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白話 長阿含經-寂志果經



長阿含經 / 寂志果經

有一次,佛陀在遊王舍城,與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一起。當時,國王阿闍世在七月十五日過新歲臘,與百官和家人們圍繞在他身邊,坐在寂安觀上。他對眾人說:「各位大臣,我修行了這麼久,但仍然感到不安和煩惱,即使迎接新的一年,我的情緒也沒有改變。請問我該如何消除這種懼怕?」有一個臣子建議說:「可以用五種樂曲來消散慮患。」另一個臣子提出了:「可以請一些有名的歌舞表演者,演唱巧妙、動人的歌曲和音樂,來療癒您的憂愁。」還有一個臣子說:「可以派遣四種類型的象、馬、車、步兵和勇敢的士兵來消除您的煩惱。」另一個臣子提議:「有蘭迦葉、莫軻離、惟瞿樓、阿夷耑其耶、今離、迦旃、先比盧持、尼揵子等五百名導師和他們的弟子們,都在這座城市中。您可以安排盛大的隆重儀式,與他們會面,聆聽他們的談話和享受歡樂,這樣您就能夠擺脫那些煩惱了。」

這時,一位名叫耆域(晉言固活)的醫師之子拿著扇子侍候著國王。國王看著他,問道:「你為什麼不說話?難道你沒有什麼建議嗎?」耆域回答說:「如果您想消除憂愁和煩惱,我建議您去拜訪佛陀世尊和他的弟子們,在奈園向他們請教,解開您的疑惑,這樣就能夠擺脫煩惱了。」

於是國王阿闍世聽從耆域的建議,決定前往奈園拜訪佛陀。他告訴耆域說:「好啊,大夫子,我們一起去見佛陀吧!」耆域領命之後,安排了五百頭象和五百名采女,然後告訴王說:「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了,您可以出發了。」

國王坐在名叫仁調的象上,帶著五百個隨從,前後有導衛,照亮了整個路程。但是,當他走到一半時,他感到害怕和焦慮,停下來不想再前進了。他問耆域說:「佛陀和幾位比丘在奈園裡面?」耆域回答說:「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國王說:「你可不能騙我啊!如果我因為你的話而出了國,而道上發生了什麼危險,你會承擔責任嗎?每當我經過別的宗教地區,他們的群眾都有五百人,聲音高亢。但是現在有這麼多的比丘,為什麼我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呢?」

耆域說:「王啊!請不要害怕也不要焦慮。我不敢欺騙您,也不會對您造成任何危害。我只是希望您能夠見到佛陀世尊和他的弟子們,他們整夜都在沉思冥想,學習佛法的態度是非常平靜的。如果您能夠看到他們的神聖光芒和卓越功德,那您的心情一定會變得愉悅。」

於是,國王阿闍世遠遠地看到了佛陀世尊。他下了象,放下五件隨身物品,脫下王冠和貴族服飾,走到講堂前,問耆域說:「佛陀在哪裡?」耆域回答說:「他坐在前面,神聖的光芒和功德都非常卓越。」

王阿闍世前往見佛陀,向他行禮問候後,便停留在一旁觀察比丘眾的樣子。他們都靜靜地坐著冥想,充滿無限的清淨和微妙之美,讓王感到非常欣喜。他向佛陀叉手行禮,說道:「佛陀的心境非常平靜,充滿微妙之美,而我也希望能夠像您一樣達到這樣的境界。」

此時,一個名叫帛賢的童子向王問道:「大王,您是否想採取這樣的修行?」王回答佛陀說:「世尊,我希望能夠讓眾僧歡樂,請問我是否可以問您一些問題?」佛陀回答說:「請問,您想問什麼?」

王說:「我想問如何能夠侍奉供養沙門梵志、求得吉祥的利益,以及如何可以在享受飲食、娛樂和睡眠的同時,還能夠聚集大臣和其他官員,進行計算和占卜,以及掌握太史知識,最終得到人們的尊敬。此外,我還想知道如何通過施與供養,獲得安隱和吉祥的利益,並且是否有人能夠在佛陀的法律下得到證道的證據?」

佛陀回答說:「大王,您曾經詢問過其他異教的人嗎?」

王向佛陀說:「我曾去拜訪不蘭迦葉,問他關於乘象、馬、車、步行、財寶、力士、大象車、娛樂、睡眠、合會天人、印綬大臣、百官群從、太史占變、知人終始、供養沙門梵志和施與供養等方面的問題。我想知道,如果我這樣做,是否可以得到法律的正確指引,從而達到寂然之道?但他回答我說:『沒有這些東西,也沒有佛陀,沒有罪福的報應,也沒有父母。也沒有羅漢證道的人,供養沙門梵志也無福。也沒有今世後世,也沒有專注於一心道志。即使有身體和壽命,終究會死去,四大元素分散,心滅歸無,之後就不會再有轉生。即使埋葬在地下,身體也會腐爛,最終會變成虛無。』世尊,這是他的回答。我想:這樣的話,為什麼會沒有罪福報應呢?這就像問瓜怎麼做,他回答你用瓜做,你問他怎麼做瓜,他又回答你用奈做。不蘭迦葉就是這樣,他的話語很混亂,沒有起點或終點,即使聽了他的話也無法理解。」

王阿闍世繼續說道:「我還去莫軻離瞿耶婁那裡,問他關於小處和欲處的問題,是否有因緣才能淨化自己,是否有罪福報應,是否因為無知和無見而有所不同。他回答我說:『沒有今世後世,沒有力量或無力量,沒有精進,所有人都會經歷苦和樂。』他回答得像六以七答一樣。世尊,這些異教的人就像回答瓜和奈的問題一樣。在我的國家裡,他們的答案讓我感到困惑,即使問他們所問的問題,也不會得到解答,所以我就放棄了。」

我曾去拜訪阿夷耑,問他有關所住處和欲處的問題,以及如何透過法律實踐達到道的證明。他回答我說:「大王啊,當他人問及此事時,我會回答說,有後世再生。你問我,我也回答說,有後世再生。」我問他:「如果有後世再生,那麼那個世界是有還是無?是有為還是無為?」他回答說:「依照我的理解,可能有後世再生,也可能沒有。」有些人會問他:「如果有後世再生,那麼是否是真的?如果沒有後世再生,那麼是否是真的?」這就像問瓜怎麼做,他回答你用瓜做,問瓜怎麼做,他又回答你用奈做。阿夷耑的回答也像這樣,他對於沙門得道的證明和其他奇異的問題,回答得言語不太有次序。我心裡想:「在所有王舍城的異教中,沒有人能夠解除我的憂慮。我應該去哪裡找到沙門梵志來解決我的問題呢?」看到阿夷耑的回答沒有幫助,我就離開了。

我曾去見波休迦旃,問他有關所住處的問題,這問題類似畜生所為的問題。我也問他如何透過法律實踐達到道的證明。他回答說:「大王啊,有些人得到身體的存在,並沒有任何原因或緣由。他們沒有想法,也沒有貢獻,但卻積累了許多罪惡和傷害。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們能夠在某個地方安定下來,得到身體,並且不會失去。他們的思想流轉,意識到罪惡、福報、善惡等問題。有些人能夠截斷這樣的思想,他們能夠看到真相,而不會有爭論和爭執。當他們生命結束時,也不會擔心死亡。他們不會說:『我想死了。』或是:『因為神祇或其他原因,我的壽命結束了。』在人間,人們為了愛欲和物質而勞累,天人也會追求欲望,這樣就會有五種賊和六十二種煩惱。這六十二種煩惱並沒有種性,都是與性質一同存在的,並不需要思考。當人們面臨八種困難時,就應該拋棄它們,這樣就能不斷增長,並獲得平靜。當他們獲得平靜之後,就會常居於天堂之中,並且會經歷八十四種大念,這些大念都是與幻術和微妙一同存在的,這樣就會產生老病和苦痛。在這種情況下,沒有道人或者梵志。這就是我的說法。我遵守淨戒,遠離愛欲,當愛欲已盡時,我就隨著身體而行。這就像一盞燈,自然而然地發光,沒有達到道梵志的境界。」這就像問瓜怎麼做,他回答你用瓜做,問瓜怎麼做,他又回答你用奈做。波休迦旃的回答就像這樣,當我問他有關沙門得道的證明時,他回答我說老病人就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心裡想:「問道證明,他竟然回答這個?我聽了不覺得高興,也不覺得有用,就離開了。」

我又去找先比盧持,問他有關所住欲的問題,並問他如何透過法律達到道的成就。他回答說:「大王啊,人們應當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斷絕所需斷絕的事情,放棄所需放棄的事情,超越所需超越的事情。他們應當憂慮自己的問題,摧毀貪慾,毀滅城市,傷害人民,犯下殺人、偷竊、姦淫、妄語、雙舌、飲酒和挑起鬥爭等罪行,但他們並不會受到罪惡的懲罰。如果他們施捨,就不會得到福報。如果他們殘害他人,做不善的事情,就不會有罪惡或福報,也不會有所得或所作。他們沒有原因或緣由,也沒有真誠或質樸,即使遵從正義的原則,善惡也不會產生應有的結果。」這就像問瓜怎麼做,他回答你用瓜做,問瓜怎麼做,他又回答你用奈做。先比盧持的回答就像這樣,當我問他如何達到道的成就時,他回答說斷絕一切,沒有罪惡或福報。我心裡想:「為什麼會這樣呢?」聽完他的回答,我沒有感到懷疑或理解,就離開了。

我又去問尼揵子,問他有關得到所住欲的問題,以及受到罪惡或福報的原因是什麼,是否是前世的事情,學道是為了得到道的成就嗎?他回答說:「大王啊,所有現世的罪惡或福報都是前世的因緣所致,由愛欲而生,由老病而來。如果你想學道,必須有因緣的想法,並且要有子孫後代才能達到道的成就。」這就像問瓜怎麼做,他回答你用瓜做,問瓜怎麼做,他又回答你用奈做。當我問他如何得到道的成就時,他卻回答我虛假的話語。聽完他的回答,我感到不高興也不開心,就起身離開了。

王阿闍世問佛說:「我問遍諸師,都沒有得到開解。敢問世尊,財寶在哪裡?只要你能回答我的問題,我就願意接受。請問,怎樣的人可以透過法律達到道的成就呢?」


佛告訴王說:「在你所問的問題上,我會為你一一解答,讓你的心境得到釋放。但是,我先問你一個問題,你以意思回答。如果有一個人穿著漂亮的衣服,供侍你,並以自己的娛樂為目的,但他並不滿足於居住處所和本土,他會想到:『阿闍世王和我一樣都是人,王享受五種樂趣,穿著漂亮的衣服,不滿足於居住處所和本土。我應當修行德行,遠離罪惡,不如剃髮為僧,放棄家庭,修行道德。』然後他接受了法戒,堅持遵從道德禁忌,不殺生、不偷盜、不姦淫、不說謊言、不挑撥離間、不誹謗、不發怒、不嫉妒、不愚昧。對於這個人,您的看法如何呢?您會怎樣向人家介紹他呢?」

王回答佛說:「如果我見到這樣的人,我一定會歡迎他,向他問安,並且恭敬地供養他的衣服、食物、住處和醫藥。」

佛告訴王說:「這個人還沒有完成真正的修行,還沒有達到道的成就。」

王又問佛說:「那他有哪些法諦可以讓我們學習呢?」

佛陀說:“我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熟、善逝、世間解脫、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稱為佛、世尊。我所說的法,無論是初、中、還是終,都非常善巧,語言明晰,智慧深邃,可使人明瞭清淨之道。如果尊長有子聽聞我所說的經法,信受如來的法則,那麼就能得到極大的利益。在佛法中,有一個非常大的利益,那就是能夠得到法忍,把心安定下來。在家的人常常被垢塵所迫,而出家的人則沒有這些糾葛,能夠專心致志地修行清淨之道。他們會這樣想:‘我要離開家庭財產,剃髮出家,遵循佛法,捨棄世俗的欲望,修持清淨的行為。我願意成為比丘,遵守二百五十條戒律,不觸犯道德禁忌。我要保持端莊的態度,舉止得體,不失禮節,恭敬謹慎。我要心平氣和,修持正戒,遠離殺戮,不持刀杖,內心充滿愧疚之情。我要普遍安撫一切眾生,不施加恐怖,內心清淨,不加害於任何人。我要遠離偷竊,不佔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樂於施捨,心願捨棄所思所念,常常自我保護,內心清淨,不佔有也不取走。我要遠離淫亂,修持梵行,志在貞潔,消除濁欲,內心清淨,不受色欲的蒙蔽。我要遠離虛妄之語,不喜歡虛假,從未欺騙過任何人,心存誠信,居處安定,不違背世間的誓言,內心清淨,不懷欺詐之念,不喜歡挑撥離間,誹謗敗壞他人的德行,從未傳播過謠言,不參與爭鬥糾紛,能和解化解衝突,消除怨恨,內心清淨,不惡言相向,遠離惡口,不喜歡辱駡,能夠自我控制,沒有放縱自己說不好的話,說話柔和順暢,沒有粗魯的措詞,聽者服從、欣喜而歸。 他們內心清淨,從未辱駡過他人,遠離花言巧語,說話應該得當,不會損害任何人,詳細闡述佛法,所說的安詳平穩,寂靜無失,理智分明。他們內心清淨,志向不虛浮,遠離無謂紛爭,消除愚昧的心,不貪求他人的財物,不挑撥離間,常常追求大智慧。他們內心清淨,不抱愚癡之念,遠離憤怒之情,沒有惡意傷害他人,常懷慈悲之心,志在善行,同情護持所有生靈,感到慚愧並安慰一切眾生。他們內心清淨,不抱怨恨之情,遠離睡眠,心中修習空行,常常默默地行走,從未安逸地睡眠,思維意識清明,願望欲望不起。他們內心清淨,志向不偏離,遠離調戲、嘲諷、閒聊,行動無所執著,沒有突然的暴怒。他們內心清淨,志向不偏移,遠離懷疑心理,堅持自己的想法,致力於善行。他們內心清淨,志向不動搖,遠離邪見,相信施捨能得福報,在世間和來世,孝順父母,尊重智者聖人,修持善道,信仰他人,壽命結束後,重獲生命,獲得六通平等之行。他們內心清淨,沒有邪見,遠離阿諛奉承,他們的內心樸素純真,不會有巧言令色,不會用權勢欺壓剝削人民,不會製造羈絆,使人陷入囚犯的境地,沒有毀滅和絕望的欲望。他們內心清淨,志向不諂媚,遠離男女之情,不會被家庭、妻子、愛欲所迷惑,消除疑慮之心。他們內心清淨,沒有任何榮譽欲望,不會馴養奴隸、傭人、僕人、婢女,不喜歡管理家務。他們內心清淨,不會濫用權力,不會馴養大象、馬、牛、羊,不喜歡養動物。他們內心清淨,不會追求車馬,不會飼養雞、鴨、狗、豬、豬,沒有任何利益追求。他們內心清淨,不在乎雞豬,遠離簡陋的房舍,不修飾房屋,不擁有土地、房屋、花園果園。他們內心清淨,不在乎農田佃舍,遠離金銀高座,不喜歡華麗的床褥、席筵。他們內心清淨,不睡高高的床鋪,遠離七寶,不珍藏玉石珠寶,放棄娛樂,沒有任何榮譽欲望。他們內心清淨,不貪圖財色,遠離花香,不喜歡奇香異味,身上沒有芳香,沒有任何希求。他們內心清淨,不追求花香,遠離非時的飲食,每日只吃一餐,以此為期限。他們內心清淨,不錯過飲食的時機,耕種土地,莊嚴地執行中間所要做的行為,行沙門事業,淨化他們的心靈,消除憂愁,除去一切汙穢和害蟲,常常行著真正的行為,節制滿足,全心投入在道上,然後成為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在土地、郡、國、縣、邑中,他們遵循法律而行,根本清淨,莖節枝葉、花果也都清淨,具備各種清潔的條件,他們的種子就像這樣。在郡國縣邑中,他們作為沙門遠離這些世俗。如果有沙門梵志,就應該接受信施,好好思念那些給予他們食物的人,一直保持這種行為。如果有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但他們所處的地方、行為,不應該追求尋找食物,不應該竭力計算、求合併聚,也不應該尋求香氣、華麗的衣被、床鋪,不應該珍藏貴重的寶物,也不應該尋找這些東西;沙門道人都應該遠離這些。如果有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但他們坐在高高的床鋪上,處於珍寶床上,他們的行為追求華麗的床褥、席筵、繪畫、錦繡,如果他們喜歡華麗的織物,他們會因此展露毛豎之態,拿著旗幟和拂塵,坐在象車馬上,追求美食,常常追求名聲和色彩;沙門道人都應該遠離這些。如果有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但他們沐浴自在,不應該追求香氣、供養,他們不追求道理,手持刀蓋,追求真珠、珠翠,佩戴在手臂、手腕、頸項和腳踝,穿著白色的乾淨衣服,住在短小的樹林裡,如此行走生活;沙門道人都應該遠離這些。

如果有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卻自我裝扮華麗,所住之處行為不應該,會參與鬥象、牛、馬、雞、羊、狗、豬的鬥爭,混亂在男女老少之中,去觀看戰鬥和人群大會,這樣的行為只能找到那種住處;沙門道人應該遠離這些。如果有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卻自我莊嚴,所住之處非正,行為不應該,只是聽到象聲、車馬聲、行人聲、牛羊聲,敲打鼓、妓女音樂、歌舞、挑逗話語,這樣的方法是不同于正道的行為;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如果有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常參與賭博遊戲,所住非正,行為不一,與人爭吵打鬥,使用木橛、滾輪、牛犢、推盤子等,這樣的行為是非法的;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如果有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常常與人爭吵,彼此辯論言辭,所行非法,所住非法,說:“這是正法,那是非法,這不如那,這是唯一的法,不如你說的話。我所行的法,你所做的行為不應該,我所做的應該。你有因緣,我沒有因緣。你自己發表妄言,我取得勝利,你沒有種下任何東西,只是行惡,應該看到危害。我得到解脫,你被遺棄,不能自由。”這樣的爭論是非法的言論;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如果有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妄言非事,行為不應該,講述國王和盜賊、戰鬥、飲食、男女衣被大小等事物,說世事因事好事,這樣的話是非法的言論;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但妄說一些非事,行為不應該,講述國王和婆羅門的事情、樹木和人的事情、國家的事情,這裡應該這樣,那裡應該那樣,這個人應該去那裡,那個人應該來這裡,這樣的話是非法的言論;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

如果有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卻行諂媚之事,所為非法,行為不應該,坐在一起說話,只是為了得到利益,為了削弱、治理生意人、商販、財物之人,這樣的諂媚之事是非法的;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學習幻術,抱持邪見,講述日常的奇怪現象,占卜觀相,妄言有所奪取,學習品術處度術所,學習咒語欺騙術,幹陀羅咒、孔雀咒、雜碎咒術,這些異術是欺騙迷惑的,是非法的術法;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學習迷惑咒語欺騙之術,觀察人的面貌,星宿災變、風雲雷霧,尋求良辰吉日,夏季時某個聚落是否會下雨,這個地方是否吉利,講述國王之事,這些都是非法的行為;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學習有若干種非取之法,治療動物之病,用藥之術,住在想要的地方,使人呼吸急促、嘔吐、流淚、動人血脈,不忠誠正直,講述欺騙之術,佔據隱秘之事,這些都是動物之業;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行為非法,斷食口,講述嫁娶之事,有居住在某個地方,某個館、某個舍、某個堂的身體,某個堂的美好地方,某個宮殿,為了精進而行,某些堂館沒有精進,講述國王的雜事,這些都是動物之業;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

如果有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從事某些動物之業,邪見之業,占卜珠寶、牛馬、家庭刀劍等事物的命運,看相男女大小,這些都是邪見之業;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或從事妖妄之業,無智之事,自認為有智慧,占卜行符咒語等事,這些都是邪見之業;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或者說出好事壞事,預言米穀將饑荒貴平賤,將有恐怖將有安隱,將有大疫將有死亡等,這些都是邪見之業;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預言某國王會獲勝,某國王不如意,某國王將去旅遊觀光其他國家,其他國家的國王將不自在,這個將獲勝,那個將敗落,這些都是邪見之業;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共同講述日月順行,日月失誤,星宿順行,星宿失誤,日月運行遲緩不順暢,將有災異無常之變,日月將發生蝕變,或有雨霜冰雹,或將發生霹靂,這些都是邪見之業;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沙門梵志接受信施食物,就解釋日月為何順行,為何不順行,星宿順行有因緣,不順行也有因緣,受到某些阻礙而變得奇怪,日月向西行,或者說向東行,或者說將發生蝕變,也有人說不會蝕變,將發生雷電霹靂,這些都是常見的證驗;沙門道人已經遠離這些,這就是所謂的賢聖之人。

我弟子們,沙門們,都遵守著賢聖的戒律,懂得知足止足,衣服只是用來遮體的,食物只是充饑的,無論到哪裡都隨身攜帶衣缽,沒有留戀之心。就像飛鳥在空中飛翔一樣,比丘們也是如此,遵守賢聖的戒律,心中知足,沒有任何希望。清晨起床,整理自己,行動安穩,一切都很平靜。看待事物時,不會失去自己的規範。彎腰伸直,行事遵循法則,坐起來很有禮貌,行動不會破壞任何規矩。遵守這些戒律,知足是最重要的,意志安定,心情寧靜,五蘊不亂,保護自己的心靈,避免被雜念所困擾,看到美色,不去追求,摒棄一切不利於修行的東西。遵從善良的本性,把心靈放在內心深處,遠離自己的內心欲望,保護自己的眼睛。對於聲音、香味、味道、身體的感覺,也不去追求,不會被任何東西所束縛。除去一切不必要的東西,摒棄愚昧,斷絕不善的法則,意志在內心深處安定,保護自己的心靈,避免心靈的混亂,讓心靈安定下來。比丘們遵守著這些賢聖的戒律,知足是最重要的,意志安定,禮節得到保證,在內心沒有起伏,行動安穩,靜靜地在山林、洞穴和野外居住,像燕子一樣在其中,遠離塵世的煩憂,心中沒有雜念。不貪戀別人的東西,不發愚昧,不侵犯別人的權益。常常懷著慈悲的心靈,內心非常純淨,沒有任何愚昧的想法。在旅行中,心靈沒有任何束縛,快樂、善良、安穩。就像有人離家遠行尋求利益,在經歷了艱難險阻之後,獲得了豐富的收穫,沒有遺漏。為了供養妻子、男女、親戚,那個人自己感到非常高興。比丘們也是如此,遠離愚昧,心靈清淨,沒有污穢,摒棄了惡意,快樂和清爽。就像有人病倒在床上,多年來一直虛弱無力,後來康復了,感到非常幸福,食物能夠消化吸收,心中自我感覺到:“我原本是困境中的,現在終於痊癒了。一位比丘這樣說道:除去憤怒和敵意,經過深思熟慮,我的心也變得歡喜了。就像一個人被派去做苦工,被捆綁為奴隸,毫無休息,沒有自由,但最終獲得自由成為自由人時,心中想道:我原本就是個自由的人,現在終於得到了解脫,心中也非常高興。比丘不再懷疑,心中沒有猶豫不決,站在清淨歡喜的狀態中。就像一個人被關進監獄,受到痛苦和折磨,但最終獲得自由時,心中想道:我原本被囚禁在這裡,現在終於被解救出來了,也非常感激。比丘也是這樣,除去懷疑和猜疑,心中純淨無瑕,感到歡喜。比丘除去邪念,保持正念,清淨其志。就像一個人面對著饑餓和危險,恐懼不安,但最終得到食物和安全,拯救了他的生命,得到了豐收,食物也變得豐富而廉價,享受著安逸和無畏,心中想道:我原本很饑餓和貧困,處於危險之中,現在終於得到了食物和平靜,心中也非常歡喜。比丘也是這樣,除去邪念,沒有雜念,保持清淨,除去懷疑,消除五個遮蓋,遠離塵勞,使心力得到智慧,解脫了所有的困境,從刑獄、饑餓、愛欲和邪惡中解脫出來,有思有行,寧靜清淨,達到第一禪境。就像一個人進入水中沐浴,清潔無瑕,來到岸邊,心中也非常歡喜。比丘也是這樣,安靜獨處,平靜喜悅,觀察一切,身體本來是無常的,看到沒有身體,普遍觀察沒有根源,心中平靜安逸,達到第一種心境。在這種境界下,心靈清淨,靜靜地停留,沒有任何分別,愛欲消失了,除去了思想和行為,內心富有所思所想,安逸地行善,達到第二種心境。再以身體為依託,獲得三昧定,心中充滿喜悅和安逸,沒有任何束縛,觀察到自己的心靈具備了一切,沒有任何身體的存在,達到了沒有所依的境界,心中欣喜。就像青蓮、芙蓉和蘅菡從泥土中生長出來,在水中生長,雖然在水中,但它的根、葉、花和果實都不受到水的影響,也沒有受到污染。有一位比丘,他修行三昧,心境安定且充滿歡喜。他的正念心境非常堅定,不會受到外在世界的影響,他的心靈非常清淨,沒有任何渴求,而且他的心境非常平靜。他觀察自己的身體,感受到身心的平和與無塵的自由,他的心不再固著於身體,而是觀照著普遍存在的一切,不再因為任何事物而歡喜或煩惱。這就像一座山,完整而堅固,無論東風、南風、西風、北風吹來都無法撼動它,因為它的根基非常穩固。還有一條流水,清涼而美麗,沿著山脈流動,滿足周圍的一切,因為它的清淨使它無法被污染。這位比丘修行時也是如此,他的心靈平靜而無瑕,堅定而不會受到任何干擾,他已經除去了所有的渴求,不再受到苦與樂的影響,進入了第四禪境界。這就像一個人在七八天之後穿上了新衣服,感到非常舒適和滿足,因為他想穿上最好的衣服。這位比丘修行時,身心都非常清淨,他的心靈非常純淨,充滿歡喜和平靜,他不再受到身體的束縛,而是觀照著普遍存在的一切,他的心非常清潔,沒有任何汙穢。這就像一個城市裡有一座大講堂,有人在上面燃起火炬,火光照亮整個講堂,不高不低,風雨無法撲滅,鳥獸也無法遮擋,而且周圍的一切都因為它而明亮,因為它非常堅定。這位比丘的心靈也是如此,他的心非常平靜而堅定,已經達到了空靜的境界,他已經獲得了正確的理解,身心靜謐。身體是由四大元素構成的,從父母生而來,而我們的靈魂則依附在身體上,但如果我們不再執著於身體,就可以達到真正的自由,不再受到身體與心靈的束縛,我們就可以放下執著,讓心靈變得無色無相,並且超越所有有形的身體,但同時也不會失去我們的根本,我們可以化現成各種身體,滿足周圍的一切需要,不會有任何的缺陷或減少。舉個例子,像是拔除草木的根株,明智的人都知道,只要把根本拔掉,就不會再生長。比丘也是如此,他明白身體的本質,知道身體只是由名色和四大元素組成,從父母生而來,靠著飲食維持,是虛偽的假像,並不堅固。但透過修行,他可以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安頓,不再被外在的事物所幹擾,也不會動搖。他要立起身心,化現各種身體,讓自己具備各種形態,但同時也要讓自己的心靈無色無相,並且保持所有的根基不受損傷,這樣才能夠從修行的三昧中化現出無數的身體,讓自己變得更加完整。

再舉一個例子,就像是有人從籠子中拿出一條蛇,明智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裝有四條蛇的籠子。比丘也是如此,他明白身體的本質,知道身體只是由形體和四大元素組成,從父母生而來,靠著飲食維持,而靈魂則是依附在身體上。但透過修行,他可以隨意變換自己的形體,讓自己具備各種形態,但同時也要讓自己的心靈無名無相,並且保持所有的感官不受損傷,這樣才能夠從修行的三昧中化現出無數的形體,讓自己變得更加完整。

最後舉個例子,就像是有人從刀鞘中拔出一把利刃,明智的人都知道鞘子中藏著鋒利的刀。比丘也是如此,他明白身體的本質,普遍觀察自己的身體,讓自己化現出無數的形態,讓自己具備各種好處,讓自己不會減少或缺乏。

比丘修習了一種三昧,能正確地接受事物,而心靈清淨不帶任何瑕疵。他擺脫了凡俗的塵勞,柔軟而不貪欲,堅定而不動搖,也能運用神足的智慧,已經證得了神通的法力。他的心境平和而不受外在的影響,自在而尊崇,充滿著無畏的念頭。他能將自己的一個身體變化成無數個,而又能讓這無數個身體合而為一,自己獨立現變,具備了各種智慧,可以穿牆而過,毫無障礙。就好比飛鳥在虛空中飛翔,可以不受任何阻礙地出入,就像在水中自由自在地行走。他能在地上行走,而在虛空中坐正跏趺,就像飛鳥在雲中自由翱翔,可以在日月的光輝中自由捕捉,並隨意變化,達到了第九梵天的境界。就像巧妙的陶藝師,能調和泥土,摸好摸像,製作成各種器物,毫無不成之處。比丘也是如此,能運用神通變化,前往梵天。就像巧妙的馴象師,能調教各種大象,將它們訓練成巨大的力量,讓它們成為巨大的力量。比丘也是如此,能運用神通變化,前往梵天。就像巧妙的金匠,能鍛造出精美的金屬物品,取紫磨金,製作成臂環、瓔璅和金印,閃耀勝利的光芒,隨心所欲就能完成。比丘也是如此,能運用神通變化,前往梵天。比丘修習了三昧正受,心境清淨無瑕,已經證得了智慧和神通的法力,心無所著,眼能透視,看到天上地下的善惡所在,耳能聽到諸天人物的言語和呼吸聲。就像一個達士丈夫,吹響大號,站在高臺上全力吹奏,他的聲音可以四聞。比丘也是如此,他的道耳能聽見所有天人善惡所歸的聲音,完全知道,用得到道證的神通,可以全知他人心中所想,善惡、有欲望或沒有欲望、有怒氣或沒有怒氣、有慈悲或沒有慈悲、有糊塗或沒有糊塗、有巧妙或沒有巧妙、有塵勞或沒有塵勞。他已經在道上證得了神通,知道進步和懈怠,功德和智慧的多寡,全部都知道。譬如在城鎮之中,有一座高樓大廈,人們住在上面,可以看到無數人來來往往進出,智者可以透過這些出入的人,觀察他們所想所做的善惡是非。比丘也是如此,他可以看到所有世間形形色色的人們的心中所想的善惡是非。佛陀說:「那些得到神通的比丘,能夠回想起過去無數個世代的事情,用智慧心和糊塗心看到一世、十世、百世、千世、萬世、千萬世、無數世的往來,天地的興衰。他們知道自己的前世和來世,以及他們所生活的地方的名字、種族、名字、顏色、長短、好壞。他們知道誰沒有與誰生活過,誰與誰有緣。就像一個人從這個聚落到那個聚落,坐下來說話或躺下來休息,然後再從那個聚落回到這個聚落,坐起來說話和走路,比丘們也是這樣,他們知識廣博,瞭解無數過去的世事。」

佛陀說:「那些得到神通的比丘,心清晰透徹,道眼深邃,超越凡人。他們可以看到人們的前生和來世,善惡的行為和美醜的外表,以及歸向善道或惡道的結果。如果一個人的身體行為、口語和心念都是善良的,正確地觀察世界而沒有邪見,那麼他就能夠在壽終之後生活在天堂裡。但如果一個人的身體行為、口語和心念都是邪惡的,結果就會在死後墮入惡道。就像一個人住在高樓上,可以看到人們來來往往進出和坐下來歡笑或悲傷,比丘們也是這樣,他們有神通能力,道眼透徹,清淨無瑕,看到過去和現在的事情。」

佛陀說:「得到神通的比丘,已經消除了種種煩惱,慧心已經證得三種智慧,不再有疑惑和娛樂。他們已經明白苦、集、滅、道的真諦,消除了無明和漏失,深入理解真諦的本質。他們看到這一切,並且已經度過了欲界的漏失,消除了癡迷的煩惱,心靈清淨自在,已經度脫世間的束縛,智慧充足,生死已經斷絕,已經達到梵行,所做的一切都完美無缺,知道名色的本質。」

佛陀說:「大王啊!這就是現在沙門的果報。」

於是摩竭王阿闍世起身,向佛陀跪下頂禮,自認罪:「希望世尊原諒我的罪過。就像一個愚笨的小孩子一樣,我迷失了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好的方法。佛陀是法王,所有人的父母,一直為我們立法救迷,不會憤怒傷害我們。現在如果我能再生一次,我願意效命於佛陀,自我檢討並且接受指示,懲罰過去的錯誤並且修正未來。」

佛陀說:「大王啊!就像仁所說的,你就像一個愚笨的小孩子,沒有智慧,沒有好的方法,害了你的父母。現在你歸向法王,希望能夠再生一次,自我檢討並且接受指示,懲罰過去的錯誤並且修正未來。這樣做,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結果,不會讓任何人受到損傷。」

摩竭王阿闍世向佛陀及比丘們叉手合十請求:「希望世尊和比丘們收下我的供養。」佛陀默默地接受了他的請求。王知道佛陀接受了他的請求後,感到非常高興,繞著佛陀三次,向他頂禮後退下。

摩竭王阿闍世走開後,距離佛陀不遠,告訴他的朋友:「你對我非常有益,讓我前去見佛陀,接受他的教誨,親見世尊,免去我的罪過,讓我的罪過輕微。」

佛陀告訴比丘們:「摩竭王阿闍世已經得到生忍。儘管他曾經違反法王的法律,但已經除去了瑕疵,沒有任何煩惱,已經停留在法的境界中,不再被世俗紛擾,坐在高處,離開塵垢,眼界開闊。」

王回到宮中,當晚準備了各種美食佳餚,次日前往拜訪佛陀,跪在佛陀的腳前,說:「來到了,願尊者自便。」佛陀隨著比丘們和隨行者,一起前往王宮。當佛陀的僧團坐定,洗浴完畢,開始享用飯食時,王親自斟酌飲食,等食澡畢竟後,王坐在佛陀前面的小榻上,聆聽佛陀講經。王向佛陀說:「尊者世尊,願接受我一個夏天的請求。在我的宮殿中,供應有所缺乏的東西,包括比丘們,我打算為佛陀建立五百座精舍,讓一千兩百五十人有地方安眠,而我們的倉庫也會供應所需要的糧食。」

佛陀說:「大王如此慷慨,你所施予的十分充足,之前已經接受過舍衛國的須達長者一個夏天的請求。」

王說:「那個長者為了得到善利,已經先向佛陀請求過了。」

於是,佛陀為阿闍世王講解法義,讓他心開悟。佛陀還講了以下偈語:

「有人燃起火祭,自認為最高尚,但君王是人中之尊,海洋是眾流的源頭,星辰和月亮照耀著天空,太陽在白天發出光芒,人們到處走動,從事各種事情,但佛法是最尊貴的。」

佛陀講完經後,阿闍世王、比丘們、諸天、阿修羅聽了都非常高興,向佛陀致敬後離開。


寂志果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