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白話 中阿含經卷第十


中阿含經卷第十


習相應品第五

(四二)中阿含習相應品何義經第一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中遊玩。


此時,尊者阿難在下午時分從燕坐起,前往見佛,向佛問道,行禮請教:“世尊,持戒的意義是什麼?”


佛陀回答說:“阿難,持戒的人可以達到不後悔的境界。阿難,若有人持戒,便可以不後悔。”


阿難又問道:“世尊,不後悔的意義是什麼?”


佛陀回答說:“阿難,不後悔的人可以達到歡悅的境界。阿難,若有人不後悔,便可以感到歡悅。”


阿難又問道:“世尊,歡悅的意義是什麼?”


佛陀回答說:“阿難,歡悅的人可以達到喜悅的境界。阿難,若有人感到歡悅,便可以感到喜悅。”


阿難又問道:“世尊,喜悅的意義是什麼?”


佛陀回答說:“阿難,喜悅的人可以達到平靜的境界。阿難,若有人感到喜悅,便可以達到平靜。”


阿難又問道:“世尊,平靜的意義是什麼?”


佛陀回答說:“阿難,平靜的人可以達到快樂的境界。阿難,若有人達到平靜,便可以感到快樂。”


阿難又問道:“世尊,快樂的意義是什麼?”


佛陀回答說:“阿難,快樂的人可以達到心定的境界。阿難,若有人感到快樂,便可以達到心定。”


阿難最後問道:“世尊,心定的意義是什麼?”


佛陀回答說:“阿難,心定的人可以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真實的意義。阿難,若有人達到心定,便可以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真實的意義。”


阿難最後問道:“世尊,了解真實的意義是什麼?”


佛陀回答說:“阿難,了解真實的人可以厭棄世俗的事物。阿難,若有人了解真實的意義,便可以厭棄世俗的事物。”


阿難最後問道:“世尊,厭棄的意義是什麼?”


佛陀回答說:“阿難,厭棄的人可以達到無欲的境界。阿難,若有人厭棄,便可以達到無欲的境界。”


阿難又問道:“世尊,無欲的意義是什麼?”


佛陀回答說:“阿難,無欲的人可以達到解脫的境界。阿難,若有人無欲,便可以解脫一切貪欲、瞋恨、愚痴。阿難啊!因為持戒可以不後悔,不後悔可以感到歡悅,歡悅可以感到喜悅,喜悅可以達到平靜,平靜可以感到快樂,快樂可以達到心定。阿難啊!多聞聖弟子因心定可以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真實的意義,因了解真實的意義可以厭棄世俗的事物,因為厭棄可以達到無欲的境界,因無欲可以達到解脫的境界,因解脫可以了解解脫的意義,無需再受生死之苦,梵行已成就,所作已完成,不再受有情緣的束縛,真正了解事物的真相。阿難啊!這就是法法相因,相互促進的結果,持戒是達到這一切的第一步,可以度過紅塵,達到彼岸。」


佛陀如此說完後,阿難尊者和其他比丘們聽了都非常歡喜,並且依從佛陀的教誨去修行。


(四三)中阿含習相應品不思經第二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遊玩。


此時,佛陀告訴阿難說:「阿難啊!持戒者不要刻意想著要讓我不後悔,因為只要依法而行,持戒者自然就不會後悔了。阿難啊!有不後悔的人不要刻意想著要讓我感到歡喜,因為只要依法而行,有不後悔的人自然就會感到歡喜了。阿難啊!有歡喜的人不要刻意想著要讓我感到喜悅,因為只要依法而行,有歡喜的人自然就會感到喜悅了。阿難啊!有喜悅的人不要刻意想著要讓我感到平靜,因為只要依法而行,有喜悅的人自然就會達到心靜了。阿難啊!有心靜的人不要刻意想著要讓我感到快樂,因為只要依法而行,有心靜的人自然就會感到快樂了。阿難啊!有快樂的人不要刻意想著要讓我感到定靜,因為只要依法而行,有快樂的人自然就會達到定靜了。阿難啊!有定靜的人不要刻意想著要讓我看到事物的真相,因為只要依法而行,有定靜的人自然就能看到事物的真相了。阿難啊!看到事物的真相的人不要刻意想著要讓我感到厭惡,因為只要依法而行,看到事物的真相的人自然就會感到厭惡了。阿難啊!有厭惡的人不要刻意想著要讓我感到無欲,因為只要依法而行,有厭惡的人自然就會達到無欲的境界了。阿難啊!有無欲的人不要刻意想著要讓我感到解脫,因為只要依法而行,有無欲的人自然就會達到解脫一切貪欲、瞋恨、愚痴的境界了。」


佛陀繼續說道:「阿難啊!因持戒可以不後悔,因不後悔可以感到歡喜,因歡喜可以感到喜悅,因喜悅可以達到心靜,因心靜可以感到快樂,因快樂可以達到定靜。阿難啊!多聞聖弟子有定靜的人可以看到事物的真相,因看到事物的真相可以感到厭惡,因厭惡可以達到無欲,因無欲可以達到解脫,因解脫可以了解解脫的意義,不再受生死之苦,梵行已成就,所作已完成,不再受有情緣的束縛,真正了解事物的真相。阿難啊!這就是法法相因,相互促進的結果,持戒是達到這一切的第一步,可以度過紅塵,達到彼岸。」


佛陀如此說完後,阿難尊者和其他比丘們聽了都非常歡喜,並且依從佛陀的教誨去修行。


(四四)中阿含習相應品念經第三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遊玩。


此時,佛陀告訴諸比丘說:「如果比丘們多忘記了正確的智慧,那麼就會傷害到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如果沒有正確的念頭和智慧,那麼就會傷害到保護自己的感官、保護戒律、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沒有解脫,那麼就會傷害到涅槃。如果比丘們不忘記正確的智慧,那麼就會習得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如果有正確的念頭和智慧,那麼就會習得保護自己的感官、保護戒律、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有解脫,那麼就會習得涅槃。」


佛陀如此說完後,諸比丘聽了都非常歡喜,並且依從佛陀的教誨去修行。


(四五)中阿含習相應品慚愧經第四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遊玩。


此時,佛陀告訴諸比丘說:「如果比丘沒有羞愧心,就會傷害到愛恭敬的心;如果沒有愛恭敬的心,就會傷害到信心;如果沒有信心,就會傷害到正確的思考;如果沒有正確的思考,就會傷害到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如果沒有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就會傷害到保護自己的感官、保護戒律、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沒有解脫,就會傷害到涅槃。如果比丘有羞愧心,就會習得愛恭敬的心;如果有愛恭敬的心,就會習得信心;如果有信心,就會習得正確的思考;如果有正確的思考,就會習得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如果有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就會習得保護自己的感官、保護戒律、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有解脫,就會習得涅槃。」


佛陀如此說完後,諸比丘聽了都非常歡喜,並且依從佛陀的教誨去修行。


(四六)中阿含習相應品慚愧經第五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遊玩。


此時,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說:「諸位比丘!如果沒有羞愧心,就會傷害到愛恭敬的心;如果沒有愛恭敬的心,就會傷害到信心;如果沒有信心,就會傷害到正確的思考;如果沒有正確的思考,就會傷害到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如果沒有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就會傷害到保護自己的感官、保護戒律、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沒有解脫,就會傷害到涅槃。諸位比丘!就像一棵樹,如果外皮受損,那麼內皮就無法成長,內皮無法成長,莖、幹、心、節、枝、葉、花、果都無法成長。諸位比丘!你們也應該明白,如果沒有羞愧心,就會傷害到愛恭敬的心;如果沒有愛恭敬的心,就會傷害到信心;如果沒有信心,就會傷害到正確的思考;如果沒有正確的思考,就會傷害到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如果沒有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就會傷害到保護自己的感官、保護戒律、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沒有解脫,就會傷害到涅槃。諸位比丘!就像一棵樹,如果外皮沒有受損,那麼內皮就可以成長,內皮成長了,莖、幹、心、節、枝、葉、花、果都可以成長。諸位比丘!你們也應該明白,如果有羞愧心,就會習得愛恭敬的心;如果有愛恭敬的心,就會習得信心;如果有信心,就會習得正確的思考;如果有正確的思考,就會習得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如果有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就會習得保護自己的感官、保護戒律、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有解脫,就會習得涅槃。」


尊者舍梨子這樣說完後,諸比丘都非常歡喜,並依從他的教誨去修行。


(四七)中阿含習相應品戒經第六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遊玩。


此時,佛告訴諸比丘說:「如果比丘犯了戒律,就會傷害到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沒有解脫,就會傷害到涅槃。如果比丘遵守戒律,就會習得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有解脫,就會習得涅槃。」


佛如此說。當時的比丘聽到佛的教誨,都感到歡喜,並且開始實踐。


(四八)中阿含習相應品戒經第七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遊玩。


此時,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諸位啊!如果比丘犯了戒律,就會傷害到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沒有解脫,就會傷害到涅槃。諸位啊!就像一棵樹,如果樹根受損,那麼樹幹、樹心、節、枝、葉、花、果都無法成長。諸位啊!你們應該知道,比丘也是如此,如果犯了戒律,就會傷害到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沒有解脫,就會傷害到涅槃。


諸位啊!如果比丘遵守戒律,就會習得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有解脫,就會習得涅槃。諸位啊!就像一棵樹,如果樹根沒有受損,那麼樹幹、樹心、節、枝、葉、花、果都能夠成長。諸位啊!你們應該知道,比丘也是如此,如果遵守戒律,就會習得不後悔、感到歡喜、喜悅、平靜、快樂、定靜、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相、感到厭惡、無欲、解脫;如果有解脫,就會習得涅槃。」


尊者舍梨子如此說。當時的比丘聽到尊者舍梨子的教誨,都感到歡喜,並且開始實踐。


(四九)中阿含習相應品恭敬經第八


我聽說: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給孤獨園遊玩。


當時,佛陀告訴眾比丘:「比丘們應該恭敬地行動,善加觀察,尊敬梵行人。如果比丘們不恭敬、不善觀、不尊敬梵行人,即使具備儀容儀表的法相,也不會有所成就。如果沒有儀容儀表的法相,但具備學習佛法的能力,也不會有所成就。如果沒有學習佛法的能力,但有持戒的身心,也不會有所成就。如果沒有持戒的身心,但有禪定的能力,也不會有所成就。如果沒有禪定的能力,但有智慧的身心,也不會有所成就。如果沒有智慧的身心,但有解脫的身心,也不會有所成就。如果沒有解脫的身心,但有解脫的見解,也不會有所成就。如果沒有解脫的見解,但有涅槃的智慧,也不會有所成就。」


「如果比丘們能夠恭敬地行動,善加觀察,尊敬梵行人,並具備儀容儀表的法相,就能夠有所成就。如果具備儀容儀表的法相,並有學習佛法的能力,就能夠有所成就。如果具備學習佛法的能力,並有持戒的身心,就能夠有所成就。如果具備持戒的身心,並有禪定的能力,就能夠有所成就。如果具備禪定的能力,並有智慧的身心,就能夠有所成就。如果具備智慧的身心,並有解脫的身心,就能夠有所成就。如果具備解脫的身心,並有解脫的見解,就能夠有所成就。如果具備解脫的見解,並有涅槃的智慧,就能夠有所成就。」


佛陀這樣說完了。那些比丘們聽了佛陀的話,都非常高興地遵從了。


(五〇)中阿含習相應品恭敬經第九


我聽說: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給孤獨園遊玩。


當時,佛陀告訴眾比丘:「比丘們應該恭敬地行動,善加觀察,尊敬梵行人。如果比丘們不恭敬、不善觀、不尊敬梵行人,即使具備儀容儀表的法相,也不會有所成就。如果沒有儀容儀表的法相,但具備學習佛法的能力,也不會有所成就。如果沒有學習佛法的能力,但具備護持六根、持戒不犯、不後悔、歡喜、喜悅、止定、樂、定力、見真知如實、憎惡、無欲、解脫的能力,也能夠有所成就。如果沒有解脫的能力,但已經具備了涅槃的境界,也能夠有所成就。」


「如果比丘們能夠恭敬地行動,善加觀察,尊敬梵行人,並具備儀容儀表的法相,就能夠有所成就。如果具備儀容儀表的法相,並有學習佛法的能力,就能夠有所成就。如果具備學習佛法的能力,並且具備護持六根、持戒不犯、不後悔、歡喜、喜悅、止定、樂、定力、見真知如實、憎惡、無欲、解脫的能力,就能夠有所成就。如果已經具備解脫的能力,並且已經證得了涅槃的境界,就能夠有所成就。」


佛陀這樣說完了。那些比丘們聽了佛陀的話,都非常高興地遵從了。


(五一)中阿含習相應品本際經第十


有一次,佛陀在遊覽舍衛國時,在勝林中給孤獨園。


當時,佛陀告訴比丘們:“有愛的人,他們的根本性質無法被知曉,本質上並不存在愛,但是現在有愛,因為有原因造成了愛。有愛的人,就會有習慣,並非沒有習慣。什麼是有愛的習慣呢?答案是無明造成的習慣。無明也有習慣,並非沒有習慣。什麼是無明的習慣呢?答案是五蘊造成的習慣。五蘊也有習慣,並非沒有習慣。什麼是五蘊的習慣呢?答案是三種惡行造成的習慣。三種惡行也有習慣,並非沒有習慣。什麼是三種惡行的習慣呢?答案是不保護自己的六根造成的習慣。不保護自己的六根也有習慣,並非沒有習慣。什麼是不保護六根的習慣呢?答案是不正確的念頭和不正確的智慧造成的習慣。不正確的念頭和不正確的智慧也有習慣,並非沒有習慣。什麼是不正確的念頭和不正確的智慧的習慣呢?答案是不正確的思考造成的習慣。不信仰也是有習慣的,並非沒有習慣。什麼是不信仰的習慣呢?答案是聽取邪惡法教造成的習慣。聽取邪惡法教也有習慣,並非沒有習慣。什麼是聽取邪惡法教的習慣呢?答案是接近邪惡的人造成的習慣。”


“這樣就具備了邪惡的人,接著就會具備接近邪惡的人的習慣。具備接近邪惡的人的習慣後,就具備了聽取邪惡法教的習慣。具備聽取邪惡法教的習慣後,就具備了不信仰的習慣。具備不信仰的習慣後,就具備了不正確的思考的習慣。具備不正確的思考的習慣後,就具備了不正確的念頭和不正確的智慧的習慣。具備不正確的念頭和不正確的智慧的習慣後,就具備了不保護自己的六根的習慣。具備不保護自己的六根的習慣後,就具備了三種惡行的習慣。具備三種惡行的習慣後,就具備了五蘊的習慣。具備五蘊的習慣後,就具備了無明的習慣。具備無明的習慣後,就具備了愛的習慣。這樣愛就會不斷循環著。”


“明和解脫也有習慣,並非沒有習慣。什麼是明和解脫的習慣呢?答案是三種妙行的習慣。具備三種妙行的習慣後,就具備了四念處的習慣。具備四念處的習慣後,就具備了七覺支的習慣。具備七覺支的習慣後,就具備了明和解脫。這樣,明和解脫就會不斷地展轉著。”


比丘們聽了佛陀的教誨後,都很高興並開始實踐。


(五二)中阿含習相應品食經第十一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遊玩時,告訴比丘們:"愛是無始無終的,它的本源不可知,本來並不存在,但現在憑藉著生命的存在而產生了愛,那麼我們可以從這個現象中了解愛的因由。有愛就會有食物,因為沒有食物就不會有愛。那麼什麼是愛的食物呢?答案是無明。無明也有它的食物,它的食物是五個蓋子。五個蓋子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三種惡行。三種惡行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不護持自己的六根。不護持自己的六根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不正確的念頭和智慧。不正確的念頭和智慧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不正確的思想。不正確的思想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不相信正法。不相信正法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聽到邪說。聽到邪說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親近邪惡的人。


"這就是惡人的構成過程,他首先會親近邪惡的人,然後就會聽到邪說,接著就會產生不信正法,然後便會產生不正確的思想,不正確的念頭和智慧,不護持自己的六根,三種惡行,五個蓋子,無明,最終會產生愛。如此愛就不斷地轉生、累積,構成了惡人。


"大海也有它的食物,大海的食物是大河,大河的食物是小河,小河的食物是大川,大川的食物是小川,小川的食物是山巖溪流和平原,山巖溪流和平原的食物就是雨。有時大雨會造成山巖溪流和平原的水溢出,小川、大川、小河、大河都會因此而漲滿,最終湧入大海。如此大海也會不斷地漲滿。"


佛陀說:愛是永恆的,它的本源無法知曉,本來並不存在,但是因為生命的存在而產生了愛。有愛就會有食物,因為沒有食物就不會有愛。那麼什麼是愛的食物呢?答案是無明。無明也有它的食物,它的食物是五個蓋子。五個蓋子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三種惡行。三種惡行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不護持自己的六根。不護持自己的六根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不正確的念頭和智慧。不正確的念頭和智慧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不正確的思想。不正確的思想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不相信正法。不相信正法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聽到邪法。聽到邪法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親近邪惡的人。


這就是惡人的完整模式,從惡人開始,接著親近邪惡的人,再聽到邪法,然後產生不信心,接著就會有不正確的思想,不正確的念頭和智慧,不護持自己的六根,三種惡行,五個蓋子,無明,最後就是有愛。


但是,明和解脫也有它們的食物,那就是七個覺支。七個覺支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四個念處。四個念處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三種妙行。三種妙行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護持自己的六根。護持自己的六根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正確的念頭和智慧。正確的念頭和智慧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想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相信正法。相信正法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聽到善法。聽到善法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也有它的食物,那就是善人。


這就是從善人開始,再親近善知識,聽到善法,產生相信心,接著就會有正確的思想,正確的念頭和智慧,護持自己的六根,三種妙行,四個念處,七個覺支,最終達到明和解脫。


「如果已經成為具備善行的人,便應當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後,就能夠聽聞善法。聽聞善法後,就能夠產生信仰。具備信仰之後,就能夠進行正確思考。正確思考之後,就能夠培養正念和正智。具備正念和正智之後,就能夠保護自己的六根,防止受外界誘惑。保護自己的六根之後,就能夠實踐三種妙行。實踐三種妙行之後,就能夠進行四種念處。實踐四種念處之後,就能夠擁有七種覺支。擁有七種覺支之後,便能夠達到明白和解脫的境界。如此一步步展轉,就能夠達到明白和解脫的境界。


「同樣地,明白和解脫也是有其食物的,七種覺支就是它的食物。七種覺支也有其食物,就是四種念處。四種念處也有其食物,就是三種妙行。三種妙行也有其食物,就是保護自己的六根。保護自己的六根也有其食物,就是正念和正智。正念和正智也有其食物,就是正確思考。正確思考也有其食物,就是信仰。信仰也有其食物,就是聽聞善法。聽聞善法也有其食物,就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也有其食物,就是善人。


「如果已經成為具備善行的人,便應當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後,就能夠聽聞善法。聽聞善法後,就能夠產生信仰。具備信仰之後,就能夠進行正確思考。正確思考之後,就能夠培養正念和正智。具備正念和正智之後,就能夠保護自己的六根,防止受外界誘惑。保護自己的六根之後,就能夠實踐三種妙行。實踐三種妙行之後,就能夠進行四種念處。實踐四種念處之後,就能夠擁有七種覺支。擁有七種覺支之後,便能夠達到明白和解脫的境界。如此一步步展轉,就能夠達到明白和解脫的境界。」


比丘們聽了佛陀的教導後,非常歡喜地去實踐。


(五三)中阿含習相應品食經第十二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遊玩。這時,佛陀告訴比丘們:「有愛的人,他們的本性是無法被知曉的,他們本來並沒有愛,但現在有了愛,我們可以知道,它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有愛的人,就會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有愛的人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無明。無明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無明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五蓋。五蓋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五蓋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三惡行。三惡行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三惡行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不護諸根。不護諸根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不護諸根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不正念、不正智。不正念、不正智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不正念、不正智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不正思惟。不正思惟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不正思惟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不信。不信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不信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聽惡法。聽惡法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聽惡法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親近惡知識。親近惡知識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親近惡知識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惡人。


此外,大海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大海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雨。有時,大雨會造成山巖、溪流、平原水域的水位上升,最終導致大海水位上升。就像這樣,大海一直展開,直到滿了為止。」


如此,如果有惡人存在,他便會親近惡知識。親近惡知識後,便會聽到惡法。聽到惡法後,便會產生不信心。產生不信心後,便會有不正確的思想。有不正確的思想後,便會出現不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出現不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後,便會沒有護持自己的感官。沒有護持自己的感官後,便會產生三種惡行。產生三種惡行後,便會有五個蓋。有五個蓋後,便會有無明。有無明後,便會有愛。如此,這個愛就會不斷展轉成為惡循環。


同樣的,明和解脫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明和解脫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七個覺支。七個覺支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七個覺支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四個念處。四個念處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四個念處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三種妙行。三種妙行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三種妙行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護持自己的感官。護持自己的感官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護持自己的感官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正確的念頭和智慧。正確的念頭和智慧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正確的念頭和智慧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想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正確的思想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信心。信心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信心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聽到善法。聽到善法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聽到善法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親近善知識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善人。


同樣地,大海也有食物,而不是沒有食物。那麼大海的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雨水。有時下大雨,大雨過後,山川溪流、平原湖泊都會漲滿水。山川溪流、平原湖泊漲滿水後,小河也會漲滿水。小河漲滿水後,大河也會漲滿水。大河漲滿水後,大海也會漲滿水。如此,大海也會不斷地展轉成為滿的狀態。


佛陀這樣說。聽到佛陀的教誨後,這些比丘們歡喜地奉行。


(五四)中阿含習相應品盡智經第十三


有一次,佛陀在劍摩瑟曇拘樓都邑遊玩。


當時,佛陀告訴諸比丘:「有知識、有眼力的人,便能斷除煩惱,不是不知道、不是沒有看見。如何能透過知識和眼力斷除煩惱呢?就是真正地認識和體驗苦,這樣才能斷除煩惱。當我們認識和體驗到苦的成因、苦的滅除,以及苦的滅除之道,才能真正地斷除煩惱。有智慧的人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智慧的練習呢?答案是解脫。解脫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解脫的練習呢?答案是無欲。無欲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無欲的練習呢?答案是厭惡。厭惡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厭惡的練習呢?就是真正地認識和體驗,以及真正地理解和認識。真正地認識和體驗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真正地認識和體驗的練習呢?答案是定。定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定的練習呢?答案是樂。樂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樂的練習呢?答案是止。止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止的練習呢?答案是喜悅。喜悅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喜悅的練習呢?答案是歡樂。歡樂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歡樂的練習呢?答案是不後悔。不後悔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不後悔的練習呢?答案是持戒。持戒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持戒的練習呢?答案是保護自己的六根。保護自己的六根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保護自己的六根的練習呢?答案是正念和正智。正念和正智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正念和正智的練習呢?答案是正確思想。正確思想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正確思想的練習呢?答案是信仰。信仰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信仰的練習呢?答案是觀法忍。觀法忍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觀法忍的練習呢?答案是誦經。誦經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誦經的練習呢?答案是持法。持法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持法的練習呢?答案是理解法義。理解法義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理解法義的練習呢?答案是聽聞善法。聽聞善法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聽聞善法的練習呢?答案是前往尋求。前往尋求也是有練習的,不是沒有練習。什麼是前往尋求的練習呢?答案是侍奉善知識。


在劍摩瑟曇拘樓都邑,佛陀與比丘們一起居住。佛陀告訴眾比丘:「有人已經明白了,了解了漏盡的方法,不是因為不知道或看不見。那麼如何才能明白漏盡的方法呢?就是了解苦的真相,進而了解苦的起因、滅因和滅因的方法。當你們能夠熟能生巧地掌握這些智慧,你們便能夠漏盡。


這些智慧需要不斷地練習,其中包括解脫、無欲、厭惡、正確的見解、正念、正智、樂、定、喜、止、不後悔的持戒、關注自己的感官、觀察法義、聆聽善法、前往聽聞善法的地方、奉行、練習,並且信任這些練習。如果你們不進行這些練習,就會失去對這些練習的掌握,進而失去漏盡的方法和智慧。


如果你們能夠奉行這些智慧,並且練習,那麼你們就能夠掌握漏盡的方法和智慧。如此一來,你們便能夠熟能生巧地掌握這些智慧,進而漏盡。」當佛陀說完這段話,所有的比丘都非常高興地聆聽和跟隨佛陀的教導。


(五五)中阿含習相應品涅槃經第十四


有一次,佛陀遊歷舍衛國,在一個名為孤獨園的勝林中。


那時,佛陀告訴所有的比丘:“涅槃是有修行的,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涅槃的修行呢?答案是解脫。解脫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解脫的修行呢?答案是無欲。無欲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無欲的修行呢?答案是厭惡。厭惡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厭惡的修行呢?答案是正確認知。正確認知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正確認知的修行呢?答案是定。定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定的修行呢?答案是快樂。快樂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快樂的修行呢?答案是止息。止息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止息的修行呢?答案是喜悅。喜悅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喜悅的修行呢?答案是欣喜。欣喜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欣喜的修行呢?答案是無悔。無悔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無悔的修行呢?答案是持戒。持戒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持戒的修行呢?答案是保護自己的六根。保護自己的六根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保護自己的六根的修行呢?答案是正念和正智。正念和正智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正念和正智的修行呢?答案是正思考。正思考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正思考的修行呢?答案是信仰。信仰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信仰的修行呢?答案是痛苦。痛苦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痛苦的修行呢?答案是老死。老死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老死的修行呢?答案是生。生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生的修行呢?答案是有為。有為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有為的修行呢?答案是感受。感受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感受的修行呢?答案是愛。愛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愛的修行呢?答案是覺知。覺知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覺知的修行呢?答案是更高的快樂。更高的快樂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更高的快樂的修行呢?答案是六根。六根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六根的修行呢?答案是名色。名色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名色的修行呢?答案是意識。意識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意識的修行呢?答案是行為。行為也有修行,而非沒有修行。什麼是行為的修行呢?答案是無明。


這是因為無明而有行,因行而有意識,因意識而有名色,因名色而有六根,因六根而有更高的快樂,因更高的快樂而有覺知,因覺知而有愛,因愛而有感受,因感受而有有,因有而有生,因生而有老死,因老死而有苦。通過修習苦,便會有信仰。通過修習信仰,便會有正思考。通過修習正思考,便會有正念正智。通過修習正念正智,便會有保護自己的六根、持守戒律、無悔、欣喜、喜悅、止息、快樂、定力、認知真實、艱難厭惡、無欲、解脫。通過修習解脫,便能獲得涅槃。


佛陀這樣說。那些比丘們聽了佛陀的話,都感到欣喜,開始遵循佛法修行。


(五六)中阿含習相應品彌醯經第十五


我聽說過這樣的事情:


有一次,佛陀在摩竭陀國的闍鬪村莽㮈林窟遊歷。當時,尊者彌醯是他的服侍者。到了晚上,彌醯穿上衣服,拿著缽,進入村莊行乞,一直到天亮。他走到金鞞河邊,看到一個叫好㮈林的平坦地方,金鞞河的水非常美味可口,清泉緩緩流動,溫度適宜,感到非常開心。於是他想:“這裡地勢平坦,叫好㮈林,金鞞河的水非常美味可口,清泉緩緩流動,溫度適宜。如果有人想要學習禪修,為什麼不在這個安靜的地方學習呢?我也應該在這裡安靜地修行。”


彌醯吃完早飯,收拾好衣缽,洗了手腳,帶著尼師檀,前往佛陀那裡,向佛陀鞠躬致敬,站在一邊,說道:“世尊!今天早上我穿上衣服,拿著缽,進入闍鬪村行乞。行乞完畢後,我到了金鞞河邊,看到了一個叫好㮈林的平坦地方,金鞞河的水非常美味可口,清泉緩緩流動,溫度適宜。我看到這裡感到非常開心,於是想:‘這裡地勢平坦,叫好㮈林,金鞞河的水非常美味可口,清泉緩緩流動,溫度適宜。如果有人想要學習禪修,為什麼不在這個安靜的地方學習呢?’世尊!我現在想去那裡安靜地修行。”


佛陀回答道:“彌醯啊!你知道嗎?我一個人獨處,沒有侍者。你可以稍等一下,等待比丘來作為我的侍者,然後你就可以去那個好㮈林安靜地修行。”


尊者彌醯再三說道:“世尊!我現在想去那個好㮈林安靜地修行。”


佛陀又再三告訴他:“彌醯啊!你知道嗎?我一個人獨處,沒有侍者。你可以稍等一下,等待比丘來作為我的侍者,然後你就可以去那個好㮈林安靜地修行。”


彌醯再次回答道:“世尊,您是無為而無作的,沒有所見。而我有所作為,有所見。我現在想去那個好㮈林安靜地修行。”


佛陀告訴彌醯:“彌醯啊!你想要尋求解脫,我還需要再說什麼呢?你去吧,隨心所欲。”於是,彌醯聽了佛陀的話,虔誠地接受和遵守,並且經常默念佛經,然後向佛陀鞠躬致敬,繞了三圈,回到了好㮈林。他在一個樹下敷了尼師檀,坐下來打坐。


在好㮈林中,尊者彌醯產生了三種邪惡的念頭,包括欲念、怒念和害念,他因此想起了佛陀。於是,在下午,他起身從好㮈林回到佛陀那裡,向佛陀鞠躬致敬,站在一旁,說道:“世尊!我在好㮈林裡安靜地坐著,卻產生了三種邪惡的念頭,包括欲念、怒念和害念,因此我想起了您。”


佛陀告訴彌醯:“彌醯啊!你的心還沒有完全解脫,想要讓它解脫的話,有五種修煉方法。你知道是哪五種嗎?首先,比丘應該擁有善良的導師,與導師和睦相處。彌醯啊!如果你的心還沒有完全解脫,那麼這就是第一種修煉方法。其次,比丘應該遵守戒律,保護自己的解脫,同時要注意自己的儀態禮節,看到微小的罪過時心存敬畏,嚴格遵守學習的戒律。彌醯啊!如果你的心還沒有完全解脫,那麼這就是第二種修煉方法。再次,比丘應該講解聖經,使心靈柔軟,讓心靈無遮無蔽,講解戒律、禪定、智慧、解脫、解脫見地、逐漸減少執著、不喜歡團體、少欲、知足、戒除、無欲、滅盡、安詳打坐、緣起,這樣就能夠得到沙門所講的東西,輕鬆掌握。彌醯啊!如果你的心還沒有完全解脫,那麼這就是第三種修煉方法。另外,比丘應該經常勤奮努力,戒除邪念,修行種種善法,專注于建立堅實的善因,不放棄任何方法。彌醯啊!如果你的心還沒有完全解脫,那麼這就是第四種修煉方法。最後,比丘應該修行智慧,觀察生老病死的真相,獲得這種智慧,聖慧明確,能夠明辨是非,以正視苦難。彌醯啊!如果你的心還沒有完全解脫,那麼這就是第五種修煉方法。”


佛陀告訴彌醯:“除了那五種修行方法,還有另外四種方法。你知道是哪四種嗎?第一種是修習惡露,以戒律來戒斷欲望;第二種是修習慈心,以戒律來戒斷恚忿;第三種是修習調息出入,以戒律來戒斷雜亂的念頭;第四種是修習無常想,以戒律來戒斷自我和傲慢。彌醯啊!如果比丘擁有善良的導師,與導師和睦相處,就應該知道必須遵守戒律,保護自己的解脫,在儀態禮節上注意自己的表現,看到微小的罪過時心存敬畏,嚴格遵守學習的戒律。彌醯啊!如果比丘擁有善良的導師,與導師和睦相處,就應該知道必須得到所講的聖經,使自己的心靈柔軟,讓心靈無遮無蔽,去講解戒律、禪定、智慧、解脫、解脫見地、逐漸減少執著、不喜歡團體、少欲、知足、戒除、無欲、滅盡、安詳打坐、緣起,這樣就能輕鬆掌握。彌醯啊!如果比丘擁有善良的導師,與導師和睦相處,就應該知道必須經常勤奮努力,戒除邪念,修行種種善法,專注于建立堅實的善因,不放棄任何方法。彌醯啊!如果比丘擁有善良的導師,與導師和睦相處,就應該知道必須修行智慧,觀察生老病死的真相,獲得這種智慧,聖明明瞭,能夠明辨,以正確的方式結束苦難。彌醯啊!如果比丘擁有善良的導師,與導師和睦相處,就應該知道必須修習惡露,以戒律來戒斷欲望;修習慈心,以戒律來戒斷恚忿;修習調息出入,以戒律來戒斷雜亂的念頭;修習無常想,以戒律來戒斷自我和傲慢。彌醯啊!如果比丘能夠修習無常想,就一定能夠戒除自我想法。彌醯啊!如果比丘能夠修習無我想法,就能在現世中消除一切自我和傲慢,達到息滅、圓滿、超脫、無為和涅槃的境界。” 


佛陀如此說完後,彌醯和其他的比丘都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這些教導。


(五七)中阿含習相應品即為比丘說經第十六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孤獨園中漫步于勝利之林。他告訴比丘們:“如果你們的內心還沒有完全解脫,但想要達到解脫,可以嘗試五種修行方法。這五種方法是什麼呢?首先,與善良的導師和睦相處,與導師共同實踐,這是第一種方法。其次,遵守戒律,保護自己的解脫,在儀態禮節上注意自己的表現,看到微小的罪過時心存敬畏,嚴格遵守學習的戒律,這是第二種方法。再次,聽取所講的聖經,使心靈柔軟,讓心靈無遮無蔽,去講解戒律、禪定、智慧、解脫、解脫見地、逐漸減少執著、不喜歡團體、少欲、知足、戒除、無欲、滅除、靜坐、緣起,這些比沙門說的方法都能夠容易地學習,這是第三種方法。然後,要保持精進,消除惡行,修行好的行為,常常自我激勵,專注堅定,秉持善行的本源,不要輕易放棄,這是第四種方法。最後,修行智慧,觀察萬物的興衰變化,通過正確認識苦的本質,使你的聖智明確,能夠分辨清楚,這是第五種方法。”


“如果你們已經掌握了這五種方法,還需要再修行四種方法。這四種方法是什麼呢?修習嗔心,讓欲望消失;修習慈心,讓憤怒消失;修習呼吸調控,讓雜念消失;修習對無常的思考,讓我執消失。如果你們和善良的導師和睦相處,與導師共同實踐,你們就知道必須遵守戒律,保護自己的解脫,在儀態禮節上注意自己的表現,看到微小的罪過時心存敬畏,嚴格遵守學習的戒律。如果你們和善良的導師和睦相處,與導師共同實踐,你們就會理解必須聽取所講的聖經,使心靈柔軟,讓心靈無遮無蔽,去講解戒律、禪定、智慧、解脫、解脫見地、逐漸減少執著、不喜歡團體、少欲、知足、戒除、無欲、滅除、靜坐、緣起,這些比沙門說的方法都能夠容易地學習。如果你們和善良的導師和睦相處,與導師共同實踐,你們就會瞭解必須保持精進,消除惡行,修行好的行為,常常自我激勵,專注堅定,秉持善行的本源,不要輕易放棄。如果你們和善良的導師和睦相處,與導師共同實踐,你們就會明白必須修行智慧,觀察萬物的興衰變化,通過正確認識苦的本質,使你的聖智明確,能夠分辨清楚。最後,如果你們和善良的導師和睦相處,與導師共同實踐,你們就會知道必須修習嗔心,讓欲望消失;修習慈心,讓憤怒消失;修習呼吸調控,讓雜念消失;修習對無常的思考,讓我執消失。如果你們能夠修習對無常的思考,就能夠消除我執;如果你們能夠消除我執,就能夠在現世中達到息滅、絕滅、涅槃。” 


佛陀就這樣說完了。比丘們聽了他的教誨,感到非常高興,開始奉行這些方法。


中阿含經卷第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