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白話 增壹阿含經卷第六


增壹阿含經卷第六


利養品第十三


(一)

聽聞這樣的開示: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比丘們:「接受供養非常困難,會使人無法證得無為境界。為什麼呢?如果修羅陀比丘不貪圖供養的話,就不會在出家法中捨棄三法衣,還俗成為在家人。


「修羅陀比丘勤奮地修行少欲知足,到了時候乞食,不改初衷,正午吃食,坐在樹下、露地而坐,喜歡空閑靜處,穿著五片衣,或者持三片衣,或者喜歡墳塚之間,刻意貧苦修行,行這些頭陀行。


「那時,修羅陀比丘經常接受蒲呼王的供養,王每天供養他百味佳餚。於是,那位比丘心生貪染,漸漸放棄了少欲知足的修行——不再固定時間乞食,不再一處一坐,不再正午食飯,不再坐在樹下、露地而坐,不再去空閑靜處,不再穿著五片衣,或者持三片衣,不再喜歡墳塚之間,不再刻意貧苦修行。最後捨棄所有這些,脫去三法衣,還俗當居士,屠宰生靈,難以計數,身死後墮落地獄。諸比丘!以此可以知道,接受供養非常困難,會使人無法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如果還未生起貪圖供養心,要防止它生起;如果已經生起,應當設法使它消滅。諸比丘!你們應如此學習。」


聽聞世尊這番開示後,比丘歡喜奉行。


(二)

聽聞這樣的開示: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比丘們:「如果你們能滅掉一種法,我可以保證你們會獲得神通,漏盡無餘。什麼是這一種法呢?就是對味道的貪求。因此,諸比丘!你們應當滅除對味道的貪求,我就可以保證你們會獲得神通,漏盡無餘。」


爾時,世尊說偈曰:


「眾生貪著味道,死後墮落惡道;


現在應捨此欲,便可證得阿羅漢。」


「所以,諸比丘!應常捨掉對味道的貪著想。諸比丘!你們應如此學習。」


聽聞世尊這番開示後,比丘歡喜奉行。


(三)

聽聞這樣的開示: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舍衛城中有一位長者,他的兒子剛過世,他非常愛戀和懷念逝去的兒子,無法釋懷放下。他兒子一死,長者就精神錯亂,東奔西跑,無法靜下心來。每當遇到別人,他就問:「你有沒有看見我的兒子?」


長者逐漸走到祇園精舍,來到世尊面前,站在一旁。他對世尊說:「喬達摩沙門!你看見我的兒子了嗎?」


世尊問這位長者:「你為何面色不悅,諸根迷亂呢?」


長者回答世尊:「我怎能不這樣呢?因為我只有這一個兒子,他卻捨我而去了。我非常愛戀和懷念他,從未離開過我的心頭。我哀悼我的兒子,所以變得精神錯亂。我現在問沙門,有沒有看見我的兒子?」


世尊告訴他:「長者,正如你所說,生、老、病、死是世間常規;相愛final分,是痛苦,相恨相會,是痛苦。你的兒子捨你而去,你怎能不懷念呢?」


聽完世尊的開示,這位長者並不認同。他離開世尊,再遇到別人,就問:「喬達摩沙門說,相愛相離是快樂,他說的對嗎?」


前面的人回答他:「相愛相離哪有什麼樂趣呢?」


當時,長者離開舍衛城不遠,有一群人在那裡賭博。長者心想:「這些人很聰明智慧,無所不知,我應該問問他們。」於是他來到賭博的人群,問他們:「喬達摩沙門對我說,相愛相離、相恨相見都是快樂,你們覺得怎麼樣呢?」


這些賭博的人回答長者:「相愛相離哪有什麼樂趣呢?說是快樂,這說法不對。」


長者便想:「如來所言果然不虛假。相愛相離怎會快樂呢?這說法不對。」


長者回到舍衛城,在王宮門外喊道:「喬達摩沙門所說,相愛相離、相恨相見都是快樂。」於是,舍衛城和皇宮中都傳開了这个說法。


那時,波斯匿王和摩利夫人正在高樓上嬉戲。波斯匿王對摩利夫人說:「那個沙門喬達摩似乎真的這麼說過,相愛相離、相恨相會都是快樂。」


摩利夫人回答說:「我沒有直接聽過如來這樣說,如果如來真的這麼說,他的話也不會虛假。」


波斯匿王對夫人說:「就像導師教導弟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弟子回答說:『是的,導師!』你現在也應該這樣對瞿曇沙門說,雖然他這麼說,你應該回答:『沒錯,正是如此,不會有虛假。』好了,你快點離開我,不要再站在我面前。」


摩利夫人對竹膊婆羅門說:「你現在去祇園精舍,見如來,代表我頂禮如來的足,詳細地把這件事告訴世尊:『舍衛城和皇宮傳說,沙門喬達摩說過相愛相離、相恨相會都是快樂。不知道世尊有沒有這番教導?』如果如來真的有這番教導,你要好好記住,回來告訴我。」


竹膊婆羅門接受了摩利夫人的吩咐,前往祇園精舍,見了世尊,互相問候,坐在一旁。


婆羅門對世尊說:「摩利夫人頂禮世尊的足,問世尊是否安好,是否精進,是否得道,是否眾生蒙明。此間傳言世尊說過:『相愛相離、相恨相會都是快樂。』不知世尊是否真的這麼說過?」


世尊告訴竹膊婆羅門:「在這舍衛城中,有位長者失去了兒子,他非常懷念那個兒子,陷入瘋狂之中,到處亂跑,遇到人就問見沒有見到他的兒子。婆羅門!相愛相別是痛苦,相恨相見也是痛苦。從前,這舍衛城中也有一老母親去世,兒子也陷入瘋狂之中;也有老父親去世,兒女也陷入瘋狂;兄弟姐妹之間相愛,有人去世,活著的也陷入瘋狂之中。他們見到這無常的變遷,便陷入瘋狂之中,分辨不出東西。婆羅門!從前,這舍衛城中有個人,新娶了一位端正美貌的妻子。不久之後,那個人變得一貧如洗。當妻子的父母見他如此貧困,就想把女兒另嫁給別人。那個丈夫偷聽見妻子的父母要把女兒換嫁別人,他就揣著一把刀,來到岳父家,當時他的妻子正在外牆那邊紡織。丈夫來到岳父母家,問他的妻子現在在哪裡。岳父母說:『你的妻子在外牆那邊的陰涼處紡織。』丈夫便來到妻子那裡,問她:『我聽說你的父母要把你換嫁給別人,是真的嗎?』妻子說:『的確有這麼個說法,但是我不願意。』丈夫馬上拔出刀來,刺殺了妻子,又用刀刺自己的腹部,說:『我們二人一起去死吧。』婆羅門!你應當知道,相愛相離、相恨相會都是痛苦,怎能說是快樂呢?」


竹膊婆羅門對世尊說:「正是如此,世尊!那都是痛苦,不是快樂。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痛苦經歷。我也曾有個兒子去世,我日夜思念,難以忘懷。我思念兒子時,也陷入瘋狂之中,東奔西跑,遇見人就問是否見過我的兒子。世尊所說正合我心,我要回去述職,國家事務繁忙,先回去了。」


世尊說:「現在正是時候。」


竹膊婆羅門起座,向佛陀進行三匝繞行禮,然後離開。他回去見了摩利夫人,告訴她這整個緣由。


摩利夫人又來到波斯匿王跟前,告訴王說:「我有些問題想請教大王,但請王如實回答!大王,你是否懷念琉璃王子呢?」


王回答說:「非常懷念!愛戀之情始終離不開我的心。」


夫人問:「大王,如果王子有什麼變故,您會憂傷嗎?」


王回答:「正如夫人所說,我會憂傷的。」


夫人又問:「大王,您是否也懷念伊羅王子呢?」


王說:「我非常愛戴他。」


夫人問:「大王,如果伊羅王子有什麼變故,您也會憂傷嗎?」


王說:「我會非常憂傷的。」


夫人說:「由此可知,相愛相離都是痛苦,沒有快樂可言。大王,您是否也懷念薩羅陀剎利種呢?」


王說:「我非常懷念他。」


夫人問:「大王,如果薩羅陀夫人有變故,您也會憂傷嗎?」


王說:「我會憂傷的。」


夫人說:「大王,由此可知相愛相別皆是痛苦。」


夫人又問:「大王,您是否也愛戴我呢?」


王說:「我愛戴您。」


夫人說:「大王,如果我有變故,您也會憂傷嗎?」


王說:「如果您有變故,我當然也會憂傷。」


夫人接著問:「大王,您是否也愛戴迦尸、拘薩羅的人民呢?」


王回答:「我非常愛戴迦尸、拘薩羅的人民。」


夫人說:「大王,如果迦尸、拘薩羅的人民有變故,您會憂傷嗎?」


王回答:「如果迦尸、拘薩羅的人民有變故,我的性命也難保,何況會憂傷呢?我能存活都是仰仗迦尸、拘薩羅國的人民力量。由此可以知道,連性命都難保,何況不會憂傷呢?」


夫人說:「由此可以知道,相愛相離都是痛苦,沒有歡樂可言。」


聽完夫人的解說,波斯匿王右膝跪地,合十向佛陀頂禮,說:「太奇妙了!太奇妙了!世尊說出這樣的法義!如果那個沙門喬達摩來了,我一定要與他討論這個話題。」王又對夫人說:「從今以後,我要更尊重你,把你當成平常一樣,衣服也要與我無異。」


當時,世尊得知摩利夫人與波斯匿王討論這個話題,就告訴比丘們:「摩利夫人非常聰明,如果波斯匿王問我這個問題,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答王,與摩利夫人回答時沒有差別。」世尊又告訴比丘們:「在我的聲聞弟子中,證果第一的優婆塞,其信心堅固,正是摩利夫人。」


爾時,聽了世尊開示的比丘都歡喜按照教誨而行。


(四)

聽聞這樣的開示:


有一次,佛陀在拔祇國的尸牧摩羅山鬼林鹿園中。


那時,那憂羅長者去見世尊,頭面禮足,坐在一旁。過了一會兒,他起座對世尊說:「我現在年老體衰,又長期患病,憂苦不堪,只要世尊隨時開示,使眾生長久安樂就好。」


世尊告訴長者:「正如你所說,這具身充滿病苦,哪裡可恃依?只是用薄皮包覆而已。長者應當知道,依靠這具身的人,只能得到片刻的樂趣;這是愚癡的心態,智者不會看重。所以,長者!即使身體有病,也要令心無病。長者!你應這樣學習。」


聽完世尊的開示,長者起座頂禮世尊的足,然後退下。長者心想:「我可以去問舍利弗尊者這個道理。舍利弗離此不遠,正在樹下坐。」於是長者去見舍利弗,頭面禮足,坐在一旁。


舍利弗問長者:「你的面色安詳,諸根寂靜,一定有原因。長者!是從佛那裡聽聞法要嗎?」


長者回答舍利弗:「尊者,我的面色怎能不安詳呢?因為剛才世尊以甘露法語灌溉我的胸懷。」


舍利弗說:「什麼是世尊以甘露法語灌溉你的胸懷呢?」


長者回答說:「舍利弗尊者,我去見世尊,頭面禮足,坐在一旁。我對世尊說:『我現在年老體衰,長期患病,憂苦不堪,請世尊分別這具身,使眾生長久安樂。』世尊就告訴我:『長者,這具身充滿種種衰苦,只是用薄皮包覆而已。長者應知道,依靠這具身的人,只能得到片刻的樂趣,不知長夜受苦無量。所以,長者!即使身體有病,也要令心無病。長者!你應這樣學習。』世尊就是以這甘露法語灌溉我。」


舍利弗說:「長者為何不再詳問世尊,什麼是身有病心無病,什麼是身有患心無患呢?」


長者回答舍利弗:「實在沒有必要再詳問世尊,什麼是身有病心有病,什麼是身有病心無病。尊者舍利弗一定明白這個道理,請為我詳細解說。」


舍利弗說:「諦聽!諦聽!你要仔細思惟,我將為你廣泛闡釋這個義理。」


長者回答:「是的,舍利弗尊者!」於是聽從他的教導。


舍利弗對長者說:「長者,凡夫之人不見聖人,不聽聖教,不順其訓誨;也不見善知識,不與善知識為伍。他執著色是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他與色合而為一。他與色合一之後,色就壞滅變異不已,於中又生起憂愁苦惱。對於受、想、行、識也都是這樣執著我與識為一。當他與識合一之後,識就壞滅變異不已,於中又生起憂愁苦惱。長者,這就是身有病,心也有病。」


長者問舍利弗:「什麼是身有病而心無病呢?」


舍利弗說:「長者,賢聖弟子侍奉聖人,持守清規;與善知識為伍,親近善知識。他不會見色就是我,不見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見色是我所、我是色所。他知道色是無常的,色的變異不住,對色的變異不生起憂愁、苦惱、对色的病。他也不會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中有我、我中有識,不見識是我所,我是識所。他知道我與識合一之後,識就壞滅變易,於中不生起憂愁苦惱。長者,這就是身有病而心無病。所以,長者!你應該這樣修習,捨身救心,也不執著。長者!你應該這樣學習。」


聽完舍利弗的開示,那憂羅長者歡喜奉行。


(五)

聽聞這樣的開示: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與無數眾圍繞左右說法。就在這時,江側婆羅門肩負重擔,來到世尊跟前。他放下擔子,默默站在世尊一旁。江側婆羅門心想:「今天喬達摩沙門與無數眾圍繞說法。我現在很清淨,與沙門喬達摩無異。因為喬達摩沙門吃好的糧食,各種美味佳餚;而我吃菓蓏果維生。」


那時,世尊知道婆羅門心中所想,就告訴比丘們:「如果有人心中結役著二十一結使,應知這人必定墮落惡道,不生善處。什麼是二十一結使呢?瞋恚結使、恚害結使、懶惰結使、掉舉結使、疑惑結使、忿恨結使、嫉妒結使、惱結使、恨結使、毀謗結使、無慚結使、無愧結使、戲論結使、詐結使、諂結使、爭論結使、我慢結使、憍慢結使、嫉結使、增上慢結使、貪結使。比丘們!如果有人心中結役著這二十一結使,應知這人必定墮落惡道,不生善處。就像新的白布衣,久而不洗,污垢叢生,想要染成青、黃、紅、黑都染不成,因為布上污垢太多。同樣的,比丘們,如果有人心中結役著這二十一結使,應知這人必定墮落惡道,不生善處。


「如果有人心中沒有這二十一結使,應知這人必定生天上,不墮落地獄。就像新的白布衣,想要染成什麼顏色,青、黃、紅、黑都可以染成功,絕不會壞,因为布是清淨的。同樣的,如果有人心中沒有這二十一結使,應知這人必定生天上,不墮落惡道。


「如果賢聖弟子生起瞋恚心,他會察覺到並能令其息滅。生起恚害心、懶惰心、掉舉心、疑心、忿心、嫉心、惱心、恨心、毀謗心、無慚心、無愧心、戲論心、詐心、諂心、爭論心、我慢心、憍心、嫉心、增上慢心、貪心,也都能察覺並令其息滅。


「如果賢聖弟子無瞋無恚,心意歡悅,以慈心遍滿一方而得樂趣;二方、三方、四方,上下四維,一切處,無邊無際,不可計數,都以慈心遍滿,心無瞋恚而得樂趣。以此慈心遍滿一切,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又以悲心遍滿一方而得樂趣;二方、三方、四方,上下四維,一切處,無邊無際,不可計數,都以悲心遍滿,心無瞋恚而得樂趣。以此悲心遍滿一切,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又以喜心遍滿一方而得樂趣;二方、三方、四方,上下四維,一切處,無邊無際,不可計數,都以喜心遍滿,心無瞋恚而得樂趣。以此喜心遍滿一切,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又以捨心遍滿一方而得樂趣;二方、三方、四方,上下四維,一切處,無邊無際,不可計數,都以捨心遍滿,心無瞋恚而得樂趣。以此捨心遍滿一切,得歡喜已,心意便正。


「於如來所,信心確立,根本不移,豎立顯明的幢,不可動搖。諸天、龍、神、阿修羅、沙門、婆羅門,以及世間的眾生,對此生起歡喜,心意便正。這就是如來、真實者、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陀,得歡喜,心意便正,也成就於法。如來的法甚為清淨,不可動搖,為人所敬愛。智者應以此觀察,得歡喜已,也成就於眾。如來的聖眾極為清淨,諸行純和,每一法門都圓滿成就,持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聖眾有四雙八輩,這就是如來的聖眾,可愛可敬,實在值得侍奉。對此生起歡喜,心意便正。


「他又以此三昧,心清淨無障礙,一切結使斷盡,無有染污,心性柔軟,得神通之後,自覺宿命,知自己過去無數生死的事,皆悉明了。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無數成壞大劫,我曾生在那裡,名字某某,這樣生、那樣食、受這樣樂苦,壽命長短,從那裡命終,又從那裡命終而來此間。如此自知無量宿命。


「又以此三昧,心清淨無障礙,知他人心所念之事。又以天眼通,觀察眾生的出生和死亡,好色惡色,好道惡道,優劣,以及眾生作各種善惡業的果報,都一一明白。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聖者,有邪見作邪行,命終後墮三惡道,下墮地獄。或有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聖者,正見無邪,命終後生天上快樂之處。這就是以清淨天眼通觀察眾生生死、善惡、優劣、業果,都一一明瞭。


「他又以此三昧,心清淨無障礙,無結無染,心性柔軟,得漏盡通而自娛樂。他如實觀察苦,如實觀察苦的積集、滅盡、趣向,亦如實知之。他觀察已,心中的欲漏得到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也得到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慧: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如實知之。比丘們!賢聖弟子的心如此解脫了,即使食用精美的糧食,也永無罪過。為什麼呢?因為無欲、盡除貪愛;無瞋、盡除瞋恚;無癡、盡除愚癡。比丘們!這就是比丘中的比丘,得以極致淨身。」


那時,江側婆羅門對世尊說:「喬達摩沙門,您可以去孫陀羅河岸沐浴。」


世尊問:「婆羅門,什麼叫做孫陀羅河呢?」


婆羅門回答:「孫陀羅河水是福分的深淵,是世間的光明。任何人物在這河水中沐浴,一切罪惡都可洗淨。」


世尊當時說偈曰:


「這具身歷劫浴河,大小池塘已盡遍;


愚人樂在彼沐浴,邪行不清淨罪滿。


那河怎能洗他罪?淨者樂持戒心快;


清淨行必有果報,願望都得如意因。


若能捨不與取物,行慈不殺생忍辱,


誠實不妄語平等,你今在此沐浴已,


必定證得安隱處;那河流向何方去?


猶如盲人墮深坑。」


婆羅門對世尊說:「停!停!喬達摩!您就像為車匠治癒跛腳,使盲者重見光明,引迷失者歸正道,為黑暗室內點燈,為無目者造就眼睛。喬達摩沙門,您以無數方便說出 this 妙法,我願受教引導。」


於是,江側婆羅門即受三歸依,出家學道,修行無上梵行,證得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如實知之。那時,江側婆羅門成就阿羅漢果。


孫陀羅諦利尊者聽了世尊的開示,歡喜奉行。


(六)


聽聞這樣的開示:


有一次,佛陀在羅閱城的耆闍崛山,與五百大比丘一同。


那時,釋提桓因見時日已晚,便去見世尊,頭面禮足,坐在一旁。釋提桓因即以偈頌問世尊的義理:


「能說能宣示,渡脫成無漏;


度過生死海,我問喬達摩。


「我看眾生所作福業,種種方式造善行;


布施福最殊勝的,尊者請開示此義。


「您現在靈鷲山,請為布施者演說;


了知釋提桓因之意趣,所向即所行。


「四方無布施福,四果不能圓成;


諸學人應諦信,修行此法門。


「無有貪和瞋,愚癡得澄淨;


度脫一切迷津,布施成就大果報。


「眾生所作諸福業,種種方式彼修造;


布施僧團獲福最,功德莫過於斯。


「聖僧能度無量眾,猶如海出寶;


聖眾也如是,演說智慧明淨法。


「喬達摩說善處,能布施聖眾者;


所獲福報無量,最為殊勝。」


釋提桓因聽完世尊開示,頂禮佛足,即退下了。釋提桓因聽了世尊的開示,歡喜奉行。


(七)


聽聞這樣的開示:


有一次,佛陀在羅閱城的耆闍崛山,與五百大比丘一同。


那時,須菩提尊者也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旁,另建草廬靜思。須菩提尊者身體極為疼痛,精神也非常沉重,他想:「我為什麼會得到這種苦痛?它從何而起?將往何處去?」須菩提尊者就在露地鋪設坐具,端正身姿,一心專注,結跏趺坐,想除去這痛苦。


釋提桓因知道須菩提尊者的想法,就吩咐波遮旬說偈曰:


「善業得解脫諸煩惱,安住靈鷲山;


現在極重患,愛樂空靜定。


「請速前往問其疾,覲見尊者顏;


獲福莫過是,修習諸善行。」


波遮旬回答:「是,尊者!」


釋提桓因帶領五百天人和波遮旬,短短片刻就從三十三天下降,來到靈鷲山不遠處。釋提桓因又說偈告訴波遮旬:


「你覺悟善業,樂空三昧定;


現在用柔美聲音,請尊者起定。」


波遮旬回答:「是。」


波遮旬聽從釋提桓因的吩咐,彈奏美妙的琉璃琴,來到須菩提尊者跟前,說偈讚歎須菩提:


「諸結永息盡,念不再錯亂;


諸垢早已清,請速出定現。


「心过生死河,調伏煩惱結;


功德如大海,請尊者速起。


「眼清淨如蓮,諸垢不再著;


無歸與有歸,請空定現起。


「度脫四空義,善斷無老病;


以離有為患,唯願尊者起。


「上有五百天,釋提桓因來;


願見聖尊顏,請尊空定起。」


須菩提尊者聞偈起定,也讚歎波遮旬:「善哉!波遮旬!你的音樂和琴琢磨和諧絕佳,音與琴不可分,琴不離音,音不離琴,二者融合妙音生。」


釋提桓因於是來到須菩提尊者跟前,頭面禮足,坐在一旁。釋提桓因問須菩提:「善業所感之痛是否有增減?這病痛從何而起?是身生的?或是心生的?」


須菩提尊者告訴釋提桓因:「善哉!護翼哥!法隨自性而生,隨自性而滅;法相互推動,法自息災。護翼哥!就像有毒藥,也有解毒的藥。天帝釋!也是如此,法相互侵擾,法自息災。法能生法,用白法治黑法,用黑法治白法。貪病用不淨觀治之,瞋病用慈心治之,癡病用智慧治之。釋提桓因!一切皆歸於空,無我無人,無壽命,無男女,無形相,無男無女。天帝釋!就像大樹被風吹倒,枝葉飄落;冰雹打落初長的花果;無水枯萎;及時降雨苗得以生存。法與法相互侵擾,法自定息。我之前的病痛已除,不再有病。」


釋提桓因對須菩提說:「我也有愁苦,今聞此法愁苦皆消。許多事務在等著,我要回天上了。天界也有許多事在等待。」


須菩提说:「現在正是時候,請處理要事去吧。」


釋提桓因起座,向須菩提頂禮,遶繞三匝而去。


須菩提尊者當時說偈曰:


「仁者所說法,根本具足圓;


智者聞法除病獲安樂。」


釋提桓因聽了須菩提尊者的偈語,歡喜奉行。


提婆達多、兩個皮比丘、利師羅、竹膊婆羅門、孫陀羅諦利、善業、釋提桓因



增壹阿含經卷第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