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5日 星期五

白話 長阿含經-人本欲生經



長阿含經 / 人本欲生經

有一次,佛陀在拘類國,為拘類國法治處理事務。這時,賢者阿難獨自閑坐,深思猗念:「意識本身是微妙的,生死也是微妙中的微妙,只是因為分析清楚而變得明顯易見。」於是,夜已深,阿難前去拜見佛陀,請教這個問題。他向佛陀請教時,先行向佛陀躬身禮拜,然後站在一旁等待回答。佛陀回答他說:「不要說這是明顯易懂的,其實是非常深奧微妙的。阿難啊,生死是從有本起的。阿難啊,生死是由本因緣而生的,如果你不知道、不明白、不接受,那麼在這個世間上你就像織機一樣來回踱步,從這個世界到下一個世界,從下一個世界又回到這個世界,苦苦地居住在這個世間,無法解脫出來。從有本起,這個生死的本質也非常微妙。如果有人問:『老化和死亡有因緣嗎?』答案是:『有因緣。』『那麼阿難,老化和死亡是由什麼因緣而來的?』答案是:『生產的緣故。』如果有人問:『生產有因緣嗎?』答案是:『有因緣。』『那麼,生產的因緣是什麼?』答案是:『由存在的因緣而來。』如果有人問:『存在有因緣嗎?』答案是:『有因緣。』『那麼,存在的因緣是什麼?』答案是:『受因緣。』如果有人問:『受有因緣嗎?』答案是:『受有因緣。』『那麼,受的因緣是什麼?』答案是:『受是由愛所求因緣而來的。』阿難啊,從愛所求的因緣而受,從受因緣而有,從有因緣而生,從生因緣而老化、死亡、憂愁、悲傷、痛苦、不如意、困擾而生,這就是最為痛苦的陰間。阿難啊,從這個因緣而習慣,從有本來生死,所以我告訴你,要深入理解,生死是由本因緣而來的。如果沒有生,那麼就沒有魚、鳥、蚊子、龍、神、鬼、人等生物種類存在,如果沒有生物種類,也就不會有生命的產生。阿難啊,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生的,那麼老化和死亡還會存在嗎?」

阿難回答佛陀說:「不會。」

佛陀對阿難說:「從這因緣可以知道,老死為生的原因,是因緣,阿難!為老死。若有人問:『有因緣會生出來嗎?』你可以回答:『有因緣會生出來。』『那是什麼因緣會生出來?』『是因為有因緣才會生出來。』從這裡,阿難!可以知道,是因緣令有生出來,有因緣才會生出來。若是,阿難!沒有因緣,那魚、魚種、飛鳥、飛鳥種、蚊虻、蚊虻種、龍、龍種、神、神種、鬼、鬼種、人、人種,都不會有了嗎?」

阿難說:「不會。」

「所以,阿難!從這發起、從這本源、從這習性、從這因緣,有了生才有了,從有因緣,阿難!為生。若有人問:『有因緣會有嗎?』你可以回答:『有。』『那是什麼因緣會有?』你可以回答:『是因為受因緣,才會有因緣。』如此明確地,是因為受因緣才有。若是,阿難!沒有受因緣,也就沒有受,也就沒有該受的了。一切,阿難!沒有受,會有現象嗎?」

阿難說:「不會。」

「所以,阿難!是從這起源、從這本源、從這習性、從這因緣令有受。受因緣,阿難!有了,有因緣,阿難!受。有因緣,阿難!受。如果有人問:『有何因緣會有受?』你可以回答:『愛因緣。』從這因緣,阿難!可以知道,是因為愛因緣才會受。若是,阿難!沒有愛,也就沒有受,也就沒有該受的名稱了。一切,阿難!沒有愛,會有受嗎?會有受的名稱嗎?」

阿難說:「不會。」

佛陀對阿難說:「所以,阿難!是從愛因緣受,受因緣就有了,有因緣就受。如果有人求,就會有利益,有利益就會有計算,有計算就會有樂慾,有樂慾就會有求欲。所以,因為愛因緣,就不會捨棄慳惜,不捨棄慳惜就會有家庭,有家庭就會守護,守護就會有刀杖,有刀杖就會有爭論、上下欺壓、兩舌多非,以及各種壞法。若是,阿難!沒有本源,也就沒有守護,也就沒有該守護的名稱了。一切,阿難!沒有守護,會有刀杖、爭論、上下欺壓、兩舌多非,以及各種壞法嗎?」

阿難說:「不會。」

佛陀對阿難說:「所以,阿難!是從這起源、從這本源、從這習性、從這因緣令有守,有了守衛,就會有刀杖、爭論、上下欺壓、兩舌多非,以及各種壞法。從守衛而起,阿難!就會有刀杖、爭論、上下欺壓、兩舌多非,以及各種壞法。所以,因為多苦,就會有五陰的習性,家庭的因緣就會有守衛。所以,你應該從這裡知道,是因為家庭的因緣,才會有守衛。阿難!因為難捨慳惜的因緣,才會有家庭,若是沒有難捨慳惜,阿難!就沒有受,也就沒有該受的名稱了。一切,阿難!沒有難捨慳惜,會有家庭嗎?」

阿難說:「不會。」

佛陀繼續對阿難說:「因為起因、本質、習慣和因緣的關係,人們會有貪婪和難以捨棄的家財。因為受的因緣,人們會有貪婪和難以捨棄的家財。因此,這些貪婪和難以捨棄的家財都是由因緣而來的。如果沒有受的因緣,那麼貪婪和難以捨棄的家財也就不存在了。你應該明白,貪婪和難以捨棄的家財都是由受的因緣而來的。如果沒有受的因緣,那麼貪婪和難以捨棄的家財也就不存在了。」

阿難回答佛陀說:「沒有。」

佛陀繼續說:「因此,由於起因、本質、習慣和因緣的關係,人們會產生貪婪和難以捨棄的家財。因為有貪婪的因緣,人們才會產生貪婪和難以捨棄的家財。因此,你應該明白,貪婪和難以捨棄的家財都是由貪婪的因緣而來。如果沒有貪婪的因緣,那麼貪婪和難以捨棄的家財也就不存在了。」

阿難回答佛陀說:「沒有。」

佛陀繼續解釋道:「正是因為發起、根源、習慣和因緣所造成的貪欲,才會因為某些好處而發生。因此,我們要知道貪欲的原因,就要看因緣造成的好處,進而造成貪欲。如果沒有好處的因緣,那麼就不會有貪欲。阿難啊!如果沒有好處的因緣,那麼還會有貪欲嗎?」

阿難回答道:「不會。」

佛陀對阿難說:“阿難啊,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某種存在、某種本質、某種習慣和某種因緣關係,才會追求利益,而追求利益又會促使我們去追求更多的東西。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一切都是基於因緣關係而存在的,只有通過追求因緣關係才能獲得利益。如果沒有去追求因緣關係,那麼就沒有了追求利益的基礎。這時,我們還能夠獲得利益嗎?”

阿難回答:“不能。”

佛陀繼續說道:“正是因為存在、本質、習慣和因緣關係才促使我們追求利益,並通過愛來推動我們不斷地追求。因此,我們應該從這些方面去認識並明白愛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追求我們所想要的。如果沒有了愛,就沒有了追求的動力,也就不會有因緣關係和追求的存在。這時,我們還會有追求的慾望嗎?”

阿難回答:“不會。”

「阿難啊!就像這樣,所有存在、本體、習性、因緣,都是因為有愛而產生求,有求也因緣生愛。這樣的愛和求,彼此相互痛苦相連,都有痛苦的因緣。如果有人問你這個問題,你要回答『有』。如果問你『為什麼有?』,你就回答『還有更多因緣』。阿難啊!從這些因緣中,你也應該知道,還會有更多的因緣讓痛苦增加。如果眼睛已經達到極限,就算想再更痛苦也不能更痛苦了。阿難啊!眼睛已經達到極限,你還會再痛苦嗎?還會因緣而讓眼睛更痛苦嗎?這些因緣都不能帶來樂或苦,也不能讓你不快樂或不痛苦。」

阿難回答:「不會。」

「阿難啊!就像這樣,所有存在、本體、習性、因緣,都會讓眼睛更加痛苦。眼睛因緣,會讓眼睛知道痛苦;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也都是這樣。但是心不會更加痛苦,也沒有因緣讓心更加痛苦。阿難啊!心已經達到極限,你還會因緣而讓心更加痛苦嗎?還會因緣而帶來樂或苦嗎?還會因緣而讓你既不快樂也不痛苦嗎?」

阿難回答:「不會。」

「阿難啊!這就是因緣造成的痛苦,讓人產生更多的痛苦,而心靈也是如此。若你問:是否有更多因緣呢?我會回答:有。若問是哪些因緣呢?我會回答:是名稱的因緣。所以,阿難啊!你應該知道,讓名稱的因緣更多。如果從所處有,也從所處應受,就會讓身體更多地聚集名稱。如果從所處有,但不從所處應受,那麼還會有更多的名稱嗎?」

阿難回答:「沒有。」

「如果從所處有,但不從所處應受,那麼身體有沒有名稱呢?還需要更多的對答嗎?」

阿難回答:「不需要。」

「所有的名稱和身體都不存在,是不是因緣造成的呢?」

阿難回答:「不是。」

阿難啊!就像這樣,名字的產生是從“發”、“本”、“習”、“因緣”、“更令”和“名字”這些因素而來的。名字是因為因緣所致,阿難啊!有因緣就會有更多的名字。如果你問:“名字是由什麼因緣而來的?”那麼回答就是:是由意識因緣所致。因此,阿難啊!要從這個因緣關係中瞭解,名字是由意識因緣所致的。如果有一個意識,但還沒有下到母親的子宮裡,那麼這個意識是否能夠停留在那裡,成為名字和形體呢?

阿難回答說:“不行。”

如果這個意識已經下到母親的子宮裡,但不能停留下來,那麼它能否成為名字和形體呢?

阿難回答說:“不行。”

因此,阿難啊!意識是名字的本質。如果一個男孩或女孩已經死亡或不存在了,那麼它們就不能成為名字和形體的增長和滿足了。

就像這樣,阿難啊!名字的起源、本質、習性和因緣都是來自於意識。如果你問:“有因緣導致意識嗎?”那麼回答就是:“有。”如果你再問:“是什麼因緣導致了意識?”那麼回答就是:“名字因緣導致了意識。”因此,阿難啊!要從這個因緣關係中分辨,意識是名字因緣所致的。如果意識不能停留在名字和形體上,那麼它能否導致生、老、死、苦和習性的出現呢?

阿難回答說:“不能。”

「阿難啊,如此說來,名字是由識因緣而來,而識又因緣有名字。因此,名字和識是互相依存的,只是一種稱呼和對待的方式而已,我們不應該過於執著。阿難啊,你認為身的痛苦是由幾種因緣所致呢?」

阿難回答道:「這是佛陀所說的法,正是來自佛陀,歸屬於佛陀,我希望佛陀親自傳授,我希望從佛陀口中聽到這個教導,從中獲得利益和解脫。」

佛陀說道:「好啊,好啊!既然你已經認真聽從我的教誨,我就告訴你吧。」

聰明的阿難回答道:「是的,我會認真聆聽佛陀的教導。」

佛陀說:「阿難啊,有時人會認為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其實這並非身體本身疼痛,而是因為心靈的感知而產生的疼痛。或者身體本身確實有疼痛,但是人並不認為這是身體的痛苦,而是因為心靈的認知而產生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人應該怎麼看待疼痛呢?我會告訴你,疼痛分為三類:享受疼痛、苦痛和非苦非樂疼痛。當人感受到享受疼痛時,其實前兩種疼痛已經消失了。如果感受到苦痛,那麼人就不再感受快樂或痛苦,只感受到更多的痛苦。但是如果感受到非苦非樂的疼痛,那麼人就只感受到疼痛,並不會有快樂或痛苦的感覺。

阿難啊,有時候疼痛會消失,人就不再感受到疼痛了。但是有時候疼痛會再次出現,這時人就感受到更多的痛苦。如果苦痛消失了,那麼疼痛也會消失。如果疼痛消失了,那麼人就不再感受到疼痛了,也不會有快樂或痛苦的感覺。有時候人會因修行而感受到疼痛,但這種疼痛並不是身體本身的痛苦,而是因為心靈的感知而產生的疼痛。有時候人也會感受到享受或苦痛的疼痛,但這種疼痛並不能代表身體的痛苦。所以,人不能將因緣等同於疼痛的身體。

如果有人問:『如果疼痛消失了,人是否還會感受到疼痛呢?』我會回答:『不會。』這意味著人不再感受到疼痛,也不會有快樂或痛苦的感覺。」

阿難回答說:「是的。」

佛陀說:「阿難啊,因緣並不會讓人感受到疼痛,也不會讓人認為疼痛是身體本身的痛苦,但是人有時會感受到疼痛,這種疼痛並非身體本身的痛苦,而是因為心靈的感知而產生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人應該怎麼看待疼痛呢?疼痛本身並不是身體,也不是心靈,疼痛只是一種感覺。人不能將疼痛視為身體,也不能將疼痛視為心靈。如果人能夠這樣正確看待疼痛,那麼人就不會因為疼痛而感到痛苦。

如果有人問:『如果疼痛消失了,人是否還會感受到疼痛呢?』我會回答:『不會。』這意味著人不再感受到疼痛,也不會有快樂或痛苦的感覺。如果人能夠正確地觀察身體和疼痛,那麼人就不會認為疼痛是身體或心靈的一部分。

阿難回答說:「我明白了。」

佛陀繼續說道:「阿難啊,所有的痛苦都不應被視為身體的一部分,也不應被視為心靈的痛苦。如果人能夠正確地看待疼痛,那麼人就不會認為疼痛是身體或心靈的一部分。有些人修行時可能會認識到這一點,他們不會把痛苦視為身體的一部分。」

阿難回答說:「這些法則都是來自佛教,我希望您能繼續教導我們。」

佛陀回答說:「好的,我會一直教導你們。」阿難聆聽佛陀的教誨。

佛陀說:「阿難比丘啊,有一種境界,人不再把疼痛視為身體的一部分,也不再把疼痛視為心靈的痛苦,人也不再認為身體更為疼痛,也不再把疼痛看作是法的一部分,更不再看自己是身體或看到疼痛是身體的一部分。人不再從身體或疼痛中看到世間的存在,不再受到世間的影響,因此不再有憂慮。已經沒有憂慮,就能夠無為地生活,知道自己已經達到了盡頭,不再擔心生老病死,已經完成了自己應該完成的使命,不再留在世間。阿難啊,有些人修行時可能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不再把疼痛看作是身體的一部分。」

阿難回答說:「這些法則都是來自佛教,我希望您能繼續教導我們。」

佛陀回答說:「好的,我會一直教導你們。」阿難聆聽佛陀的教誨。

佛陀對阿難說:“阿難啊,有些人為了修行,選擇少有色的身體行為,有些人選擇沒有色的行為身體,也有些人選擇既有色又無量的行為身體,還有一些人選擇少有色而不無色的行為身體。或者,阿難啊,有些人選擇修行,既不少有色,也不是無量的色,也不是有色而少行為身體;或者有些人選擇修行,不少有色,也不是無量的色,也不是無有少色行為身體,而是沒有色而有無量行為身體。這些人都是在修行,選擇了不同的身體方式。有些人選擇少有色的身體行為,這是他們自己的方便計算。有些人選擇少有色的身體行為,這是他們自己的計算方式。有些人選擇少有色的身體行為,使之達成目的。還有一些人選擇沒有少量的色,而是選擇無量的色作為行為身體,他們的身體已經死亡,但再現出相似的身體形象。這些人都是在修行,選擇了不同的身體方式。有些人選擇計算身體為無量的色。有些人選擇使無量的色成為身體,達到目的。有些人選擇念少量的色為當前的身體。有些人選擇沒有少量的色作為計算身體,身體死亡後再現出相似的身體形象。這些人都是在修行,選擇了不同的身體方式。有些人選擇不計算少量的色而自我達成行為身體。有些人選擇沒有少量的色而使之成為行為身體。有些人選擇既不少有色,也不是無量的色,也不是無有少色,也不是無有量色,而是現在墮入了行為身體。有些人選擇不少有色,也不是無量的色,也不是無有少色,也不是無有量色,而是選擇計算墮入身體,他們的身體已經死亡,但再現出相似的身體形象。這些人都是在修行,選擇了不同的身體方式。有些人選擇計算身體為沒有無量的色。有些人選擇使沒有色成為行為身體。有些人選擇自我計算為墮入身體,這些身體因緣已經產生,阿難啊,為什麼修行時不能選擇沒有色的身體呢?”

阿難問佛陀:「這個教義是從佛陀那裡來的,請佛陀講解,我會接受並且理解它的利益。」

佛陀回答說:「阿難,請聽著,接受並且深刻體會,這是賢者阿難從我聽到的教義。」

佛陀接著說:「阿難,有些人修行時不把色彩當作身體,也不會計算身體的色彩數量,他們不會因為缺少色彩或色彩過多而困擾。有些人也不會將墮落的身體當作修行的基礎,而是以無色為身體,或讓身體與無色結合。有些人則以念無限的色彩為身體,在死亡後再現身相像。還有些人以不色彩為身體,並使其結合。」

佛陀說:「阿難,有些人修行時不少色彩為身體,也不會計算身體的色彩數量,也不會以墮落的身體現身。他們不會因為缺少色彩或色彩過多而困擾,也不會將身體當作修行的對象。有些人以不少色彩為身體,也不會計算身體的色彩數量。有些人則不會把無限的色彩當作身體,也不會以墮落的身體現在。他們不會因為缺少色彩或色彩過多而困擾,並且在死亡後不再現身相像。還有些人以不色彩為身體,並使其結合。」

佛陀繼續說:「阿難,有些人修行時不以不色彩或不少色彩為身體,也不會以墮落的身體現身。他們不會因為缺少色彩或色彩過多而困擾,也不會將身體當作修行的對象。有些人則不會把無限的色彩當作身體,也不會以墮落的身體現在。他們不會因為缺少色彩或色彩過多而困擾,並且不會讓身體成為修行的對象。還有些人以不色彩為身體,並使其結合。這是七種修行方法,讓人可以識得駐,並且有兩種受行從而得到解脫。」

「有色,是為了使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世界,存在著若幹個身體和思想,或者居住在人天,或者居住在天堂,這是第一種意識停止的狀態。

「有色,是為了使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世界,存在著一個身體和若幹個思想,住在天界被稱為梵天,其長壽本在此,這是第二種意識停止的狀態。

「有色,是為了使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世界,存在著一個身體和若幹個思想,住在天界被稱為明聲,這是第三種意識停止的狀態。

「有色,是為了使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世界,存在著一個身體和一個意象,思想也是一個,住在天界被稱為遍淨,這是第四種意識停止的狀態。

「無色,是為了使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世界,所有的想法都來自於色身,多想的部分已經消除了,進入了無限的空靈狀態,在這裡通過無限空靈的智慧得到了安寧和滿足,這被稱為空慧受意停止狀態,住在天界被稱為空行,這是第五種意識停止的狀態。

「無色,是為了使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世界,所有的想法都從空行到達頂峰,超越了無限多的意識,通過慧覺停止在這裡,住在天界被稱為識慧,這是第六種意識停止的狀態。

「無色,是為了使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世界,所有的想法都超越了識慧的範疇,沒有任何的想法和意識存在,通過停留在這種不需要使用慧覺的狀態得到安寧,住在天界被稱為不用從受慧,這是第七種意識停止的狀態。

阿難啊!有哪些人可以透過兩種不同的修行方式達到解脫呢?其中一種是從色身的因緣行道開始修行,使自己不再有過多的思緒,進入一種稱為「不思想」的境界,這種修行方法被稱為「一受行從得解」。另一種則是從非色身的因緣行道開始修行,最終達到一種名為「不思想」的靜默境界,不再有任何想法,這種修行方法被稱為「二受行從得解」。阿難啊!這兩種修行方法都有其特殊的止處,其中第一種是識的止處,通過這種修行方法可以達到解脫;第二種則是從色身中產生的識的止處,通過這種修行方法也可以達到解脫。如果你知道了這些修行方法的止處,你是否可以尋求、期待、停留在這些地方呢?

阿難回答說:不可以。

阿難啊!第二種修行方法的識的止處,是通過從色身中產生的識的止處而達到的。如果你知道了這個止處,你是否可以尋求、期待、停留在這個地方呢?

阿難回答說:不可以。

「阿難啊,第三個識的止處是從色因緣行道而來,一個身體裡有很多個想法,被稱為明天。如果你知道這條行道,你會知道這個止處是你從前練習過的、你經歷過的、你喜歡的、你痛苦的、你想要得到的。如果你知道了這一切,你還會想要去尋找、渴望或停留在這個止處嗎?」

阿難回答說:「不會。」

「那麼,阿難啊,第四個識的止處也是從色因緣行道而來,一個身體裡有一個想法,被稱為遍淨天。如果你知道這條行道,你會知道這個止處是你從前練習過的、你經歷過的、你喜歡的、你痛苦的、你想要得到的。如果你知道了這一切,你還會想要去尋找、渴望或停留在這個止處嗎?」

阿難回答說:「不會。」

「接下來,阿難啊,第五個識的止處是從不色因緣行道而來,所有與色有關的想法都已消失,不再有任何地想,只有無量的空虛和智慧,被稱為空慧天。如果你知道這條行道,你會知道這個止處是你從前練習過的、你經歷過的、你喜歡的、你痛苦的、你想要得到的。如果你知道了這一切,你還會想要去尋找、渴望或停留在這個止處嗎?」

阿難回答說:「不會。」

「阿難啊!第六個意識的止處,是從無色行因緣的行道中而來的,一切都是從空性的智慧中領悟,這個意識沒有數量限制,它的感受、想法、行動和停止都是無盡的,這個意識被稱為阿羅漢。阿難啊!如果你已經知道這個意識的止處,那麼你會知道這個意識是從過去的習慣中來的,也知道它的不足、它的喜悅、它的痛苦、它的煩惱,以及如何超越它。如果你已經知道這個意識的止處,你是否能夠找到它、依靠它、並且停留在那裡呢?」

阿難回答:“不行。”

「再者阿難啊!第七個意識的止處,也是從無色行因緣的行道中而來的,一切都是從意識的智慧中領悟,這個意識沒有數量限制,不再使用受苦的行動,被稱為阿羅漢。阿難啊!如果你已經知道這個意識的止處,那麼你會知道這個意識是從過去的習慣中來的,也知道它的不足、它的喜悅、它的痛苦、它的煩惱,以及如何超越它。如果你已經知道這個意識的止處,你是否能夠找到它、依靠它、並且停留在那裡呢?」

阿難回答:“不行。”

「再者阿難啊!第一種感受的行為已經得到解脫,從有色行因緣的行道中而來,不再有任何想法或感受,被稱為涅槃。阿難啊!如果你已經知道這個意識的止處,那麼你會知道這個意識是從受苦的行為中來的,也知道它的習慣、它的不足、它的喜悅、它的痛苦、以及如何超越它。如果你已經知道這個意識的止處,你是否能夠找到它、依靠它、並且停留在那裡呢?」

阿難回答:“不行。”

阿難,有一種修行路徑叫做「受行從得解」,可以通過不依附於任何感官經驗的行為來達到解脫。這種修行不需要仰賴智慧,也不需要超越思考,但可以在這種行為中達到停止。這被稱為「無有思想解」。如果你知道這條路徑並且已經明白它,你可以問問自己,這條路徑可以被尋找到嗎?可以被期望嗎?可以被保持嗎?

阿難回答說不可以。

如果你明白這條路徑,你應該說這是「常」或者「非常」,你應該說這個世界有本質或者沒有本質,你應該說得道可以通過死亡復活或者得道可以不通過死亡,這些都是對這條路徑的描述。如果你從真理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你可以說這是「七識止處二受行從得解」。如果你在經驗中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可以達到「行道無所著從慧得解脫」,也可以達到「八解脫處」,包括觀察色與形,觀察內在的形式而不是外在的形式,以及觀察身體、感受和思想的清淨。

如果你已經開始走這條路,你可以從「七識止處二受行從得解脫」中得到解脫,也可以達到「八解脫處」。如果你明白了這些,你就可以達到「行道無所著從兩行得解脫」,這是一種完全的解脫,不再有所執著。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