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

白話 長阿含經-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長阿含經 /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賢者舍利說:「請諸比丘聽我講法,無論是初、中、還是終,這些法門都好,內含智慧,技巧獨具,能夠彻底淨除煩惱,實行於終極境界。這裡有十個法門,你們可以專心聆聽,聽取並實踐,從苦難中解脫,煩惱盡除。」

諸比丘們聽了舍利的話,都表示願意聆聽。於是舍利就開始講述那十個法門,讓大家理解掌握,最終通過實踐,達到無為境界,超脫苦難,淨化心靈。

這十個法門分別是:

第一,行者最終達到無為境界,但仍要持續修行。

第二,思惟意識不應分離身體。

第三,能夠識別世間的粗細。

第四,要擺脫驕傲自大。

第五,專注於正確的觀想。

第六,要多次修習正確的觀想。

第七,即使面臨困難,也要堅定持續修習定力。

第八,能夠達到意志力的止息。

第九,了解所有人都需要飲食。

第十,能夠證悟無疑的境界。

這十個法門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差異。只要學習和實踐這些法門,將會擁有真正的智慧和不動搖的信念,並且能夠持續觀照身心,修持正確的觀想,最終達到無為的境界。

另外還有十個法門:

第一二,行者最終達到無為境界,但仍需保持意志力和覺知。

第二二,可以增進行止,同時觀照身心。

第三二,要了解事物的真實名稱。

第四二,要捨棄迷惑和對世俗愛的執著。

第五二,要消除內心的虛偽和羞愧。

第六二,難以達到定力和智慧的平衡,不可偏頗。

第七二,要明白何時該做什麼,何時不該做。

第八二,要追求極致,達到點的極限,不再復生。

第九二,要了解人生中苦難的根源,以及如何超脫苦難。

第十二,要親身體驗智慧和解脫的境界。

這十個法門同樣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差異。只要學習和實踐這些法門,將會獲得深刻的智慧和不動搖的信念,並且能夠持續觀照身心,修持正確的觀想,最終達到無為的境界。

另外還有十個法門:

第一三,行者最終達到無為境界,不再需要學習,但仍需聆聽佛法經典,並且持續觀照本性。

第二三,要思考欲望,不要執著於欲念,也不要排斥欲念。

第三三,能夠識別欲望和色彩的存在與否。

第四三,要擺脫貪愛和執著。

第五三,要消除三種惡念:貪欲、瞋恚、愚癡。

第六三,要增進自己的正念,不再有貪欲、瞋恚、愚癡。

第七三,修習定力時會面臨的困難:相定相、定止相、定起相。

第八三,可以修習三種活動:空、不願、不想。

第九三,了解三種痛苦:樂痛、不樂不苦痛。

第十三,親身體驗智慧,不再需要學習,從原始本性開始,穿越生死輪迴,不再受到束縛。這三十個法門同樣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差異。只要學習和實踐這些法門,將會獲得深刻的智慧和不動搖的信念,並且能夠持續觀照身心,修持正確的觀想,最終達到無為的境界。

另外還有十個法門:

第一四,行者最終達到無為天人輪的境界,不再需要在人間居住,依循前世的願望和宿命。

第二四,增進四意止的修習,包括自我觀察、身體觀察、內外身體觀察,並且不要被世俗的迷惑所困擾,像對待痛、癢、思考等一樣觀察身體和心靈。

第三四,了解四種飯:摶飯、樂飯、念飯、識飯。

第四四,要擺脫四種煩惱:欲望、意念、戒律、身體感受。

第五四,減少四種失落:戒律失落、意念失落、行為失落、業績失落。

第六四,增進四種成就:戒律成就、意念成就、行為成就、業績成就。

第七四,難以理解的四種諦:苦諦、緣諦、滅諦、道諦。

第八四,有四種禪定:苦禪定、練禪定、滅禪定、道禪定。

第九四,了解四種意識:少量意識、大量意識、無限量無所有的無用意識、大量無限識知無所有的無用智慧。

第十四,親身體驗一法身、二法意、三法眼、四法慧,這是行者四十個法門,同樣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差異。只要學習和實踐這些法門,將會獲得深刻的智慧和不動搖的信念,並且能夠持續觀照身心,修持正確的觀想,最終達到無為的境界。

第一五法,行者竟無為。五種斷意是什麼?道弟子必須堅定信仰,根深扎固,無法被摧毀。忍耐和寬容是仙人的品質,無論是神仙、魔鬼、還是世間常人,都無法偏離真理。身心無所隱匿,真實如實際存在,思維專注於道慧同行。身體健康,少有疾病,如同持守飲食規律。身體不會過於寒冷或過於炎熱,能控制情緒,使身體保持平衡,發揮精進精神。在精進的方便中,專注於堅守好法,不放棄方便,即使是肌肉、骨骼、血液、筋脈,也要全力精進,不得中途停息,必須堅定不移地努力。行慧從起到滅的智慧,能夠獲得道路,要不厭倦地堅持直接解決苦難。這就是五種斷意。

第二五法,可增加行德。五種定是什麼?行道的弟子,通過自我保護得到喜悅,用身體行動來浸潤身體,身體上的每個角落都能感受到喜悅。就像洗澡一樣,洗澡的人和行道的弟子一樣。弟子們拿著器具,像桶和壺一樣,用水泡豆子,讓豆子吸滿水,內外都吸滿水,因此豆子已經吸飽水而不會散開。道行者也是如此,通過自我保護得到喜愛,像豆子一樣浸潤身體,身體上的每個角落都感受到喜悅。這就是五種定,是在行道中的高級步驟。

第三五法是了解五種感受,包括色受、痛受、想受、行受和識受。

第四五法是放下五種蓋,包括愛慾的蓋、瞋恚的蓋、睡眠的蓋、戲樂的蓋和悔疑的蓋。

第五五法是減少五種心意上的釘。如果學習者還沒有通過道理,還有疑惑不能放下,那麼心意上的釘尚未放下,就不能完全接受道法的教誨。同樣地,如果有學習者在道上,對名聞和智慧的同學使用惡言,並且對他們進行威脅和侵犯,那麼心意上的釘仍然存在,還未完全放下。

第六五法是增強五種根,包括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和慧根。

第七五法是克服困難的修行,需要從五種行為中解脫出來。如果道徒經過深思熟慮,已經掌握了道理,就不再想愛慾,不會專注於欲望,也不會被欲望所控制,意志堅定,不會懈怠、厭煩、甚至放棄。就像雞毛有筋一樣,一旦接觸火焰就會收縮。道徒也是如此,當他們堅定不念愛慾時,就不再受愛慾所困擾,意志也不會脫離修行的軌道。他們不再遭受煩惱的折磨,不再想要擺脫痛苦和渴望。這種修行可以讓道徒不再受到愛慾的束縛,不再被瞋恚所困擾,不再被外在的事物所影響,也不受色慾所糾纏。

如果道徒已經掌握了不念身的方法,就可以不再受身體所困擾,不會想要擁有身體、控制身體或讓身體停留。就像雞毛的筋一樣,一旦接觸火焰就會收縮皺起來。道徒也是如此,當他們意志堅定不再念身時,就不會受到身體的困擾,意志也不會脫離修行的軌道。他們可以克服身體上的煩惱,讓念頭不再有所著墨。這種修行可以讓道徒不再受到身體的束縛,意志不再受到外在干擾,可以自我控制,從而達到修行熟練的境界。

如果因愛慾而產生煩惱和憂慮,雖然明白這種煩惱的本質,但仍然無法完全擺脫它。這樣的修行者可以通過克制自己的欲望來達到解脫的目的,對於瞋恚、侵犯和色慾也可以做到不受其影響。如果道徒堅定不再念身,就可以不再被身體所困擾,不會想要擁有身體、控制身體或讓身體停留。就像雞毛的筋一樣,一旦接觸火焰就會收縮皺起來。道徒也是如此,當他們意志堅定不再念身時,就可以克服身體上的煩惱,防止惡念的產生,從而達到修行熟練的目的。

如果因身體而產生罪惡和憂慮,即使明白身體的本質,仍然無法完全擺脫這些困擾。但是,道徒可以通過控制身體來達到解脫的目的。

第八五法是培養五種智慧定力,這些智慧定力讓道德者不受任何束縛和供給,自然而然地產生。這是一種內在的智慧。

這種定力是常態存在的,普通人無法達到,只有智者才能做到。這是第二種內在的智慧。

這種定力可以通過執行特定的修行來達到,這種修行可以讓人實現道德行為,這是第三種內在的智慧。

這種定力可以讓人產生愉悅的體驗和感受,並且享受自己的行為,這是第四種內在的智慧。

這種定力可以讓人完全掌握自己的身心,自由自在地坐著和起立,這是第五種內在的智慧。

第九五法是了解五種解脫法,如果是學習者,可以從道德修行者聽聞經典,或者從智者聽聞教誨,或者和同學一起學習,一旦聽聞理解法義和實踐,就會產生解脫。一旦解脫,就會感到喜悅和快樂,身心都得到了放鬆和平靜。進一步地,如果意識到自己已經理解和實踐了,就不再需要特別的注意和使用,自然而然地就達到了解脫的境界。這是第一種解脫。

對於已經實踐的人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正確的心態,但還需要進一步的定力。進一步的定力可以讓他們解開心中的結,達到無為的境界。有時佛陀、智者和同學不需要特別地講解教義,只需要聽聞和實踐就可以了。這是第二種解脫。

有時佛陀、智者和同學不需要特別地講解教義,只需要聽聞和實踐就可以了。但是,還需要學習者去具體地講述和理解教義。這是第三種解脫。

對於學習者來說,有時只需要聽聞和實踐教義,並且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默默地諷誦,這樣就可以理解和實踐教義。這是第四種解脫。

有時候不需要聽聞或實踐教義,只需要進行行動,然後根據自己的體驗來理解和實踐教義。當意識到自己已經理解和實踐了,就會產生喜悅和快樂,進而達到解脫的境界。這是第五種解脫。

對於道行者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止和行的技巧,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的定力。進一步的定力可以使他們解開心中的結,達到無為的境界。

第十五法是自我認識,不需要學習陰、戒、定、慧、度世解脫等法。對於學習者來說,有五十種法可供學習,這些法是不偏不倚的,真正的,能夠達到明白和不迷惑的境界。這些法需要持慧意觀察。

第一六法是無為。對於佛、智者和同學來說,這種法不是特別重要的,但是對於採取這種法的人來說,身心行止都在佛、智者和同學的境界之內。這種法不是特別重要的,但是能夠得到愛和敬重。當已經得到愛和敬重時,就可以行動,達到忍耐的境界。這種法不是特別重要的,但是所有的戒行都不會違反,不穿、不緩、不藏、不失。對於有道的人來說,這種法可以完全實踐。對於採取這種法的人來說,我也是這樣實踐的,並且應該和智者和同學一起學習。對於追求道的人來說,只需要直接消除苦難,就可以達到目標。這種法不是特別重要的,但是可以和智者和同學一起分享,不需要獨自保留。當得到愛和敬重時,就可以行動,達到忍耐的境界。

第二六法是護持行為的六種共同居住方式。對於色的觀察,不會產生喜好或厭惡的情緒,只是觀察行為和意識是否正確。對於聽、嗅、口腔和身體的感觀,也不會產生喜好或厭惡的情緒,只是觀察是否達到止境的意識,並不忘記。

第三六法是可識辨的六種內在的經驗,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口、身體和意識的內部經驗。

第四六法是可捨棄的六種貪愛,包括對眼睛、耳朵、鼻子、口、身體和意識的貪愛。

第五六法是可減少的六種不恭敬的行為,包括不恭敬佛、不恭敬法、不恭敬同學、不恭敬戒律、惡言相對和不尊重正確的知識。

第六六法是可增加的六種恭敬的行為,包括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同學、恭敬戒律、好言相對和尊重正確的知識。

第七六法是六種困難。如果有人說:「我已經有等意定心了,已經行動和實踐了,但是我還沒能克服憤怒。」你可以回答:「不要這樣說。為什麼呢?因為憤怒不存在。既然你已經有等意定心,已經行動和實踐了,又怎會還有憤怒呢?憤怒不存在。為什麼呢?因為等意定心是為了消除憤怒的。」

其次,如果有人說:「我已經有慈悲心定意了,已經行動和實踐了,但是我還有殺意。」你可以回答:「不要這樣說。為什麼呢?因為殺意不存在。既然你已經有慈悲心定意,已經行動和實踐了,又怎會還有殺意呢?殺意不存在。為什麼呢?因為已經有慈悲心定意,就不會有殺意了。」

再三,如果有學者說:「我已經有喜悅心定意了,已經行動和實踐了,但是我的意識還沒有止境。」你可以回答:「不要這樣說。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意識還沒有止境的情況。既然你已經有等意定心,已經行動和實踐了,為什麼還不能達到止境呢?沒有意識還沒有止境的情況不存在。為什麼呢?因為等意定心是為了消除無法止境的情況。」

再四,如果有學者說:「我已經有觀察的意識了,已經行動和實踐了,但是我還有愛慾和憤怒。」你可以回答:「不要這樣說。為什麼呢?因為已經有觀察的意識,就不會有愛慾和憤怒了。」

再五,如果有人說:「我沒有懷疑,但是我的意識不能停止。」你可以回答:「不要這樣說。為什麼呢?因為解除懷疑就是讓意識停止。」

再六,如果有人說:「我已經得到了定心,但我的意識還在念頭上。」你可以回答:「不要這樣說。沒有這種情況存在。你已經得到了定心,意識不需要再有念頭了。」

第八六法是六個念頭,包括念佛、念法、念同學、念戒、念與、念天。

第九六法是六個無限的境界,包括見無量、聞無量、利無量、戒無量、事無量、念無量。

第十六法,證自知。六知包括:1. 神足,能夠明白自己的身心狀態;2. 徹聽,能夠全神貫注地傾聽;3. 知人意,能夠理解他人的意圖;4. 知本從來,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根源;5. 知往生何所,能夠知道死後會去哪裡;6. 知結盡,能夠瞭解自己的業力已經結盡。這些六十法是行者修行的指南,不是錯誤的,也不是異端邪說,具有真實的意義和深刻的智慧。

第一七法,行者最終沒有所作為。七寶包括:1. 信寶,信仰是修行的基礎;2. 戒寶,遵守戒律是修行的重要一環;3. 愧寶,有愧疚心能夠促進修行;4. 慙寶,有慎獨心能夠使人謹慎修行;5. 聞寶,聆聽佛法是修行的必要條件;6. 施寶,慷慨施捨是修行的一種表現;7. 慧寶,有智慧能夠幫助修行。

第二七法,可行。七覺意包括:1. 意覺意,能夠察覺自己的意識;2. 分別法覺意,能夠理解事物的本質;3. 精進覺意,能夠專心致志地修行;4. 可覺意,能夠察覺到自己的身心狀態;5. 猗覺意,能夠滿足於現狀;6. 定覺意,能夠達到身心的平靜;7. 護覺意,能夠保護自己的覺知。

第三七法,要明白。七有包括:1. 不可有,指的是非理性的想法;2. 畜生有,指的是畜生的存在;3. 餓鬼有,指的是餓鬼的存在;4. 人有,指的是人類的存在;5. 天有,指的是天上的存在;6. 行有,指的是行者的存在;7. 中有,指的是中道的存在。

第四七法,可以放棄。七結包括:1. 愛慾結,指的是貪慾的束縛;2. 不可結,指的是不合理的執著;3. 樂有結,指的是被快樂所束縛;4. 自慊慢結,指的是自我膨脹的束縛;5. 邪結,指的是邪惡思想的束縛;6. 痴結,指的是糊塗無明的束縛;7. 疑結,指的是懷疑的束縛。

第五七法,可以減少。惡人的七種行為包括:1. 不信佛法;2. 沒有愧疚心;3. 沒有慎獨心;4. 沒有精進心;5. 忘卻修行的意義;6. 沒有定力;7. 沒有智慧。

第六七法是增加智慧。其中七種智慧法分別是:一、信心;二、愧疚;三、慚愧;四、勤奮精進;五、守護心意;六、定力;七、智慧。

第七七法是明辨痛苦。其中七種止觀法分別是:一、在有色身的識止處,如人間或天上;二、在有多種色身的識止處,如梵天;三、在色身中的識止處,如自明天;四、在無色界行者的識止處,以空界為止處;五、在無色界行者的識止處,以識界為止處;六、不在色界行者的識止處,不持有想念,如無想天;七、不在任何界行者的識止處,不持有想念。

第八七法是行令有定意。其中七種方法分別是:一、持有正確的見解;二、擁有正確的念頭;三、說正確的話語;四、行正確的法行;五、做正確的工作;六、運用正確的方法;七、擁有正確的意向。

第九七法是要明白。其中七種現象分別是:一、若行道者,必須具備佛法信仰和入道的根基,並且不為任何人或物所動搖;二、持戒守律並且恪守戒律,對任何罪行都心生畏懼;三、必須擁有好的知己、好的夥伴和好的歸依;四、能夠獨自修行,不被任何外界干擾;五、堅持不懈地精進修行;六、願意忍受身體上的痛苦,但必須堅持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七、能夠持續地修行,不放棄,並且瞻仰到正確的修行者。

第十七法是要有所覺悟。其中七種境界分別是:一、認識到佛法的真理;二、理解佛法的意義;三、知曉時間的重要性;四、知道滿足於現狀;五、明白自己的身體;六、認識到眾生的種種狀態;七、明白自己的前途和目標。這些七十種修行法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理解和實踐,就能夠消除疑惑和迷惑,並且達到持有智慧的境界。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