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白話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八九)穢品比丘請經第三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游玩,他和大比丘眾一起來到竹林迦蘭哆園,夏天坐在那裡。


這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訴諸比丘:「諸位!如果有比丘請求你們,或者是尊者,說話、教導或責備你們,你們不要難為他。因為有些人會說出傷人的話語,而這種話語會讓他們得到不良的果報,讓其他修行者不想與他們交往,不願意教導或責備他們。諸位!什麼是傷人的話語?如果有人說出傷人的話語,讓其他修行者不想與他們交往,不願意教導或責備他們,那就是傷人的話語。諸位!如果有人有惡念、貪欲,這也是傷人的話語。這些人會染上不良的行為和言語,讓其他人不願意與他們交往,他們也欺騙、諂媚、慳貪、嫉妒、沒有羞恥心、充滿敵意和惡意,他們會責備比丘、輕蔑比丘、向比丘暴露他們的過錯,彼此避而不談,充滿敵意、憎恨和嫉妒,和邪惡的朋友和夥伴在一起,不知道感恩之心。諸位!如果有人沒有感恩之心,不知道感恩之道,這也是傷人的話語。諸位!這就是傷人的話語。如果有人說出傷人的話語,讓其他修行者不想與他們交往,不願意教導或責備他們,諸位比丘就應該自我反省。


諸位比丘!如果有人有惡念、貪欲,我不愛他;如果我有惡念、貪欲,他也不會愛我。諸位比丘,我們應該這樣想,不要染上不良的行為和言語,學習不傷人的話語。不要欺騙、諂媚、慳貪、嫉妒、沒有羞恥心、充滿敵意和惡意,不要責備比丘、輕蔑比丘、向比丘暴露他們的過錯,也不要彼此避而不談,不要充滿敵意、憎恨和嫉妒,不要和邪惡的朋友和夥伴在一起,也不要沒有感恩之心、不知道感恩之道。諸位比丘,如果有人沒有感恩之心,不知道感恩之道,我不愛他;如果我沒有感恩之心,不知道感恩之道,他也不會愛我。諸位比丘,我們應該這樣想,不要染上不良的行為和言語,學習不傷人的話語。


「諸位大德!有時,佛陀在竹林迦蘭陀園,和大比丘眾一起,接受夏季的靜坐。


當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訴諸比丘:「諸位賢者!若有比丘請求我、教導我、責備我,不要對我過於苛責。因為有些人會說出惡言,並且堅持自己的錯誤,這樣會使其他行者不願意與他交談、教導他、責備他。諸位賢者!什麼是惡言?若有人說出惡言,堅持自己的錯誤,使其他行者不願意與他交談、教導他、責備他,這就是惡言。諸位賢者!或許有人懷有貪欲和嗔恨。若有人懷有貪欲和嗔恨,那就是惡言。他們會染上不好的行為,讓其他人不願意與他們交流,也不教導、責備他們。他們會欺騙、諂媚、嫉妒、慳貪、無恥、發怒、說惡言、責備比丘、輕蔑比丘、揭發比丘的隱私,彼此避開對方,不交流、憎恨、嫉妒,和不良的朋友、同伴在一起,沒有恩情,不知道感恩。諸位賢者!若有人沒有恩情,不知道感恩,那也是惡言。諸位賢者!這就是惡言的內容。如果有人說出惡言,使其他行者不願意與他交談、教導他、責備他,那就是惡言。


「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不懷有貪欲和嗔恨,我就喜愛他;如果我自己不懷有貪欲和嗔恨,他也會喜愛我。比丘應當這樣思考:如果他們不懷有貪欲和嗔恨,就應該像他們一樣行事。他們不染上不好的行為,不說出惡言,不欺騙、諂媚、嫉妒、慳貪、無恥、發怒、說惡言、責備比丘、輕蔑比丘、揭發比丘的隱私,彼此避開對方,不交流、憎恨、嫉妒,和不良的朋友、同伴在一起,沒有恩情,不知道感恩。諸位賢者!如果有人沒有恩情,不知道感恩,我就喜愛他;如果我自己不沒有恩情,不知道感恩,他也會喜愛我。比丘應當這樣思考:如果他們沒有恩情,不知道感恩,就應該像他們一樣行事。


「諸位賢者!如果比丘能夠這樣思考,就能夠受益良多。當我懷有貪欲和嗔恨時,我會問自己:我是懷有貪欲和嗔恨的人嗎?如果比丘看到我是懷有貪欲和嗔恨的人,就不會對我感到高興,而會想要阻止我。如果比丘看到我不懷有貪欲和嗔恨,就會對我感到高興,我自己也能清淨自己,進而學習尊貴的教法,因此我會感到高興。諸位賢者!就像一個人用鏡子照自己的臉一樣,能夠清楚看到自己的臉是潔淨還是有污垢一樣。如果有人看到自己的臉有污垢,就不會感到高興,而會想要清洗臉。如果有人看到自己的臉沒有污垢,就會感到高興,進而清淨自己,並且學習尊貴的教法,因此他會感到高興。」


「諸位啊!如果比丘觀察我的行為與思想有貪欲和執著時,就不會感到愉悅,反而會尋求斷除欲望。諸位啊!如果比丘觀察我的行為與思想沒有貪欲和執著時,就會感到愉悅,因為我自己是清淨的、追求學習尊貴的法。我有時會染著不好的行為,有時卻不染著不好的行為;有時會說謊、訕謗,有時卻不會;有時會有貪心、嫉妒,有時卻不會;有時會有愧疚、羞恥之心,有時卻不會;有時會有怒氣、惡意,有時卻不會;有時會說帶有怒氣的話語,有時卻不會;有時會責罵比丘,有時卻不會;有時會輕視比丘,有時卻不會;有時會揭發比丘的缺失,有時卻不會;有時會相互迴避,有時卻不會;有時會談論外界的事情,有時卻不會;有時會沉迷於不說話、生氣、憎恨和嫉妒中,有時卻不會;有時會和不良的朋友、夥伴交往,有時卻不會;有時會缺乏感恩之心,有時卻不會。諸位啊!如果比丘觀察我的行為與思想沒有感恩之心時,就不會感到愉悅,反而會尋求斷除這種心態。諸位啊!如果比丘觀察我的行為與思想有感恩之心時,就會感到愉悅,因為我自己是清淨的、追求學習尊貴的法。就像一個人照鏡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臉上有沒有污垢一樣。諸位啊!如果有人看到自己臉上有污垢,就不會感到愉悅,反而會尋求清潔。諸位啊!如果有人看到自己臉上沒有污垢,就會感到愉悅,因為自己的臉是清潔的。」


「諸位啊!如果比丘觀察我的行為與思想沒有感恩之心時,就不會感到愉悅,反而會尋求斷除這種心態。諸位啊!如果比丘觀察我的行為與思想有感恩之心時,就會感到愉悅,因為我自己是清淨的、追求學習尊貴的法。因為這樣感到愉悅,就會產生歡喜的心情,因為歡喜,就能使身心平靜安定,因為平靜安定,就能產生知覺的喜樂,因為知覺的喜樂,就能使心境穩定。諸位啊!多聽聖賢的教導,因為學習了經中的智慧,就能真正地認識事實、知道真理。因為認識事實、知道真理,就會產生厭倦的心情。因為厭倦,就能消除欲望。因為沒有欲望,就能達到解脫。因為解脫,就能真正地認識解脫,不再受生死迴轉的束縛,並且知道真理。」


這是尊者大目揵連所說的話。當時的比丘聽了之後,都非常歡喜並且跟隨著實踐這些教導。


(九〇)中阿含穢品知法經第四


有一次,佛陀在拘舍彌的瞿師羅園中遊玩。


此時,尊者周那告訴諸比丘:「如果有比丘這樣說:『我知道所有可知的法,並且不需要增加探究。』然而,這位賢者的心中卻產生了對增加探究的厭惡,並停留在這種狀態下,就會產生爭論、憤怒、糾纏、沉默、吝嗇、嫉妒、欺騙、諂媚、不知羞恥、沒有罪惡感,沒有邪惡的欲望和見解,而這位賢者的心中卻產生了對欲望和錯誤見解的厭惡。所有的梵行人都知道,這位賢者不知道所有可知的法,並且因為他的心中產生了增加探究的厭惡而停留在這種狀態下,所以產生了爭論、憤怒、糾纏、沉默、吝嗇、嫉妒、欺騙、諂媚、不知羞恥、沒有罪惡感,沒有邪惡的欲望和見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的心中產生了對增加探究的厭惡,而停留在這種狀態下。


「諸位賢者!就像一個人不富裕卻自稱富有,也沒有國王的封號卻自稱有,沒有畜牧卻自稱有,當需要使用時,卻沒有金、銀、珍珠、琉璃、水晶、琥珀、畜牧和穀物,也沒有奴僕和婢女。當親朋好友拜訪他時,他們會這樣說:『你雖然自稱富有,也沒有國王的封號,沒有畜牧,而且當需要使用時,也沒有金、銀、珍珠、琉璃、水晶、琥珀、畜牧和穀物,也沒有奴僕和婢女。』就像這樣。


「諸位賢者!有些比丘並不這樣說:『我知道所有可知的法,並且不需要增加探究。』然而,這位賢者的心中沒有產生增加探究的厭惡,並停留在這種狀態下,就不會產生爭論、憤怒、糾纏、沉默、吝嗇、嫉妒、欺騙、諂媚、不知羞恥、沒有罪惡感,沒有邪惡的欲望和見解,而這位賢者的心中也不會產生對欲望和錯誤見解的厭惡。所有的梵行人都知道,這位賢者真正知道所有可知的法,並且因為他的心中沒有產生增加探究的厭惡而停留在這種狀態下,所以他不會產生爭論、憤怒、糾纏、沉默、吝嗇、嫉妒、欺騙、諂媚、不知羞恥、沒有罪惡感,沒有邪惡的欲望和見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位賢者的心中沒有產生增加探究的厭惡,而停留在這種狀態下。」


「諸位賢者啊!就像有些人雖然非常富有,卻自稱不富,也有些人雖然有國王的封號,卻自稱沒有,還有些人雖然有畜牧,卻自稱沒有,但當他們需要使用時,卻有大量的金錢、銀子、珍珠、琉璃、水晶、琥珀、畜牧和穀物,還有許多奴僕和婢女。當他們的親友前去探訪時,就會對他們說:『你實際上非常富有,卻自稱不富,也有國王的封號,卻自稱沒有,還有畜牧,卻自稱沒有,但當你需要使用時,卻有大量的金錢、銀子、珍珠、琉璃、水晶、琥珀、畜牧和穀物,還有許多奴僕和婢女。』就是這樣。


諸位賢者啊!如果有比丘不這樣說:『我知道所有可知的法,而不需要再增加探究。』但是他們的心不會產生對增加探究的厭惡,也不會產生諸如爭論、憤怒、糾纏、沉默不語、吝嗇、嫉妒、欺詐、諂媚、沒有羞恥心和內疚感,也沒有邪惡的欲望和錯誤的觀念,因為他們的心對增加探究已經完全超越了,所以能夠達到涅槃。同樣地,他們的心對邪惡的觀念也已經完全超越了,所以也能夠達到涅槃。


這是尊者周那所說的話。當這些比丘聽到尊者周那的話時,都非常高興,並且開始實踐。」


(九一)中阿含穢品周那問見經第五


有一天,佛陀在瞿師羅園中遊玩。


尊者大周那在晝間從宴會上起身,前往向佛陀請教,他恭敬地向佛陀鞠躬,然後坐在一旁,問道:"尊者,世間的眾生相信有神,相信有眾生,有人、壽命、命運和世界。您如何知道,如何看待這些信仰,使得這些信仰能夠消失、放下,而其他信仰則不再續生、不再流傳呢?"


佛陀回答道:"周那,世間的眾生相信有神,相信有眾生,有人、壽命、命運和世界。如果你想讓所有的信仰都消失殆盡,那麼你應當學習逐漸減少。"


"周那,聖法和律法中哪些是逐漸減少的呢?比丘們,離開欲望和邪惡的行為,進入第四禪境界,然後意識到自己的修行正在逐漸減少。周那,聖法和律法中不僅如此,還有四種增上心現在就能體驗到的法樂居,修行者可以從這些經驗中體會到自己的修行正在逐漸減少。"


"周那,聖法和律法中不僅如此,還有比丘們通過修習一切色想,最終進入非有想非無想的境地,並且體驗到自己的修行正在逐漸減少。"


"周那,聖法和律法中不僅如此,還有四種息解脫,通過離開色界進入無色界,修行者可以體驗到自己的修行正在逐漸減少。"


"周那,聖法和律法中不僅如此。你應當逐漸減少惡欲和貪念,逐漸減少害意和瞋恨,逐漸減少殺生和搶奪,逐漸減少增加爭吵、困擾和疑惑,逐漸減少瞋恨、諂媚、欺詐、不知羞恥,逐漸減少驕傲,逐漸減少不信、懈怠、無念、無定而有惡慧。"


"周那,你應當逐漸減少這些惡行,逐漸增加對善行的觀察和實踐。"


「周那!如果一個人發心想要學習善法,那麼他可以得到很多好處,更何況是身體和口語上的善行呢?周那!他有貪心和欲望,而我沒有貪心和欲望,我應該發心。周那!他有害意和瞋恨,而我沒有害意和瞋恨,我應該發心。周那!他殺生、偷盜、不遵守梵行,而我遵守梵行,我應該發心。周那!他有許多煩惱,包括增長慾望、爭執、嗜睡、懷疑,而我沒有疑惑,我應該發心。周那!他有憎恨、諂媚、欺騙、不知羞恥,而我有羞愧之心,我應該發心。周那!他自大傲慢,而我沒有自大傲慢,我應該發心。周那!他更加傲慢,而我不會更加傲慢,我應該發心。周那!他不多聞,而我聽得多,我應該發心。周那!他不關注善法,而我觀察善法,我應該發心。周那!他做不法之事,而我做正法之事,我應該發心。周那!他說謊、挑撥離間、說粗話、說華麗的話、違反戒律,而我遵守戒律,我應該發心。周那!他沒有信仰、懈怠、沒有念頭、沒有定力,而我有正確的觀念,我應該發心。


「周那!就像惡路和正路是對立的,惡行和善行也是對立的。同樣地,惡欲和非惡欲也是對立的。有害意和瞋恨的人和沒有害意和瞋恨的人也是對立的。殺生、偷盜、不遵守梵行的人和遵守梵行的人也是對立的。有許多煩惱包括增長慾望、爭執、嗜睡、懷疑的人和沒有疑惑的人也是對立的。憎恨、諂媚、欺騙、不知羞恥的人和有羞愧之心的人也是對立的。自大傲慢的人和沒有自大傲慢的人也是對立的。更加傲慢的人和不會更加傲慢的人也是對立的。不多聞的人和聽得多的人也是對立的。不關注善法的人和觀察善法的人也是對立的。做不法之事的人和做正法之事的人也是對立的。說謊、挑撥離間、說粗話、說華麗的話、違反戒律的人和遵守戒律的人也是對立的。沒有信仰、懈怠、沒有念頭、沒有定力、有惡劣的智慧的人和有正確觀念的人也是對立的。


「周那!有些行為是黑暗的,有黑暗的報應,會導致下降到惡劣的狀態。有些行為是正確的,有正確的報應,會導致上升到好的狀態。同樣地,以非惡欲作為對抗惡欲,以不害意和瞋恨作為對抗害意和瞋恨,以梵行作為對抗殺生、偷盜、不遵守梵行,以不疑惑作為對抗許多煩惱包括增長慾望、爭執、嗜睡、懷疑,以慙愧之心作為對抗憎恨、諂媚、欺騙、不知羞恥,以不自大傲慢作為對抗自大傲慢,以不增加傲慢作為對抗更加傲慢,以多聞作為對抗不多聞,以觀察善法作為對抗不關注善法,以行正法作為對抗做不法之事,以遵守戒律作為對抗說謊、挑撥離間、說粗話、說華麗的話、違反戒律,以正確的觀念作為對抗沒有信仰、懈怠、沒有念頭、沒有定力、有惡劣的智慧。」


「周那!如果沒有自我調御,只是想調御他人,最終不會有收穫;如果自己沒有溺水,只是想幫助他人脫離溺水,最終也不會有收穫;如果自己沒有開悟,只是想幫助他人開悟,最終也不會有收穫。周那!如果自己能自我調御,即使不調御他人,也會有所收穫;如果自己沒有溺水,卻能幫助他人脫離溺水,也會有所收穫;如果自己已經開悟,幫助他人開悟,也會有所收穫。如此便是。周那!對於貪欲,以不貪欲為般涅槃;對於惡意與瞋恚,以不害意瞋為般涅槃;對於殺生、不與取、不修梵行,以修行梵行為般涅槃;對於增長煩惱、妄想、睡眠、追求財富、疑惑,以消除疑惑為般涅槃;對於愤怒、虛偽、欺騙、不知羞愧,以知羞愧為般涅槃;對於驕傲,以不驕傲為般涅槃;對於增長驕傲,以不增長驕傲為般涅槃;對於缺乏學識,以多學為般涅槃;對於不觀察眾善法,以觀察眾善法為般涅槃;對於行惡不法,以修行妙法為般涅槃;對於妄言、挑撥離間、粗言穢語、綺語、破戒,以守好戒律為般涅槃;對於沒有信心、懶惰、無念、無定、智慧不足,以修行善智慧為般涅槃。


「如此,周那!我已為你說明漸漸損減的法、發心的法、對法的法、升菩提的法、以及般涅槃的法。就像尊師對待弟子一樣,起了大慈悲同情之心,為求真理和利益、安寧和快樂,我現在也這樣做了。你們也應該這樣,到沒有人事的山林樹下空靜之處,坐禪思惟,不要放縱自己,勤加精進,不要讓自己後悔。這就是我的教導和訓練。」


佛陀這樣說完後,尊者大周那和所有的比丘都聽到了,並且非常高興地遵從了這些教誨。


(九二)中阿含穢品青白蓮華喻經第六


有一次,佛陀在勝林的孤獨園中遊玩舍衛國。他對所有的比丘說:「有些法是由身體消滅的,而非由口說消滅的;有些法是由口說消滅的,而非由身體消滅的;有些法並不是由身體和口說消滅的,而是透過智慧的體悟而消滅的。


「什麼是由身體消滅的法而非由口說消滅的法呢?比丘們,當一位比丘的不良身行充斥著他的身體,並且他具備了這些不良的行為,其他比丘看到這個情況後,要斥責他:『賢者啊!你充滿著不良的身體行為,這些行為正讓你受到懲罰。你為什麼還要堅持這些行為呢?賢者啊!請你放下不良的身體行為,去修習良善的身體行為。』如果那位比丘在以後的日子裡放下了不良的身體行為,並且去修習了良善的身體行為,這就是由身體消滅的法而非由口說消滅的法。


「什麼是由口說消滅的法而非由身體消滅的法呢?比丘們,當一位比丘的不良口行充斥著他的口,並且他具備了這些不良的行為,其他比丘看到這個情況後,要斥責他:『賢者啊!你充滿著不良的口行為,這些行為正讓你受到懲罰。你為什麼還要堅持這些行為呢?賢者啊!請你放下不良的口行為,去修習良善的口行為。』如果那位比丘在以後的日子裡放下了不良的口行為,並且去修習了良善的口行為,這就是由口說消滅的法而非由身體消滅的法。


「什麼是不是由身體和口說消滅的法,而是透過智慧的體悟而消滅的法呢?比丘們,當我們觀察一些問題,並且用智慧來體悟它們時,就可以消滅這些問題。例如,爭吵、憤怒、困擾、不說話、貪婪、嫉妒、欺騙、諂媚、不知害羞、不知愧恥、邪惡的欲望和邪見,這些問題無法單單透過身體和口來消滅,必須透過智慧的體悟才能消滅。這就是透過智慧的體悟而消滅的法。


「佛陀能夠觀察到別人的內心,知道他們是否修習了良好的身體、戒律、心靈和智慧。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充滿著邪惡,他就會受到邪惡的影響,例如爭吵、憤怒、困擾、不說話、貪婪、嫉妒、欺騙、諂媚、不知害羞、不知愧恥、邪惡的欲望和邪見。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沒有邪惡的影響,他就不會受到邪惡的影響,例如爭吵、憤怒、困擾、不說話、貪婪、嫉妒、欺騙、諂媚、不知害羞、不知愧恥、邪惡的欲望和邪見。就像蓮花一樣,它可以在水中生長,但不會受到水的影響一樣,佛陀在世間生活和行動,但不會受到世間法的束縛。因為佛陀是無所依附的、等正覺的存在,超越了一切世間存在。」


當時,阿難尊者手持拂子侍奉佛陀。阿難尊者叉手向佛陀問道:"尊者,這部經典應該叫什麼名字?該怎麼修持?"


佛陀回答道:"阿難,這部經典叫做『青白蓮華喻』,你們應該好好地學習並修持它。"


接著,佛陀告訴所有的比丘:"你們應該一起學習並修持這部『青白蓮花喻』經典,因為它是按照法理而寫的,是實踐梵行的基礎,可以引導你們通達、覺醒,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如果有人是出身於家族,剃去鬚髮,穿上袈裟,信心堅定,捨棄家庭生活,投身於修道之中,那麼他應該學習並修持這部『青白蓮花喻』經典,好好地背誦和守持。"


佛陀這樣講完之後,阿難尊者和所有的比丘都非常高興,並照著佛陀的話去實踐。


(九三)中阿含穢品水淨梵志經第七


有一次,佛陀在欝鞞羅尼連然河岸遊玩,坐在阿耶惒羅尼拘類樹下,初次成道。


這時,有一個心地清淨的梵志,一路前往佛陀所在的地方。佛陀看到他來了,因此告訴比丘們:「若心中有二十一種污穢,就必定墮入惡道而生活在地獄中。這二十一種污穢是什麼呢?邪見、非法欲望、惡貪、邪法、貪欲、憤怒、懶惰、後悔、疑惑、憤怒、不說實話、吝嗇、嫉妒、欺詐、諂媚、不知羞恥、不知慚愧、驕傲、大驕傲、自大、放縱。若心中有這二十一種污穢,就必定墮入惡道而生活在地獄中。」


「若心中沒有這二十一種污穢,就必定生活在善處,生活在天堂中。這二十一種污穢是什麼呢?邪見、非法欲望、惡貪、邪法、貪欲、憤怒、懶惰、後悔、疑惑、憤怒、不說實話、吝嗇、嫉妒、欺詐、諂媚、不知羞恥、不知慚愧、驕傲、大驕傲、自大、放縱。若心中沒有這二十一種污穢,就必定生活在善處,生活在天堂中。就像一件白色乾淨的衣服被染上了污漬,即使用淳灰、澡豆、土漬極力洗滌,仍會有殘留的污漬。同樣的,若心中有這二十一種污穢,就必定墮入惡道而生活在地獄中。這二十一種污穢是什麼呢?邪見、非法欲望、惡貪、邪法、貪欲、憤怒、懶惰、後悔、疑惑、憤怒、不說實話、吝嗇、嫉妒、欺詐、諂媚、不知羞恥、不知慚愧、驕傲、大驕傲、自大、放縱。若心中沒有這二十一種污穢,就必定生活在善處,生活在天堂中。」


「若知道邪見是心中的污穢,當然就會斷除。同樣的,若知道非法欲望、惡貪、邪法、貪欲、憤怒、懶惰、後悔、疑惑、憤怒、不說實話、吝嗇、嫉妒、欺詐、諂媚、不知羞恥、不知慚愧、驕傲、大驕傲、自大、放縱都是心中的污穢,也會斷除。那麼,心中充滿慈悲的人,可以在十方遊蕩。在東、南、西、北,上、下四個方向,普遍周遊,心中充滿慈悲,沒有結、怨、恚、諍,極為廣大,修行無量,遍佈整個世界。同樣的,心中充滿悲喜和捨的人,也可以在十方遊蕩。在東、南、西、北,上、下四個方向,普遍周遊,心中充滿悲喜和捨,沒有結、怨、恚、諍,極為廣大,修行無量,遍佈整個世界。梵志啊!這就是內心的洗滌,不是外在身體的沐浴。」


當時,梵文世尊對釋迦牟尼佛說:「瞿曇啊!你可以去到多水河沐浴。」


釋迦牟尼佛問道:「梵文啊!如果一個人前往多水河沐浴,他會得到什麼?」


梵文回答說:「瞿曇啊!前往多水河沐浴的人,會獲得世間的淨化、度量和福報。瞿曇啊!如果一個人前往多水河沐浴,他就能徹底淨化自己的罪惡。」


於是,釋迦牟尼佛為了那個梵文而說了以下的詩:


「妙好首的梵文啊!如果你前往多水河沐浴,

這只是愚者的娛樂,無法淨化黑暗的業力。

你前往泉水和多水河有何不同?如果一個人犯下了邪惡的行為,淨水有什麼幫助呢?

真正的淨化是無塵垢穢,真正的淨化是持守戒律,真正的淨化是清白的行為,堅持正確的思想和正知。

如果你不殺生,不貪不慾,說真實的話,持正念和正知,

梵文啊!像這樣學習,可以讓所有眾生都平安。

梵文啊!你為什麼還需要回家?在家中的泉水無法淨化你。

梵文啊!你應該學習用善法來淨化自己,而不是使用污穢的水來清潔身體。」


梵文對佛說:「尊者啊!我已經明白了。我現在願意皈依佛、法和比丘眾,請接受我作為優婆塞。從現在開始,我會一生奉行這些教誨,直到生命的盡頭。」


佛陀這樣說完了。妙好首水淨的梵文和其他比丘,聽到佛陀的教誨後,都感到非常歡喜,並開始實踐教誨。


(九四)中阿含穢品黑比丘經第八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東園鹿母堂遊玩。這時,黑比丘鹿母子經常爭吵,並來到佛陀那裡。佛陀看到黑比丘來了,因著黑比丘的緣故,告訴比丘們說:「如果有一個人經常喜歡爭吵,不會停止爭吵。如果有這樣的一個人,這個人的法不可喜悅,不可愛慕,不能培養愛念,不能令人尊敬,不能培養修行,不能保持紀律,不能成為沙門,不能培養一心,不能得到涅槃。


如果有一個人經常被貪欲所纏繞,不會停止貪欲。如果有這樣的一個人,這個人的法不可喜悅,不可愛慕,不能培養愛念,不能令人尊敬,不能培養修行,不能保持紀律,不能成為沙門,不能培養一心,不能得到涅槃。


如果有一個人違反戒律,不遵守戒律,犯罪過失,不守護戒律,這個人的法不可喜悅,不可愛慕,不能培養愛念,不能令人尊敬,不能培養修行,不能保持紀律,不能成為沙門,不能培養一心,不能得到涅槃。


如果有一個人有怨恨、不說真話、貪婪嫉妒、諂媚欺騙、沒有羞愧心,不感到慚愧,這個人的法不可喜悅,不可愛慕,不能培養愛念,不能令人尊敬,不能培養修行,不能保持紀律,不能成為沙門,不能培養一心,不能得到涅槃。


如果有一個人不勤奮地進行梵行,不努力修行,這個人的法不可喜悅,不可愛慕,不能培養愛念,不能令人尊敬,不能培養修行,不能保持紀律,不能成為沙門,不能培養一心,不能得到涅槃。


如果有一個人不觀察諸法,不認真思考,這個人的法不可喜悅,不可愛慕,不能培養愛念,不能令人尊敬,不能培養修行,不能保持紀律,不能成為沙門,不能培養一心,不能得到涅槃。


有些人不願參加宴會,不稱讚參加宴會。如果有人不參加宴會,不稱讚參加宴會,那麼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不能讓人感到快樂、喜愛、敬重、感激、修行、克制自己、成為沙門、達到專注的境界、實現涅槃。儘管這個人心中想著:“讓所有的梵行者來供奉、恭敬、行禮於我。”但是梵行者並不會供奉、恭敬、行禮於他。原因是:這個人有著無量的邪惡行為,正是因為他有著無量的邪惡行為,才會導致梵行者不會供奉、恭敬、行禮於他。這就好像一匹壞馬被關在馬槽裡,雖然它心中想著:“讓人們把我帶到安靜的地方,好好款待我,給我好吃好喝,好好照看我。”但是人們並不會帶著它到安靜的地方,也不會好好款待它,給它好吃好喝,好好照看它。原因是:這匹馬有著邪惡的行為,因為它非常凶惡、不溫順,所以人們不會帶著它到安靜的地方,也不會好好款待它,給它好吃好喝,好好照看它。同樣的,這個人雖然心中想著:“讓所有的梵行者來供奉、恭敬、行禮於我。”但是梵行者並不會供奉、恭敬、行禮於他。原因是:這個人有著無量的邪惡行為,正是因為他有著無量的邪惡行為,才會導致梵行者不會供奉、恭敬、行禮於他。


有些人不喜歡爭吵和爭論,稱讚和平。如果有人不喜歡爭吵和爭論,稱讚和平,那麼這種行為是可取的,能讓人感到快樂、喜愛、敬重、感激、修行、克制自己、成為沙門、達到專注的境界、實現涅槃。


有些人不會陷入貪慾,稱讚戒律。如果有人不會陷入貪慾,稱讚戒律,那麼這種行為是可取的,能讓人感到快樂、喜愛、敬重、感激、修行、克制自己、成為沙門、達到專注的境界、實現涅槃。


有些人不會違反戒律,不會破戒、超越戒律、缺乏戒律、背離戒律、污染戒律,稱讚遵守戒律。如果有人不會違反戒律,不會破戒、超越戒律、缺乏戒律、背離戒律、污染戒律,稱讚遵守戒律,那麼這種行為是可取的,能讓人感到快樂、喜愛、敬重、感激、修行、克制自己、成為沙門、達到專注的境界、實現涅槃。


有些人沒有瞋恨糾纏、沒有口舌結怨、沒有吝嗇嫉妒、沒有諂媚欺詐、沒有無恥無愧,稱讚謙卑順從。如果有人沒有瞋恨糾纏、沒有口舌結怨、沒有吝嗇嫉妒、沒有諂媚欺詐、沒有無恥無愧,稱讚謙卑順從,那麼這種行為是可取的,能讓人感到快樂、喜愛、敬重、感激、修行、克制自己、成為沙門、達到專注的境界、實現涅槃。


有些人經歷了艱辛的修行,稱讚他們的努力。如果有人經歷了艱辛的修行,稱讚他們的努力,那麼這種行為是可取的,能讓人感到快樂、喜愛、敬重、感激、修行、克制自己、成為沙門、達到專注的境界、實現涅槃。


有些人觀察各種法則,稱讚他們的觀察。如果有人觀察各種法則,稱讚他們的觀察,那麼這種行為是可取的,能讓人感到快樂、喜愛、敬重、感激、修行、克制自己、成為沙門、達到專注的境界、實現涅槃。


有一個人參加宴會,被人贊揚讚頌。如果有人到宴會上被稱讚,這樣的做法會讓人感到愉悅、可愛、受到尊重、培養心靈、能夠修行、控制自己、成為沙門、達到一心境界、達到涅槃。即使這個人沒有這樣的想法:"讓其他梵行者來供養、尊敬、對我表示敬禮。" 但是其他梵行者會來供養、尊敬、對他表示敬禮。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有這種無限的善法,因為他有這種無限的善法,所以其他梵行者會來供養、尊敬、對他表示敬禮。就像一匹好馬被養在馬槽裡,即使牠沒有這樣的想法:"讓人把我綁在舒適的地方,好好地照顧我,給我好吃好喝,善待我。" 但是人們會把馬綁在舒適的地方,好好地照顧它,給它好吃好喝,善待它。為什麼呢?因為這匹馬有善良的特質,如柔和、溫馴,所以人們會把它綁在舒適的地方,好好地照顧它,給它好吃好喝,善待它。同樣地,即使這個人沒有這樣的想法:"讓其他梵行者來供養、尊敬、對我表示敬禮。" 但是其他梵行者會來供養、尊敬、對他表示敬禮。佛陀這樣說。聽到佛陀的話,這些比丘們很高興地跟隨這個教導。


(九五)中阿含穢品住法經第九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勝林孤獨園中遊覽。


當時,佛陀告訴諸比丘:「我說退化的善法不應該停留或增加,我說應該繼續堅持的善法不應該退化或增加,我說應該繼續增長的善法不應該退化或停滯。那麼,退化的善法不應該停留或增加是什麼?比丘們,如果有人對於篤信、戒律、博學、布施、智慧、辯才、以及所有經典的理解都退化,停滯或不再增加,那麼這就是退化的善法不應該停留或增加。那麼,應該繼續堅持的善法不應該退化或增加是什麼?比丘們,如果有人對於篤信、戒律、博學、布施、智慧、辯才、以及所有經典的理解都能夠繼續堅持,不退化也不增加,那麼這就是應該繼續堅持的善法不應該退化或增加。那麼,應該繼續增長的善法不應該退化或停滯是什麼?比丘們,如果有人對於篤信、戒律、博學、布施、智慧、辯才、以及所有經典的理解都能夠繼續增長,不退化也不停滯,那麼這就是應該繼續增長的善法不應該退化或停滯。」


「比丘們,如果你們這樣觀察,那麼你們一定會從中受益良多:『我在多方面是否有進步?我在多方面是否沒有進步?我在多方面是否有瞋恚之心?我在多方面是否沒有瞋恚之心?我在多方面是否容易困倦?我在多方面是否不容易困倦?我在多方面是否愛調戲高調?我在多方面是否不愛調戲高調?我在多方面是否常常疑惑?我在多方面是否不常疑惑?我在多方面是否常與他人爭鬥?我在多方面是否不常與他人爭鬥?我在多方面是否有著污穢的想法?我在多方面是否沒有污穢的想法?我在多方面是否有信心?我在多方面是否沒有信心?我在多方面是否精進?我在多方面是否懈怠?我在多方面是否能夠專注?我在多方面是否不能夠專注?我在多方面是否有無知的智慧?我在多方面是否沒有無知的智慧?』


「如果比丘們觀察後,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面有進步、沒有瞋恚之心、不容易困倦、不愛調戲高調、不常疑惑、不常與他人爭鬥、沒有污穢的想法、有信心、精進、專注、有智慧,那麼,他們會想要消除所有的不善之法,為此他們會盡快尋求方法,努力學習,保持正念和正確的智慧,並忍受不退步。就像人在頭部和衣服著火時,會急忙找方法救頭救衣一樣。同樣地,比丘們想要消除所有的不善之法,為此他們會盡快尋求方法,努力學習,保持正念和正確的智慧,並忍受不退步。


「如果比丘們觀察後,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面沒有貪心、沒有瞋恚之心、不容易困倦、不愛調戲高調、不常疑惑、不常與他人爭鬥、沒有污穢的想法、有信心、精進、專注、沒有無知的智慧,那麼,他們會想要繼續保持這些善之法,不要忘記,不要退步,並廣泛地修行和散播這些善之法。為此他們會盡快尋求方法,努力學習,保持正念和正確的智慧,並忍受不退步。就像人在頭部和衣服著火時,會急忙找方法救頭救衣一樣。同樣地,比丘們想要繼續保持這些善之法,不要忘記,不要退步,並廣泛地修行和散播這些善之法,為此他們會盡快尋求方法,努力學習,保持正念和正確的智慧,並忍受不退步。」


佛陀這麼說了。那些比丘聽了佛陀講的話,感到非常高興,並且依照佛陀的教導去實行。


(九六)中阿含穢品無經第十


我聽到這樣的故事:


有一次,佛陀在遊覽舍衛國時,到勝林給孤獨園。


當時,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諸位大德!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沒有聽過佛法,就沒有機會去聽;如果已經聽過佛法,就會忘記它,即使是那些熟悉修行、廣泛傳播、明白真理的法,他們也會忘記,即使知道了也不知道。諸位大德!這就是比丘或比丘尼的淨法衰退。


「諸位大德!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沒有聽過佛法,一旦聽過,就不會忘記;如果已經聽過佛法,就不會忘記,即使是那些熟悉修行、廣泛傳播、明白真理的法,他們會時常提醒自己,知道又再次知道。這就是比丘或比丘尼的淨法轉增。


「諸位大德!比丘應該這樣看待自己:『我有增長的嗜好嗎?我有生氣的心嗎?我有睡眠的問題嗎?我有自尊心嗎?我有疑惑嗎?我有身體上的爭執嗎?我有邪惡的念頭嗎?我有信仰嗎?我有進展嗎?我有覺察嗎?我有專注嗎?我有無知嗎?』


「諸位大德!如果比丘這樣觀察自己,就會知道自己是否有增長的嗜好、生氣、睡眠問題、自尊心、疑惑、身體上的爭執、邪惡的念頭,以及是否沒有信仰、進展、覺察和專注,是否有無知、邪惡的念頭等。如果比丘想要消除這些不良的法則,就必須迅速尋求方法,極盡精勤,正確地思惟和擁有智慧,不讓自己退步。諸位大德!就像一個人的頭和衣服被火燒焦了,他會迅速尋求方法來救自己的頭和衣服。比丘也應該這樣迅速尋求方法來消除不良的法則,極盡精勤,正確地思惟和擁有智慧,不讓自己退步。


諸位比丘啊!如果你們觀察自己,就會發現自己沒有增長的追求,沒有瞋恚心,沒有被睡眠所困擾,沒有受到名利的誘惑,沒有任何疑惑,沒有身體的煩惱,沒有污染的心靈,有信心、有進步、有念頭、有定力,沒有邪惡的智慧。此時,比丘們應當想要停留在這個善法中,不忘記它,不退步,勤於修行,廣泛地散播它,並且迅速地找到適合的方法,努力學習,培養精進,正確地思考和認識,並且忍耐不讓自己退步。就像人在頭部或衣服著火時,急於尋找解決的方法,以拯救自己的頭和衣服一樣。諸位比丘啊!如果你們想要停留在這個善法中,不忘記它,不退步,勤於修行,廣泛地散播它,並且迅速地找到適合的方法,努力學習,培養精進,正確地思考和認識,並且忍耐不讓自己退步,就像人在頭部或衣服著火時,急於尋找解決的方法,以拯救自己的頭和衣服一樣。尊者舍梨子講述了這樣的話,然後那些比丘們聽了,非常高興地依照他的教導去實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