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0日 星期日

白話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


(七三)中阿含長壽王品天經第二


有一次,佛陀在水渚林中遊蕩。此時,佛告訴眾比丘:「在我還未得到覺醒和無上正真道時,我曾經這樣想:『我寧願得到光明,因為有了光明,我才能看到物體的形色,進而智慧得到極大的明淨。』為了達到這樣的智慧,我就選擇了遠離人群獨自修行,心中不放逸,精勤不懈。因為我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環境下,就得到了光明,看到了形色。但我當時還沒有和天人共同聚會,互相安慰、論說和回答問題。


然後我又這樣想:『我寧願得到光明,因為有了光明,我才能看到物體的形色,並和天人共同聚會,彼此安慰、論說和回答問題。這樣我就能智慧得到極大的明淨。』為了達到這樣的智慧,我繼續選擇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方式,得到了光明,看到了形色,並和天人共同聚會,互相安慰、論說和回答問題。但我仍不知道天人的名字、姓氏和出身。


接著我又這樣想:『我寧願得到光明,因為有了光明,我才能看到物體的形色,並和天人共同聚會,彼此安慰、論說和回答問題,同時也知道天人的名字、姓氏和出身。這樣我就能智慧得到極大的明淨。』為了達到這樣的智慧,我繼續選擇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方式,得到了光明,看到了形色,和天人共同聚會,互相安慰、論說和回答問題,也知道了天人的名字、姓氏和出身。但我仍不知道天人的飲食和受苦樂。


最後我又這樣想:『我寧願得到光明,因為有了光明,我才能看到物體的形色,並和天人共同聚會,彼此安慰、論說和回答問題,同時也知道天人的名字、姓氏、出身、飲食和受苦樂。這樣我就能智慧得到極大的明淨。』為了達到這樣的智慧,我繼續選擇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的方式,得到了光明,看到了形色,和天人共同聚會,互相安慰、論說和回答問題,也知道了天人的名字、姓氏、出身、飲食和受苦樂,還知道了天人的壽命和當前命運。


但我仍不知道天人過去和現在的因果關係,即他們因為做什麼而死亡,又因為什麼而重生到哪裡。」


我曾經說過:「我寧願能夠重生在天上,享受那光明並看到形色,與天上的人一起聚會、互相安慰,談論問題並互相回答。我也會知道他們的名字、姓氏、出身,以及他們的飲食和快樂、痛苦,還有他們的壽命和命運。我也會知道他們的業報,以及他們死亡後的轉世。因為我有這樣的智慧洞見,所以我離開了世俗生活,並刻苦修行。


因為我遠離了人群,專心修行,所以我得到了光明,看到了形色,與天上的人一起聚會,互相安慰,並且我知道他們的名字、姓氏、出身,以及他們的飲食和快樂、痛苦,還有他們的壽命和命運。我也知道他們的業報,以及他們死亡後的轉世,甚至知道他們所在的天堂。我因為這樣的智慧洞見而看到了極大的清淨光明。


因為我有這樣的智慧洞見,所以我離開了世俗生活,並刻苦修行。因為我遠離了人群,專心修行,所以我得到了光明,看到了形色,與天上的人一起聚會,互相安慰,並且我知道他們的名字、姓氏、出身,以及他們的飲食和快樂、痛苦,還有他們的壽命和命運。我也知道他們的業報,以及他們死亡後的轉世,甚至知道他們所在的天堂,以及在天堂中的位置。但我仍然不知道我在哪個天堂中,是曾經轉世到天堂中,還是從未轉世到天堂中。」


我曾經說過:「我寧願能夠重生在天上,享受那光明並看到形色,與天上的人一起聚會、互相安慰,談論問題並互相回答。我也會知道他們的名字、姓氏、出身,以及他們的飲食和快樂、痛苦,還有他們的壽命和命運。我也會知道他們的業報,以及他們死亡後的轉世。我甚至知道他們所在的天堂,以及在天堂中的位置,以及我是否曾經在天上轉世或未曾轉世到天上。因為我有這樣的智慧洞見,所以我離開了世俗生活,並刻苦修行。


因為我遠離了人群,專心修行,所以我得到了光明,看到了形色,與天上的人一起聚會,互相安慰,並且我知道他們的名字、姓氏、出身,以及他們的飲食和快樂、痛苦,還有他們的壽命和命運。我也知道他們的業報,以及他們死亡後的轉世,甚至知道他們所在的天堂,以及在天堂中的位置,以及我是否曾經在天上轉世或未曾轉世到天上。


如果我沒有正確地了解這八個方面的事情,我就無法一直講述這些,也不會知道我是否已經得到了覺悟的真正道路。此外,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天堂、魔界、梵天、沙門、梵志,都不能超越我對這些方面的了解。我也不能從種種迷惑和錯誤中解脫出來,也不能真正地了解生死、梵行、行成、所作所為、不再受有等真理。


但是,如果我正確地了解這八個方面的事情,我就可以一直講述這些,並且知道我已經得到了覺悟的真正道路。在這個世界上,不論是天堂、魔界、梵天、沙門、梵志,都可以被我超越。我也能解脫種種迷惑和錯誤,我的心已經远离了顛倒,生命已經結束,梵行已經成就,所作所為已經完成,不再受有,真正地了解了生死、梵行、行成、所作所為、不再受有等真理。


如此,我說明了這些。那些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都感到非常高興,並且開始實踐。


(七四)中阿含長壽王品八念經第三


有一次,佛陀在婆奇瘦的鼉山怖林鹿野園中遊玩。與此同時,尊者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燕坐思惟,心中默想:「修行道路是從無欲而來,而不是從有欲而來。道路是從滿足而來,而不是從貪婪而來。道路是從遠離而來,而不是從聚會、停留或聯合而來。道路是從精進而來,而不是從懈怠而來。道路是從正念而來,而不是從邪念而來。道路是從定意而來,而不是從混亂而來。道路是從智慧而來,而不是從愚昧而來。」


佛陀以他的心智洞見尊者阿那律陀的內心所想所行,於是佛陀消失在鼉山怖林鹿野園中,忽然出現在尊者阿那律陀面前的枝提瘦水渚林中。佛陀從他的定境中回來,讚嘆尊者阿那律陀:「好啊,好啊!阿那律陀!你在安靜的地方靜坐思惟,心中默想:『修行道路是從無欲而來,而不是從有欲而來。道路是從滿足而來,而不是從貪婪而來。道路是從遠離而來,而不是從聚會、停留或聯合而來。道路是從精進而來,而不是從懈怠而來。道路是從正念而來,而不是從邪念而來。道路是從定意而來,而不是從混亂而來。道路是從智慧而來,而不是從愚昧而來。』


阿那律陀!你也曾接受了第八大人之念。當你接受之後,就思考道路是不玩弄的,喜悅並不是從玩弄而來,行動也不是從玩弄而來。道路是不玩弄的,喜悅也不是從玩弄而來,行動也不是從玩弄而來。阿那律陀!如果你能夠完成這八種念頭,你必定能夠擺脫渴望和邪惡不善之法,達到第四禪的境界。阿那律陀!如果你完成了這八種念頭,並且同時得到了四種增上心,那麼在現世中享受喜樂,將會變得非常容易,就像一個國王和他的臣子有一個好的布袋,裝滿了各種衣服。當他們需要穿衣服時,他們可以方便地取下來穿上。阿那律陀!你也是如此,用糞土和掃帚當作第一套衣服,你的心中沒有渴望,你這樣行動和停留。


阿那律陀!如果你完成了這八種念頭,並且同時得到了四種增上心,那麼在現世中享受喜樂,將會變得非常容易,就像一個國王和他的臣子有一個好的廚師,製作了各種美味可口的菜餚。阿那律陀!你也是如此,經常乞求食物當作第一道菜,你的心中沒有渴望,你這樣行動和停留。


阿那律陀!如果你完成了這八種念頭,並且同時得到了四種增上心,那麼在現世中享受喜樂,將會變得非常容易,就像一個國王和他的臣子有一個好的房子,或者一個樓閣或宮殿。阿那律陀!你也是如此,以樹下為第一居所,你的心中沒有渴望,你這樣行動和停留。


阿那律陀!如果你完成了這八種念頭,並且同時得到了四種增上心,那麼在現世中享受喜樂,將會變得非常容易,就像一個國王和他的臣子有一個好的床位,鋪著柔軟的羊毛和毛毯,覆蓋著華麗的織物和絲綢,還有一個枕頭,加上一個陵伽波惒邏和波遮悉哆羅那。阿那律陀!你也是如此,以草和葉子當作第一床位,你的心中沒有渴望,你這樣行動和停留。


「阿那律陀啊!如果你修習了大人的八種念,再加上這四種增上心,在現世中就能輕易地享受到法中的樂趣,不會有太多的苦難。如果你去東方、南方、西方或北方旅行,也必定能得到安樂,不會有太多的苦難。


阿那律陀啊!如果你修習了大人的八種念,再加上這四種增上心,在現世中就能輕易地享受到法中的樂趣,不會有太多的苦難。我現在不只說你能夠堅持諸善法而不衰退,更是說你應當在晝夜中增長善法而不衰退。


阿那律陀啊!如果你修習了大人的八種念,再加上這四種增上心,在現世中就能輕易地享受到法中的樂趣,不會有太多的苦難。你在修行的過程中,必定能夠得到其中的二種果報,或者是現世中得到究竟智慧,或者是重生在阿那含天。


阿那律陀啊!你應該修習這八種大人念,並且得到這四種增上心,在現世中就能輕易地享受到法中的樂趣,不會有太多的苦難,然後再到枝提瘦水渚林中坐夏天。


當時,佛陀向阿那律陀講法,勸發其渴仰,使其得到歡喜。佛陀用無數種方便為他講法,勸發其渴仰。當他得到歡喜之後,就進入了正定境界。佛陀像力士屈臂伸展般,從枝提瘦水渚林中突然消失了,並住在婆奇瘦鼉山怖林鹿野園。


此時,尊者阿難手持拂子侍奉佛陀。佛陀從定境中回顧,告訴他說:「阿難啊!如果有比丘在鼉山怖林鹿野園中旅行,讓他把所有的人都召集到講堂裡,召集完後再回來告訴我。」


尊者阿難接受佛陀的教導,頂禮佛足,立刻去宣布:「所有在鼉山怖林鹿野園中旅行的比丘,讓他們都到講堂裡來。」當所有比丘都集合好後,尊者阿難再回到佛陀身旁,頂禮佛足,並站在一旁向佛陀報告說:「世尊!所有在鼉山怖林鹿野園中旅行的比丘都已經在講堂裡等候了,請您知道時間。」


於是,佛陀帶著尊者阿難前往講堂,坐在敷設好的座位上,告訴所有比丘:「諸位比丘!我現在要為你們講解大人的八種念,請你們專心聽著,好好地思考。」當時,所有比丘都領受佛陀的教誨,認真聆聽。


佛陀說:“大人八念者,指的是修行道路上的八個念頭。道路是從無欲而來,而不是從有欲得來的。道路是從知足而來,而不是從無厭得來的。道路是從遠離而來,而不是從喜歡聚會、住在一起或者合聚會得來的。道路是從精勤而來,而不是從懈怠得來的。道路是從正念而來,而不是從邪念得來的。道路是從定意而來,而不是從亂意得來的。道路是從智慧而來,而不是從愚癡得來的。道路是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而來,而不是從戲樂、行戲得來的。


“怎麼樣才能從無欲而來,而不是從有欲得來呢?指的是比丘們能夠獲得無欲,自我意識到自己已經獲得了無欲,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已經獲得了無欲。同時,能夠知足、遠離、精勤、正念、定意、智慧和不放逸地修行,自我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戲弄他人,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戲弄他人,這就是從無欲而來,而不是從有欲得來的。


“怎麼樣才能從知足而來,而不是從無厭得來呢?指的是比丘們能夠知足地生活,穿衣、食物都是足夠的,這就是從知足而來,而不是從無厭得來的。


“怎麼樣才能從遠離而來,而不是從喜歡聚會、住在一起或者合聚會得來呢?指的是比丘們能夠真正地遠離,身心都能夠遠離,這就是從遠離而來,而不是從喜歡聚會、住在一起或者合聚會得來的。


“怎麼樣才能從精勤而來,而不是從懈怠得來呢?指的是比丘們能夠不斷地精進,戒除惡行,修行種種善法,時時刻刻地自我激勵,專注而堅定地維護種種善法,這就是從精勤而來,而不是從懈怠得來的。


“怎麼樣才能從正念而來,而不是從邪念得來呢?指的是比丘們能夠正念地觀察身體、感受、心靈和種種法相,這就是從正念而來,而不是從邪念得來的。


“怎麼樣才能從定意而來,而不是從亂意得來呢?指的是比丘們能夠離開欲望和惡法,最終達到第四禪境,這就是從定意而來,而不是從亂意得來的。


“怎麼樣才能從智慧而來,而不是從愚癡得來呢?指的是比丘們能夠修行智慧,觀察各種興衰法,獲得真正的智慧,聖明而清晰地分辨,以正視力結束苦難,這就是從智慧而來,而不是從愚癡得來的。


“怎麼樣才能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而來,而不是從戲樂、行戲得來呢?指的是比丘們能夠意識到戲弄他人的行為已經消失,能夠快樂地住在無餘涅槃之中,心靈常常快樂而穩定,歡喜地釋放自己,這就是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而來,而不是從戲樂、行戲得來的。


“比丘們啊!阿那律陀比丘已經修成了這八個大人念頭,然後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受夏坐。我用這個教導他在遠離的地方獨自修行,心靈不放逸,精勤修行。他在遠離的地方獨自修行,心靈不放逸,精勤修行後,剃除了鬍鬚和頭髮,穿上了袈裟衣,成為了至信、捨棄家庭、擺脫了家庭束縛、學習佛法的人,只有達到無上的梵行,才能在現世中自我意識到,自我證明已經修成了游離狀態,生命已經結束,梵行已經確立,所做的已經完成,不再接受任何有形之物,這才是真正的瞭解。”


此時,尊者阿那律陀獲得了阿羅漢果,心靈得到解放,成為了長者和尊者。他當時便吟詠頌道:


“遠在他方,我思唸著無上的世間大師,

他的身心入定,乘虛而來到我這裡。

正如我所期盼,他講述並加以修行,

諸佛都不戲弄,遠離一切戲謔。

既然從他那裡學到了法,我就快樂地住在正法中,

終於達到了三昧,佛法已經完成了。

我既不喜歡死亡,也不願意生命延續,

隨時隨地,我保持著正確的念頭和智慧。

我的壽命將在鞞耶離竹林盡頭,

到那時,我將在竹林下,進入無餘涅槃。”


佛陀講述了這些內容,尊者阿那律陀和其他比丘都非常高興,並且開始跟隨佛陀的教誨修行。


(七五)中阿含長壽王品淨不動道經第四


有一次,佛陀在拘樓瘦城的劍磨瑟曇拘樓都邑遊玩。


當時,佛陀告訴著眾比丘:「欲望是無常、虛幻、妄語的事物,是虛妄的法則,它是魔境界,是魔餌,會讓人心生無限的邪惡,例如貪婪、憤怒、爭吵等等。而這些欲望會成為學習道路上的障礙,阻礙聖徒們修行。」


佛陀告訴聖徒們,要多聽聽他所說的,欲望是無常、虛幻、妄語的事物,是虛妄的法則,它是魔境界,是魔餌,會讓人心生無限的邪惡,例如貪婪、憤怒、爭吵等等。聖徒們要像這樣觀察現世和未來的欲望、色彩等等,這些都是魔境界,是魔餌,會讓人心生無限的邪惡,例如貪婪、憤怒、爭吵等等。這些都會成為學習道路上的障礙。


佛陀鼓勵聖徒們,要這樣思考:「如果我能夠修成偉大的心智,能夠掌控自己的心靈,隱藏自己,安撫世界,那麼我就不會再心生無限的邪惡,例如貪婪、憤怒、爭吵等等。」聖徒們要透過這樣的思考和學習,來修行自己的心靈,並且廣泛地傳播這樣的思想,最終可以得到清淨的心靈。


當聖徒們得到了清淨的心靈後,有些人可以達到不動的境界,有些人可以透過智慧來理解。當他們死去時,由於他們的本意和修行,必然會到達不動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第一個說明清淨的不動之路。


佛陀又說:「聖徒們,再來談談修行淨不動之道。」


第一個方法是,聖徒們要多聽聞這樣的觀念:若有色彩存在,那麼一切的四大元素和四大元素所形成的物質,都是無常、苦、滅的法則。聖徒們要透過這樣的觀念思考、學習和修行,最終可以得到清淨的心靈。當他們得到清淨的心靈後,有些人可以達到不動的境界,有些人可以透過智慧來理解。當他們死去時,由於他們的本意和修行,必然會到達不動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第二個說明清淨的不動之路。


第二個方法是,聖徒們要多聽聞這樣的觀念:現世和未來的欲望、色彩等等,都是無常、苦、滅的法則。聖徒們要透過這樣的觀念思考、學習和修行,最終可以得到清淨的心靈。當他們得到清淨的心靈後,有些人可以達到不動的境界,有些人可以透過智慧來理解。當他們死去時,由於他們的本意和修行,必然會到達不動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第三個說明清淨的不動之路。


第四個方法是,聖徒們要多聽聞這樣的觀念:這個世界是空的,不在神、神的所有和恆常的存在、長存、不變易。聖徒們要透過這樣的觀念思考、學習和修行,最終可以得到清淨的心靈。當他們得到清淨的心靈後,有些人可以達到無所有處的境界,有些人可以透過智慧來理解。當他們死去時,由於他們的本意和修行,必然會到達無所有處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第二個說明清淨的無所有處之路。


第五個方法是,聖徒們要多聽聞這樣的觀念:我不是為了自己而做這些事情,也不是為了他人而做這些事情,我只是做這些事情而已。聖徒們要透過這樣的觀念思考、學習和修行,最終可以得到清淨的心靈。當他們得到清淨的心靈後,有些人可以達到無所有處的境界,有些人可以透過智慧來理解。當他們死去時,由於他們的本意和修行,必然會到達無所有處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第三個說明清淨的無所有處之路。


最後,尊者阿難手持拂子侍奉佛陀,向佛陀合十問道:「世尊!如果有一位比丘按照以上的方法修行,如無我、無所我、不擁有我和我的所有,如果原本有的東西,就完全放下不執著。世尊!如果一位比丘這樣修行,他能夠完全達到涅槃嗎?」


佛陀回答道:「阿難!這件事情是不確定的,有些人可以得到涅槃,有些人則不行。」


尊者阿難問佛陀:“尊者,比丘該如何修行才能得到涅槃?”


佛陀回答說:“阿難,如果比丘能夠如此修行,即認知無我、無我所,不執著於我或所屬之物,任何原本存在的東西都能夠放下。如果比丘執著於某些物品,或者執著於放下某些物品,那麼比丘就無法得到涅槃。”


阿難問:“尊者,如果比丘接受了某些物品,還能得到涅槃嗎?”


佛陀回答說:“阿難,如果比丘接受了某些物品,那麼就無法得到涅槃。”


阿難問:“尊者,比丘接受了哪些物品呢?”


佛陀回答說:“阿難,比丘接受了行中有剩餘的想、無想境界中的第一境界。”


阿難問:“尊者,比丘接受了剩餘的修行嗎?”


佛陀回答說:“是的,阿難,比丘接受了剩餘的修行。”


阿難問:“尊者,比丘該如何修行才能得到涅槃呢?”


佛陀回答說:“阿難,如果比丘能夠如此修行,即認知無我、無我所,不執著於我或所屬之物,任何原本存在的東西都能夠放下。如果比丘不執著於某些物品,也不執著於放下某些物品,那麼比丘就能得到涅槃。”


阿難問:“尊者,如果比丘不接受任何物品,就能得到涅槃嗎?”


佛陀回答說:“是的,阿難,如果比丘不接受任何物品,就能得到涅槃。”


阿難向佛陀合十說道:“尊者,您已經講述了淨不動道、淨無所有處道、淨無想道、無餘涅槃。請問,聖解脫是怎樣的呢?”


阿難尊者問佛陀:“尊者,聖者的弟子應該如何觀察?他們要觀察現世的欲望和未來的欲望、現世的色身和未來的色身,以及現世的欲望和想念、未來的欲望和想念、現世和未來的色身想念,還有無動想、無所有處想、無想想。所有這些想法都是無常、苦、無常的,這就是自我的存在。如果有自我存在,就會有生、老、病、死。如果一切都被消滅了,沒有剩餘的存在,那麼就不再有生命、老、病、死。如果他們能夠用這樣的方式觀察,那麼他們就能夠得到解脫。如果他們能夠得到涅槃,就能夠享受甘露之樂。這樣觀察,他們就能夠得到解脫,從有漏及無明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當他們得到解脫之後,他們就會知道解脫了。他們已經完成了生命的使命,修行已經完成,不再受到任何束縛。他們已經真正地明白了一切。”


佛陀繼續說道:“阿難,我已經教導你們淨不動道、淨無所有處道、淨無想道、無餘涅槃和聖解脫了。就像尊師對待弟子一樣,我對待你們也是充滿慈悲和憐憫的。我希望你們能夠覺醒、進步,尋求真理和幸福,我已經給你們指引了方向。現在你們要自己去做,去一個宁靜的地方,坐下來認真思考,不要放逸,要努力精進,不要讓自己後悔。這是我的教導和訓誡。”


佛陀講完了這段話,阿難尊者和其他比丘都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全心全意地去實踐。


(七六)中阿含長壽王品郁伽支羅經第五


有一次,佛陀在恒水池岸邊遊玩。


這時,一個比丘在晡時從他的燕坐上站起來,前往見佛,膜拜佛陀的腳,然後坐在一側,向佛陀說道:“世尊!請您為我講授有益的法教。當我聽聞您的法教時,我已經離開了家庭,沒有放逸的心,並且精進修行。因為我離開了家庭,沒有放逸的心,並且精進修行,所以我剃掉了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學道者。我已經超越了所有的梵行,並且在現世中自知自覺,自己證明遊行,生命已經結束,梵行已經確立,所做的一切都已經完成,不再受有,真正地了解了一切。”


佛陀回答說:“比丘啊!你應當這樣修習:讓你的心得到平靜,在內部保持無限的善行,再觀察你的內在身體就像觀察自己的身體一樣,行極精進,立正念、正智,善待你的心靈,讓它远离貪婪,意識不再有憂慮。同樣地,再觀察外在身體,行極精進,立正念、正智,善待你的心靈,讓它远离貪婪,意識不再有憂慮。接下來,再觀察內外身體,行極精進,立正念、正智,善待你的心靈,讓它远离貪婪,意識不再有憂慮。比丘啊!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麼無論你去哪裡,都應當繼續修習。你在住、坐、臥、睡、醒、睡醒時都應當修習。同時,你還應當修習有覺有觀的定、少量覺觀的定,修習無覺無觀的定,以及喜樂定、定共俱的定,修習捨的定。


“比丘啊!如果你能修習這樣的定,你應當再進一步觀察內在覺知,就像觀察自己的覺知一樣,行極精進,立正念、正智,善待你的心靈,讓它远离貪婪,意識不再有憂慮。同樣地,你還應當觀察外在覺知,行極精進,立正念、正智,善待你的心靈,讓它远离貪婪,意識不再有憂慮。接下來,再觀察內外覺知,行極精進,立正念、正智,善待你的心靈,讓它远离貪婪,意識不再有憂慮。比丘啊!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麼無論你去哪裡,都應當繼續修習。你在住、坐、臥、睡、醒、睡醒時都應當修習。同時,你還應當修習有覺有觀的定、少量覺觀的定,修習無覺無觀的定,以及喜樂定、定共俱的定,修習捨的定。


“比丘啊!如果你能修習這樣的定,你應當再進一步觀察內在心靈,就像觀察自己的心靈一樣,行極精進,立正念、正智,善待你的心靈,讓它远离貪婪,意識不再有憂慮。同樣地,你還應當觀察外在心靈,行極精進,立正念、正智,善待你的心靈,讓它远离貪婪,意識不再有憂慮。接下來,再觀察內外心靈,行極精進,立正念、正智,善待你的心靈,讓它远离貪婪,意識不再有憂慮。比丘啊!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麼無論你去哪裡,都應當繼續修習。你在住、坐、臥、睡、醒、睡醒時都應當修習。同時,你還應當修習有覺有觀的定、少量覺觀的定,修習無覺無觀的定,以及喜樂定、定共俱的定,修習捨的定。”


「比丘啊!若要修習此定法,就要非常用心,也要修習觀察自己的內心,要非常精進,有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善待自己的心靈,讓貪婪之心遠離,不再有憂慮之意。同時,也要觀察外在的法,依法行事,精進修行,有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善待自己的心靈,讓貪婪之心遠離,不再有憂慮之意。再者,也要觀察內外的法,依法行事,精進修行,有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善待自己的心靈,讓貪婪之心遠離,不再有憂慮之意。如此的定法,無論在離去、到來、住宿、坐著、躺著、醒著或是睡著時,都要好好修習。此外,也要修習有覺知和觀察的定法、沒有覺知但有少許觀察的定法,以及沒有覺知和觀察的定法,還要修習快樂、喜悅、專注和放下等定法。


比丘啊!若你能善加修習此定法,你的心就會充滿慈愛,可以遊走四方,包含東、南、西、北、上、下,無所不在,心與慈愛相伴,沒有執著、怨恨、憤怒或爭吵之意,極為廣大,無限善行,可以遊走全世界。同樣地,你也要修習悲傷、喜悅和放下等心態,沒有執著、怨恨、憤怒或爭吵之意,極為廣大,無限善行,可以遊走全世界。


比丘啊!若你能善加修習此定法,不論你走到東方、南方、西方或北方,你都可以得到安樂,不再有痛苦和困擾。我不僅說你可以在現世中修成善法,更可以達到二果之一,即在現世中得到究竟智慧,或是得到阿那含果。」


於是,那位比丘聽了佛陀的教誨,非常尊重,便立即起身,向佛陀道謝,繞了三圈後離去,堅定地接受佛的教誨,在遠離他人、孤獨的地方修行,心無分心,精進修行。因為他在遠離他人、孤獨的地方修行,心無分心,精進修行,他便剃去鬍鬚和頭髮,穿上袈裟,成為信仰佛教的人,離開家庭,投身於出家學道之中,直到達到無上的梵行之境,能在現世中自知自覺,成為真正的成就者。他知道一切法,達到阿羅漢的境界。


佛陀如此講述。那些比丘聽了佛的教誨,都非常開心並踴躍地遵循。


(七七)中阿含長壽王品娑雞帝三族姓子經第六


有一次,佛陀在青林中遊蕭山。當時,蕭山有三個族姓子,分別是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和尊者金毘羅,他們都是年輕的新出家的學生,才剛進入正法不久。佛陀問在場的比丘:「這三個族姓子都是年輕的新出家的學生,才剛進入正法不久,他們喜歡在正法和戒律中修行梵行嗎?」當時,比丘們靜靜地沒有回答。


佛陀再三問及比丘們:「這三個族姓子都是年輕的新出家的學生,才剛進入正法不久,他們喜歡在正法和戒律中修行梵行嗎?」比丘們還是沒有回答。


於是,佛陀自問自答,問尊者阿那律陀:「你們三個族姓子都是年輕的新出家的學生,才剛進入正法不久,阿那律陀!你們喜歡在正法和戒律中修行梵行嗎?」


尊者阿那律陀回答道:「世尊!是的,我們喜歡在正法中修行梵行。」


佛陀接著問道:「阿那律陀!你們小時候是年幼的孩子,有著清淨的黑色頭髮,身體健壯,喜歡玩耍,喜歡沐浴,非常愛護自己的身體。後來,你們的父母和親戚都非常愛你們,不想讓你們出家修道,因此你們能夠剃去鬍鬚和頭髮,穿上袈裟衣,並且信仰強烈、捨棄家庭、沒有家室、學習佛法。阿那律陀!你們不害怕國王而修行,也不害怕盜賊、債務、恐懼、貧窮而修行,只是厭倦生老病死、哭泣和痛苦,或者希望得到大的苦行境界。阿那律陀!你們出家修道是因為這樣的心嗎?」


尊者阿那律陀回答道:「是的。」


「阿那律陀!如果族姓子出家修道是因為這樣的心,他們能夠獲得無量的善法嗎?」


尊者阿那律陀回答道:「世尊是法的根源,世尊是法的主宰,法律由世尊而來。願求世尊講解法義,我們聽了之後,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


佛陀說:「阿那律陀!你們要仔細聆聽,好好思考,我會為你們解釋其中的意義。」尊者阿那律陀等人虔誠地聽教。


佛陀告訴尊者阿那律陀:「如果一個人被欲望所支配、被邪惡的法所纏繞,他就無法擺脫樂與止息,心中會產生貪婪、憤怒和困倦,身體會感到不快樂,頻繁地伸展,飲食過度而感到憂愁。這名比丘將無法忍受飢渴、寒冷、蚊蟲、蒼蠅、風和陽光的威脅,也無法忍受惡劣的聲音和打罵,即使身體遭受各種痛苦,甚至到了想死的地步,也不能得到慰藉,他無法忍受所有不愉快的事情。這是因為他被欲望所支配、被邪惡的法所纏繞,無法擺脫樂與止息。然而,如果一個人能夠擺脫欲望和邪惡的法,並且達到樂與止息,他的心中就不會產生貪婪、憤怒和困倦,身體也不會感到不快樂,頻繁地伸展,飲食過度,或是心中憂愁。這名比丘能夠忍受飢渴、寒冷、蚊蟲、蒼蠅、風和陽光的威脅,也能夠忍受惡劣的聲音和打罵,即使身體遭受各種痛苦,甚至到了想死的地步,他也能夠忍受所有的不愉快。這是因為他不被欲望所支配,也不被邪惡的法所纏繞,並且達到了樂與止息。」


佛陀問尊者阿那律陀:「如來的存在有何目的?是否有些事情需要被消除、使用、承擔、停止或吐露?」


尊者阿那律陀回答佛陀說:「佛陀是法的源頭,佛陀是法的主宰,法是由佛陀所創立的,讓我們能夠聆聽您的解釋,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道理。」


佛陀說:「尊者阿那律陀,你要仔細傾聽,好好思考,我會為你分別解釋其中的意義。」尊者阿那律陀等人專心聆聽。 


佛陀告訴尊者阿那律陀:「諸漏污染是未來的根源,帶來煩惱和苦報,而生、老、病、死也是因此而來。佛陀不會忽視這些,也不會不知道這些,因此有些事情需要被消除、使用、承擔、停止或吐露。尊者阿那律陀,佛陀只是因為這個身體、六根、壽命的原因,有些事情需要被消除、使用、承擔、停止或吐露。佛陀因為這個原因,有些事情需要被消除、使用、承擔、停止或吐露。」


佛陀問尊者阿那律陀:「為什麼佛陀喜歡在寧靜無事的地方、山林樹下、高巖上居住,不發出聲音,遠離世俗,沒有人類存在,靜靜地坐著?」


尊者阿那律陀回答佛陀說:「佛陀是法的源頭,佛陀是法的主宰,法是由佛陀所創立的,讓我們能夠聆聽您的解釋,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道理。」


佛陀說:「尊者阿那律陀,你要仔細傾聽,好好思考,我會為你分別解釋其中的意義。」尊者阿那律陀等人專心聆聽。


佛陀告訴阿那律陀:「我不是因為想要得到什麼、獲得什麼、證得什麼,而住在無人的地方,像山林樹下、高巖上,享受安靜,遠離罪惡和人群,隨意地坐著。我只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自己的喜悅而住在這樣的地方,二是為了慈悲地幫助後世的人。有些人聽到我的教法後會效法我,也住在這樣的地方。因此,我住在這樣的地方是有原因的。


阿那律陀問佛陀:「佛陀,當弟子們死後,您怎麼知道他們下一輩子會在哪裡誕生?」


阿那律陀希望佛陀能夠解釋這個問題的原因,並為此付出行動。佛陀告訴阿那律陀:「我不是為了讓人歡樂而說話,也不是為了欺騙人,我說某個人會在哪裡誕生是因為有些人非常信仰我和我的教法,他們非常喜悅地聽我的教法和戒律,甚至想成為像我這樣的人。當他們死去時,我會記錄他們下一輩子會在哪裡誕生。有些人可能在自己看見或聽聞過的人的生命中,因為他們對這些人的信仰和敬重,他們也會跟著這些人一起轉生。當他們聽到我的教法和戒律時,他們也會效法我,希望能夠在下一輩子得到幸福和快樂。這樣不斷地效法我,他們就能夠得到穩定和平靜的幸福生活。


佛陀告訴阿那律陀,如果有人聽到某一個尊者的死亡,並且知道他是由佛陀所記錄的,那麼他們也可以得到般涅槃和不會再次轉生。如果他們聽說這個尊者是一個非常有信仰、遵守戒律、博學多聞、慷慨捐贈、智慧非凡的人,那麼他們也會效法這個人,希望在下一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如果他們能夠不斷地效法這些人,他們就能夠達到穩定和平靜的幸福生活。」


「阿那律陀!再說一次,比丘聽說某位尊者在某處圓寂,被佛陀記錄下來,已解脫三結,成為須陀洹者,不再落入邪教,前往正覺之路,享受天人世界之福,最終經歷涅槃之境。有時候,比丘或從他人口中聽到這個消息,這位尊者的信仰、持戒、博學、慷慨、智慧都非常高超。當聽到這些消息之後,比丘懷著尊者信仰、持戒、博學、慷慨、智慧的印象,聽取正法和戒律,或者心中產生了效法尊者的渴望。阿那律陀!如此的比丘必然會獲得平靜和安樂。


「阿那律陀!如果比丘尼聽說某位比丘尼在某處圓寂,被佛陀記錄下來,成為阿羅漢,結束了生命,已經完成了精神修行,不再受生死輪迴的束縛,深知真理。有時候,比丘尼或從他人口中聽到這個消息,這位比丘尼的信仰、持戒、博學、慷慨、智慧都非常高超。當聽到這些消息之後,比丘尼懷著比丘尼信仰、持戒、博學、慷慨、智慧的印象,聽取正法和戒律,或者心中產生了效法比丘尼的渴望。阿那律陀!如此的比丘尼必然會獲得平靜和安樂。


「阿那律陀!再說一次,比丘尼聽說某位比丘尼在某處圓寂,被佛陀記錄下來,解脫五下分結,生命結束了,進入涅槃之境,不再受生死輪迴的束縛。有時候,比丘尼或從他人口中聽到這個消息,這位比丘尼的信仰、持戒、博學、慷慨、智慧都非常高超。當聽到這些消息之後,比丘尼懷著比丘尼信仰、持戒、博學、慷慨、智慧的印象,聽取正法和戒律,或者心中產生了效法比丘尼的渴望。阿那律陀!如此的比丘尼必然會獲得平靜和安樂。


「阿那律陀!再說一次,比丘尼聽說某位比丘尼在某處圓寂,被佛陀記錄下來,解脫三結,被派往天人世界七次,最終進入涅槃之境。有時候,比丘尼或從他人口中聽到這個消息,這位比丘尼的信仰、持戒、博學、慷慨、智慧都非常高超。當聽到這些消息之後,比丘尼懷著比丘尼信仰、持戒、博學、慷慨、智慧的印象,聽取正法和戒律,或者心中產生了效法比丘尼的渴望。阿那律陀!如此的比丘尼必然會獲得平靜和安樂。


「阿那律陀!如果優婆塞聽說某位優婆塞在某個村莊圓寂,被佛陀記錄下來,解脫五下分結,進入涅槃之境,不再受生死輪迴的束縛。有時候,優婆塞或從他人口中聽到這個消息,這位優婆塞的信仰、持戒、博學、慷慨、智慧都非常高超。當聽到這些消息之後,優婆塞懷著優婆塞信仰、持戒、博學、慷慨、智慧的印象,聽取正法和戒律,或者心中產生了效法優婆塞的渴望。阿那律陀!如此的優婆塞必然會獲得平靜和安樂。


「阿那律陀!再說一次,有一位優婆塞在某個村莊去世了,他被佛陀記下來了。他已經消除了三種結,不再有貪欲、瞋恚、癡愚。他得到了在天界和人間往返的能力,到達了苦際。有些人自己見到了那位優婆塞,有些人聽別人講述他的事蹟。他們聽到這位優婆塞有著堅定的信仰,持戒嚴謹,博學多聞,慷慨施捨,智慧深邃。他們聽到這些話後,就想起這位優婆塞有著堅定的信仰、持戒嚴謹、博學多聞、慷慨施捨、智慧深邃。他們聽完正法和律法後,心中想要效法這位優婆塞。阿那律陀!這樣他們就能夠得到平靜和安樂。


「阿那律陀!再說一次,有一位優婆塞在某個村莊去世了,他被佛陀記下來了。他已經消除了三種結,得到了阿羅漢果,不再墮落到惡法中,而是走向了正覺的境地,受盡了七種生命的享受,最終到達了苦際。有些人自己見到了那位優婆塞,有些人聽別人講述他的事蹟。他們聽到這位優婆塞有著堅定的信仰,持戒嚴謹,博學多聞,慷慨施捨,智慧深邃。他們聽到這些話後,就想起這位優婆塞有著堅定的信仰、持戒嚴謹、博學多聞、慷慨施捨、智慧深邃。他們聽完正法和律法後,心中想要效法這位優婆塞。阿那律陀!這樣他們就能夠得到平靜和安樂。


「阿那律陀!如果有一位優婆私在某個村莊去世了,他被佛陀記下來了。他已經消除了五種下品結,生命已經涅槃,不再回到這個世界。有些人自己見到了那位優婆私,有些人聽別人講述他的事蹟。他們聽到這位優婆私有著堅定的信仰,持戒嚴謹,博學多聞,慷慨施捨,智慧深邃。他們聽到這些話後,就想起這位優婆私有著堅定的信仰、持戒嚴謹、博學多聞、慷慨施捨、智慧深邃。他們聽完正法和律法後,心中想要效法這位優婆私。阿那律陀!這樣他們就能夠得到平靜和安樂。


「阿那律陀!再說一次,有一位優婆私在某個村莊去世了,他被佛陀記下來了。他已經消除了三種結,不再有貪欲、瞋恚、癡愚。他得到了在天界和人間往返的能力,到達了苦際。有些人自己見到了那位優婆私,有些人聽別人講述他的事蹟。他們聽到這位優婆私有著堅定的信仰,持戒嚴謹,博學多聞,慷慨施捨,智慧深邃。他們聽到這些話後,就想起這位優婆私有著堅定的信仰、持戒嚴謹、博學多聞、慷慨施捨、智慧深邃。他們聽完正法和律法後,心中想要效法這位優婆私。阿那律陀!這樣他們就能夠得到平靜和安樂。


「阿那律陀!佛陀就是以這樣的意義,在弟子們去世時,記錄他們的出生和死亡地點。」


阿那律陀尊者和其他比丘們聽到佛陀的講述後,都非常歡喜並開始實踐。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