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白話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八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八


梵志品第一

(一五二)中阿含梵志品鸚鵡經第一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加蘭哆園遊玩。


此時,鸚鵡摩納都題子少有所為,前往王舍城,寄宿在一位居士家中。鸚鵡摩納都題子問居士:「這裡有什麼沙門、梵志宗主、眾師統領大眾的人物嗎?他們受人尊敬,我能隨時前去膜拜崇敬嗎?這樣做會帶來歡喜嗎?」


居士回答說:「有啊!天愛啊!沙門瞿曇是釋種子,他捨棄了釋族的身份,剃除了鬚髮,穿上了袈裟,並且離家出走,學道修行,最終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你可以隨時去拜訪他,表示敬意,這樣做可能會令你感到歡喜。」


鸚鵡摩納又問:「沙門瞿曇現在在哪裡?我想見他。」


居士回答說:「沙門瞿曇現在就在王舍城的竹林加蘭哆園,你可以去拜訪他。」


於是,鸚鵡摩納從居士家出發,前往竹林加蘭哆園。他遠遠地看到佛陀在樹林中,端莊美好,猶如星中之月,光芒璀璨,熠熠生輝,宛如金山般耀眼,相貌完美,威嚴凜凜,所有感官都平靜安詳,沒有任何障礙,完全自在自得,心靈寧靜。鸚鵡摩納前往佛陀面前,互相問候,然後坐在一旁,向佛陀說:「瞿曇!我有一些問題,不知道是否能問你?」


佛陀回答說:「你可以問我任何問題。」


鸚鵡摩納問道:「我聽說,對於在家的人而言,修行可以帶來好處,可以依照法則生活。但是對於出家學道的人卻不然。你能告訴我這個問題的答案嗎?」


佛陀回答說:「這個問題並沒有固定的答案。」


鸚鵡摩納說:「瞿曇!請你幫我區分一下這個問題。」


佛陀回答說:「摩納啊!好好聽著,思考一下,我會為你詳細解釋。」鸚鵡摩納都題子便細心聆聽佛陀的教誨。


佛陀說:「摩納啊!如果有在家或出家學道的人行邪道,我不稱讚他。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人不善解聖教,不明白法則。因此,如果有在家或出家學道的人行邪道,我不稱讚他。摩納啊!如果有在家或出家學道的人行正道,我就稱讚他。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人必定善解聖教,明白法則。因此,如果有在家或出家學道的人行正道,我就稱讚他。摩納啊!我這樣說,區分這兩種人的行為,顯示這個道理。如果有沙門梵志有力堅固深入,專心修行,並且認為這是真正的道理,其他的都是虛妄。鸚鵡摩納問:「瞿曇大師啊!據我所聞,在家修行者有很多好處和功德,但出家修行者卻沒有。請問這是怎麼回事呢?」


佛陀回答說:「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


鸚鵡摩納再次問道:「瞿曇大師啊!請再為我解釋一下。」


佛陀說:「摩納啊!請仔細聆聽,好好思考,我現在為你詳細解釋。」鸚鵡摩納聽從佛陀的指示,靜靜地聆聽。


佛陀繼續說道:「摩納啊!在家修行者面臨大災難、爭吵、怨恨和行邪道的時候,他們不能獲得大的果報和功德,就像農民在田地裡面臨大災難、爭吵、怨恨和行邪路的時候,不能得到大的收成和功績一樣。同樣地,出家修行者也面臨一定的災難、爭吵和怨恨,但相對較少,如果他們行正道,就能獲得大的果報和功德,就像治療病人,面臨的困難比較少,但如果醫生行正道,就能獲得大的成就和功績。摩納啊!我這樣說,區分這兩種人的行為,顯示這個道理。如果有沙門梵志有力堅固深入,專心修行,並且認為這是真正的道理,其他的都是虛妄。」


鸚鵡摩納再問:「瞿曇大師啊!那些梵志實踐五戒、修福、行善,能夠獲得大的果報和功德。」


佛陀對鸚鵡摩納白說:「如果有梵志遵循五個方法施行,會有大的果報和功德,並且能獲得福報。你現在在這裡,可以告訴我嗎?」


鸚鵡摩納白回答:「佛陀,我什麼都可以說。為什麼呢?因為我現在就在你的眾人之中。」


佛陀說:「那你就可以說了。」


鸚鵡摩納白回答:「佛陀,請聽我說。梵志施行第一個真諦法,會有大的果報和功德,並且能獲得福報;第二個是誦習;第三個是熱心行善;第四個是苦行;第五個是梵行,也會有大的果報和功德,並且能獲得福報。」


佛陀問:「如果有一個梵志以為自己已經證得現法中的真諦,施行這五個法門是否會有果報呢?」


鸚鵡摩納白回答:「不會,佛陀。」


佛陀又問:「如果有師及祖師,乃至七世父母,認為自己已經證得現法中的真諦,施行這五個法門是否會有果報呢?」


鸚鵡摩納白回答:「也不會,佛陀。」


佛陀再問:「如果過去有一個梵志已經過世,但他曾經誦習經書,流布經書,並且誦習了十種經典,包括夜吒、婆摩、婆摩提婆、毗奢蜜哆羅、夜婆陀揵尼、應疑羅婆、婆私吒、迦葉、婆羅婆、婆惒。現在有一些梵志也在誦習這些經典,他們是否認為自己已經證得現法中的真諦,施行這五個法門是否會有果報呢?」


鸚鵡摩納白回答:「不會,佛陀。他們只是因為信仰而持守這些經典。」


佛陀說:「如果在所有梵志當中,沒有一個梵志認為自己已經證得現法中的真諦,施行這五個法門也不會有果報,也沒有師及祖師、乃至七世父母認為自己已經證得現法中的真諦,施行這五個法門也不會有果報,那麼這些梵志是否真的有根基可以信仰呢?」


鸚鵡摩納白回答:「佛陀,他們沒有真正的根基,只是因為信仰而持守這些經典。」


佛陀說:“就像一群盲人互相扶持,前面的看不到後面的,後面的也看不到前面的,中間的也看不到前面或後面的。鸚鵡摩納!那些梵志也是這樣子的。我先說信,然後再說聞。”


鸚鵡摩納對佛陀生氣、憎恨、誹謗、指責和辱罵,說:“應該誹謗瞿曇!應該指責瞿曇!應該譭謗瞿曇!”他告訴佛陀說:“有一個梵志,名叫弗加薩羅,姓直淨化,他說過:‘如果有沙門、梵志,聲稱瞭解人的法和見,那只是虛妄不真,不符合法則。人怎麼能在人群中自稱瞭解人的法和見呢?如果有人在人群中聲稱瞭解人的法和見,這是不正確的。’”


佛陀心中瞭解了這件事後,說:“鸚鵡摩納在對我生氣、憎恨、誹謗和辱罵,他告訴我說有一個梵志名叫弗加薩羅,姓直淨化,他聲稱瞭解所有沙門、梵志的內心想法,然後才說這樣的話:‘如果有沙門、梵志,聲稱瞭解人的法和見,那只是虛妄不真,不符合法則。人怎麼能在人群中自稱瞭解人的法和見呢?如果有人在人群中聲稱瞭解人的法和見,這是不正確的。’”


佛陀回答: “鸚鵡摩納!梵志弗加薩羅,姓直淨化,他只有真正瞭解了所有沙門、梵志的內心想法,才能說出這樣的話。難道他像盲人一樣沒有眼睛嗎?”


鸚鵡摩納回答: “像盲人一樣,瞿曇!”


接著,佛陀問道:“如果一個生來就是盲的人說‘沒有黑白色,也沒有看到黑白色的人。沒有好和壞的顏色,也沒有看到好和壞的顏色的人。沒有長和短的顏色,也沒有看到長和短的顏色的人。沒有遠和近的顏色,也沒有看到遠和近的顏色的人。沒有粗和細的顏色,也沒有看到粗和細的顏色的人。我一開始沒有看到或者知道,所以沒有顏色。’這個生來就是盲的人所說的話,是真實的嗎?”


鸚鵡摩納回答:“不是真實的,瞿曇!因為有黑白色,也有看到黑白色的人。有好和壞的顏色,也有看到好和壞的顏色的人。有長和短的顏色,也有看到長和短的顏色的人。有遠和近的顏色,也有看到遠和近的顏色的人。有粗和細的顏色,也有看到粗和細的顏色的人。如果這個生來就是盲的人說‘我一開始沒有看到或者知道,所以沒有顏色。’這是不真實的。”


佛陀接著問道:“那麼,梵志弗加薩羅所說的話,難道不是像生來就是盲的人所說的話嗎?”


鸚鵡摩納回答:“是像生來就是盲的人所說的話,瞿曇!”


佛陀問鸚鵡摩納:「你怎麼看?如果以前有一位婆羅門,活到壽命終結,誦讀經書,傳播經書,學習典籍,並且談論商伽婆羅門、生聞婆羅門、弗袈裟裟羅婆羅門和你父親都題婆羅門所說的話,那他所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高還是低?」


鸚鵡摩納回答佛陀說:「如果以前有一位婆羅門,活到壽命終結,誦讀經書,傳播經書,學習典籍,並且談論商伽婆羅門、生聞婆羅門、弗袈裟裟羅婆羅門和我父親都題婆羅門所說的話,我認為他所說的話,都是希望讓人們能夠去做,而不是不做。他所說的話,都是真的,而不是假的。他希望人們能夠做到更好,而不是變得更糟。」


佛陀接著問鸚鵡摩納:「那有五種法則會阻礙人們,阻礙他們觀察自己、觀察外在世界、觀察所有的沙門和婆羅門的心靈,阻礙他們達到涅槃。你認為這五種法則是什麼?」


鸚鵡摩納回答佛陀說:「第一種法則是憤怒,第二種是貪念,第三種是戒律的執著,第四種是疑惑,第五種是身見。這五種法則會阻礙人們的智慧,使他們感到疲勞,無法達到涅槃。如果一個人受到這五種法則的阻礙,他想要觀察自己、觀察外在世界、觀察所有的沙門和婆羅門的心靈,都是不可能的。」


佛陀又問鸚鵡摩納:「那有五種慾望功德,人們因為這五種慾望功德而感到愛、喜悅,這是不是好的呢?」


鸚鵡摩納回答佛陀說:「是的,瞿曇。」


最後,佛陀問鸚鵡摩納:「如果火是由草木引起,那麼如果離開草木而產生火,哪一種火光最高、最美、最勝利?」


鸚鵡摩納回答佛陀說:「如果火是離開草木而產生的,那麼它就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只有如意足力才有可能。但如果火是離開草木而產生的,那麼這種火光就是最高、最美、最勝利的。」


釋迦牟尼佛說:「是啊,是啊,鸚鵡摩納啊!如果火燒了草木,就不會有草木存在的地方,只有火隨意地燃燒。如果火不燃燒草木,那麼這火就會發出最妙、最勝、最上的光芒。這是我現在所說的。鸚鵡摩納啊!如果眾生因為貪欲、惡行而產生愉悅,他們就無法放棄這些樂極生悲的法,也無法停止貪欲。如果眾生能夠擺脫貪欲,轉向諸善法,他們就能夠放棄這種樂極生悲的心態,並且停止貪欲。」


釋迦牟尼佛問鸚鵡摩納:「你覺得如何?如果有一位梵志做了供養、行善,然後從東邊來了一位剎利童子,他說:『我得到了最好的座位、最好的沐浴水、最好的食物。』如果他沒有得到這些,就會產生怨恨和憎嫉。當南邊、西邊和北邊的梵志童子來到,並說出類似的話後,如果他們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產生怨恨和憎嫉。鸚鵡摩納啊!這些梵志這樣行佈施,他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報呢?」


鸚鵡摩納回答佛:「世尊啊!這些梵志行佈施並不是因為要得到第六種法,而是出於慈心,所以他們行善的動機是純善的。世尊啊,我們應該知道,這些梵志行善是出於慈心,因此他們獲得了極大的福報。」


釋迦牟尼佛問道:「鸚鵡摩納啊!如果有一位梵志行善的方法只有五種,但是他能夠得到大的回報和功德,那麼你認為這種行善的方法更多出現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出家修道中呢?」


鸚鵡摩納回答說:「世尊啊!如果有一位梵志行善的方法只有五種,但是他能夠得到大的回報和功德,我覺得這種行善的方法更多出現在出家修道中,而不是家庭生活中。因為在家庭生活中,人們會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會有很多糾紛和爭吵,很難保持誠實、純淨的心。而出家修道的人,他們有較少的事情要處理,也較少糾紛和爭吵,所以他們能夠更好地保持誠實、純淨的心。世尊啊,保持誠實、純淨的心,我認為在出家修道的人中更多。因為在家庭生活中,人們有太多事情要處理,很難行善、行施、研讀經典、修行苦行和梵行。然而,出家修道的人較少事情要處理,也較少糾紛和爭吵,因此他們能夠更好地行善、行施、研讀經典、修行苦行和梵行。世尊啊,我認為行梵行的人,更多出現在出家修道的人中。」


佛陀說:「摩納啊!如果有梵志施行五種法,並且有大的果報和功德,那是起自內心的。這個內心是什麼呢?就是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的心,為了修持這樣的心。如果有比丘守護誠實,他會因為守護誠實而感到喜悅。如果有喜悅,那就會善緣相應,我說那是起自內心的。這個內心是什麼呢?就是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的心,為了修持這樣的心,所以他得以施行、誦習、修持苦行和梵行。因為行梵行,他會感到喜悅。如果有喜悅,那就會善緣相應,我說那是起自內心的。這個內心是什麼呢?就是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的心,且與慈悲一起遍滿一方,成就無量廣大的修行,遍佈四方、上下四維,普及一切。同樣,悲憫、喜悅和捨棄的心也與慈悲一起,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摩納啊!就像一個人善於吹螺,如果他有了一個從未聽過的螺聲,他就會在半夜爬上高山,竭力吹著螺,讓微妙的聲音遍佈四方。同樣地,比丘的心與慈悲一起,遍佈一方,然後遍佈二、三、四方和上下四維,普及一切,心與慈悲一起,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同樣地,悲憫、喜悅和捨棄的心也與慈悲一起,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摩納啊!如果有人求得天堂,只是為了要在那裡享受,他就會執著貪欲,令自己得以在天堂或其他天界。但如果有人求得天堂,並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無量極廣地修行,心定意解,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令自己得以在天堂或其他天界,那麼你看看,誰會得到這個機會呢?」鸚鵡摩納回答道:「佛陀啊!如果一個人求得天堂,是出於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的心,無量極廣地修行,心定意解,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那麼我相信他肯定能在天堂或其他天界獲得幸福。」


佛陀問鸚鵡摩納:「摩納啊!你覺得如果有人想要到梵天界去,只是出於貪欲的心理,他就會得到機會在梵天或其他天界。但如果有人想要到梵天界去,並不是出於貪欲的心理,而是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無量極廣地修行,心定意解,遍滿成就遊,那麼你看看,誰能夠到梵天或其他天界呢?」


鸚鵡摩納回答:「佛陀啊!如果有人想要到梵天界去,並不是出於貪欲的心理,而是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無量極廣地修行,心定意解,遍滿成就遊,那麼我相信他肯定能夠到梵天或其他天界。」


鸚鵡摩納問佛陀:「佛陀啊!您是否瞭解梵道的蹤跡呢?」


佛陀回答:「摩納啊!我現在問你,你可以隨意回答。摩納啊!你覺得那羅歌邏村離這裡有多遠?」


鸚鵡摩納回答:「不遠。」


佛陀繼續問道:「摩納啊!如果你告訴這裡的某個人說:『你去那羅歌邏村,然後立刻回來。』那個人接受了你的指示,快速前往那羅歌邏村,並立即返回。當他回來後,你問他去那羅歌邏村的路怎麼走,他是否能夠回答呢?」


鸚鵡摩納回答:「當然可以,佛陀。」


佛陀解釋:「那個人去那羅歌邏村並回來後,他可以回答關於那羅歌邏村的路徑。但如果你問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梵道的蹤跡,他絕不會停留而無法回答。」


鸚鵡摩納對佛陀說:「沙門瞿曇啊!我已經明白了。您的無著天祠真是太好了,因為這個問題完全符合這個境界。佛陀啊!從今天起,我要自願成為您的優婆塞,並一生奉行佛陀、法和比丘眾的教誨,直到我離開這個世界。」


佛陀如此說。鸚鵡摩納聽了佛陀的話,感到非常高興,並開始實踐佛法。


(一五三)中阿含梵志品鬚閑提經第二


有一次,佛陀在拘樓瘦的地方,坐在婆羅婆的第一靜室的草座上。次日早晨,佛陀著衣持鉢,進入釰摩瑟曇的地方乞食。食畢後,他再次澡洗手足,將尼師檀放在肩上,前往一個林子,直到中午時分,找到一棵樹下,敷好尼師檀,坐在草座上。


此時,鬚閒提異學正在往婆羅婆的第一靜室走去,看到草座旁邊有一個臥處,看起來像是師子臥、沙門臥或梵行臥。他問婆羅婆誰有這個臥處,婆羅婆梵志回答說,是沙門瞿曇,他捨棄了家族身份,剃髮穿袈裟,成為一位沙門,學習道理,最終達到無上正等正覺。他在第一靜室有這個臥處,看起來像是師子臥、沙門臥或梵行臥。


鬚閒提異學卻表示不想見或聽聞沙門瞿曇的事蹟,因為他認為沙門瞿曇已經敗壞了地位,已經無法利用了。婆羅婆梵志不同意他的看法,說沙門瞿曇有很高的智慧,包括剎利慧、梵志慧、居士慧和沙門慧,如果說有智慧的人都能達到聖智。如果他要向沙門瞿曇講這個道理,他會同意嗎?鬚閒提異學表示,如果婆羅婆想講的話,他就隨意,他不反對。如果他見到沙門瞿曇,他也會說這個道理。因為他認為沙門瞿曇已經敗壞了地位,已經無法利用了。


此時,佛陀以淨天耳聽到婆羅婆梵志和鬚閒提異學的談話,他決定前往婆羅婆梵志的第一靜室,坐在草座上,並與婆羅婆梵志共同問候。婆羅婆梵志看到佛陀在樹林中端莊優美,像星星中的月亮,光耀煒曄,閃閃發光,就像金色的山一樣,各種相好都具備,有威嚴和神力,所有感官都平靜安定,沒有任何障礙,完全達到平衡,內心寂靜無聲。婆羅婆梵志看到這個場景後,前去向佛陀問訊,佛陀也回敬問訊,然後坐在草座上,與婆羅婆梵志一起談話。


世尊問道:“婆羅婆,你是否跟鬚閒提異學討論過這個問題?”


婆羅婆回答:“是的,世尊。我也想向沙門瞿曇提出這個問題,但沙門瞿曇未曾談及,因為他已達到如來的境界,無所執著,等正覺的境界。”


世尊和婆羅婆一起討論這個問題。鬚閒提異學後來來到婆羅婆的房間,世尊看到他來了,就說:“鬚閒提啊!如果你不控制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不保護自己並不修行,你必定會受到痛苦的報應。如果你像沙門瞿曇一樣好好控制自己的感官,保護自己並好好修行,你必定會得到快樂的報應。鬚閒提啊,你因為這個原因說沙門瞿曇已經墮落,不能再利用了,這是什麼道理呢?”


鬚閒提異學回答世尊:“是的,瞿曇,我這樣認為。”


“鬚閒提啊,如果一個人從前沒有出家學道時,他的眼睛會看到色彩,他會被愛和念頭所吸引,會有與色彩相關的快樂感受。但是,如果他後來出家了,剃光了頭髮,穿上了袈裟,並且摒棄了家庭和物質財富,全心學道,他的眼睛仍然會看到色,但他已經學會了控制、滅除、體驗、警惕和放下,他可以把色彩視為真實的樣子,內心平靜。如果他看到有人仍然沉迷於色慾,被色彩所支配,他會看到它,但不會被它所感染或感到快樂。鬚閒提啊,如果他對這種快樂感到高興,因為他愛色彩,他會稱讚它,喜歡它嗎?”


鬚閒提異學回答世尊:“不會,瞿曇。”


“鬚閒提啊,如果一個人從前沒有出家學道時,他的耳朵會聽到聲音,他的鼻子會聞到香氣,他的舌頭會品嚐美味,他的身體會感受觸覺,他會因為這些感官的刺激而感到快樂。但是,如果他後來出家了,剃光了頭髮,穿上了袈裟,並且摒棄了家庭和物質財富,全心學道,他的身體仍然會感受觸覺,但他已經學會了控制、滅除、體驗、警惕和放下,他可以把觸覺視為真實的樣子,內心平靜。如果他看到有人仍然沉迷於觸覺,被觸覺所支配,他會看到它,但不會被它所感染或感到快樂。鬚閒提啊,如果他對這種快樂感到高興,因為他愛觸覺,他會稱讚它,喜歡它嗎?”


鬚閒提異學回答世尊:“不會,瞿曇。”


世尊問道:“鬚閒提,你認為一個未出家修道的人,若追求五欲、功德、愛念、意樂,這些慾望會相互呼應。但如果他在後來捨棄了五欲功德,剃髮出家,穿上袈裟,放棄家庭,無家可歸,專心修道。此時他已經習修五欲功德,知道如何制止慾望、消失慾望、品味慾望、憂慮慾望、覺察慾望。他內心的寧靜自在,慾望不再困擾他。但他看到其他人還深陷於慾望之中,被慾望所吞噬,他不會讚揚他們,也不會因此而感到高興。鬚閒提,你認為他會因為對這種修行的快樂,而因慾望而欣喜若狂,卻不會因為社會地位的低下而不喜歡那些人嗎?”


鬚閒提回答說:“不會,世尊。”


世尊接著說:“鬚閒提啊,就像一個居士或者居士子,擁有巨大的財富和享樂,資產豐厚,擁有許多家畜、住宅、食物、各種生活必需品,他得到五欲,不難得到。但當他修行成就,內心妙行,口、意也都發生了變化,終生不再追求五欲功德,即使面臨死亡,也不會感到不捨。他的身體壞了,生命結束了,但卻可以升天降臨到善處,具備五欲功德的實踐。鬚閒提啊,這個居士或者居士子及其所在的天堂,寧願放棄天上的五欲功德,去追求人間的慾望,快樂嗎?”


鬚閒提回答說:“不會,世尊。因為人間的慾望是骯髒、不潔淨的,非常卑劣噁心,充滿了痛苦和煩惱。相比之下,天上的慾望是更高尚、更美妙、更卓越的。如果那個居士或者居士子及其所在的天堂,放棄了天上的五欲功德,去追求人間的慾望,那是不可能的。”


世尊說:“正是如此,鬚閒提啊,我斷除了人間的慾望,超越了天上的慾望,剃髮出家,穿上袈裟,放棄家庭,無家可歸,專心修道。我習修了五欲功德,知道如何制止慾望、消失慾望、品味慾望、憂慮慾望、覺察慾望。我內心的寧靜自在,慾望不再困擾我。但我看到其他人還困擾於慾望之中,被慾望所支配,我不會讚揚他們,也不會因此而感到高興。鬚閒提啊,你認為我會因為對這種修行的快樂,而因慾望而欣喜若狂,卻不會因為社會地位的低下而不喜歡那些人嗎?”


鬚閒提回答說:“不會,世尊。”


世尊告訴鬚閒提說:「就像有個人身上長滿了癩病,身體爛掉,被蟲子啃食,爪子搔破瘡口,甚至要在火坑中烤熟。鬚閒提啊!你覺得這樣的人要是想治好癩病,讓身體健康如初,不受傷害,你認為有什麼方法可以辦到呢?」


鬚閒提回答說:「好像沒有辦法吧。世尊!因為如果這個人身上長滿了癩病,身體爛掉,被蟲子啃食,爪子搔破瘡口,那麼瘡口會越來越多,病情也會越來越嚴重,但是這個人卻會對癩病產生奇怪的滿足感。」


「鬚閒提啊!就像這個癩病患者,身上長滿了癩病,身體爛掉,被蟲子啃食,爪子搔破瘡口,但是卻對這些痛苦產生滿足感,一直沉迷於慾望當中。如果一個人一直沉迷於慾望當中,對慾望產生濃厚的渴望和熱情,那麼這個人的慾望會不斷增長,對慾望的追求也會越來越廣泛,但是卻會對這種狀態產生滿足感。如果這個人不斷追求慾望,沉迷於慾望當中,那麼他的心靈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平靜和解脫,也無法實現正確的修行。」


世尊接著問道:「鬚閒提啊!就像王和大臣得到他們所追求的五種慾望,這一切對他們來說非常容易。但是如果他們不斷追求慾望,沉迷於慾望當中,那麼他們的心靈也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平靜和解脫,也無法實現正確的修行。」


「鬚閒提啊!就像這個癩病患者,身上長滿了癩病,身體爛掉,被蟲子啃食,爪子搔破瘡口,但是卻對這些痛苦產生滿足感,一直沉迷於慾望當中。如果一個人一直沉迷於慾望當中,對慾望產生濃厚的渴望和熱情,那麼這個人的慾望會不斷增長,對慾望的追求也會越來越廣泛,但是卻會對這種狀態產生滿足感。如果這個人不斷追求慾望,沉迷於慾望當中,那麼他的心靈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平靜和解脫,也無法實現正確的修行。」


「鬚閒提啊!如果那個癩病患者終於得到治癒,身體健康如初,不受傷害,回到原本的狀態,並且有人因為同情和憐憫他而幫助他,讓他得到利益、幸福和快樂,就好像給他一個好藥一樣,治好了他的病,讓他得以脫離癩病的苦難,恢復健康和平靜。如果這個癩病患者看到身上長滿了癩病,身體爛掉,被蟲子啃食,爪子搔破瘡口的另一個癩病患者,他會有什麼想法嗎?」


鬚閒提回答說:「當然不會,世尊!因為有病就需要藥治,沒有病就不需要。」


弟子鬚閒提問佛陀:「尊者,您怎麼看待這樣的情況?如果一個癩病患者治好了病,身體恢復健康,還回到原來的生活中,但有兩個力士要抓住他,讓他臨近火坑受熱燙,這時他會感到非常焦慮和害怕,身體也會感到極度的熱,這時的火坑比之前更加熱,痛苦更甚嗎?」


佛陀回答說:「不是的,鬚閒提。那個癩病患者原本身體已經爛熟,被蟲子啃食,爪子上長滿了瘡,又臨近火坑受熱燙。當時他還覺得受苦的時候,心中卻有一種更大的喜悅,甚至有迷惑和錯亂的想法。但現在,他已經治好了病,身體恢復健康,回到了原本的生活中,即使再遭遇火坑所帶來的極度痛苦,他的心理也會泰然自若,不會再有迷惑和錯亂的想法。」


「鬚閒提啊,就像那癩病患者治好了病,身體恢復健康,回到了原本的生活中,即使再遭遇火坑所帶來的極度痛苦,他的心理也會泰然自若,不會再有迷惑和錯亂的想法。就像人們總是沉溺於慾望之中,被慾望所控制,因此經常在苦和樂之間遊移不定。但若能擺脫慾望的束縛,心境清明,即使再遇到苦和樂的考驗,也能泰然自若,不會再有迷惑和錯亂的想法。」


「鬚閒提啊,就像那癩病患者治好了病,身體恢復健康,回到了原本的生活中,即使再遭遇火坑所帶來的極度痛苦,他的心理也會泰然自若,不會再有迷惑和錯亂的想法。因此,我們應該像佛陀一樣,對苦和樂都能有清醒的認識,不被迷惑和錯亂的想法所困擾。」


鬚閒提問佛陀:「尊者,我曾經從長老那裡學習了很長時間的梵行,也聽過無病是第一利,涅槃是第一樂的教誨。」


佛陀問鬚閒提:「那麼,無病和涅槃分別是什麼呢?」


鬚閒提用雙手摸索自己的身體,然後說:「尊者,這就是無病,這就是涅槃。」


佛陀說:「鬚閒提啊,這就像一個生來失明的人,聽到有目的人說『白淨無垢,白淨無垢』,他聽後就會追求這種白淨無垢的感覺。但如果有人欺騙他,不為他謀求真正的利益和幸福,反而給他一件骯髒不潔的衣服,說是白淨無垢的,讓他去穿,那麼這個盲人會高興地說:『這件衣服真是白淨無垢啊!』但他這樣想,是因為他不知道真相。」


鬚閒提回答說:「尊者,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並不瞭解真正的無病和涅槃。」


佛陀教誨鬚閒提說:「正是啊,鬚閒提!就像一個沒有眼睛的盲人,身體就是疾病、膿瘡、箭傷、毒蛇咬傷、無常、苦、空虛、非神聖的。他用雙手觸摸自己的身體,卻說:『瞿曇!這是沒有疾病的,這是涅槃。』鬚閒提啊!你還不明白沒有疾病的真正含義,更何況是涅槃呢?所謂的知見,根本不存在。鬚閒提啊!如來,不附著任何事物,等正覺如此說:


『無病第一好處,  涅槃第一樂;

諸道八正道,  住安隱甘露。』


當時,無數的人聽到這個教誨,包括異學者,都傳頌著這首偈語,但卻不能理解其中的真義。他們聽到了這樣的教誨,但因為愚昧無知,還是相互欺騙。他們只知道自己身體的感受,從父母那裡生來,吃喝拉撒,按摩洗澡,經常受著疼痛、磨難、分離等等。但他們也看到了神靈的存在,瞭解緣起的道理,明白有緣就有果,有果就有生老病死,有生老病死就有哀憂苦惱。這樣的生命,純粹是苦的。」


聽完佛陀的教誨,鬚閒提異學者起身向佛行禮,並說:「瞿曇尊者!我現在完全信仰您了!我懇請您好好地教導我,讓我瞭解無病和涅槃的真義。」


佛陀告訴鬚閒提說:「如果你的聖智眼還沒有被淨化,我告訴你無病和涅槃的真義,你也永遠無法理解,只會浪費我的時間。鬚閒提啊!就像一個盲人,有人告訴他:『你應該知道這是綠色、黃色、紅色、白色。』那個盲人因為別人這樣說,就能知道這些顏色嗎?」


鬚閒提回答說:「當然不行,瞿曇尊者!」


佛陀繼續解釋說:「正是這樣,鬚閒提!如果你的聖智眼還沒有被淨化,我告訴你無病和涅槃的真義,你也永遠無法理解,只會浪費我的時間。鬚閒提啊!我要把真正的良藥告訴你,讓你的聖智眼得到淨化。當你的聖智眼被淨化後,你就能自己理解無病和涅槃的真義了。鬚閒提啊!就像一個盲人,如果他的親人為了他的利益和幸福,為了讓他的生活更加舒適快樂,就會為他尋找眼科醫生,為他治療眼疾。眼科醫生會給他各種治療,有時讓他嘔吐、下瀉,有時灌藥水到他的鼻子裡,有時讓他淚流滿面。當他的雙眼得到淨化後,他就能看到青色、黃色、紅色、白色,看到那些骯髒污濁的衣物,就會感到憎惡心生,因為他知道那是來自仇敵的衣物,長時間以來一直欺騙著他。這樣的憎恨心會讓他想要殺死仇敵。鬚閒提啊!我要把真正的良藥告訴你,讓你的聖智眼得到淨化。當你的聖智眼被淨化後,你就能自己理解無病和涅槃的真義了。」


「鬚閒提啊!有四種方法可以使人清淨,但需先擁有未受玷污的聖慧眼。那四種方法是什麼呢?靠近善知識,恭敬地侍奉他們,聆聽善法,用善思考去理解它們,並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鬚閒提啊!你應當學習這樣做,靠近善知識,恭敬地侍奉他們,聆聽善法,用善思考去理解它們,並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鬚閒提啊!你應當這樣學習。


當你接近善知識、恭敬地侍奉他們、聆聽善法、用善思考去理解它們,然後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你就能夠瞭解苦、練習苦、滅除苦以及苦的滅道。如何瞭解苦呢?就是理解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所求不得等五個苦,還有五蘊盛行所帶來的苦。如何練習苦呢?就是要瞭解現在的愛會在未來帶來苦果,所以要學習斷除愛、捨棄愛、消除愛和放棄愛。如何滅除苦呢?就是要學習消除未來的愛,讓它們停止、斷絕、放棄、消散、盡量、無欲、消失和平息。如何瞭解苦的滅道呢?就是要學習八正道,從正見、正思惟到正定,經由八個階段達到滅苦的目的。


當鬚閒提聽完佛陀的教誨後,心中豁然開朗,於是親近善知識、恭敬地侍奉他們、聆聽善法、用善思考去理解它們,然後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他練習了苦,瞭解了苦、練習了苦、滅除了苦以及瞭解了苦的滅道。最終,他決定出家學道,受具足,成為一名比丘,並修行梵行。佛陀告訴他要修行梵行,他就成為了一位出家修行者,最終證得阿羅漢果位。


佛陀講述了這樣的教誨。尊者鬚閒提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喜悅,並開始奉行這些教誨。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