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

白話 長阿含經-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長阿含經 /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有一次,佛和五百個沙門一起去了越祇,在鼓車城外的樹下坐著。聚集了許多豪傑梵志,其中一個名叫費迦沙的人精通經書、星宿運度等方面,並能回答所有問題。這裡還有五百個弟子中排名第一的阿颰。阿颰問師傅:“現在有位被稱為蓋天地、德行卓越的佛出現了,我不知道他是誰。”

費迦沙說:“我聽說他是釋種國王太子,沒有老師指導而自己創作經文並傳播教義。”

阿颰說:“如果沒有老師指導,那麼他的聲譽如何?再者,國王之子常常放縱私欲享樂,怎麼可能像我們這樣過苦行生活並化緣乞食呢?難道真是聖人嗎?請您親自觀察他的品德。”

費迦沙說:“不會啊!我身為世家賢士才華橫溢,在場者都應該前來拜見新興教派代表。所以我不能去。”

阿颰說:“據我所聞天帝釋和第七梵都曾向佛學習,並掌握了五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和意通),可以輕易飛行觀察聽聞別人心意及其生死輪回情況等等。這些技能只有蓋天帝才具備,請問他怎麼可能前來拜訪我們呢!”

費迦沙說:“《經》上記載皇室後裔必須具備三十二相中任何一個就可成為飛行皇帝統治四海八荒,並得到七件至寶:金輪珠、白象馬、紺色馬匹、美女僕從珠石神器理家劍及智勇雙全千將無用戰鬥棒等物品;此後裔必定會誕生千個英俊勇武之子每個兒子可以代表1000士兵作戰而無需使用武器;因此整個時期都非常安定平靜。但如果放棄權力,則成為自然界中最高級別的“無為”修行者——佛陀——通過“無為”實踐引導眾生走向正途。“

阿颰說: “願與同志共同前往。” 師傅回答: “好極了。” 於是, 佛與500名弟子一起到達, 下車致禮給佛. 佛示意大家坐下, 所有500人坐下, 只有阿颰左右彷徨微觀著佛陀. 佛知道他們想法, 就站起來走動; 阿颰停留時, 也停留; 阿颰坐下時, 也坐下.

阿颰問佛說:「什麼是修行的方法?除了剃鬚、穿袈裟和拿缽,還需要做些什麼嗎?」

佛回答說:「我追求道已經很久了,歷史悠久,無法計算。我一直尊敬諸佛,走菩薩之路,在師友們身上花費許多時間。剃掉頭髮是終身戒律,捨棄貪欲並不再注重外表。這樣可以使人不要太自私地想到自己而忘記關心他人。袈裟和法衣代表古老聖賢的象徵,解決內在的困難而沒有世俗思想。缽子是必需品,適合修行者使用;節制飲食以保持身心清明寡欲才能接受它。所有這些都代表著純淨無為的形象。現在我成為了天下眾生的導師,在你問我的時候隨意提出來吧!」

阿颰說:「我們所跟隨的大師是費迦沙——智慧卓越、名氣高遠、屬於婆羅門種姓中最勝利者之一;即使在王位上也有不公正之處, 但作為種姓中唯一反對殘殺動物者, 我們族人非常好奇.」

佛回答說:「因為曾用暴力手段去追求真理, 才會找到如今成就圓滿境界; 你所信奉的婆羅門種姓只口頭強調仁愛, 實際上內心深處也存在殘忍與暴力. 現在作為一個佛陀, 身口意三方面都十分純淨無染,並沒有殺戮任何生命體驗過這種感覺. 因此我們應該向全世界傳達愛與善良之道."

阿颰問說:“現在您放棄家庭並絕後代是否比我們大師世世相傳更好呢?

佛陀說:“世間眾生各有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但我們前世都曾是彼此的親人。我也曾經是所有人類中的一員。因為緣分的聚合與離散,種姓也會發生變化。有時候冤家成了親戚,有時候親戚又變成了冤家。一切皆如幻影般虛無飄渺。父母、妻子、兒女並非真正屬於我的親人,我也不是他們所擁有的。然而,許多人卻將這些關係視作自己或者非自己所擁有,並因此犯下罪惡而遭受苦難。

在很久以前,我曾經是一個名叫鼓摩床的剎利王,在位期間育有四個兒子:鬱鉗、虔尼、度和淳。當時王還沒有去世,但四個兒子已經開始為奪取王位而相互鬥爭了起來。聽到這件事後,王感到憂愁和煩惱,並意識到如果繼續任由四個兒子紛爭下去就必須殺害大量百姓才能穩固國家統治權力。

於是他選擇放棄國家政權並離開東方尋找內心平靜。“生命短暫易逝”,他想,“沒有憂愁才能長久。”“現在我已經做過國王了,並且已經擁有了孩子們;既然孩子們之間存在著如此激烈競爭和仇恨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再要得到更多孩子對社會究竟意味著什麼?既然如此那麼何必再造成更多傷害呢?”

於是他拋棄了自己原本應該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方式轉向出家修行道路,並最終獲得佛果解脫天下萬物。

阿颰問道:“佛陀啊!您說得好深奧啊!現在天下上共分為四類人:君主、僧侶、農民和手工藝人;只有我們僧侶階級才算真正高貴。”

佛陀回答道:“即使你認為僧侶階級比其他三種群體更加高貴珍貴, 但如果一個女性奴隸懷上男孩, 你是否會接納這個男孩?”

阿颰回答:"當然會接納

你的祖母現在選擇了一個婢女當後代,這會讓你真正地貴嗎?」

阿颰沉默不語,五百弟子都站起來說:「瞿曇沙門,你怎麼可以毀謗我們的種族!阿颰很聰明,也能反駁。」

佛陀說:「大家都安靜了。如果有才智就自己辯解吧。」佛陀問他的祖先,但三次無人回答。

金剛力士舉起大杵說:「佛陀重覆問你為什麼不回答?」

阿颰害怕地回答道:「實情如同佛所言。」五百人表示:「佛是聖智者,而阿颰的母親只是信奉釋教的婢女。從今以後我們將不再尊敬他。」

佛陀說:「事實並非如此。有時父母可能出身卑微而兒子卻高貴聰明;像阿颰這樣才華洋溢之人不能被輕易詆毀。如果一位梵志男子和剎利女子結婚生下孩子長大後要學繼承哪方面呢?是學父系還是學母系呢?」

眾人回答道:"當然要學父系啊!"

佛陀接著說:"那麼這樣做又何妨礙到了母親呢?如果兒子長大成為明經行家超越了父親,在知識上更加高超時,你們會尊敬他吧!但如果一位梵志女性和剎利男性結婚生下孩子長大後知道外面家庭更加出色而拒絕向自己的父系學習、去打獵捕殺動物等行為時, 你們會尊敬她嗎?"

眾人說: "當然不會."

佛陀繼續問:“既然這樣,請問對於一個像阿颰這樣有天賦、優秀過人並且還具備賢良品格之後代應該怎麼辦呢?”

眾人說:“應該給予高位。”

“假設一個夫妻俱為梵種, 生下來沒有中直之輩, 無法勝任任何工作或任務時, 你們會怎麼處理呢?”

眾人說:“應該給予底層位置。”

最後佛陀提問: “難道貴族永遠都是貴族嗎? 如果一個慈善家的後代因為謀殺盜竊等罪名被抓捕審判時, 官員是否需要將其關進監牢單純因為他出身顯赫?” 

眾人回答說: “必須按法律辦事。” 

佛陀接著提問,“那麼您是否認為慈善家後裔可以用‘我的衣缽’來豁免懲罰?” 

眾人均否定,並表示“現實中存在罪惡行徑就必須受到制裁。

佛陀說:“我現在成為了佛,教導眾生要仁孝待人,告訴他們去除貪欲、憤怒和糊塗。對於那些做惡的人,我會教育他們不殺生、不盜竊、不淫亂、不妄語、不飲酒以及不參與邪惡的祭祀活動。如果一個人長期做壞事,身體就必須承受罪行的懲罰。將天神作為犧牲品來供奉是一種極其嚴重的過錯,並不能彌補任何錯誤。況且,上天之意本清慈善良善,豈能食用人類?只有具備美德並得到上天庇護的人才能獲得福報而非通過殺戮獲得。因此,在聽聞佛經中所規定的戒律後,全世界所有明智高尚之士都自覺遵守這些規定,並希望擺脫罪惡行徑。如果一個人能夠持守這些戒律直至死亡,則可以精神昇華進入天堂;如果心靈純淨,則可修行四條沙門道:溝港(即解脫)、頻來(即增上)、不還(即無餘)和應真(即圓滿)。再者,在治理國家時君王雖然需要平衡政策但也需要向民收取稅款以維持國家運轉, 但是貪念必須消除方可達到無為之境界。

我尋求道路已經歷多劫數次了,在每一次投胎中都有追求放棄愛欲修行沙門道路的願望,並在全球範圍內被認為是聰明正直之士聽從佛經所規定的戒律並實踐其中內容, 誰若違反則日後必感悔恨. 如果你能控制自己情感和欲望,則可以斷開生死輪回及其引起哭泣痛苦等問題,並擺脫相互依存關係而達到解脫痛苦狀態 。整個世界都是變幻無常的——如同水泡般一成一敗落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永存。”

阿颰問佛陀:“您師父教導我們什麼樣子的戒律呢?”

佛建議說:“我的老師告訴我們不能殺人或屠宰牲畜;不能盜取金銀珠寶;不能與別人婚外通姦或勾引學生婦女;還有就是不能飲酒。當年48歲時才允許結婚。” 我們老師傳授給我們這8項法則進行約束, 不知是否符合您所傳授給大家遵從執行 的“五十二部毘奈耶”?

佛陀回答說: “好好傾聽!如果族姓子前來詢問如何遵守我的法則並表現出對於僧侶信仰虔誠地態度, 那麼我會根據他們目前接受程度逐步傳授相關法則. 對於想要同時居家修行者稱作清信士 , 需要遵守五戒:第一是不殺生,不傷害任何動物和昆蟲等生命;以自己作為對待別人的準則,在心中思考仁愛之道並保持口舌清白。第二是不偷盜、貪圖他人財物、欺詐計量衡器具如秤或尺子等;不能侵害他人利益,在心中存有正義感並言行合一。第三是不好色、不觀賞華麗外表、美色和音樂等;保持禮節規定修身養性,在言語上遵從法則而非私意妄動。第四是不造謠毀譽、引入錯誤罪名;先思考再開口發言,必須真實可靠,在內心深處沉穩平靜而口無惡言毀譽之事。最後一點就是絕飲酒了!放縱地喝酒會使你失去理智和品格,所以要抑制自己渴求享受美味佳釀的念頭,並勿以此勸化他人。以上就是我的清信士所需遵守的五大戒律!

佛陀說:“我不主動召喚人們,但如果他們自願前來請求,我會恭敬地接受他們的戒律,並傳授教義。修行者應該去除邪惡、追求善良。對於想成為沙門的有才智之士,我總是先問他:你何以覺悟?作為人子女,我們應該尊敬父母並好好照顧他們。如果想走上修行之路,則必須得到父母的允許。只有在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後,我們才能向其宣講沙門戒律——共計250條——並終身遵守這些規定以保持清淨和純潔,並且不能因此而忘記供養和孝順父母。

如果別人請我們加入佛門卻心存懷疑或不真誠,在法律面前就無法獲得認可和接受戒律。沙門戒律建立在慈悲仁愛之基礎上,禁止殘殺任何生靈,並要關注所有眾生;甚至超越了對嬰兒般溫柔體貼的程度。同時也不能參與爭端、尋求私利;常思考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源于出家師長及朋友親情所賜,在精進修道中努力實現解脫目標並期待能夠拯救自己及其親屬。

沙門不可以貪圖欺騙或非法獲取別人財物;當看到珠寶等財物時應像看待泥土一樣平靜淡然;若被給予禮物則不留下來而轉送給其他需要幫助者,並經常告誡大家勿要過分追逐金錢與物資。

沙門不能結婚生育或與異性交流密切(包括防範遠方女性),更不能放縱色欲;即使遇見美貌異性也要保持內心平靜冷靜,將老年男子視如母親、年輕女子視如姐妹,在感情產生變化時需警惕色欲引發種種罪惡行徑導致輪回涅盤難以實現。

沙門不可以胡言亂語、編造謊言抹黑別人名譽;聽聞事情必須如實傳達而非隨意篡改內容;調解兩個相鬥者時需公正客觀地評價各自優點缺點並提出合理建議以促進和睦相處關係; 用正確方法表達思想, 不揭露個人秘密.

沙門禁止吟詠歌曲、弄舞調戱及論倡優等消極淺顯活動, 要勤奮精進, 思索歷代聖哲智慧. 每天早晚默讀經文, 必須確保沒有錯誤; 熟知道義重點, 去除汙穢. 在向群眾傳播佛法時務必符合正義原則.

沙門不得享受舒適的床鋪,穿著樸素的衣服,食物也不能過於美味。不使用金銀等昂貴器具,只用瓦和鐵製成的缽。沙門不能飲酒、嗜肉或追求口感;禁止喝藥酒或去酒家。沙門不能用各種華香塗身或焚香熏衣,應專注于持戒修行。沙門不得購買奴僕、租借傭人或接受他人贈送;六畜車輛以及任意駕駛都是被禁止的。沙門必須每天化緣乞討食物,在七戶之內尋求施捨;如果沒有獲得施捨,則只能喝水度日。在聚落中進食時要像小鳥一樣吃完就走,並不關心剩餘部分;即使無法獲得足夠食物,也不會抱怨心態消極。

當一個人成為了沙門後,就放棄了對安逸生活和豪華住所的嚮往與渴望,在山林樹下隱居便已滿足其需求。 沒有從事商業交易謀取利益,並思考這個和那個是否珍貴或卑微? 不耕種田地、園圃並培育農作物來獲取快樂與滿足自己欲望是被禁止的。

在修行道路上, 沒有必要談論愉悅之地、芬芳氣息等話題; 心靈應該專注於佛法而非其他雜念. 不能議論國家城市、集鎮好壞高下; 也不能評價同道們擁有哪些基業, 地產, 糧食能力以及衣著品位. 在休息時間裡, 不可以閒聊說笑; 更加禁止預知政治動態、軍事情報以及攻打敵方城池是否可行.

除此之外還包括:避免評論床機柔軟程度、枕頭大小形狀優劣; 阻止觀看老年人與普通民眾爭鬥甚至動手打鬥場面; 禁絕模仿手指相撞擊技巧; 不玩擲策子遊戲並阻撓別人參加這類遊戲活動;避免計算某處到某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到達目標點;停止學習男女性別區分以及社會階級劃分等相關內容,並且更加重視六畜禮儀規範問題. 最後還包括: 禁言水旱災害變異季節收成如何等話題.

沙門不能觀察日曆,推算日月、滿虧蝕變、星辰墜落和山崩地裂等現象,也無法預知風雨季節。在過中午時刻時,沙門不進食且生活簡樸,但內心不抱怨;鉢常放置於左脇下方,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感到飢餓或寒冷,身體就像有翅膀的鳥一般自由自在。口禁止妄食並保持六根清靜,即使面對苦難也不會動搖志向或埋怨命運。他們希望能夠堅守戒律和修行佛法,在禪坐中思考問題,在精進中唸誦經文,在清明的意識中度過每一天。他們是佛陀的弟子。

佛陀告訴阿颰說:「有二百五十條戒律,我現在只簡略地講述。沙門們要保持警覺,不放逸,居於安靜的地方,遠離淫欲、怒氣和愚昧無知的行為,以追求智慧。他們常常用慈心對待世間眾生,捨棄貪睡和貪欲之心,在一心信仰法教的基礎上消除疑惑來修行。如此才能成就羅漢果位。

羅漢是已得到真實解脫的人。可以比喻成一個長期背負債務而窮困潦倒的人終於治好了自己的生計問題而歡喜;或者像一名罪犯被釋放出監牢般地感到開心;又或者像奴隸被賦予自由身份、長期臥床不起卻得以康復等等情況都可以作比喻。

我們沙門也同樣會因此而感到快樂。因為我們明白生命中充斥著苦難和無常性質,在五陰(即色、受、想、行、識)所形成的束縛下看不清楚道路。

然而當沙門醒覺時,便會意識到萬物皆無常變化之理;身體並非真正存在之物;愚昧思想已被消除;內心平靜安詳且毫無執著之處可言——透過去除色陰所帶來第一種歡喜;再次反省自己後發現肉體器官裏面其實都是汙穢不堪之物, 但是已摒棄了貪欲——透過去除受陰所帶來第二種歡喜; 再次精神純凈後發現恩愛關係會帶來苦楚,並勸誘我們走向錯誤道路, 能夠抵制這種誘惑——透過去除想陰所帶來第三種歡喜; 繼續冥思若定後發現內外俱無動於衷, 不再為任何事情產生高興或者憤怒 —— 通過去掉行陰所帶來第四種幸福感; 最終通達佛性並斷絕所有緣起相應關係時,則實現了對識陰最終解脫,並體驗到最大程度上的幸福與快樂

佛告阿颰:“我是沙門,捨棄了所有的欲望,遵守經戒以斷絕生死輪回。因此,在今世中,我不再有哭泣和相戀之情。我不貪取別人的東西,也沒有人貪取我的東西。而我懷著慈悲心想要幫助眾生解脫苦難。修行道路很辛苦,但如果不修行道路,則會更加痛苦漫長。就像一個人洗浴身體只能使外表乾淨,內心的污垢卻無法清除;只有真正跟隨佛教者才能消除一切罪惡。普通人的志向變化多端,而修行者則像堅如磐石一樣穩定、日曬雨淋都不能動搖他們的冷靜與專注,並最終成為至高無上之道。

比喻如同荷花從污泥中開放出來一樣,在根部和葉子處總是保持冷靜,並且永遠不會被塵埃或水漬所染汙。

作為沙門自己認為:父母養育子女是極大的恩情;佛陀開創天下讓眾生得到解脫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已經看透了五趣輪回(指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和天界),知道每個人壽命有限並且意志已經明確正確方向了。

他做任何事都按自己意願去做——想飛上天就飛上天, 想進入海裡就進入海裡——這好比用香味給死者盥洗身體並不能使其復活, 教導邪惡之徒變得善良也未必成功, 因為那些心靈黑暗之人言語雖然聽起來順耳卻沒有真正掌握到佛教真諦. 于此同時, 修行者對於自己持守戒律時常需要與內心進行鬥爭, 讓百種邪念湧現但始終拒絕接納.

父母把孩子引導走向正途應該在孩童時期便開始實施; 如果孩子長大後仍然違反規定而致死,則不能責怪父母. 還可以將床板比作木頭而缺少支撐物品(即缺乏明師)則無法安穩坐下.

在前世中, 我曾多次拜見聖賢並受過非凡啟示 , 然而這些啟示並非由老師傳授. 能夠證得羅漢果位 (即成為阿羅漢) 的僧侶可以描述出具體位置: 在某個溝港處或頻來及等地方達到應真境界(即徹底解脫), 不再投胎轉世. 

我們應當知道廣度大小各異 , 將其視作觀賞美畫分辨五色彩佈局 。 觀察整個社會發現每個人都存在三種毒素:傲慢自大、放縱享樂和貪圖口福.

以下是修訂後的文本:

我已經覺悟,不再貪求天上的生命,也不享受人間的樂趣。但是我關心眾生,希望讓他們得到解脫。對於凡夫俗子來說,如果想要瞭解這些事情,就必須仔細學習。就像拿一根彩色絲線穿過琉璃珠一樣,在道路上看到所有五種顏色。

我的法眼可以看到人魂神從哪裡來、死後去向何方:有些人死後墮入地獄、有些成了畜生、有些成了鬼神、有些轉世成人類或者升天。因此我自己已證得真理,斷除了這五種可能性中的任何一種。現在我的身體只是土壤而已,即使它被摧毀也沒關係。

通過清水般明亮的智慧之光辨別真偽如同分辨沙礫和寶石一樣容易。你需要知道,在整個世界裡面,“百”個人才能形成“一”的整體;反之,“一”個人可以轉化出“百”的力量。“百年之後”,由於代代相傳所產生的影響力,“百”個家族可能會興盛起來;然而,“百位先賢”的功勳最終都會消失殆盡——唯有那位僧侶成功地走上正確之路,並具備分辨善惡之能力。

每個人體內都包含四種元素:強大如大地、柔和如流水、溫暖如火焰以及氣息如風吹草動等等。我們通過這四種元素來維持身體運作,並在死後回歸原始狀態——這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過程,在其中我們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著變化。

從天地間萬物來看, 生命就像一個幻覺, 命運註定會結束, 無休止地徘徊於生與死之間. 就好比海浪隨風起伏, 生命亦然.

沙門得道後,便知曉天地的成敗和終局。在一劫中,身體會有所改變。他也知道無數個劫的事情,並且認為沒有任何神仙能夠比得上佛陀。他自己的意志非常多樣化,但現在只專注於一個目標。他經常為人類感到悲哀,因為人們心中充滿了貪婪、欲望、迷戀、憤怒和糊塗醉亂之物,或者被愛情蒙蔽而不知所措。

達到瞭解道境界後,就像是擁有了一面鏡子,在空中飛行毫無阻礙,並且可以穿過石頭壁障等物體。他可以登上須彌山並觸摸日月;甚至可以讓水火從身體裡分離出來;還能從地下消失然後再次出現在另一個方向;能夠在空中自由坐臥;並且可以使魔王、梵天以及其他諸天都傾斜於其權力之下。

這就好比是陶匠製作的陶器盛水不漏一般可靠穩定。凡人如同泥土坯子,而修行者則像是已經完成烘乾處理的陶器那樣既可乾燥又可濕潤,並且具備隱藏內部缺陷的特性。

就像鍛造師製作各種工具時需要靈活應變一樣,在修行者看來也需要隨機應變才能適應環境變化。

沙門與家庭相似:當火焰高漲時容器會溢出內容物。我也想要成為這樣一個沙門——渴望實現我的理想和信念。

正如牛皮紙捲曲時發出聲音, 展開時也發出聲音; 塗抹脂肪後它既柔軟又富有彈性. 修行者亦如此, 充滿柔軟, 而沒有硬度.

如果你站在高樓上聽著歌舞聲和鐘鼓聲, 聽著動物們發出各種聲音; 道耳亦然, 可以聽到天堂裡美妙的音樂, 還可以聽到餓鬼和地獄裡傳來渴求救援之呼喊.

通過洞察別人心靈深處我們可以看到欲望狀態或非欲望狀態; 癡愚強弱易轉移或困難轉移; 喜愛真理或厭惡真理. 就像享受浸泡式按摩那樣暢快淋漓. 通過眼界廣闊我們將更加明白佛法精義並將其傳播給大眾.

對於那些意志良好者而言,則可能重生為普通人類; 對於小圓滿修持者,則可能直接進入極樂淨土. 如果遵循戒律清淨自己,則可能走向四聖諦之路. 所有成功證悟低層次領域(即“第一果”) 的修行者都知道未來數代甚至無限時間段內所有事情(包括前生今生) 的輪回規律

我知道天地的起始和毀滅,以及無數劫中我的身份。在那些時候,我的父母可能有不同的姓氏、壽命和出生方式。我知道在人間或天堂之間轉換,也可能成為畜生、餓鬼或神靈,並且再次回到人類世界。我能夠自己思考並分辨這一切。就像一個旅行者想念家鄉一樣,我瞭解五趣輪回並認識自己已經獲得解脫之道。通過修煉,我可以掌握長壽、不食等技能,並隨意選擇自己的壽數與進食方式。就像站在高樓上聽著四面八方的聲音一樣,我可以感受到所有事物的存在。

當一個人因錯誤而被定罪處死時會感到羞恥和慌張,在達到羅漢境界後也是如此。羅漢分為兩種:一種是追求涅槃(即個體解脫),另一種則致力於拯救眾生使其離苦得樂。

沙門亦然——他們潔淨內心後便可看透萬物本質,並理解每個人所持有的信仰與觀點。

你們師傅曾經告誡過你們嗎?難道你沒有遵從嗎?

阿颰回答道:“這確實很難理解。”

佛陀說:“我在世間看到過一些道士,他們不懂佛法,隱居在荒野中,吃著水果和樹葉。他們認為‘不需要師傅,自然就能得到真諦’。這樣的人是否已經修成正果呢?”

阿颰回答:“沒有。”

佛陀說:“修行之路必須有導師指引才能心得其道。否則只是愚昧地相信某種教義而已。還有一些道士採摘百草枝葉、花朵和果實來製作方劑服用以求長生不老。你的師父或者其他弟子也相信這種方法嗎?”

阿颰回答:“不相信。”

“這也是一種愚昧的迷信方式。” 佛陀接著問,“還有一些道士拋棄了父母,在鹿皮衣下躺臥於草木上面,並且拒絕進食,向天禱告尋求真諦,但最終只會自己困苦而無所收穫。你會效仿他們嗎?”

阿颰回答:“不會。”

“這同樣是一種愚昧的迷信方式。” 佛陀繼續問,“還有一些深居閑處、門前題字寫明‘大道’、祭拜水火日月五星並獻祭給天神以獲取好運氣的人群體存在嗎?”

阿颰回答:“我沒有加入其中。”

“那麼這也是另外一種愚昧的迷信方式。

佛告阿颰:“自從天地開創以來,有二十三位大梵志道士,名為耆屠、留耗、盡陀、迦夷、阿柔、迦晨、𮘿夷、頞超、炎毛、巴蜜、監化、阿倫、裘曇、耆顙 𮘿淚 迦葉 暴伏 阿般 㨙𨂠 優察 波利 僥頸 陂佉。他們共同建造了世界上的城鎮和堡壘。現在費迦沙怎麼樣?”

回答說:“不及。”

佛說:“你的老師能成為皇帝的導師,讓皇帝得到救贖嗎?”

回答說:“不能。”

“你們能成為王子大臣或高級官員的導師,並使他們得到救贖嗎?”

回答說:“不能。”

“你們的老師能教育士農工商中年輕男女並使你們都得到救贖嗎?”

回答說:“不能。”

“你們老師的祖先是否也曾經得到過救贖呢?”

回答說:“沒有聽聞過老師這方面的指導。”

“那麼,你們正在追求什麼樣的道路呢?”

回答說:“我們聽從老師所言持八戒者可以上升至梵天之上而死亡。”

“難道看見像你這樣持著八戒而上升至梵天之上而死亡嗎?”

回答是: “只是聽聞過老師這方面的指導。

佛告阿颰:“我是沙門,得應真者。我知道生死輪回的過程,能夠分辨每個人在某個時刻做了什麼事情。我也知道天上和人間發生的事情;無論到哪裡都可以飛行,在有生命或沒有生命的物體之間自由穿梭,可以控制天地運動,移動須彌山並且出入無障礙,並且變化多端。當父母去世時,我知道他們會走向何處,並追求開導以幫助他們解脫。如果我的子孫成為僧侶,則我的父母將一同超度。此外,作為一個沙門持有正念並遵守250條戒律來修行無為之道。”

佛告阿颰:“我放棄了國家和王位而選擇成為一個沙門來關注於斷除生死輪回之苦,並最終實現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就、善法、解脫眾生的境界。作為一個無上士及天人師傅號稱佛陀,在全球範圍內教化眾生並引導其離惡從善。好事要經常堅持做下去而不可久犯惡行;雖然苦難可能長期存在但不能保證幸福感始終存在;享受快樂只是暫時的滿足感而後面可能會受到更大的痛苦折磨甚至懊悔萬分。”

於是阿颰看著佛陀身體仔細觀察心想:“據說佛相有三十二種特徵, 但我卻沒看見其中任何一種特徵呢?”

佛陀意識到了他所思考的問題, 立即舌頭伸出口中先舐左耳再舐右耳, 接著舌尖覆蓋整張臉龐最後緩緩收回. 阿颰驚訝地說: “像您這樣神奇非凡的人物確實罕見啊!連您用舌頭示意都那麼與眾不同, 我怎能不認識你呢?"

佛陀說:“你們已經待得夠久了,請返回謝過你們老師吧。”五百名弟子前來接近佛足然後離開。

費迦沙駕車出城遇見前來拜訪自己的學員便停下車等候. 學員到達後下車向費迦沙鞠躬致敬. 費迦沙問: “聞名天下 的瞿曇(釋迦牟尼) 沒有顯露任何異象嗎? 你留在那裡幹什麼? 講述些什麼?”

阿颰答道:"今早我們交談時沒有失言; 後已進食完畢, 待會兒再詳細說明."

費迦沙問:"難道釋迦牟尼不能留下你吃飯嗎?"

答曰:"釋迦牟尼坐樹下沒有所有權利; 當該進餐時間時他派我們回去用餐, 就這樣我們全部歸隊.

有一次,阿颰到師那裡,說了佛的話。師問他:「你講的是佛的話嗎?可不可以保證沒有增減呢?你想讓我聽這些話幹什麼?」 

阿颰回答說:「我只是把佛所說的話轉述出來而已。雖然比我更懂得禪宗思想,但恐怕我的能力無法實踐其中內容。」

於是師生氣地跺著地面大喊道:「我當了好多年老師,難道就不能超越你嗎?」 

阿颰回答說:「如果您覺得自己比我更厲害,那就去試試看吧!」 

於是師決定前往與佛對談。晚上他準備好五百人份供品後等待佛降臨。天亮時,他走到門口迎接佛並向其介紹自己和其他人士之名字後作揖相見。

隨即開始享用食物,在完成洗浴後再分配飯菜給眾人享用。

費迦沙問佛:“昨天阿颰回來時提到了您所說過的一些話, 能否再重申一下?”  

佛告訴費迦沙:“所有關於我的教義都未經修改。” 然後又重新解釋昨天所言。

聽完這番話之後, 費迦沙感到非常高興, 且立刻向阿颰表示歉意: “昨天因為無端生氣罵了你。”

此時, 釋迦牟尼告訴費迦沙: “即使在生氣時也能表現出賢明弟子應有的素質. 就像良馬知曉主人心意.”

最後, 釋迦牟尼祝願阿颰長命百歲身體健康.

接下來, 師稱讚釋迦牟尼:

“火焚黑暗中,

江海萬物王。

如國必有明君建,

掌握真理者第一位。

月亮在星空中最耀眼,

太陽照耀全球,

三界唯有如來最神聖。”

釋迦牟尼知道他們心靈純正、毫無邪念,因此引用以下偈言:

“要成為仁義之士,

佈施行善以積福報,

修持戒律以培育智慧。

千山萬水皆危險,

若不小心則易受若多困境;

勤奮努力才能消除欲望

及恐懼之種種影響。

老化、生病、死亡及哭泣

都屬於凡間若多之若少;

因此聖者求取無為之道。

費迦沙意解來到佛前,跪下向佛的腳禮拜,淚流滿面地說:「我想起我的祖先們都不曾知道佛法,願求佛慈悲。我有兄弟、妻子和家人,現在想要帶他們來接受佛法。」 佛回答說:「可以。」於是他們全體前來向佛的腳行禮並宣誓三歸戒,在阿颰等人的指導下持守五戒。

後來費迦沙去世了,門徒問佛:「老師已經過世了,他會走哪一條路呢?」 佛回答說:「他已經得到第三果位而不再投生輪迴之中,在十九天阿那含界中生活,在那裡修行直至涅槃。」

阿颰等五百人想成為出家人(沙門),但是佛告訴他們:「你們必須先好好地保持五戒、堅定自己的決心才能離開家庭成為出家人。」

當聽完了如此美好的教義後,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高興和喜悅,並向著彼此致意後離開了這裡。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