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白話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六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六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六)


聽著: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在十五日中有三天要齋戒。哪三天呢?就是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比丘們應該知道,在八日齋戒的日子,四大天王會派遣幫手,觀察人間世界,看看有誰做善事惡事。哪些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尊長?是否有人樂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講經、持八關齋?一一分辨查看。如果沒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尊長,行四聖諦、慈憫眾生,那時這些幫手就會告訴四天王:『現在人間已無眾生孝順父母、沙門、道士,也不懷四聖諦、慈愍眾生之心。』四天王聽後,就會憂愁不樂。這時四天王便會上忉利天,在善法講堂集會,告訴帝釋這個緣由:『天帝當知,現在人間已無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尊長。』帝釋和三十三天聽了,也都憂愁不悅,減少天眾,增加阿修羅眾。


「如果又有時候,世間眾生中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尊長,持八關齋,修德清淨,不犯毫髮之過的話。那時這些使者就會歡喜踴躍,高興不已,回報四王:『現在人間有許多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各位尊長。』四天王聽了,非常欣喜,就會上忉利天告訴帝釋:『天帝當知,現在人間有許多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各位尊長。』這時,帝釋和三十三天也都歡欣鼓舞,增長天眾,減少阿修羅眾,地獄刑罰自然停止,痛苦不再持續。


「如果在十四日齋戒時,派太子下凡,觀察人間世事,查看眾生的善惡,是否有人信佛、法、僧,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尊長,樂於布施,持八關齋,閉塞六根,防止五欲。如果沒有眾生修五善法,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的話。那時太子就會回報四天王。四天王聽了,也會憂愁不悅,上忉利天告訴帝釋:『大王當知,現在人間已無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尊長。』這時,帝釋和三十三天也都憂愁不樂,減少天眾,增加阿修羅眾。  


「如果眾生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尊長,持八關齋的話。那時太子就會歡喜踴躍,回告四天王:『大王當知,現在人間有許多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各位尊長。』四天王聽了,非常欣喜,就會上忉利天告訴帝釋:『聖王當知,現在人間有許多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各位尊長,奉行三歸,慈心勸誡,誠實不欺。』那時,帝釋、四大天王和三十三天都歡欣鼓舞,增長天眾,減少阿修羅眾。」


「比丘們當知,在十五日說戒齋日時,四天王親自下凡,查看人間世事,觀察眾生。哪些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尊長,樂於布施,持八關齋如來的齋法。假如沒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尊長,那時四天王就會憂愁不悅,上釋提桓因處,以此緣故告訴天帝:『大王當知,現今人間無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諸尊長。』那時,釋提桓因和三十三天也都憂愁不悅,減少天眾,增加阿修羅眾。 


「如果那時,眾生中有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尊長,持八關齋的話。那時四天王就會歡喜踴躍,上釋提桓因處告訴天帝:『大王當知,現今人間多有眾生孝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和尊長。』那時,釋提桓因、三十三天和四大天王都歡喜踴躍,增長天眾,減少阿修羅眾。」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怎樣持守十五日八關齋法呢?」


時比丘白佛言:「世尊是諸法的王,諸法的印證。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明此義,比丘聽後奉行。」 


世尊說:「諦聽!諦聽!要善思念,我當為你們詳細解說。比丘們!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十四日、十五日說戒齋時,去四眾中間,應作是言:『我今天要持八關齋法,請尊者教導我齋法!』那時,四眾應當教授八關齋法。先教他自報姓名,然後教導八關齋法。那時,教授者應該教導他這樣說:『我今奉持如來的齋法,直至明日天亮,持清淨戒,除去惡法。若身、口、意有惡行,已作、將作,或因貪欲造作,或因瞋恚造作,或因愚癡造作,或因驕氣造作,或因惡友造作;或我今生、後生、無數生;或不識佛、不識法,或謗僧,或殺害父母師長;我今懺悔,不隱覆,依戒依法持齋,奉持八關如來齋法。』


「什麼是八關齋法呢?持心如真人,盡此生不殺生,無害心,於眾生懷慈念:『我某甲,持齋直至明日天亮,不殺生,無害心,慈愍一切眾生。』


「『如阿羅漢無邪念,盡此生不偷盜,喜布施。我某甲,從今至明日持不偷盜之心。


「『我今如真人,盡此生不邪淫,無邪念,恆修梵行,身體清香潔淨,今日持不淫戒,不念自己妻子,也不念他女人,直至明日天亮,無所犯越。


「『如阿羅漢盡此生不妄語,常持誠實,不欺他人。我從今日至明日不妄語,自今以後絕不妄語。


「『如阿羅漢不飲酒,心意不亂,持佛戒律,無所犯越。我亦如是,從今日至明旦,不再飲酒,持佛戒律,無所犯越。』


「『如阿羅漢,盡此生不壞齋法,恆以時食,食少知足,不著味。我今亦如是,盡此生不壞齋法,恆依時節食飯,食少知足,不執著於味,從今日至明旦。


「『如阿羅漢,絕不坐在高大舒適的床上。所謂高大舒適的床,是金、銀、象牙製的床,或是角木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羅漢座、諸尊師座。阿羅漢不坐這八種高大舒適的床,我亦不犯此罪,不坐高大舒適的床。


「『如阿羅漢,不塗香花粉飾。我今亦如是,盡此生不塗香花粉妝。 


「『我某甲,遠離這八事,奉持八關齋法,不墮三惡趣。持此功德,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八難,常得善知識,不與惡知識交往;常生好父母家,不生邊地無佛法處;不生長壽天上,不作人奴婢;不作梵天,不取佛身;亦不作轉輪聖王,常生佛前。親見佛陀,親聞正法,使諸根不亂。若我發願行三乘道,速證道果。』


「比丘當知,若有優婆塞、優婆夷,持此八關齋法,那善男子、善女人,必定趣向三種道:或生人間,或生天上,或證涅槃。」


爾時,世尊說此偈言: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避酒遠香花粉,著味犯齋戒者。

歌舞作樂伎伶,學捨如羅漢,

今持八關齋法,晝夜不忘失。

無生死苦難,亦無輪迴期,

不與親愛群聚,也無怨憎會。

願滅五陰苦,眾痛與生死,

涅槃無諸惱,我今自歸之。


「所以,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八關齋脫苦得樂,想盡漏入涅槃,應當求方便,成就此八關齋法。所以者何?人間榮華不足貴,天上快樂不可計。若善男子、善女人,求無上之福,應當求方便,成就此齋法。」


「我今再告訴你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八關齋,想要生四天王天,也會如願。持戒之人,所願皆得,我所以說此義者,以此。人間榮華不足貴。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命終之後,生善處天界,也生堯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絕不枉費。所以者何?因為持戒之人所願皆得。


「諸比丘!我今再告訴你們,若有男子、女人持八關齋,想生欲界天,或色界天,也都如願。何以故?因持戒之人所願皆得。若再有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欲生無色界天,也都如願。


「比丘當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想生四姓家庭,也都如願得生。若善男子、善女女人持八關齋,想作一方天子、二方天子、三方天子、四方天子,也都如願。想作轉輪聖王者,也如願。所以然者,因為持戒之人所願皆得。若善男子、善女人,想求聲聞、緣覺、佛果,都成功如願。我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無願不獲。諸比丘!若要成就道果,應如此學習。」 


爾時,諸比丘聽了佛的開示,歡喜奉行。


(七)


聽著:


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有三事出現在前,那時善男子、善女人獲得無量福報。什麼三事呢?信出現在前,善男子、善女人獲無量福;財出現在前,善男子、善女人獲無量福;若持梵行出現在前,善男子、善女人獲無量福。比丘們!這三事出現在前,獲得無量福報。」 


爾時,世尊說此偈言:


「信財與梵行難得,持戒之人能受,

覺悟此三事已,智者隨時施與。

長夜得到安寧,諸天常加庇佑,

在彼自娛樂,五欲不知厭足。


「所以,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應當求方便,成就此三法。諸比丘!應如此學習。」


爾時,諸比丘聽了佛的開示,歡喜奉行。


(八)


聽著:


有一次,佛在拘深城瞿師羅園中。


那時,拘深的比丘們常好爭論,違犯種種惡行,面對面談論,有時還用刀杖相打。那時,世尊在清晨去拘深比丘們那裡,到了之後,世尊對那些比丘說:「你們這些比丘,要謹慎,不要爭論,也不要相互批評。諸比丘應當和合一致,同是一個師父,喝同一份乳,為什麼要爭論呢?」


那時,拘深的比丘對世尊說:「唯願世尊不要擔心這事,我會自己反省這個道理;我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以後不會再犯這種錯誤。」


世尊說:「你們為什麼出家學道呢?是為了王者而出家學道,是為了恐懼而出家學道,還是為了世俗之用而出家學道?」


諸比丘回答說:「不是的,世尊!」


世尊說:「比丘們!難道你們不是為了要離開生死,求無為的道嗎?但是五陰的身體本來就很難保全。」


諸比丘回答說:「正是如此,世尊!就如世尊所教導的,我等出家學道,是為了要求無為的道,滅除五陰的身體,所以我們才學道。」


世尊說:「諸比丘!你們不應該出家學道之後,又相互爭論,彼此打架,面對面批評,口出惡言,你們應該要修行同修一法、同一個師父,也應該修習這六法,也應該修習身口意的善行,也應該修習供養諸梵行。」


諸比丘說:「這是我們的責任,世尊不需要擔心。」


那時,世尊對拘深的比丘們說:「你們這些愚人!你們不相信如來的話嗎?剛才跟我說不需要擔心,你們自己就能明白這個道理,但你們違背正法的果報自己將來就會受報。」


那時,世尊又對那些比丘說:「在過去久遠時候,這舍衛城中有一位國王,名叫長壽王,很聰明狡猾,沒有他不知道的事。但是他好弓箭武藝,卻缺少寶物,庫藏都沒有充實,財物減少了,四軍之兵,也很少,臣子輔佐也很少。那時,波羅奈國有一位國王名叫梵摩達,威武剛強,所向披靡,財富珍寶充滿庫房,四軍之兵也很多,臣子輔佐也很充足。


「那時,梵摩達國王就想:『這長壽王沒有臣子輔佐,又缺少財富珍寶,我現在可以去攻打他的國家。』於是梵摩達國王興兵去攻打長壽王的國家。


「當時,長壽王聽說梵摩達興兵來攻打他的國家,就設計這個計策:『我現在雖然沒有七寶財物,也沒有臣子軍隊,但就我一個人的力量,就足以殺害他的百千軍眾,殺害無數眾生,這是不可以用一世的榮華,來換永世的罪過。我現在可以帶著王后和一個侍者,出城逃到深山裡去,免得生戰爭。』於是長壽王不告訴臣子,就帶著第一位王后和一個侍者,出舍衛城,逃入山中。這時,舍衛城中的臣民和人民,因為看不見長壽王,就派人去波羅奈國王梵摩達那裡報信說:『請大王來我們這個國家,現在長壽王下落不明。』於是梵摩達王就來到迦尸國,佔領統治。


「當時,長壽王有兩位王后都懷孕了,將要生產。這時两位王后都夢見自己在都城中生產,剛好天亮時,四軍士兵手持五尺長刀,圍在四周,只有她一個人生產,沒有人幫助。夢醒後,心裡很恐懼,就以此緣故告訴長壽王。國王對王后說:『我現在在深山中,你怎麼會夢見在都城生產呢?你現在要生產,就像鹿一樣生產吧。』王后說:『如果我不能如夢中那樣生產,我就只好死了。』當時,長壽王聽了王后的話,就在當晚換上衣服,不帶隨從,單獨進入舍衛城。


「長壽王有一位大臣名叫善華,跟王非常友愛。臣子有點小事出城,看見長壽王進城,從頭到腳詳細察看,看了之後就走開,嘆息流淚,又繼續走他的路。這時,長壽王追上那位大臣,將他帶到隱密處對他說:『小心不要洩露。』大臣回答說:『遵照大王的教導,不知道王有什麼吩咐?』長壽王說:『你要記取我過去的恩惠,現在我有囑咐。』大臣回答說:『大王有吩咐,我一定辦到。』長壽王說:『我的夫人昨晚夢見她在都城生產,周圍有四軍士兵,生了一個男孩,非常英俊端正。如果不能如夢中那樣生產,她七天內就會死去。』大臣回答說:『我一定能辦好大王吩咐的事。』說完之後,兩人各自離去。


「這時,大臣善華就去梵摩達王那裡,對王說:『希望這七天之內能檢閱大王的軍隊:象兵、馬兵、車兵、步兵,總共有多少?』梵摩達王就吩咐左右說:『快點集結軍隊讓善華查看,如他所說的。』於是善華大臣在七天之內聚集軍隊,在舍衛都城中排列。就在這七天,王后也來到都城。這時,善華大臣遠遠看見王后來了,就對她說:『你來的正是時候,賢妃!』


「當時王后看見四軍兵眾,就很歡喜,吩咐左右張設帷幕。天剛亮的时候,王后就生下一個兒子,非常聰明俊美,世界上很少有。這時王后抱著孩子回到山中,長壽王遠遠看見王后抱孩子歸來,就說:『願他壽命長久, obtaining the mandate.』王后向國王請名,國王就給他取名叫長生。


「比丘當知,當時長生太子年約八歲。他父王長壽有點小緣故再次進入舍衛城。這時,長壽王的舊臣劫比看見國王進城,從頭到腳仔細看,看過之後就去梵摩達王那兒。到了之後對王說:『大王!你太大意了,長壽王就在這城里。』梵摩達王一聽非常生氣,吩咐左右快去捉拿長壽王。


「這時,左右大臣帶著劫比到處搜索。劫比遠遠看見長壽王,就指給大臣看說:『這就是長壽王。』於是上前捉拿,帶到梵摩達王那裡。到了之後對王說:『大王!這人就是長壽王。』全國人民聽說捉到長壽王,無不動容!


「當時,長生太子在人群中看見父王被捕去殺,面色不改。長壽王回頭對長生說:『你不要看長,也不要看短。』當時便說此偈:


『怨憎常相續,這是自古之常道,

無怨能勝怨憎,此法永不壞敗。』


「這時,諸臣彼此說:『這長壽王真是太愚癡了,長生太子到底是什麼人,當著我們說這偈頌?』長壽王對臣子說:『我並不愚癡,只是你們中有智慧的人才能明白我的話。諸賢應該知道,就我一個人的力量,足以殺掉你們這百萬大軍。但是我又想:這些眾生死難以計數,我不能因一時榮華,而造成永世罪業。怨憎常相續,這是自古之常道,無怨能勝怨憎,此法永不壞敗。』


「那時,諸臣把長壽王和王后帶到四面大街,分屍為四段,就丟棄離去,各自回所在。長生太子在黃昏時分撿拾柴草,用以火化父母遺體之後便离去。


「這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遠遠看見有個小孩火化長壽王和王后的屍體,看見後就吩咐左右說:『這孩子一定是長壽王的親屬,你們去捉拿來。』這時,臣民們就去捉那個孩子,但還沒走到,那孩子已經跑掉了。


「長生太子這時想:『這梵摩達王殺了我的父母,還佔我的國家,我應該報父母之仇。』於是長生太子就去一個彈琴師傅那裡,對他說:『我想學彈琴。』彈琴師傅問他:『你姓什麼?父母在哪裡?』小孩回答說:『我沒有父母,我本是住這舍衛城的,父母早就過世了。』彈琴師傅說:『你想學就開始學吧。』


「比丘當知,當時長生太子就學彈琴歌曲。長生太子天資聰慧,沒多久就通曉彈琴歌曲,無事不精通。這時,長生太子抱著琴到梵摩達王那裡,選在沒人的時候獨自在象廄彈琴吟唱。這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聽見彈琴吟唱的聲音,就問左右:『廄中彈琴吟唱的是什麼人?』臣子回報說:『是舍衛城中一個小孩在那邊獨自彈琴吟唱。』國王吩咐侍者說:『你叫那小孩來這裡給我看看,我想見他。』於是使者傳召小孩來王宮。這時,梵摩達王問小孩:『昨晚在象廄彈琴的是你嗎?』小孩回答:『是的,大王!』梵摩達王說:『你可以在我身邊彈琴吟唱,我會供給你衣食。』


「比丘當知,當時長生太子在梵摩達王面前彈奏樂曲,非常出色。國王聽他彈琴,非常歡喜,對長生太子說:『你可以看管我的珍寶。』長生太子遵從王命,沒有失誤,照王的意思行事,先笑後說「比丘當知,長生太子先笑後說,都順從國王的意思。這時,梵摩達王又對他說:『好!好!你真聰明能幹,你也可以管理宮中的事務,你自己去看吧。』這時,長生太子在宮中用他的琴藝教諸妃嬪,也教她們騎象馬各種技藝,無事不通曉。


「這時,梵摩達王想出外遊玩,就吩咐長生太子準備寶車出遊。長生太子遵命去找寶車,把象馬裝飾金銀鞍轡,然後回報國王說:『寶車已準備停當,請王知時。』梵摩達王就乘寶車,叫長生太子驅車,還帶上四軍兵眾。


「長生太子開車引路,故意遠離大軍。這時,梵摩達王問長生太子說:『大軍現在在哪裡呢?』長生太子回答說:『臣也不知大軍在哪裡。』國王說:『我現在很疲倦,想小歇一會,你停車讓我歇息。』長生太子聽令停車,讓國王歇息。過了一會兒,大軍還沒趕上。


「比丘當知,這時,梵摩達王就枕在長生太子的膝上睡著了。長生太子見王睡著,就想:『這王對我恩重如山,殺了我的父母,還佔我的國土,現在若不報仇,後時何時再報?我現在就砍斷他的命根。』於是右手拔劍,左手摸王的頭髮,又想:『父王將死之際告訴我:「長生,不要看長,也不要看短。」並說偈云:


「『怨憎常相續,這是自古之常道,

無怨能勝怨憎,此法永不壞敗。』


「我現在就放下怨恨。』於是把劍放回鞘內。他這樣一再三思,又想:『這王對我恩重如山,殺我父母,佔我國土,我現在不報仇,后時何時再報?我現在就斷他的命!』又想起父王的教誨:『長生,不要看長,也不要看短。父王曾說:


「『怨憎常相續,這是自古之常道,  

無怨能勝怨憎,此法永不壞敗。』


「我現在就放下怨恨。』於是又把劍放回去。


「這時,梵摩達王夢見長壽王的兒子長生太子要殺他,嚇醒後很恐懼。長生太子問:『大王!你為何驚醒,這般驚惶?』梵摩達王說:『剛才睡覺時,夢見長壽王的兒子長生太子拔劍要殺我,所以驚醒。』


「長生太子這時想:『這王已經知道我就是長生太子了。』於是右手拔劍,左手抓住王的頭髮,說:『我果真就是長壽王的兒子長生太子。王殺我父母,佔我國土,我現在若不報仇,后時何時再報?』梵摩達王連忙向長生太子說:『我的命在你手中,求你手下留情,饒我性命!』長生太子說:『我可以不殺你,但是你要全我的命。』國王對長生太子說:『我求你放過我,我絕不會殺你!』這時,長生太子和國王立誓約定:『我們互相饒命,以後絕不相害。』


「比丘當知,當時長生太子就饒了梵摩達王的命。梵摩達王對長生太子說:『請太子再為我準備寶車,我們回國都。』這時太子重新準備寶車,兩人同車返回舍衛國都。


「這時,梵摩達王召集群臣說:『若你們見到長壽王的兒子,你們想對他如何?』有的大臣說:『該斬斷他的手足。』有的說:『該把他分割為三段。』有的說:『該把他殺了。』這時,長生太子坐在國王身邊,神色自若,靜默思忖他們的言論。國王梵摩達親自拉住長生太子的手,對眾人說:『這就是長壽王的兒子長生太子,正是此人。你們都不要再說什麼了,也不要有什麼想法。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長生太子饒了我的命,我也饒了他的命。』當時,群臣聽了這番話,都歎息未曾有:『這國王和太子真是非比尋常!能夠饒過仇敵,不報怨仇。』


「這時,梵摩達王問長生說:『你本可殺我報仇,為什麼放過我,不殺我呢?一定有原因吧?請你告訴我。』長生太子回答說:『大王!請聽。在父王將死之際,他對我說:「長生,不要看長,也不要看短。」又說:「怨憎常相續,這是自古之常道,無怨能勝怨憎,此法永不壞敗。」我記取父王的教誨,所以饒了您的性命。』梵摩達王聽了這番話,覺得太子的作為非常了不起,讚歎從未有過,能夠遵循亡父的教誨,不做邪惡的事。


「這時,梵摩達王對太子說:『你剛才所說的道理,我還不太明白,請你再為我詳細解釋,使我了解其意。』長生太子回答說:『大王!請聽,我來為您解釋。梵摩達王殺了長壽王,如果長壽王的親信大臣也要殺梵摩達王報仇;梵摩達王的臣子也要殺長壽王的臣子報仇,這就是怨憎相報,永無止境。要使怨憎止息,唯有不報怨的人才能做到。我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不害您。』梵摩達王聽完這番話,非常欣喜,自嘆未曾有,太子能通曉大義。


「這時,梵摩達王就向長生太子懺悔說:『這都是我的罪過,殺了長壽王。』於是自己摘下天冠戴在長生太子頭上,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歸還舍衛國的土地和人民,讓長生太子代管,自己回波羅奈國去了。


「比丘當知,古時諸王有這樣的規矩,雖有爭奪國土之事,也能互相容忍,不致傷害。何況你們比丘,有堅固的信心,出家學道,捨棄貪欲、瞋恚、愚癡心,現在又互相爭論不和,不肯彼此容忍,也不肯懺悔改過。諸比丘!你們應以此事為鑑,知道爭論不是正確的作法。同是一個師父,喝同一份奶水,不應互相爭論。」  


爾時,世尊說此偈言:  


「無爭無諍善和合,慈心憐愍一切眾,

無礙於人天所讚,諸佛常說應如是。


「所以,諸比丘!你們應修習忍辱。諸比丘!你們應當如此學習。」


這時,拘深比丘對世尊說:「唯願世尊不用擔心,我等自己能分辨明白此法,世尊說的話不盡然。」這時,世尊就离開,赴跋耆國。


爾時,跋耆國中有三個族姓的人:阿那律、難提、金毘羅。他們三族訂有規矩:去乞食後歸來,後來的要掃地使淨,事事不缺。得食的要分給他食,飽的就好,不飽的隨分。有剩餘的就倒在器中,然後各自散去。最後取食者,飽則善,不飽就取器中的食自置鉢中。然後取水瓶,更換另一處,整日掃除房舍,又在清靜處,端正身心,繫念在前,思惟妙法,但這些人終日不交談,各自靜處。


「那時,尊者阿那律思惟不淨,憑喜入初禪。這時,難提、金毘羅知道阿那律的心念,也思惟不淨,憑喜入初禪。若阿那律思惟二禪、三禪、四禪,那時難提、金毘羅也思惟二禪、三禪、四禪。若阿那律思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那時難提也思惟這些境界。若阿那律思惟滅盡定,那時難提也思惟滅盡定。他們三人皆能修習這些法門。


「那時,世尊赴獅子國。國境守衛遠見世尊來,就說:『沙門不要進入國內,因為這國中有三族人:阿那律、難提、金毘羅,不要觸犯他們。』


「這時,尊者阿那律以清淨天眼天耳通,聽見守衛對世尊這樣說,不許世尊入國。阿那律就出來對守衛說:『不要攔阻,世尊要來這裡,准他進入。』


「這時,尊者阿那律進去告訴金毘羅說:『快來,世尊現在在城門外。』於是三位尊者從禪定起來,來到世尊跟前,頭面禮足,一旁而立,各自報上名號:『大德高叡,我等恭迎世尊!』阿那律尊者從世尊接過鉢,難提尊者鋪設座墊,金毘羅尊者以水洗世尊的足。


「那時,世尊問阿那律說:『你們三人和合相處,無他想,乞食順利嗎?』


「阿那律回答說:『大德,很順利,乞食不勞苦。何以故?我思惟初禪時,難提、金毘羅也思惟初禪;我思惟二禪、三禪、四禪時,他們也思惟這些境界;我思惟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時,難提也思惟;我思惟滅盡定時,難提也能修這種定境。大德,如是我等修習。』


「世尊問:『阿那律,你們還有更勝的法門嗎?』 


「阿那律回答說:『大德,我們有更勝法門。』


「世尊問:『什麼是更勝的法門呢?』


「阿那律說:『有這麼一種妙法,勝過上人之法,若我等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上下四維,一切處一切,無數無量不可計知,而自娛樂。我等也以悲、喜、捨心遍滿一切,自在遊戲。大德,這就是我們有的更勝法門。』


「這時,尊者難提、金毘羅對阿那律說:『我們何時私下去問你這個法門呢?你怎麼在世尊面前就自說了呢?


阿那律說:「你們何曾私下來問我這法門?只是諸天來告訴我此法,所以我在世尊前說出來。我晚上都知道諸賢的心念,諸賢因證得此三昧,所以我今在世尊前說此語。」


「就在說法時,大將軍長壽來到世尊處,頭面禮足,一旁坐下。這時,長壽對世尊說:『世尊今天與這些人說法嗎?』


「於是世尊以此因緣告訴長壽。


「長壽對世尊說:『跋耆大國幸運,有這三族人:阿那律、難提、金毘羅在此修行。』


「世尊說:『如你所言,長壽,跋耆大國确實幸運,有這三族人。不只跋耆國,摩揭陀國也因有此三族人而幸運。若摩揭陀國人民憶念此三族人,便可夜夜得安樂。大將當知,若國民城邑中有此三族人,其中的人民憶念他們,夜夜得安樂。這三族人出生的家庭也得到大利益,能生如此高尚聖人,他們的父母和五親也受益。若天神、龍神憶念此三人,也得大利益;若有人歎阿羅漢,也應歎此三人;若有人歎無貪瞋癡者,也應歎此三人;若有人歎福田,也應歎此三人。我為成就無上道,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使此三人證得此法,所以大將,你應對這三族人起歡喜心。大將,你應如此學習。」


當時,長壽大將聽了世尊的開示,歡喜奉行。


(九)


聽著:


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有三種結使,把眾生綑綁,使他們不能從這岸渡至彼岸。什麼三種呢?就是身見結、戒盜結、疑結。」


「什麼是身見結呢?就是把身體視為我、生我想、生眾生想、生命想、生壽命想、生人我想、生修習想、生依靠想,這就叫做身見結。」


「什麼是疑結呢?就是有我嗎?無我嗎?有生嗎?無生嗎?有我、人、壽命嗎?無我、人、壽命嗎?有父母嗎?無父母嗎?有今生、後世嗎?無今生、後世嗎?有沙門、婆羅門嗎?無沙門、婆羅門嗎?世間有阿羅漢嗎?世間無阿羅漢嗎?有證悟嗎?無證悟嗎?這就是疑結。」


「什麼是戒盜結呢?就是以持戒要求生於大姓家、生長者家、生婆羅門家,或者生天上、生神界中,這就是戒盜結。」


「比丘們!這就是三種結使,把眾生綑綁,使他們不能從這岸渡至彼岸,就像兩頭牛被同一軛牽繫,終其一生不能分离。眾生也是這樣,被三結繫縛,不能從這岸渡至彼岸。」 


「什麼是這岸?什麼是彼岸?這岸就是身見,彼岸就是身見滅盡。比丘們!三結把眾生綑綁,不能從這岸渡至彼岸。所以,諸比丘!你們應當求方便,斷除這三結。諸比丘!你們應這樣學習。」


爾時,諸比丘聽了佛的開示,歡喜奉行。


(一〇)


聽著:


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有這三種三昧,什麼三種呢?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昧。」


「什麼是空三昧呢?觀察一切法皆空,這叫空三昧。」


「什麼是無想三昧呢?對一切法沒有想念,也不可見,這叫無想三昧。」 


「什麼是無願三昧呢?對一切法沒有求願,這叫無願三昧。」


「比丘們!若不得這三種三昧,就長期在生死中,不能覺察。所以,諸比丘!你們應當求方便,得這三種三昧。諸比丘!你們應這樣學習。」 


爾時,諸比丘聽了佛的開示,歡喜奉行。


幢毘沙法王,瞿默神足化,

齋戒現在前,長壽結與三昧。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