應梵行。比丘們!稱為多聞比丘並沒有超過這個境界。比丘們!如此多聞比丘,如來就是這樣培養多聞比丘。"


比丘們回答說:"太好了!太好了!尊者!"那時,比丘們聽了佛陀的教誨,感到欣喜並且遵行其中。


問曰:"尊者!多聞比丘明白智慧,他們被稱為明白智慧的多聞比丘。尊者!什麼是多聞比丘明白智慧?如何培養多聞比丘明白智慧?"


佛陀聽了問題,讚嘆地說:"好啊!好啊!比丘們啊!這是指那些有智慧的道和觀,極其善於辯論,思考能力出眾的比丘們。『尊者!多聞比丘明白智慧,他們被稱為明白智慧的多聞比丘。尊者!什麼是多聞比丘明白智慧?如何培養多聞比丘明白智慧?』比丘們!你們問的就是這個嗎?"


比丘回答說:"是的,尊者!"


佛陀告訴他們:"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聽到苦的教義,並以智慧正確地認知苦是真實的,聽聞苦的起因、滅除苦的方法,並以智慧正確地認知滅除苦的方法是真實的,比丘們!這樣的多聞比丘明白智慧,如來就是這樣培養多聞比丘明白智慧。"


比丘們回答說:"太好了!太好了!尊者!"那時,比丘們聽了佛陀的教誨,感到欣喜並且遵行其中。


問曰:"尊者!聰明的比丘被稱為慧廣慧的聰明比丘。尊者!什麼是聰明比丘慧廣慧?如何培養聰明比丘慧廣慧?"


佛陀聽了問題,讚嘆地說:"好啊!好啊!比丘們啊!這是指那些有智慧的道和觀,極其善於辯論,思考能力出眾的比丘們。『尊者!什麼是聰明比丘慧廣慧?如何培養聰明比丘慧廣慧?』比丘們!你們問的就是這個嗎?"


比丘回答說:"是的,尊者!"


佛陀告訴他們:"如果一位比丘不執著於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也不執著於共同傷害,而是專注於施予自己和他人利益,廣泛地利益眾生,憐憫世間,為了神、人尋求真義和利益,追求平安、隱秘和快樂。比丘們!這樣的聰明比丘慧廣慧,如來就是這樣培養聰明比丘慧廣慧。"


比丘們回答說:"太好了!太好了!尊者!"


當時,比丘們聽了佛陀的教誨,樂於接受並實踐之。他們從座位上站起來,向佛陀鞠躬,繞佛三匝後離去。


那些比丘聽了佛陀的教誨後,遠離孤獨居住,心無放逸,努力修行。他們在遠離孤獨居住,心無放逸,努力修行後,剃除鬚髮,穿上袈裟,成為忠心、捨棄家庭、無家之人、學習佛法者。只有無上的梵行才是他們的歸宿,在現世中自我認識、自我覺醒,自證成就自在遊行。生命已盡,梵行已建立,所要做的已經完成,不再受到有情的束縛,真正瞭解事物的真相。


(一七三)中阿含心品浮彌經第二



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迦蘭哆園中遊玩。


當時,尊者浮彌也在王舍城的禪室中無所事事。於是,尊者浮彌過了一個晚上,早晨起來,穿上衣服,拿著缽,準備進入王舍城乞食。然而,尊者浮彌又想到:「不如去王子耆婆先那童子的家裡乞食。」於是,尊者浮彌就前往王子耆婆先那童子的家。


王子耆婆先那童子遠遠看見尊者浮彌來了,立即從座位上起身,調整衣物,雙手合十向尊者浮彌行禮,並說道:"尊者浮彌,歡迎你!你很久沒來這裡了,請坐在這張床上。"尊者浮彌便坐下。


王子耆婆先那童子向尊者浮彌鞠躬致敬後,他自己偏坐一邊,對尊者浮彌說道:"尊者浮彌,我有些問題,請允許我問一下嗎?"


尊者浮彌回答說:"王童子,你想問什麼,就問吧,我已經聽到了,將會思考回答。"


王童子便問尊者浮彌說:"有時有沙門梵志來見我,告訴我說:『王童子!有人立下願望去執行正確的梵行,他必然會得到果報;或者沒有願望,或者有願望但沒有願望,或者既有又沒有願望,但執行正確的梵行,他必然會得到果報。』尊者浮彌!請問尊師的意見和說法如何?"


尊者浮彌回答說:"王童子!我沒有從佛陀那裡聽過這樣的說法,也沒有從其他梵行中聽到過。王童子!佛陀或許說過:『有人立下願望去執行正確的梵行,他必然會得到果報;或者沒有願望,或者有願望但沒有願望,或者既有又沒有願望,但執行正確的梵行,他必然會得到果報。』"


王童子說道:"尊者浮彌,如果您這樣思考、這樣說,對於世間、天界、魔界、梵界、沙門、梵志,從人類到天神,都是最高明的。尊者浮彌,請在這裡用餐吧。" 尊者浮彌默默地接受了。王童子知道尊者浮彌默然接受,便從座位上站起來,自己取水洗淨,提供各種美味的食物,自己親手倒飲料,讓他吃得飽足,食物用畢後收拾好,洗淨自己,取出一張小床,安排他坐下聆聽法教。尊者浮彌為他講解法義,勉勵他渴望修行,使他產生歡喜,以各種無限的方便教導他,勉勵他修行。當他們都得到歡喜滿足之後,尊者浮彌從座位上起身離去,前往佛所,鞠躬禮敬佛的腳跟,然後坐在一旁,與王童子一起討論的事情都向佛陳述。


佛聽到後說:"浮彌!為什麼沒有為王童子講解四個喻呢?"


尊者浮彌問道:"世尊!什麼是四個喻?"


佛陀回答說:“浮彌啊!如果有沙門、梵志持有邪見和邪見定,他們行邪梵行,必然無法獲得果報;無論是否有願、有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邪梵行,也必然無法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邪惡的方式尋求果報,那是沒有正道的。浮彌啊!就好像有人想要得到牛奶,卻去擰牛角,那樣是絕對得不到牛奶的;無論是否有願、有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的人,如果想要得到牛奶,卻去擰牛角,那樣是絕對得不到牛奶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邪惡的方式尋求牛奶,那是擰牛角。同樣,浮彌啊!如果有沙門、梵志持有邪見和邪見定,他們行邪梵行,必然無法獲得果報;無論是否有願、有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邪梵行,也必然無法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邪惡的方式尋求果報,那是沒有正道的。


“浮彌啊!如果有沙門、梵志持有正見和正見定,他們行正梵行,必然能夠獲得果報;無論是否有願、有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正梵行,也必然能夠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正道尋求果報,那是有正道的。浮彌啊!就好像有人想要得到牛奶,就給牛飽飲,並擠取牛奶,那樣他必然能夠獲得牛奶;無論是否有願、有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的人,如果想要得到牛奶,就給牛飽飲,並擠取牛奶,那樣他必然能夠獲得牛奶。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正道尋求牛奶,那是擠取牛奶的方式。同樣,浮彌啊!如果有沙門、梵志持有正見和正見定,他們行正梵行,必然能夠獲得果報;無論是否有願、有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正梵行,也必然能夠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正道尋求果報,那是有正道的。


浮彌啊!如果有些沙門、梵志,他們持有邪見和邪見的固定觀念,然後立志去行邪梵行,他們必定不能獲得果報;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邪梵行,他們必定不能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邪見求取果報,這是走在無道之上。


浮彌啊!就像有人想要得到酥餅,他用容器盛滿水,然後用力敲打,必定不能得到酥餅;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的人想要得到酥餅,他用容器盛滿水,然後用力敲打,必定不能得到酥餅。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邪求取酥餅,這就是敲打水的荒謬行為。就像這樣,浮彌啊!如果有些沙門、梵志,他們持有邪見和邪見的固定觀念,然後立志去行邪梵行,他們必定不能獲得果報;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邪梵行,他們必定不能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邪見求取果報,這是走在無道之上。


浮彌啊!如果有些沙門、梵志,他們持有正見和正見的固定觀念,然後立志去行正梵行,他們必定能夠獲得果報;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正梵行,他們必定能夠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正道求取果報,這就是走在有道之上。浮彌啊!就像有人想要得到酥餅,他用容器盛滿酪,然後用力敲打,他必定能夠得到酥餅;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的人想要得到酥餅,他用容器盛滿酪,然後用力敲打,他必定能夠得到酥餅。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正求取酥餅,這就是敲打酪的正當行為。就像這樣,浮彌啊!如果有些沙門、梵志,他們持有正見和正見的固定觀念,然後立志去行正梵行,他們必定能夠獲得果報;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正梵行,他們必定能夠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正道求取果報,這就是走在有道之上。


浮彌啊!如果有些沙門、梵志,他們持有邪見和邪見的固定觀念,然後立志去行邪梵行,他們必定不能獲得果報;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邪梵行,他們必定不能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邪見求取果報,這是走在無道之上。


浮彌啊!就像有人想要得到油,他用竹器盛滿沙子,然後用冷水浸泡並壓榨,必定不能得到油;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的人想要得到油,他用竹器盛滿沙子,然後用冷水浸泡並壓榨,必定不能得到油。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邪求取油,這就是壓榨沙子的荒謬行為。就像這樣,浮彌啊!如果有些沙門、梵志,他們持有邪見和邪見的固定觀念,然後立志去行邪梵行,他們必定不能獲得果報;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邪梵行,他們必定不能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邪見求取果報,這是走在無道之上。


浮彌啊!如果有些沙門、梵志,他們持有正見和正見的固定觀念,然後立志去行正梵行,他們必定能夠獲得果報;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正梵行,他們必定能夠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正道求取果報,這就是走在有道之上。就像有人想要得到油,他用竹器盛滿麻子,然後用熱湯浸泡並壓榨,他必定能夠得到油;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的人想要得到油,他用竹器盛滿麻子,然後用熱湯浸泡並壓榨,他必定能夠得到油。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正求取油,這就是壓榨麻子的正當行為。就像這樣,浮彌啊!如果有些沙門、梵志,他們持有正見和正見的固定觀念,然後立志去行正梵行,他們必定能夠獲得果報;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正梵行,他們必定能夠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正道求取果報,這就是走在有道之上。


浮彌啊!如果有些沙門、梵志,他們持有邪見和邪見的固定觀念,然後立志去行邪梵行,他們必定不能獲得果報;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邪梵行,他們必定不能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邪見求取果報,這是走在無道之上。


浮彌啊!就像有人想要得到火,他用濕木當作火柴,用濕鑽來磨擦,必定不能得到火;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的人想要得到火,他用乾燥的木材當作火柴,用乾燥的鑽來磨擦,必定能夠得到火。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正道求取火,這就是正確磨擦木柴的方法。就像這樣,浮彌啊!如果有些沙門、梵志,他們持有邪見和邪見的固定觀念,然後立志去行邪梵行,他們必定不能獲得果報;無論是有願、無願、或者既有願又無願,或者既非有願又非無願地行邪梵行,他們必定不能獲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邪見求取果報,這是走在無道之上。


浮彌啊!如果你對王子講述了這四個比喻,王子一聽到必定會非常高興,並且會供養你,給予你所有衣食住行所需的物品,包括衣服、飲食、床具、藥湯和其他生活用品。


尊者浮彌答道:"尊者!我之前從未聽說過這四個比喻,只是現在才從佛陀那裡聽到。


佛陀如此說道。尊者浮彌和其他比丘們聽了佛陀的教誡,非常高興地遵行。


(一七四)中阿含心品受法經第三


一時間,佛陀遊覽在舍衛國,位於勝林給孤獨園。


於是,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世間實際上存在著四種受法。是什麼四種呢?有些受法在當下現為樂受,但未來將受到苦果報;有些受法在當下現為苦受,但未來將受到樂果報;有些受法在當下現為苦受,未來也將持續受到苦果報;有些受法在當下現為樂受,未來也將持續受到樂果報。


「什麼是受法現樂、當來受苦報呢?有些沙門、梵志與樂於享受華麗女子共度時光,他們這樣說:『這位沙門、梵志會遭受怎樣的恐怖和災難,而對慾望斷絕,刻意追求戒律呢?這位樂於享受的女子的身體感覺愈來愈愉悅。』他們共同享受這種樂趣,沉迷其中,但最終他們受到這個法則的制約,當他們的生命結束時,他們會陷入惡劣的境地,降生在地獄中。此時才會有這樣的念頭:『這位沙門、梵志在慾望的追求中所經歷的恐怖和災難,以及他們因此而對慾望斷絕的原因。我們因為慾望、爭執慾望、依附慾望,所以承受著極度痛苦、極度重擔的報應。』


「就像春天結束後,太陽極其炎熱,有一個葛藤的種子,被陽光曝曬而爆裂,掉落到一棵薩羅樹下。此時,那薩羅樹的神明因為這個原因而感到恐懼,於是那些邊緣的種子、村莊神明、村莊的穀物和藥草的神明,當他們看到這個種子在未來所要經歷的恐怖和災難時,便去找那薩羅樹的神明,安慰並說道:『樹神別害怕!樹神別害怕!這些種子或許會被鹿吃掉,或者孔雀吃掉,或者被風吹走,或者村莊的火燒掉,或者野火燒掉,或者腐爛而無法成為種子。就像這樣,樹神!你將能夠平安隱藏。如果這些種子不被鹿吃掉,不被孔雀吃掉,不被風吹走,不被村莊的火燒掉,也不被野火燒掉,它們沒有缺陷或破損,不受風、雨、太陽的損害,那麼它們將受到大雨的滋潤,迅速生長。』


「如是,瞋恚、睡眠、調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彼於疑惑淨除其心。彼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逮初禪成就遊。梵志!這就是如來的修行方法,如來的行為,如來的規範。然而,如來並不因此而停止,世尊、如來、無所執著、等正覺,世尊所教誡的法善,如來的弟子聖眾所追隨的善道。當他們的覺知和觀察停息之後,內心寧靜、一心不亂,沒有覺知、沒有觀察,專注帶來喜悅,進入第二禪境。梵志!這就是如來的修行方法,如來的行為,如來的規範。然而,如來並不因此而停止,世尊、如來、無所執著、等正覺,世尊所教誡的法善,如來的弟子聖眾所追隨的善道。」


「他們離開喜悅的渴望,放下追求,執持正念和正智而身心感到愉悅,進入第三禪境。梵志!這就是如來的修行方法,如來的行為,如來的規範。然而,如來並不因此而停止,世尊、如來、無所執著、等正覺,世尊所教誡的法善,如來的弟子聖眾所追隨的善道。他們感到喜悅的滅盡、苦的滅盡,喜悅和憂愁已經消失,不苦不樂、放下執著、清淨,進入第四禪境。梵志!這就是如來的修行方法,如來的行為,如來的規範。然而,如來並不因此而停止,世尊、如來、無所執著、等正覺,世尊所教誡的法善,如來的弟子聖眾所追隨的善道。」


「那樹神思念道:『為什麼呢?那邊的種子村神、村裡各種穀物和藥草的親朋好友樹神,當看到這種子的未來,有什麼恐怖?有什麼災難?而前來安撫我說:『樹神不要害怕!樹神不要害怕!樹神啊!這種子可能被鹿吃掉,或者孔雀吃掉,或者被風吹走,或者被村落的火燒掉,或者被野火燒掉,或者因損壞而無法成為種子。像這樣,樹神啊!你可以得到安全和保護。如果這種子不是被鹿吃掉,不是被孔雀吃掉,不是被風吹走,不是被村落的火燒掉,不是被野火燒掉,也不是因損壞而無法成為種子,這種子既不缺少也不受損,也不被風、雨、太陽傷害,反而得到大雨滋潤,便會迅速發芽生長。』」莖幹、枝條柔軟且有節段,觸摸它們令人快樂,這莖幹、枝條柔軟且有節段,觸摸它們令人快樂,帶來更多的愉悅。它們依附在樹上形成茂密的枝葉,覆蓋其上。覆蓋後,那樹神又這樣思念道:『那邊的種子村神、村裡各種穀物和藥草的親朋好友樹神,當看到這種子的未來,有什麼恐怖?有什麼災難?而前來安撫我說:『樹神不要害怕!樹神不要害怕!樹神啊!這種子可能被鹿吃掉,或者孔雀吃掉,或者被風吹走,或者被村落的火燒掉,或者被野火燒掉,或者因損壞而無法成為種子。像這樣,樹神啊!你可以得到安全和保護。如果這種子不是被鹿吃掉,不是被孔雀吃掉,不是被風吹走,不是被村落的火燒掉,不是被野火燒掉,也不是因損壞而無法成為種子,這種子既不缺少也不受損,也不被風、雨、太陽傷害,反而得到大雨滋潤,便會迅速發芽生長。』因為種子的緣故,我受到極度的痛苦和重大的苦難。』


「就像這樣,有些沙門和梵志,迅速而莊嚴地與女性共度歡愉,他們這樣說:『這些沙門和梵志對於慾望的未來有何恐怖?有何災難?因此他們斷絕慾望,設定了斷欲的修行。這些快樂莊嚴的女性對於身體的享受越來越有滿足感。』他們與這些女性一同享受,沉迷於其中的遊戲。然後當他們在生命結束時,身體衰敗,轉生到邪惡的地方,陷入地獄之中,才會這樣思念道:『這些沙門和梵志對於慾望的未來有何恐怖?有何災難?因此他們斷絕慾望,設定了斷欲的修行。我們因為慾望、爭議和被慾望所纏繞,才受到如此極度而沉重的苦難。』這就是受到現世快樂,而來世受到苦難報應。


『那麼,什麼叫做受到現世苦難,而來世受到快樂的報應呢?』有些人本性上沉浸於強烈而低俗的慾望、恚怒和愚痴,隨著慾望的心境而受到痛苦、憂愁。隨著憤怒和愚痴的心境而受到痛苦、憂愁。他們以痛苦和憂愁為代價,用盡一生的時間,修行梵行,甚至流淚哭泣。然後當他們在生命結束時,身體衰敗,必然升到善趣,生活在天堂之中,這就是受到現世苦難,而來世受到快樂的報應。』


「那麼,什麼叫做受到現世苦難,而來世也受到苦報呢?有些沙門和梵志裸體無衣,或用手當作衣服,或用葉子當作衣服,或用珠寶當作衣服,或者不用瓶子取水,不用器皿取水,不食用刀杖掠奪來的食物,不食用欺騙的食物,不自己前往,不派遣信使,不接受來自尊貴的邀請,不享受尊貴待遇。如果有兩個人一起進食,不在中間進食,不懷孕家庭進食,不飼養家中的蒼蠅飛來而不進食,不吃魚,不吃肉,不飲酒,不飲惡水,或者乾脆不喝水,學習無需進食之行。或者只吃一口,以一口為飽足,或兩口、三口、四口,乃至七口,以七口為飽足。或者一天只進食一次,以一次進食為飽足,或兩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半個月、一個月只進食一次,以一次進食為飽足。或者食用蔬菜、野菜,或食用粗糙的穀物,或食用雜草,或食用粗劣的食物,或食用雜亂無章的食物,或者進食的時候不挑剔。或者到無人居住的地方,依靠無人居住的地方,或者食用樹根,或者食用水果,或者食用自然掉落的果實。或者穿著粗糙的衣物,或者穿著毛製的衣物,或者只戴頭巾而不穿衣服,或者戴著毛製的頭巾而不穿衣服,或者裸體,或者穿著獸皮,或者穿著整塊獸皮,或者穿著部分獸皮。或者散發著頭髮,或者將頭髮編織,或者散發著頭髮同時編織著。或者剃去頭髮,或者剃去鬍鬚,或者剃去鬍鬚和頭髮,或者拔去頭髮,或者拔去鬍鬚,或者拔去鬍鬚和頭髮。或者居住站立不坐,或修行匍匐行進,或者使用刺作為床鋪,或者使用草作為床鋪。或者專注於用水,整日整夜地洗手。或者專注於用火,燃燒到底。或者侍奉太陽、月亮、尊貴的大德,雙手合十向其致敬。以此類推,承受著無量的苦難,修行煩惱之行。他們受到這種法則,達到完全圓滿,身體衰敗命終,必然到達邪惡的地方,轉生於地獄之中,這就是受到現世苦難,而來世也受到苦報。


那麼,什麼叫做受到現世快樂,而來世也受到快樂的報應呢?有些人天生不沉溺於強烈而低俗的慾望、憤怒和愚痴,他們不隨慾望的心境而受苦、憂愁,不隨憤怒和愚痴的心境而受苦、憂愁,他們以快樂和喜悅為代價,用盡一生的時間,修行梵行,甚至心中充滿歡欣。他們受到這種法則,達到完全圓滿,五陰皆盡,轉化而生於涅槃之中,得到了不退的法,不再回到此世。這就是受到現世快樂,而來世也受到快樂的報應。這些四種受法在世間是真實存在的,因此如此陳述。


佛如是說。這些比丘們聽了佛的講述,歡喜地接受並遵行。」


(一七五)中阿含心品受法經第四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居住於拘樓瘦劍磨瑟曇拘樓的城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這世間有這樣的慾望、希望、愛戀、享受、意念,使人不喜歡、不愛慕、無法滅除,喜歡、愛慕、可以產生。那些慾望、希望、愛戀、享受、意念,卻不受喜歡、不受愛慕、無法產生,喜歡、愛慕、可以滅除,這是愚痴的法則。我的法則極其深奧,難以看見、難以覺察、難以領悟。如此我的法則極其深奧,難以看見、難以覺察、難以領悟,不受喜歡、不受愛慕、無法滅除,喜歡、愛慕、可以產生,這是非愚痴的法則。


“世間實際上存在著四種受法。什麼是四種受法呢?有的受到現世快樂,而來世受到苦報;有的受到現世苦難,而來世受到快樂報;有的受到現世苦難,而來世也受到苦報;有的受到現世快樂,而來世也受到快樂報。


“什麼叫做受到現世快樂,而來世受到苦報?有的自樂自喜地殺生,因為殺生,產生快樂和喜悅,那個人自樂自喜地不與取捨、邪淫、妄語,甚至邪見。因為邪見,產生快樂和喜悅。如此身體快樂、心靈快樂,不從善行、不從善生,不趨向智慧、不趨向覺知、不趨向涅槃,這就是受到現世快樂,而來世受到苦報。


“什麼叫做受到現世苦難,而來世受到快樂報?有的自苦自憂地斷絕殺生,因為斷絕殺生,產生苦難和憂愁,那個人自苦自憂地斷絕不與取捨、邪淫、妄語,甚至斷絕邪見。因為斷絕邪見,產生苦難和憂愁。如此身體苦難、心靈苦難,從善行、從善生,趨向智慧、趨向覺知、趨向涅槃,這就是受到現世苦難,而來世受到快樂報。”


「怎麼理解受法現苦、當來亦受苦報?假設有人自身苦惱地殺生,因為殺生而產生痛苦和憂愁,這個人自身苦惱地不與取捨、邪淫、妄語,甚至不與邪見,因為邪見而產生痛苦和憂愁。如此身體苦惱、心靈苦惱,不從善行、不從善生,不趨向智慧、不趨向覺知、不趨向涅槃,這就是受法現苦、當來亦受苦報。


「怎麼理解受法現樂、當來亦受樂報?假設有人自樂自喜地斷絕殺生,因為斷絕殺生而產生快樂和喜悅,這個人自樂自喜地不與取捨、邪淫、妄語,甚至斷絕邪見,因為斷絕邪見而產生快樂和喜悅。如此身體快樂、心靈快樂,從善行、從善生,趨向智慧、趨向覺知、趨向涅槃,這就是受法現樂,當來亦受樂報。


「如果有受法現樂、當來受苦報,那愚痴的人無法真正理解,這受法現樂、當來受苦報,不知道真相之後,就繼續執著行為。執著行為之後,就不會產生喜歡、不會產生愛慕、無法產生,喜歡、愛慕、可以消滅。就像一份藥物,本身具有良好的顏色、香味,但卻摻雜有毒性。或許有人因疾病而服用,服用時雖然有著好的顏色、香味,口感也不錯,但服用之後在胃中卻無法發揮藥效。同樣,這受法現樂、當來受苦報,愚痴的人無法真正理解,這受法現樂、當來受苦報,不知道真相之後,就繼續執著行為。執著行為之後,就不會產生喜歡、不會產生愛慕、無法產生,喜歡、愛慕、可以消滅,這就是愚痴的法則。


「如果有受法現苦、當來受樂報,那愚痴的人無法真正理解,這受法現苦、當來受樂報,不知道真相之後,就不會繼續執著行為,不再從事執著行為之後,就不會產生喜歡、不會產生愛慕、無法產生,喜歡、愛慕、可以消滅,這就是愚痴的法則。」


「如果有人在現世受到苦難,未來也將受到苦報,但這愚痴之人不真正瞭解這個道理。對於這受法現苦、當來亦受苦報,不知真相之後,就持續著無休止的習行。習行不斷之後,便不會產生喜歡、不會產生愛慕、不會有可法生的機會,喜歡、愛慕、可以消滅。這就像大小便,再加上毒藥,或許有人因疾病而服用,服用時,味道惡劣、散發惡臭、沒有味道,不好吃且傷害咽喉,服用之後在胃中就無法發揮藥效。同樣地,這受法現苦、當來亦受苦報,愚痴之人不真正瞭解這個道理,這受法現苦、當來亦受苦報,不知真相之後,就持續著無休止的習行。習行不斷之後,便不會產生喜歡、不會產生愛慕、不會有可法生的機會,喜歡、愛慕、可以消滅。這就是愚痴的法則。


「如果有人在現世受到快樂,未來也將受到樂報,但這愚痴之人不真正瞭解這個道理。對於這受法現樂、當來亦受樂報,不知真相之後,就不會持續著習行,不再從事習行。習行停止之後,便不會產生喜歡、不會產生愛慕、不會有可法生的機會,喜歡、愛慕、可以消滅。這也是愚痴的法則。對於這習行的法則不真正瞭解,習行的法則不真正瞭解,習行的法則不真正瞭解,習行的法則不真正瞭解之後,習行的法則就持續,習行的法則不持續,習行的法則就持續,習行的法則不持續之後,便不會產生喜歡、不會產生愛慕、不會有可法生的機會,喜歡、愛慕、可以消滅。這也是愚痴的法則。


「如果有人在現世受到快樂,未來卻受到苦報,而智慧之人真正瞭解這個道理。對於這受法現樂、當來受苦報,知道真相之後,就不會持續著習行,不再從事習行。習行停止之後,便會產生喜歡、產生愛慕、有可法生的機會,不會停止喜歡、不會停止愛慕、不可法消滅。這就是智慧的法則。如果有人在現世受到苦難,未來卻受到快樂的報應,而智慧之人真正瞭解這個道理。對於這受法現苦、當來受樂報,知道真相之後,就持續著習行,習行不斷之後,便會產生喜歡、產生愛慕、有可法生的機會,不會停止喜歡、不會停止愛慕、不可法消滅。這就是智慧的法則。」


「如果有人在現世受到苦難,未來也將受到苦報,而智慧之人真正瞭解這個道理。對於這受法現苦、當來亦受苦報,知道真相之後,就不再從事習行,不再持續習行。習行停止之後,便會產生喜歡、產生愛慕、有可法生的機會,不會停止喜歡、不會停止愛慕、不可法消滅。這就是智慧的法則。如果有人在現世受到快樂,未來也將受到樂報,而智慧之人真正瞭解這個道理。對於這受法現樂、當來亦受樂報,知道真相之後,就持續著習行,習行不斷之後,便會產生喜歡、產生愛慕、有可法生的機會,不會停止喜歡、不會停止愛慕、不可法消滅。這就像奶油、蜂蜜和其他藥物,或許有人因疾病而服用,服用時味道好、香氣撲鼻,好吃且不傷害咽喉,服用之後在胃中就發揮出藥效。同樣地,這受法現樂、當來亦受樂報,智慧之人真正瞭解這個道理,這受法現樂、當來亦受樂報,知道真相之後,就持續著習行,習行不斷之後,便會產生喜歡、產生愛慕、有可法生的機會,不會停止喜歡、不會停止愛慕、不可法消滅。這就是智慧的法則。對於這習行的法則真正瞭解,不習行的法則真正瞭解,習行的法則真正瞭解,不習行的法則真正瞭解之後,習行的法則持續,不習行的法則不持續,習行的法則持續,不習行的法則不持續之後,便會產生喜歡、產生愛慕、有可法生的機會,不會停止喜歡、不會停止愛慕、不可法消滅。這就是智慧的法則。世間真實存在這四種受法,因此才如此陳述。」


佛陀如此說。那些比丘們聽聞佛陀所說,都感到歡喜並照著去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