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白話 長阿含經-梵網六十二見經



長阿含經 / 梵網六十二見經

有一次,佛陀在俱留國遊玩,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們同行。這時,異教徒須卑和他的弟子梵達摩納也跟隨著佛陀和比丘們。須卑謗毀佛陀、法教和比丘僧團體;而梵達摩納則讚嘆佛陀、法教和比丘僧團體無盡無限。

師兄弟因此爭辯不休,各自堅持己見,但總是跟隨著佛陀和比丘們受邀接待。後來,佛陀離開了俱留國前往舍衛國,在祇樹給孤獨園停留下來。這時所有的比丘聚集在迦梨羅講堂上討論:「該怎麼辦呢?須卑及其弟子常常跟隨我們參加活動。須卑誹謗了佛陀、法教以及整個比丘僧団;而梵達摩納則讚嘆了他們無盡無限的功德」。

當時, 佛聽到這些話後就起身前去會見這些正在議論事情的比丘們,並問道:“你們在迦利羅講堂開會時所談論什麼?” 

眾人回答說:“我們剛才開會共同商量過一個問題:‘異端人須卑及其弟子常常跟隨您參加活動。須卑誹謗您、貶損法義與整個出家團體;而彌勒菩薩則讚美您與三寶無窮無盡’。”

於是, 釋迦牟尼告訴眾人:“好啊!我的沙門們!每次開會應該做兩件事情:第一是傳授正法; 第二是思考修行。” 

釋迦牟尼對沙門說:“如果有人中傷我或者中傷三寶,請大家不要生氣惡感憂愁; 如果有人中傷我或者中傷三寶,請大家生氣惡感憂愁,則說明你已經開始退步了。” 

“沙門們! 如果有人稱頌我或者稱頌三寶,請大家不要高興欣喜憂愁; 如果有人稱頌我或者稱頌三寶,請大家不要失望哭泣; 失望哭泣,則說明你已經開始退步了。” 

“如果再次有任何一個人中傷我或者中傷三寶,請你想著這樣一句話:‘那個人所說的並非真實之言語, 本來如此沒有發生過.’” “如果再次有任何一個沮喜地讚美我或者讚美三寶,請記得這樣一句話:‘確實如此發生過.’” 因為只能聽到少數知識淵博之士所述之戒條, 打從心底裡認可並理解其中奧積含義之少年學童等還太少見.

比丘問佛:「什麼樣的人被稱為『嗟歎佛』,只知道一些教誡而不多聞呢?」


佛回答說:「這樣的人會說:『佛不殺生,沒有怨恨,也不攜帶刀杖。他教導眾生行善、慈悲於所有蠕動之物;他從未取過任何財物,只想佈施和思考如何幫助那些被掠奪者。他自身清白無暇,從未觸犯法律。修持純凈的戒律和行為是他所喜愛的;相反地,他厭惡邪淫和貪欲之事並且絕口不提虛假言辭。 他所言至真至誠、毫無虛假成分,在世間得到了廣泛信賴與支持而沒有異議或妄念。此外,他也永遠不會挑撥離間、造謠中傷或引起爭端;如果出現爭執衝突時便協助雙方化解問題以確保彼此安全平靜;同時也永遠不會詆毀污辱或使用粗俗下流的用語。 他所述皆能讓眾人感到歡喜愉快但又絕非空話浮誇;在正確時間表現出最真實可靠的品格特質及行為方式使其言論更加柔和易接受; 不追求華美高雅床鋪, 香花等物件, 沒有音樂舞蹈, 不飲酒亦無需金錢黃金等昂貴珍寶. 經常吃素食以免失去心境上的平衡; 從未收男女僕人作伴侶. 從未剝奪任何穀類產品, 也沒有享用肉禽豬羊等動物性食品. 從未建立居所, 更沒有透過市場交易贏利. 徹底拋棄度量衡欺壓弱小者及使用暴力手段驚嚇恐嚇民眾.

「例如,異道人貪食,以此為行為標準,常居於穀物、酒類和家畜之中,穿著動物皮毛衣服並依賴醫藥;而沙門瞿曇則不會如此。

「例如,異道人接受信徒供養食物,因此常做出愚昧的行為,在走路時慢吞吞地進退,在誹謗和嫉妒方面表現得十分明顯。他們只想要自己被尊重;佛教徒則遠離這種癡業。

「例如,異道人接受信徒供養食物後就開始收集、聚攏村落、房舍、穀物、樹木、果實和菜園等一切可以自取的東西;佛教徒卻遠離這些事情。

「有些異道人接受信徒供養食品後就在高大華美的床上伸展身子,在金銀裝飾或精美圖案上放置絨墊作坐墊。他們還用象馬等動物的毛來製作座位。佛教徒都不會做這種事情。

「譬如某些異道人接受信徒提供的食品後井然有序地相互詢問:『王者怎麼樣?盜賊怎麼樣?兵器怎麼樣?戰鬥怎麼樣?大臣們怎麼樣?郡縣城鎮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女性該如何處理?淫亂者應該如何處置?」他們談論著世間萬象,並探討開闢新天地之類問題;而佛教徒則遠離這種話題。

「有些異端派別中還存在一些虛幻現實應對策略,並將外表與內心進行區分。他們會展示法力神通來獲取財富利益,並經常貪圖缽中之物;但是佛教徒則遠離這種愚見。

「還有一部分異端派別中存在著口角紛爭現象:『我知曉法規制度,你並不清楚它們。你持邪見無法理解真正意義下的法規制度』——言語前後顛倒。「我才是正確看待問題方式所代表的正義觀點」、「你錯了而我勝利了」、「你惡劣/錯誤/失敗」——最終沒有任何一個聽從對方建議。「難道你不能學習我的方法並保證其有效性嗎?」而這種態度被視為動物化果報(即墮入動物界)。

有一些異道人,受到信徒的供養,經常進行一些奇怪的儀式。他們會使用摴蒱博掩等工具來表現自己神秘而高深的能力,並聲稱自己擁有某種特殊技能或知識。然而佛教徒都不相信這些事情。

有一些異道人,在接受信徒供養之前會沐浴、塗香、打扮得非常華麗和莊嚴。他們手持高繖蓋,穿上結髮和珠寶裝飾。但是佛教徒也不相信這樣做可以帶來任何好處。


有一些異道人經常展示暴力行為,例如用拳頭互相打架或者攻擊動物等。佛教徒認為這種惡劣行為是錯誤的觀念。

有一些異道人以捕捉動物作生計,並專門學習如何使用武器和弓箭等工具;或者在男女大小之間施行治療;甚至在象馬牛羊身上開刀治癒它們的傷口。但是佛教徒仍然不支持這樣做。

有一類異道人通過各種方式賺取生活費用:包括與靈界交流、製作衣服被子、自我治癒、幫助女性解決問題以及施展法術迷惑他人等方法。其中最詭詐的可能就是利用草藥製成美食欺騙女性,並讓其陷入昏迷狀態後進行性侵害並搶奪財物了吧!這種做法被佛教所反對並譴責。

「有些異道人受到信徒供養,以經營畜生業自給自足。他們會使用藥物讓人嘔吐,或者呼喚東西移動,施展詛咒引起爭端和打鬥,甚至毆打他人、使其跌倒。還有一些異道人會對女性進行胎兒詛咒或用蘆葦詛傷臂部等不可思議之事。佛教與此無關。

有一些異道人也接受信徒供養,以經營畜生業自給自足。他們會持火柴點燃栗子殼和毒葡萄籽製成的香氣來抽煙;並使用詛咒來指揮老鼠攻擊和殺害其他人;還能預知別人的死亡時間等神秘事件。佛教與此無關。

有一些異道人也接受信徒供養,以經營畜生業自給自足。他們可以預言大雨或小雨、豐收或歉收、高價或低價、流行疾病或平安等吉凶事情;同時也能夠預測國家是否會被入侵、王位是否易主、地震是否發生等天災事件,並且說出日月星辰運行方向及日食月食現象發生時間等奧秘之事。佛教與此無關。

有一些異道人接受信徒供養,在提供解夢服務的同時施展巫術令對方失去語言能力;在書寫合約時剝削客戶利益;在計算賬目時偏心取財色相好惡分明地區分待遇大小等不公正之事都屢見不鮮了。佛教與此無關

佛陀說:“沙門不應在晚上吃飯,應該按時進食,而不是隨意進食。要有節制地穿衣服、拿缽子和吃飯。無論走到哪裡,都要帶著自己的衣服和缽子,就像一隻飛鳥帶著它的翅膀一樣。比丘們也應該這樣做。他們只需要足夠的衣物和食物來維持生活,並將其隨身攜帶。他們必須遵循賢者的教誨,在行動中保持冷靜、謹慎並思考道路。當看到色彩時,不會產生欲望或爭鬥之心;當面對寂靜與孤獨時,也不會感到困惑或恐懼;即使面對邪惡或錯誤之法,則仍能堅定信念並保護眼根。

這就是比丘奉行賢者教誨所需具備的品格特質:內心平靜安詳、專注于修行而非爭鬥紛擾;在用餐方面量力而為,並始終如一地保持適度;通過調整呼吸以達到身體舒適無疼痛,並有足夠能力進行禪修。

如果未來還有其他比丘加入我們,請讓他們遵循這些良好習慣:掌握正確戒律、量力而為地用餐,並始終關注道路修行;白天黑夜都要注意觀念清明、精神集中,在禪修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幹擾。

若進入郡國縣邑的分衛,明天起床穿衣拿碗,進入郡國縣邑的分衛時,要保護身體和五官,並常思念正念。完成巡邏後吃飯洗手洗腳放下碗,在一個獨自坐著的地方靜坐冥想。可以是在空曠樹下、山間岩石處或草屋水邊等地方,專注於冥想而不左顧右盼。離開世俗紛擾的愚昧心態和行為,以慈悲之心關懷所有人民及動物。意識也不會沉溺於惡念、貪欲或困倦睡眠中;經常思考如何迅速達到定境並掌握行意而非沉浸於睡眠中。摒棄無謂幻想與雜念,內心平靜安詳遠離外界疑慮和雜亂思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產生惡法之念,並捨棄了五種塵勞之苦悶感受。

比喻來說:像一個人投資賺錢一樣,在商業上取得成功並還清本息後有餘款剩餘, 能夠充實自己生活使其內心感到滿足;就像一個長期作為奴隸工作的人能夠解放出來自由出入, 自我認知:“我曾經是個奴隸, 現在已成為公民。” 他們對此深感高興滿足。

再比如: 像被監禁者因特赦而獲釋一樣, 內心也會倍感歡喜; 或者像重病纏身多年但遇見好醫治癒後重新擁有力量步行出門用餐時所產生的喜悅. 比丘亦然, 消除了五種塵勞就像還清債務從牢房裡被釋放一樣; 康復重獲新生則類似於從長期疾病中解救出來; 解除奴役變成自由公民則相當於從罪惡道路轉向正道; 經歷艱險最終找到至善之路則同樣讓他們內心充滿歡樂.

佛陀說:“那些知識不多或者聽聞不廣的人,會譭謗如來。”

佛陀說:“我所解釋的法深奧玄妙,我所瞭解的事情,只有賢者弟子聽到才會驚歎如來。”

佛陀說:“什麼是深奧玄妙之法?只有賢者弟子聽到才會驚歎如來。”

佛陀說:“如果有異道人,在過去的劫中看到過去發生的事情,在無數種道路上學習這些事情,並且瞭解其中所有內容都在十八見之內。如果有異道人,在未來的劫中看到將要發生的事情,並學習它們,在無數種道路上瞭解這些事情,並且所有內容都在四十四見之內。那些異道人曾經在過去劫中看到過去發生的事情並在無數種道路上瞭解這些事情,他們認為常常存在於自己和世間之間,並把它稱作“常”,因此屬於四見之一。

佛陀說:“那些持異見的人,為何在四種見中?每一種見都聲稱自己能夠說明世間有常。如果有一個持異見的人,斷除了愛欲並修行禪定,就像三昧正受一樣,能夠憶起過去二十劫的事情。這個人會說:‘我和世間是有常聯繫的。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過去劫裡成功或失敗時發生了什麼事情,但不知道未來劫裡會怎樣。’ 這個人便放下對未來事物的執著而專注於回憶過去事件,這就是第一種見解。

第二種異見者也同樣斷除了愛欲,並修行禪定,在三昧正受中能夠憶起未來四十劫的事情。他們會說:‘我和世間是有常聯繫的。為什麼呢?因為我雖然不知道過去劫裡成功或失敗時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卻知道未來劫裡會怎樣。’ 他們便捨棄對過去事件無法掌握之執著而專注於預測未來事件, 這就是第二種觀點。

第三類異教徒也同樣斷除了愛欲,並精進修行寂靜冥想,在三昧定意境界中可以回憶起八十個週期前及後所發生的所有事件。“這個人會說:‘我和世間是有常聯繫的. 為什麼呢? 因為 我知道過去、當來週期內成功與否時發生過甚麼事。” 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回顧已經發生以及即將到來時間段內智慧上, 這就是第三種觀點。

最後還有一類異教徒通過精進寂靜冥想達到單心狀態,並摒棄惡行,在三昧定意境界中只保持安詳沉思。“此人自認與世俗存在永恆關聯. 爲何如此? 因為既不清楚過去週期內成敗得失,亦無法預測將要到來週期內會發生甚麼.” 這就是第四種觀點。

可以看出以上幾類持異議者都堅信“存在永恆”,並試圖證明其正確性;然而佛陀深諳微妙之處超越其中任何一個立場,“如來”沒有警告它們超越現象屬相之外更高級別真理;“如來”洞悉苦樂變化本質並從根源上領悟萬物皆空之義。

佛陀說:「我所解釋的法,深奧而清晰。如果有賢者弟子聽到它,就會對佛教感嘆不已。然而,也有異道人,在過去的劫中看到了過去的事情並思考著這些事情。在無數種道路上,他們樂於講述其中的細節,這些都包含在十八見之中。

那麼什麼是異道人呢?指那些在過去劫中看到了過去的事情並思考著這些事情,在無數種道路上各自樂於講述其中細節的人。如果有異道人繼續堅持常見常、為世間眾生說明永恆存在等觀念,則屬於四見之一。

當時劫壞毀滅時,下麵的民眾便升至第十二阿衛貨羅天界。但是隨後天福德減少、命盡展轉回歸凡塵。此外,在虛空中出現了一位名叫梵天大尊者,他自詡為萬物之父和千人之上解義者。「我做所有事情,在最高處作父親」- 梵天如此想到。「我要找出哪裡可以讓更多生靈產生?」正好在他發問時, 其餘眾生即刻誕生於其身旁,並說:“我們都是由你化成。” 眾生們認為因為梵天先前誕生過, 才能夠化身成其他形態. 

這位先前誕生成為梵天大尊者非常端莊潔淨、神威昭彰;其他種類或福報較差的神靈則會稍微向下轉移並投胎於凡間,並精進修行以遠離欲望並專注於三昧定意境,並回憶起自己曾經存在過的地方。“我們原本來自一個像這樣長存不變、永遠不會消失或死亡 的地方 - 在最高處坐著無動於衷, 不需要改變位置或死亡." 這被稱為“常見”,實際上並不存在,“常見”只是第一種錯誤觀點。

第二個錯誤觀點屬於異端派系裡某些信徒所持有: 他們相信色法(即五蘊)具備恒久性質而不會消失或死亡; 土元素、水元素、火元素、風元素和空間元素也同樣如此. 然而只有擁有足夠功德與善緣才能維持其狀態直至再次投胎重現.

這個人精進修行,遠離愛欲,專注于一心,就像三昧定一樣沉浸在念佛之中。他說:“那些與色有關的法則——痛苦、癢、思想和行為——雖然堅固不變,但種子卻會隨著時間而消失。相比之下,在人間所遇到的五蘊(種子)——土、水、火、風和空氣——儘管非常穩定,但最終都會消亡。” 這是第二個觀點。

如果有其他宗教信仰者提出異議該怎麼辦? 例如:某些天堂裡面有名叫幾陀波屠的神靈,在那裡享受樂趣並感到幸福滿足。即使他們回到現實生活中也很少去考慮身體上的疾病或床位問題。這些人可能認為自己擁有好運氣,並且將來不會再次降生在地球上。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他們缺乏功德積累,所以最終還是要重新投胎轉世成為凡夫俗子。只有通過勤奮修行,並遠離愛欲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解脫境界。

對於這類情況下,“我們應該保持專注于念佛修行,並像三昧定一樣全神貫注地默誦過去曾經居住過的天國名稱。” 我們必須明確知道,“那些在天堂享受樂趣並感到幸福滿足者”可以長期存在而無需改變狀態; 而“我們凡夫俗子”則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依靠或保證未來安全性。“彼處常存”,而“此處無常”。 這是第三個觀點。

如果其他宗教信仰者提出了更多異議呢? 某些天堂裡面可能存在一個名叫散提的神靈, 在那裡停留時總是平靜相向, 生起憤怒並離開原位. 儘管他們也許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好運氣, 並且將來不會再次降生在地球上. 然而事實證明: 如果沒有正確地積累功德, 那麼最終還是要重新投胎轉世成為凡夫俗子.

因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精進修行,並遠離愛欲及雜念; 將注意力集中在默誦過去曾經居住過天國之上。” 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擺脫輪回重生之苦。“彼處常存”,而“此處無常”。 這就是第四個觀點

佛陀說:“各種異端人都在堅持有常的觀念,他們為了讓世間眾生相信有常而宣揚這個觀點。但是,這些觀點都無法超越四種見解。佛陀深知這一點,並且已經超越了這四種見解,達到了上乘的智慧境界。因此,他既不嘲笑也不譴責那些持有錯誤見解的人,而是保持著平靜和無為之心。佛陀對於痛苦和愉悅都能夠看得很清楚,並且知道方便方法如何產生、以及如何運用方便方法來幫助眾生獲得智慧。佛陀沒有任何偏好或者成見,他所知道的法則非常深奧、明亮、全面。如果有聰明善良的弟子聽聞了這番話語,則會感歎並讚歎如來大智慧;而那些堅持錯誤見解的異端人,則只能停留在十八種錯誤認識中。

其中一類異端人認為自己是從本質上就存在於此處,並非由其他地方轉移過來;他們否定所有來源與起源,並聲稱自己原本不存在於世間,在某個時刻突然出現在這裡。“我沒有從別處轉移過來”,“我曾經不存在於世間”,“現在我卻存在於世間”——所有這些想法都屬於第一類錯誤認識。

還有一類白癡般愚昧的異端人則完全否定整個宇宙萬物及其存在,“本質上根本不存在任何東西”。他們聲稱自己原先並未存在,在某個時刻突然出現在此處。“我原先並未存在”,“現在卻活著”——所有這些想法都屬於第二類錯誤認識。

以上兩種錯謬皆不能超越更高級別之真理境界;但佛陀已經超越了所有迷誤之外,在最高級別之真理境界中察視萬象,並洞徹其實相與內涵義理。”

佛陀說:「我所知的法,深奧且深刻,我完全理解其中的奧妙。如果有聰明的學生聽了我的教法,就會感到讚嘆和崇敬。但如果有異端人士,他們在過去的劫中看到過去的事情,回想起自己的過去行為,依照自己的見解來解釋這些事情,他們所持有的見解都在十八種見解之中。有些異端人士,一個人說他所看到的有崖底,另一個人說他所看到的沒有崖底,還有一個人說他所看到的是有崖底又沒有崖底,還有一個人說他所看到的既不是有崖底也不是沒有崖底,這些都是四種見解之中的不同觀點。這些異端人士知道什麼呢?他們說,如果有異端人士像他們一樣,自己說自己的見解是有限的,而他所說的是最真誠的,其他人所說的都是愚昧和虛妄的話,那麼他們就是第一種見解。第二種見解是,如果有異端人士的行為和觀點像他們一樣,那麼他們說自己和世間都是無限的,而其他人所說的都是愚昧的話,那麼他們就是第二種見解。第三種見解是,如果有異端人士的行為和觀點像他們一樣,那麼他們說自己和世間都是有限和無限的,而其他人所說的都是愚昧和虛妄的話,那麼他們就是第三種見解。第四種見解是,如果有異端人士的行為和觀點像他們一樣,那麼他們說自己和世間既不是有限也不是無限,而其他人所說的都是愚昧和虛妄的話,那麼他們就是第四種見解。」

佛陀說:「各種異端人士,有人說有限,有人說無限,有人說有限和無限,還有人說既不是有限也不是無限,我和世間的人都在這四種見解之中,無法超越這四種見解。佛陀都明白這點,超越這些見解的境界更為奧妙。因此,佛陀不譏不毀,得到了無為的境界。佛陀明白什麼是痛苦,什麼是快樂,明白應該如何利用方便,但不執著於這些,非常有智慧。」

佛陀說:「我所知的法,深奧且深刻。如果有聰明的學生聽了我的教法,就會感到讚嘆和崇敬。但如果有異端人士,他們在過去的劫中看到過去的事情,回想起自己生活的地方,依照自己的見解來解釋這些事情,他們所持有的見解都在十八種見解之中。這些異端人士互相爭論,他們所說的話都不同。如果有人詢問他們的見解,他們也會互相爭論,而且所說的話也不同,他們說:『教我應該這樣做,教那個人應該那樣做,教其他人應該這樣做,教人不應該這樣做。』這些都是四種見解之中的觀點。這些異端人士互相爭論,所說的話也不同,其中有些人會這樣說:『我不知道也不見到,不知道有來世還是沒有來世;我不知道,一切都沒有來世;我也沒有見到,我所不能見到、不知道和不想起來的事情,就像我所說的一樣,不像其他人所說的。』這些人只是自言自語:『我所看到的是最真實的,其他人都是糊塗的。』」

佛陀說:「那些執著於癡邪見的人,當他們死後,會陷入極其痛苦的惡道中。但如果有一位沙門或婆羅門,行為多有智慧,有廣博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能夠深刻解釋佛法的真義觀念,他們所說的話就跟佛陀所說的話一樣,名聲遠播,並能放棄其他的錯誤見解,前來向他們請教,但即使如此,他們也無法解脫那些執著於異端思想的人。這是第一種見解。

第二種見解是,有些異端人士會這樣說:『我不知道有善惡之報,也不知道沒有善惡之報,我也不知道或見到。』或者他們會這樣說:『如果我執著於善惡之報,我會陷入苦海;如果我不執著於善惡之報,我會得到解脫。』但是,如果有一位沙門或婆羅門,行為多有智慧,有廣博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能夠深刻解釋佛法的真義觀念,他們所說的話就跟佛陀所說的話一樣,名聲遠播,並能放棄其他的錯誤見解,前來向他們請教,但即使如此,他們也無法解脫那些執著於異端思想的人。這是第二種見解。

第三種見解是,有些異端人士會這樣問:『我不知道什麼是善惡,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些什麼,不知道什麼是正道和邪道,不知道什麼是現世和未來的寶藏,不知道該做哪些行為會帶來痛苦和哪些行為會帶來樂趣。』但是,如果有一位沙門或婆羅門,行為多有智慧,有廣博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能夠深刻解釋佛法的真義觀念,他們所說的話就跟佛陀所說的話一樣,名聲遠播,並能放棄其他的錯誤見解,前來向他們請教,但即使如此,他們也無法解脫那些執著於異端思想的人。這是第三種見解。

第四種見解是,有些異端人士的思想非常混亂,當有人前來詢問時,他們便會互相爭論,說出不同的話來,例如:『某些人應該這樣做,其他人應該那樣做。』但是,即使如此,他們也無法解脫那些執著於異端思想的人。這是第四種見解。

所謂的異端人們,彼此之間也有不同的看法,當有人前來詢問時,他們也會互相爭論,說出不同的話來,例如:『教某人應該這樣做,其他人應該那樣做,有些人應該這樣做,有些人應該那樣做。』這些異端人的想法都可以歸納成四種見解,但這四種見解都無法超越這個範圍。佛陀能夠瞭解這些異端人的想法,但他並不會譏笑或批評他們,而是以無為的態度來對待他們。佛陀知道痛苦和快樂的本質,並能夠用巧妙的方法來引導人們走向正確的道路,他也能夠理解他人的意圖,並善解人意。

佛陀說:「我所知道的法教,深奧而明亮,我全部瞭解。如果有賢者弟子聽到我的法教,就會感到驚嘆佛陀的智慧。但如果有異端人,他們在過去的劫中,知道過去的事情,回想起自己以前的行為,然後各自以不可計數的方式解釋這些事情,這些想法都可以歸納為十八種見解,但這十八種見解都無法超越這個範圍。佛陀能夠超越這些見解,具有絕妙的智慧,但他不會譏笑或批評這些異端人,而是能夠善解人意,以無所受的態度來對待他們。」

佛陀說:「我所知道的法教,深奧而明亮,我全部瞭解。如果有賢者弟子聽到我的法教,就會感到驚嘆佛陀的智慧。但如果有異端人,在未來的劫中,看到未來的事情,回想起未來的事情,然後以不可計數的方式解釋這些事情,這些想法都可以歸納為四十四種見解。其中一些異端人相信在未來劫中,他們能夠知道未來的事情,並以不可計數的方式解釋這些事情,這是十六種見解中的一種。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他們有我色(自我存在的觀念)和後世想,並自認為至誠,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一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無色有我,沒有後世,並自認為至誠,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二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有色無色都有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三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既不是有色也不是無色,但還是有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四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有限是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五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無限是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六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有限和無限都是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七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既不是有限也不是無限,但還是有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八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九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只有幾個念頭是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十種見解。」佛陀接著說:「如果有異端人相信種種念頭都是我,並自認為至誠,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十一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無數的念頭都是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十二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只有一種樂是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十三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苦是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十四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苦和樂都是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十五種見解。還有一些異端人相信,既不是苦也不是樂,但還是有我,我所說的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癡人,這是第十六種見解。」


佛陀說:「所有這些異端人,他們通常經常沉迷於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之中,把他們自己的信仰灌輸到世間之中。這些見解都在這十六種見解之中,並不能超越其中的任何一個。佛陀知道這些見解,而且超越了它們,因為佛陀的智慧是無比妙趣橫生的。佛陀知道這些見解,但不會嘲笑或批評它們,因為佛陀是無所作為的。佛陀知道痛苦和快樂,知道如何運用方便,但是佛陀並不執著於任何東西,因此可以解脫。」

佛陀說:「我所知的法,非常深奧且照耀一切,我已全然瞭解。如果有賢者弟子聽到這些法語,就會感嘆佛陀的偉大。但如果有異端人在未來的世界中看到了未來的事情,然後回想起他們過去的所作所為,他們會解釋這些事情的意義,但這些解釋都是在四十四種見解之內的。這些異端人相信什麼?有些人相信無常,自己把無常的觀念灌輸給別人,這是八種見解之內的。有些異端人相信無想,自己把無想的觀念灌輸給別人。這些異端人相信自己的行為,認為有色身體是有我存在的,死後便沒有後世。他們說:『我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愚昧的。』這是第一種見解。第二種見解是,有些異端人相信無想,自己把無想的觀念灌輸給別人,他們認為無色身體是有我存在的,死後也沒有後世。他們說:『我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愚昧的。』第三種見解是,有些異端人相信有色和無色身體都有我存在,死後也沒有後世。他們說:『我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愚昧的。』第四種見解是,有些異端人相信既非有色也非無色,但還是有我存在,死後也沒有後世。他們說:『我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愚昧的。』第五種見解是,有些異端人相信自己是與世界有限的,他們說:『我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愚昧的。』第六種見解是,有些異端人相信自己是與世界無限的,他們說:『我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愚昧的。』第七種見解是,有些異端人相信有限和無限都存在,他們說:『我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愚昧的。』第八種見解是,有些異端人相信既不是有限也不是無限,但還是有我存在,他們說:『我是至誠的,其他人都是愚昧的。』」

佛陀說道:「如果有異教的人,在未來的劫中看到未來的事情,他們所知道的言論是不同的,都包含在四十四個見解中。這些異教徒知道些什麼呢?他們認為無想的行為是無想的,也不是有想的。他們認為我和世間沒有想法,這些見解都包含在八個見解之中。第一個見解是如果有異教的人看到像這樣的行為,認為有色身體是有我存在的,也不是有想的,也不是無想的,死後還有來世,我非常誠心,其他的見解都是愚昧的。這就是第一個見解。如果有異教的人說:『有色和無色都是有我存在的,也不是有想的,也不是無想的,死後還有來世,我非常誠心,其他的見解都是愚昧的。』這就是第二個見解。第三個見解是如果有異教的人說:『有色和無色都是有我存在的,也不是有想的,也不是無想的,在來世仍然如此,我非常誠心,其他的見解都是愚昧的。』這就是第三個見解。第四個見解是如果有異教的人說:『既沒有色也沒有無色,也不是有想的,也不是無想的,在來世仍然如此,我非常誠心,其他的見解都是愚昧的。』這就是第四個見解。第五個見解是如果有異教的人說:『有限是有我存在的,也不是有想的,也不是無想的,在來世仍然如此,我非常誠心,其他的見解都是愚昧的。』這就是第五個見解。第六個見解是如果有異教的人說:『無限是有我存在的,也不是有想的,也不是無想的,在來世仍然如此,我非常誠心,其他的見解都是愚昧的。』這就是第六個見解。第七個見解是如果有異教的人說:『有限和無限都是有我存在的,也不是有想的,也不是無想的,在來世仍然如此,我非常誠心,其他的見解都是愚昧的。』這就是第七個見解。第八個見解是如果有異教的人說:『既不是有限也不是無限,也不是有想的,也不是無想的,在來世仍然如此,我非常誠心,其他的見解都是愚昧的。』這就是第八個見解。」

佛陀說:「如果有異教的人既沒有想法也沒有無想的行為,也沒有想法也沒有無想的見解,也沒有想法的行為也沒有想法的見解,都包含在這八個見解之中,就無法超越這八個見解了。佛陀都知道這些見解,並且還知道超越這些見解的奧妙之處,所以不譏嫌也不毀謗,達到了無為的境界。佛陀知道痛苦和快樂的變化,明白所有的方法和原因,現在已經無所執著,達到瞭解脫的境界。」

佛陀說:「我所知道的法,深奧而光明,我已經完全瞭解了。如果有賢明的弟子聽聞我的教法,便應當宣揚佛陀的功德。」

佛陀說:「如果有異教的人,到了未來的劫數和未來的事情,會有無數的道路和見解,都包含在四十四種見解中。這些異教的人,知道什麼呢?他們說:『沒有行為,沒有存在的見解,沒有人能夠知曉虛空。』這些見解都包含在七種見解中。這些異教的人說:『沒有行為,沒有存在的見解,沒有人能夠知曉虛空。』他們知道什麼呢?他們認為如果有異教的人,看到自己的身體是由四大元素組成的,是由父母所生,靠著飲食生長,穿著非常華麗的衣服,死後身體腐爛,骨頭分解,離開這個世界,身體被風吹散,破碎不堪,如此便消滅了。』這是第一種見解。第二種見解是有異教的人,說:『死亡並不像這樣破碎,還有我超越了這種境界。我超越的是那些居住在色天和欲界天的人,他們死後不再生死。』這是第二種見解。第三種見解是有異教的人,說:『我的死亡並不像這樣破碎,還有異我超越了這種境界。我的異我是居住在色界無意識天的人,他們死後不再生死。』這是第三種見解。第四種見解是有異教的人,說:『我的死亡並不像這樣破碎,還有我超越了這種境界。我的異我包含在所有的色想天之中,超越了所有的瞋恚想天,想著無數種虛空的知識和行為。如果我的異我死亡,就不再生死。』這是第四種見解。第五種見解是有異教的人,說:『我的死亡並不像這樣破碎,還有我超越了這種境界。我的異我包含在所有的識知天之中,理解了無數種虛空的知識和名稱。如果我的異我沒有死亡,就不再生死。』這是第五種見解。第六種見解是有異教的人,說:『我的死亡並不像這樣破碎,還有我超越了這種境界。我的異我超越了所有的識知天,不再有任何執著,名為無識知的念行。如果我的異我死亡,就不再生死。』這是第六種見解。第七種見解是有異教的人,說:『我的死亡並不像這樣破碎,還有我超越了這種境界。我的異我超越了所有的無識知天,那裡有有想和無想的念行。如果我的異我死亡,就不再生死。』這是第七種見解。」

佛陀說:「可以稱為異道人的,他們所持的滅壞見,認為無行無有想無人念空,都包含在這七種見解中,而在這七種見解中,他們無法超越。佛陀知道這一切,並且還超越了他們的見解,達到了無為的境界,因此不輕視也不毀謗他們,而是達到了無所執著的境界。佛陀知道痛苦和樂趣的本質,知道它們的起源和現象,並不執著於它們,深刻地瞭解了如來所說的法。如果有賢者和弟子聽聞了這些法,便會讚嘆佛陀的功德。」


佛陀說:「如果有異道人,在未來的劫中,對未來有不同的見解,在無數的道路中,所說的各種見解,都包含在四十四種見解中。還有一種異道人,自稱現在有無為的念行,稱為現在無為。如果有人到他們那裡去,他們會說:『現在是無為的。』這些都是在五種見解中。還有一種異道人,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有見解,說自己現在有無為的境界,超越了其他人。他們說:『現在無為是什麼?如果比丘能離開欲望,避免邪惡,心念行善,享受安樂的禪定,這就是第一禪。當這個人滅盡後,我的異我就不再生死。這就是我現在有無為的境界。』這是第二種見解。第三種見解是有一些沙門道人,不像其他人那樣說自己現在有無為的境界,而是說自己有更高的境界,超越了其他人。他們說:『什麼是現在的無為?如果比丘能靜心定意,沉入內心的寂靜,沒有任何思想和行動,享受禪定的喜樂,這就是第二禪。當這個人滅盡後,現在就有無為的境界。』這是第三種見解。第四種見解是有一些沙門道人說:『不像其他人那樣說自己現在有無為的境界,而是說自己有更高的境界,超越了其他人。他們說:『什麼是現在的無為?如果有比丘,喜好脫離婬妷的束縛,享受純淨的身心,像賢者一樣行善,那麼這就是第三禪。』這是第四種見解。第五種見解是有一些沙門道人說:『不像其他人那樣說自己現在有無為的境界,而是說自己有更高的境界,超越了其他人。與其他人不同,不需要現在得到無為。還有現在的無為,超越了之前的境界。什麼是現在的無為?有一個比丘,斷絕了歡樂和苦痛,無論過去是否喜歡或不喜歡,也不會感到痛苦或快樂,一直保持清淨,達到第四禪境。這個人現在達到了無為的滅盡,未來不再經歷生死輪回。”

佛陀說:“所謂有沙門道人,講述現在的無為,見到現在的無為者,念叨現在的無為者,都屬於這五個見證之中,不能超越這五個見證。佛陀都知道這個道理,而且超越了這個境界,得到了無為。佛陀知道痛苦和快樂的差別,也知道從哪裡開始修行,最終達到了現在的狀態。佛陀沒有批評或詆毀,得到了無為。我知道法義的深奧和明亮,我全然瞭解。如果有賢者弟子聽到這個道理,就會稱讚佛的功德。”

佛陀說:“那些異教的人,認為常見常在,說:‘我永遠存在。’這是四個見證之中的一種,因為不知道真相而無法修行。他們認為這是因為習慣所致,但是不習慣也可以成就因緣,用了因緣也可以失敗,無法領悟其中的奧義。”


佛陀說:“那些異教的人認為在上、中、下三個境界中,各自存在永恆不變的世界。這是兩個見證之中的一種,也因為他們不知道真相而無法修行。他們認為這是因為習慣所致,但是不習慣也可以成就因緣,用了因緣也無法領悟其中的奧義。”

佛陀說:“如果有異教的人,各種念頭都是常見常在的,為人所說的‘我與世常在’,屬於四個見證之一。由於不知道真相,所以無法修行,習慣因緣,不習慣因緣,用了因緣也有可能失敗,無法領悟其中的奧義。”

佛陀說:“那些異教的人,有些說有限,有些說無限,有些說有限和無限,有些說既不是有限也不是無限。他們和世間人一樣,屬於四個見證之一。由於不知道真相,所以無法修行,習慣因緣,不習慣因緣,用了因緣也有可能失敗,無法領悟其中的奧義。”

佛陀說:“那些異教的人,彼此爭辯,各自說著不同的話,屬於四個見證之一。由於不知道真相,所以無法修行,習慣因緣,不習慣因緣,用了因緣也有可能失敗,無法領悟其中的奧義。”

佛陀說:“那些異教的人,說想就想,為人所說的‘我與世有想’,屬於十六個見證之一。由於不知道真相,所以無法修行,習慣因緣,不習慣因緣,用了因緣也有可能失敗,無法領悟其中的奧義。”

佛陀說:“那些異教的人,說無想就無想,為人說明‘我與世無想’,屬於八個見證之一。由於不知道真相,所以無法修行,習慣因緣,不習慣因緣,用了因緣也有可能失敗,無法領悟其中的奧義。”

佛陀說:“那些異教的人,既不想也不無想,為人所說的‘我與世無想’,屬於八個見證之一。由於不知道真相,所以無法修行,習慣因緣,不習慣因緣,用了因緣也有可能失敗,無法領悟其中的奧義。”

佛陀說:“那些異教的人,說一切都會滅亡,為人所說的‘我與世滅亡’,屬於七個見證之一。由於不知道真相,所以無法修行,習慣因緣,不習慣因緣,用了因緣也有可能失敗,無法領悟其中的奧義。”

佛陀說:“那些異教的人,說現在是無為的,看到現在的無常,為人說明‘現在是無為的’,屬於五個見證之一。由於不知道真相,所以無法修行,習慣因緣,不習慣因緣,用了因緣也有可能失敗,無法領悟其中的奧義。”

佛陀說:“如果有異教徒,能夠在過去的劫中看到過去的事情,在無數不同的道中,各不相同,總共有十八種見解。這些異教徒在未來的劫中,能夠看到未來的事情,在無數不同的道中,各有所說,總共有四十四種見解。這六十二種見解來回往復,他們住在其中,一同生死輪回,被網中的因果糾纏,無法逃脫。”

佛陀說:“就像一個漁夫,如果他捕魚時帶著他的學生,他會用小網覆蓋在淺水裡,然後坐在旁邊等待。如果他的學生說:‘水很少,魚都遊到網上了。’他們會一再嘗試,但無法逃脫。”

佛陀說:“這些異教徒在過去的劫中,看到了過去的事情,瞭解了過去的行為,他們在無數不同的道中,各有所說,總共有十八種見解。如果他們在未來的劫中看到了未來的事情,念念不忘地講述未來的事情,在無數不同的道中,總共有四十四種見解。這六十二種見解來回往復,他們住在其中,一同生死輪回,被網中的因果糾纏,無法逃脫。”

佛陀說:“比丘們啊!佛陀的身體已經消除了所有的束縛,常駐于清淨的境界中。天人都看不到他們,連在涅槃之後也無法見到。”

當佛陀講述這個經文時,三千大千世界震動六次。那耶和留比丘跪在佛陀面前,用扇子為他扇風。然後,那耶和留向佛陀叉手跪下,問他:“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經典!這部經典非常深奧,深入人心,它叫什麼名字?如何稱呼?”

佛陀告訴那耶和留:“古時拘梨秦佛、如來、無所附著、等正覺宣講這個經文時,稱之為『法網』;迦葉佛、如來、無所附著、等正覺宣講這個經文時,稱之為『見網』;現在我也宣講這個經文,稱之為『梵網』。”

佛陀如此說完後,所有的比丘都感到非常開心,向佛陀行禮之後離開。


梵網六十二見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