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白話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放牛品第四十九第四分別誦


(一)


聽聞如是:


曾經,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如果牧牛人在放牛時遵循了十一種法,他的牛群就不會增加,也無法很好地照料它們。什麼是這十一種法呢?就是放牛人不會辨別牛的顏色,不瞭解它們的特點;他用磨刀具但不真的磨刀,不包紮傷口,不按時驅趕牛群,不知道優良的田地和茂密的草地在哪裡,也不知道安全的隱蔽地點,同樣不知道怎樣引領牛渡河,不知道適宜的時間。如果在放牛的時候有留下剩餘的食物,那些值得信賴的大牛就不會按時受到照料。這就是說,比丘們啊!如果牧牛人遵循了這十一種法,就無法長養牛群並保護它們的身體。


“現在在這群比丘中,也有一些如此,無法有所增長。什麼是這十一種法呢?就是比丘們不辨別色彩,不瞭解特點,用磨刀具但不真的磨刀,不包紮傷口,不按時驅趕牛群,不知道優良的田地和茂密的草地在哪裡,不知道渡河的地點,也不知道安全的隱蔽地點,不知道適宜的時間,食物不知道留下剩餘,老比丘們也不受尊敬。


“什麼是不辨別色彩呢?就是比丘們不認識四大和由四大所構成的色彩,都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不辨別色彩。


“什麼是不瞭解特點呢?就是比丘們不知道愚痴和智慧的行為,也不真正瞭解。這就是所謂的不瞭解特點。


“什麼是用磨刀具但不真的磨刀呢?就是比丘們,當眼睛看到色彩時,就產生色彩的思維,有各種雜亂的念頭,又不保護好眼根,從事不善的思維,製造各種禍害,不保護好眼根;比丘們聽到聲音,嗅到氣味,品嚐味道,觸知觸感,思考法理,也產生各種雜亂的想法,也不保護好意識根,不改變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用磨刀具但不真的磨刀。


“什麼是不包紮傷口呢?就是比丘們起了慾望的想法,卻不放棄,也不消除這些念頭;當產生憤怒、殺戮的想法,產生各種惡劣的想法時,終歸不放棄。這就是不包紮傷口。


“什麼是不按時驅趕牛群呢?就是比丘們不根據時機唸誦法經,不隨時對人們講述。這就是不按時驅趕牛群。


“什麼是不知道優良的田地和茂密的草地呢?就是比丘們不瞭解四意止法,不真正瞭解。這就是不知道優良的田地和茂密的草地。


“什麼是不知道渡河的地點呢?就是比丘們不瞭解高德八品道的修行,這就是不知道渡河的地點。


“什麼是不知道所喜愛的呢?就是比丘們對十二部經典,如譯經、夜誦、決斷、偈頌、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法、廣普、未曾有法,都不瞭解。這就是不知道所喜愛。


“什麼是不知道適宜的時間呢?就是比丘們去輕浮人家、玩樂人家。這就是不知道適宜的時間。


“什麼是不留下剩餘的食物呢?就是比丘們邀請信仰梵志、優波塞來,但自己貪戀食物,不知道節制。這就是不留下剩餘的食物。


“什麼是不尊敬長老和有德的比丘呢?就是比丘們沒有對德高的人產生敬意,如此,比丘們常犯錯誤。這就是不尊敬長老。如果有比丘遵循了這十一種法,就無法從這些法中得到多少益處。


「如果有牧牛人遵循了十一種法,能夠保護好牛群,不會失去時機,從而多方面地受益。什麼是這十一種法呢?就是牧牛人瞭解牛的顏色,分辨牛的特點,及時地梳理它們,覆蓋傷口,按時驅趕,瞭解好的牧場和茂盛的草地,知道渡河的地點,關愛牛群,適時作出區分,瞭解性情行為,當牛群𤛗時知道留下一些食物,也知道什麼時候要照顧可信任的牛。如此,牧牛人能夠很好地照料牛群。如此,比丘們啊!如果牧牛人遵循了這十一種法,不會失去時機,最終不會受到破壞。


「同樣地,比丘們如果遵循了這十一種法,會在現世中受益良多。什麼是這十一種法呢?就是比丘們瞭解顏色,分辨特點,知道梳理,知道覆蓋傷口,知道及時驅趕,知道好的牧場和茂盛的草地,知道所喜愛的事物,有選擇地行走修行之道,知道渡河的地點,知道適宜的飲食,知道尊敬長老的比丘,隨時虔誠地禮拜。


「什麼是瞭解顏色呢?就是比丘們瞭解四大和四大所造成的顏色。這就是比丘們瞭解顏色。


「什麼是分辨特點呢?就是比丘們瞭解愚痴的特點,瞭解智慧的特點,都知道。這就是比丘們分辨特點。


「什麼是知道梳理呢?就是比丘們,當慾望產生時,知道放下,也不特別慇勤去思考,永遠沒有慾望的想法;當憤怒、害蟲、惡念等不善的想法產生時,也知道放下,也不特別慇勤,永遠沒有憤怒的想法。這就是比丘們知道梳理。


「什麼是知道覆蓋傷口呢?就是比丘們,當眼睛看到色彩時不產生色彩的想法,也不染著眼根,去除痛苦、惡念等不善的法,心不貪戀愉悅,而在其中保護好眼根;同樣地,比丘們當耳聞聲音、嗅到香氣、品味味道、觸感滑膩、思考法理時,不產生認知的想法,也不染著意識根,而在其中保護好意識根。這就是比丘們知道覆蓋傷口。


「什麼是知道起煙呢?就是比丘們從廣泛的法經中與人分享。這就是比丘們知道起煙。


「什麼是知道好的牧場和茂盛的草地呢?就是比丘們真實地瞭解賢者的八品道。這就是比丘們知道好的牧場和茂盛的草地。


「什麼是知道所喜愛的呢?就是比丘們聽到如來所說的法寶時,心裡產生愛悅之情。這就是比丘們知道所喜愛。


「什麼是有選擇地行走修行之道呢?就是比丘們在十二部經典中做出選擇,並且依此修行,所謂的譯經、夜誦、斷定、頌偈、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講說、廣普、未曾有法。這就是比丘們知道有選擇地行走修行之道。


「什麼是知道渡河的地點呢?就是比丘們瞭解四意止法。這就是比丘們知道渡河的地點。


「什麼是知道適宜的飲食呢?就是比丘們在被信仰的梵志、優婆塞所請時,不貪戀食物,能夠自我控制。這就是比丘們知道適宜的飲食。


「什麼是隨時虔誠地尊敬長老的比丘呢?就是比丘們持續地用身體、口和心行善,對待所有的長老比丘。這就是比丘們隨時虔誠地尊敬長老的比丘。如此,如果遵循了這十一種法,比丘們在現世中會得到很多益處。


這時,世尊就說了這個偈語:


「牧牛不放逸,其主獲其福,

六牛六年中,展轉六十牛。

比丘戒成就,於禪得自在,

六根而寂然,六年成六通。


「如此。比丘們啊!如果有人能夠遠離這些惡法,遵循了之後的十一種法,會在現世中獲得許多好處。」


於是,諸比丘聽聞佛陀所說,都感到歡喜,並且依教奉行。


(二)


「一時,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對諸比丘說:『如果比丘能夠修持十一種法,必然會有所成長。什麼是這十一種法呢?就是:持戒成就,修三摩地成就,培養智慧成就,達到解脫成就,獲得解脫見和慧解成就,使根門安寧,控制飲食,恆常修行正法,同時瞭解適應的方法,明辨其義,不執著於物質養活。如此,比丘們!如果能夠修持這十一種法,就能夠勝任自己的修行。事實上,一切行為都正好有這十一種法。』


爾時,阿難向世尊發問:『為什麼呢,這正好有十一種法沒有例外呢?什麼是這十一種法呢?』


「就是:比丘持乞食,只在一個地方坐,只在一個時間進食,適量進食,不挑選家中的食物,守護三衣,坐在樹下,坐在露天的安靜地方,穿著修補過的袈裟,或者坐在墳墓間。這就是,比丘們!如果有人能夠修持這十一種法,就能夠取得成就。我現在再次告訴你們,如果有人學習這些法十一年之久,就能夠成為現身成阿那含,轉世成為阿羅漢。比丘們!即使放棄十一年的修行,如果學習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者一年,也能夠獲得兩種果位:無論是阿那含,還是阿羅漢。即使只放棄十二個月,如果在一個月內修行這些法,那麼比丘一定能夠獲得兩種果位:無論是阿那含,還是阿羅漢。因為十二因緣都包含在十一種法中。即生、老、病、死、煩惱、憂慮、痛苦、煩惱。


「我現在教導諸比丘,要像迦葉比丘一樣,假設有人修行謙卑艱苦的方法,那是非常困難的。為什麼呢?因為迦葉比丘成就了這十一種法。要知道,過去的多薩阿竭成等正覺者,也都成就了這十一種艱苦的法。而今迦葉比丘,都在慈悲地懷念一切眾生,如供養過去的諸聲聞者,未來身就能夠得到回報。假如供養迦葉者,現身就會得到回報;假如我不能成就無上正覺,將來就會由迦葉等成就無上正覺。由於這個因緣,迦葉比丘勝過過去的諸聲聞者,那些能夠如同迦葉比丘的人,便是在上行。如此,比丘們!應當如此學習。』


爾時,諸比丘聽聞佛陀所說,都感到歡喜,並且遵循著佛陀的教導。


(三)


「一時,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佛陀與無數眾生,前後圍繞著,為他們講法。爾時,舍利弗領著眾多比丘行進。大目乾連以及大迦葉、阿那律、離越、迦旃延、滿願子、優波離、須菩提、羅雲、阿難比丘,各自領著眾多比丘相互取樂。提婆達多也領著眾多比丘自行。


爾時,世尊看見眾神足的弟子們,各自領著他們的眾生自行。爾時,世尊告訴眾比丘們:『眾生的根本性質各自相似,善良的人與善良的人相應,惡劣的人與惡劣的人相應,就像乳與乳相應,酥與酥相應,糞便與屎尿各自相應。同樣,眾生的根本法則也各自相應,善良的人與善良的人相應,惡劣的人與惡劣的人相應。你們是否見到舍利弗比丘領著其他比丘行進?』


眾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的,我們見到了。』


佛陀告訴比丘們:『這些人都是智慧之士。』


接著佛陀又問比丘們:『你們是否見到目連比丘領著其他比丘行進?』


眾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的,我們見到了。』


佛陀對他們說:『這些比丘都是神足的弟子。』


然後佛陀繼續問:『你們是否見到迦葉比丘領著其他比丘行進?』


眾比丘回答說:『是的,我們見到了。』


佛陀告訴他們:『這些高貴的人都是修行十一頭陀法的人。』


又問:『你們是否見到阿那律比丘?』


眾比丘回答說:『是的,我們見到了。』


佛告之曰:「這些賢士都是擁有天眼第一的人。」


又問:「你們是否見過離越比丘?」


眾比丘回答說:「是的,我們見過。」


佛告比丘:「這些人都是深入定境的人。」


又問:「你們是否見過迦旃延比丘?」


眾比丘回答說:「是的,我們見過。」


佛告之曰:「這些高貴的人都是善於分辨義理的人。」


又問:「你們是否見過滿願子比丘?」


眾比丘回答說:「是的,我們見過。」


佛告比丘:「這些賢士都是善於講法的人。」


又問:「你們是否見過優波離比丘領著其他比丘行進?」


眾比丘回答說:「是的,我們見過。」


佛告之曰:「這些人都是遵守戒律的人。」


又問:「你們是否見過須菩提比丘?」


眾比丘回答說:「是的,我們見過。」


佛告之曰:「這些高人都是第一位於解空的人。」


又問:「你們是否見過羅雲比丘?」


眾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的,我們見過。」


佛告之曰:「這些賢士都是戒律完備的人。」


又問:「你們是否見過阿難比丘?」


眾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的,我們見過。」


佛告比丘:「這些賢士都是多聞第一,所接受的不會忘卻的人。」


又問:「你們是否見過提婆達多比丘領著其他人行進?」


眾比丘回答說:「是的,我們見過。」


佛告之曰:「這些人是惡之首,沒有善的基礎。」


爾時,提婆達多的弟子三十餘人,聽世尊說完這偈語後,便離開提婆達多前往佛陀處,向佛陀行禮,請求免除他們的嚴重罪過,並請求佛陀原諒,他們說:「我們因為愚昧不識真偽,離棄了善知識,親近了惡知識,希望世尊原諒我們,以後再也不犯錯。」


佛告比丘:「傾聽你們的悔過,改過自新,以後不要再犯錯。」爾時,提婆達多的弟子們聽從佛陀的教誨,在寧靜的地方,思考著妙義,修行內法,這些族姓子孫剃除了鬍鬚和頭髮,出家學道,意欲修行無上的梵行。爾時,所有的比丘都達到了阿羅漢的境界。


「比丘們應該知道,眾生的根本本性都是相似的,惡人與惡人相伴,善人與善人相伴,過去和未來的眾生根本性質也是如此,以類相伴,就像純淨與純淨相應,不純淨與不純淨相應。因此,比丘們應該學會與純淨相應,遠離不純淨。如此,比丘們應該如此學習。」


爾時,眾比丘聽聞佛陀的教導,非常歡喜地遵循著。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一同。


爾時,象舍利弗還擯棄了僧袍,行起了白衣居士的生活。同時,阿難穿著袈裟,手持缽,進城乞食,逐漸來到象舍利弗的家。當時,象舍利弗背扶著兩名女人,阿難從遠處看到後,心中湧現出憂愁和不悅之情。象舍利弗看見阿難,深感羞愧,獨自一人坐在一旁。


爾時,阿難乞食完畢,離開城市,來到佛陀面前,行禮之後坐在一旁。阿難對佛陀說道:「我進城乞食的過程中,逐漸來到象舍利弗的家,看到他扶著兩名婦女的肩,那個時候,我心中充滿了憂愁和不悅之情。」


世尊回答說:「你看到了之後,心中產生了什麼想法?」


阿難回答佛陀說:「我想到象舍利弗很努力地修行,廣學多聞,性格溫和,長時間與各類梵行者講法而不厭倦。為何現在卻再次放棄了僧袍,過起了居士生活?我看到了這一切,心中感到非常憂愁。然而,象舍利弗擁有強大的神通力和無限的威德。我想起過去曾與他共同討論佛法。為何今天他要走向邪路?」


世尊告訴他說:「阿難啊,正如你所說,這並不是阿羅漢的行為。阿羅漢是絕不會再次放棄僧袍,過起居士生活的。然而,阿難,不必擔憂,象舍利弗將在七天後回來,他會來到這裡,徹底修行,克服了塵緣,獲得無漏行。但現在象舍利弗受到前世行為的影響,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現在他已經有所警覺,將會消除塵緣,達到無漏行。」


爾時,象舍利弗等過了七天,來到佛陀面前,行禮之後坐在一旁。片刻之後,他退坐後對佛陀說:「世尊,請聽從我最後的決定,我要修行出家行。」於是,象舍利弗成為了比丘,不久後就達到了阿羅漢的境界。


然後,象舍利弗穿著袈裟,手持缽,進城乞食。這時,有一位梵志產生了這個想法:「這些釋種子弟,無處不有,無所不在,又阻礙了我們的法術行為。我現在要向城裡的人們談論這些出家人的缺點。」於是,這個梵志對城裡的人們說:「你們是否見過象舍利弗?他過去自稱是阿羅漢,後來放棄了僧袍,過起了白衣居士的生活,與五欲享受相伴;現在又改行出家,挨家乞食,假裝清廉,看著婦女們,興起慾望的念頭,甚至在花園裡,思念女性而不能擺脫紛亂的心。就像一匹瘦弱的驢,無法背負重擔,安靜地躺臥。這個釋種子也是一樣,他假裝乞食,觀看女性,產生慾望的思緒。」


這時,象舍利弗聽聞這位梵志的惡言惡語,產生了這個想法:「這個人極其愚昧,充滿嫉妒之心。當他看到別人獲得利益和供養時,就產生吝嗇嫉妒之心。如果他自己得到了利益和供養,就會感到高興,然後誹謗白衣家主。我現在要規勸他不要做惡,不要讓他受到無盡的罪苦。」


於是,象舍利弗飛到空中,告訴那位梵志說:


「沒有眼睛,沒有技巧,  興起惡念譭謗梵行,

 自己創造無益之事,  長時間忍受地獄的苦。」


說完這個偈語,象舍利弗就飛回去,回到原地。


聞如是:


有一時,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一同。


那時,象舍利弗還擯棄了僧袍,改穿白衣行為。同時,阿難披袈裟,手持缽,進城乞食,逐漸來到象舍利弗的家。當時,象舍利弗肩扛著兩名女人,阿難從遠處看到後,內心產生了憂慮和不悅之情。象舍利弗見到阿難,深感慚愧,獨自坐在一旁。


隨後,阿難乞食結束,離開城市,來到佛陀面前,行禮後坐在一旁。阿難對佛陀說:“我在進城乞食的過程中,逐漸來到象舍利弗的家,看到他背扛著兩名女人,那個時候,我心中充滿了憂慮和不悅之情。”


佛陀回應道:“你看到之後,產生了什麼想法?”


阿難回答佛陀說:“我想到象舍利弗精進多聞,性格溫和,長時間與各類梵行者講法而不厭倦。為何現在卻再次擯棄了僧袍,改為白衣行者?我看到這一切,內心感到非常擔憂。不過,象舍利弗擁有巨大的神通力和無限的威德。我記得過去與他一同討論佛法。為何他現在要走向邪路?”


佛陀告訴阿難說:“阿難啊,正如你所說,這並不是阿羅漢的行為。阿羅漢是絕不會再次擯棄僧袍,改為白衣行者的。然而,不必擔憂,象舍利弗在七天後會回來,他將會來到這裡,完全修行,克服了塵世的束縛,獲得無漏行。不過,象舍利弗受前世的業力影響,所以才會有此行為。但是他現在已經警覺,將會徹底斷除塵世的束縛,達到無漏行。”


隨後,過了七天,象舍利弗回到佛陀面前,行禮之後坐在一旁。片刻之後,他退回座位,告訴佛陀說:“尊者,請聽我決定,我要修行成為出家人。”於是,象舍利弗成為了比丘,並不久後達到了阿羅漢的境界。


之後,象舍利弗穿著袈裟,手持缽,進城乞食。此時,有一位梵志產生了這個想法:“這些佛教徒的種子,無處不有,無所不在,而且還妨礙了我們的法術行為。我現在要告訴城裡的人,這些出家人的缺點。”於是,這個梵志對城裡的人們說:“你們是否見過象舍利弗?他過去自稱是阿羅漢,然後又放棄了僧袍,改為白衣行者,與五欲享樂。現在又改行出家,挨家乞食,假裝清廉,觀察婦女,產生慾望的念頭,甚至在花園裡,沉溺於女色的念頭,不能擺脫。就像一匹無力的驢子,無法背負重擔,靜靜地躺下。這些佛教徒也是一樣,他們假裝乞食,觀察婦女,產生慾望的念頭。”


聽聞這位梵志的惡語,象舍利弗心生懷疑,他想:“這個人實在太愚蠢,充滿嫉妒之心。他見他人得利受養,就起吝嗇之心。如果他自己得利受養,會感到高興,然後去誹謗白衣家主。我應該制止他不要做惡,免得他遭受罪苦。”


於是,象舍利弗飛向虛空,告訴那位梵志說:


「無眼無巧巴,  興起惡念譭謗梵行,

 自己創造無益事,  長時間忍受地獄的苦。」


說完這個偈語,象舍利弗飛回去,回到原處。


隨後,拘留沙城中的人聽聞了梵志的詆毀,也聽聞了象舍利弗的偈語,各自產生了這個想法:“只有像梵志說的那樣,才能達到神通難以及及。而且我們還看到了象舍利弗擯棄了僧袍,改行白衣行。”於是,眾多人紛紛前往象舍利弗的住處,行禮之後坐在一旁。他們詢問象舍利弗:“你是否真的是阿羅漢,還曾擯棄過僧袍,改行白衣行?”


象舍利弗回答:“沒有阿羅漢會擯棄僧袍,改行白衣行。”


眾人又問象舍利弗說:“阿羅漢由於本性原因而違反戒律嗎?”


象舍利弗回答:“獲得阿羅漢果位的人,絕不會違反戒律。”


人們再問道:“修習禪定的人,由於本性原因而違反戒律嗎?”


象舍利弗回答:“有的。在修習禪定的人中,有些由於本性原因違反了戒律。”


當時,眾人又說:“尊者曾經自稱是阿羅漢,後來又擯棄了僧袍,改行白衣,與五欲相娛樂;現在又出家修道,一開始就有神通,現在又怎麼會這樣?”


於是,象舍利弗用偈語回應:


「游於世俗的禪定,  到最後未能解脫,

 沒有消盡根本痕跡,  又再陷於五欲。

 無木無火不燃燒,  無根無枝不生長,

 石頭女人沒有胎,  阿羅漢沒有受漏。」


隨後,眾人又問象舍利弗:“你之前不是阿羅漢嗎?”


象舍利弗回答:“我之前並不是阿羅漢。各位居士要知道,五通和六通各有不同,現在我將解釋十一通。什麼是十一通呢?阿羅漢消盡了漏盛,決不會擯棄僧袍,改行白衣;阿羅漢消盡了漏盛,決不會修習不淨行;阿羅漢消盡了漏盛,決不會殺生;阿羅漢消盡了漏盛,決不會偷竊;阿羅漢消盡了漏盛,吃食不會剩餘;阿羅漢消盡了漏盛,決不會妄語;阿羅漢消盡了漏盛,決不會與邪教相助;阿羅漢消盡了漏盛,決不會說惡言;阿羅漢消盡了漏盛,決不會疑惑;阿羅漢消盡了漏盛,決不會恐懼;阿羅漢消盡了漏盛,決不會再受別人為師,也不會再受胞胎。所以,賢士們,阿羅漢消盡漏盛,決不會在這十一個方面產生行為。”


眾人又說:“我們經過觀察,聽尊者所言,以及外道異學,就像觀察一個空的瓶子,裡面沒有任何東西。現在內在的法教,也像蜜一樣美味,無不令人愉悅。佛陀正法也是如此。那個梵志現在受到了罪苦。”


於是,象舍利弗再次飛向虛空,雙足交叉坐定,說出這個偈語:


「不要糾纏於這個或那個,  在外道和正法之間,

 相互爭論而擾亂,  智者不會這樣做。」


隨後,拘留沙城中的人們對象舍利弗說:“您所說的太多了,確實非常難以理解,就像一個瞎子恢復了視力,耳聾者恢復了聽力。現在您的講解也是一樣,無數的方便來傳授法教。今天我們決定歸依佛陀、佛法和比丘僧,懇請您成為我們的優婆塞,保持壽命,不再殺生。”


於是,象舍利弗教導眾人微妙的法義,使他們感到歡喜,各自站起來,行禮之後離開。


隨後,尊者阿難聽聞了梵志的詆毀,儘管未能前往現場,但仍然不能熟視象舍利弗。更別提與他討論了!於是,他前往佛陀那裡,根據這些因緣,向佛陀詳細陳述。那時,佛陀告訴阿難說:“阿難,對於平等的阿羅漢,應該認為象舍利弗是這樣的人。因為他確實如此。象舍利弗已經成為了阿羅漢,他過去傳授的阿羅漢的名字,現在已經得到了驗證。塵世的五通並不是真實的修行,最終會失去;而六通才是真正的修行。這是因為象舍利弗先前已經獲得了五通,現在又獲得了六通。你也應該學習象舍利弗。這就是事實,應當牢記並踐行。”


於是,阿難聽了佛陀的教導,感到歡喜,並開始踐行。


(五)


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


那時,佛陀告訴諸比丘:“現在,我要講解因緣之法,你們要好好思考、修行。”


眾比丘回答:“好的,世尊!”於是,眾比丘從佛陀那裡接受了教導。


佛陀說道:“那麼,什麼是因緣之法呢?就是無明導致行,行導致識,識導致名色,名色導致六入,六入導致感覺,感覺導致愛,愛導致取,取導致有,有導致生,生導致老、死、憂、悲、苦、惱,以此形成這個五蘊的身體。


“無明是什麼?就是不知道苦、不知道集、不知道滅、不知道道,這就是無明。


“行又是什麼?有三種行為。哪三種?身、口、意的行為,這就是行。


“識是什麼?就是六種識,也就是六根的識。哪六種?眼、耳、鼻、舌、身、意的識,這就是識。


“名又是什麼?就是痛苦、想念、觀察、感覺快樂、思考,這就是名。色又是什麼?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構成的身體和由四大所形成的形色,這就叫作名色。色與名不同,所以稱為名色。


“六入是什麼?就是六個內在的入。哪六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入,這就是六入。


“更樂是什麼?就是六種更樂的身體。哪六種?眼、耳、鼻、舌、身、意的更樂,這就叫作更樂。


“痛是什麼?有三種痛苦。哪三種?有樂中的痛苦、有苦中的痛苦、既不苦也不樂的痛苦,這就是痛。


“愛是什麼?就是三種愛的身體。慾望之愛、有之愛、非有之愛。


“受是什麼?就是四種受。哪四種?慾望的受、見的受、戒律的受、我執的受,這就是受。


“有是什麼?就是三種有。哪三種?慾望的有、色的有、非色的有,這就是有。


“生是什麼?就是獲得五蘊、接受六入,這叫做生。


“老是什麼?就是眾生的身體在這個身上分解,牙齒脫落、頭髮變白、氣力減退,五官逐漸熟練,壽命減退,本性的認知消失,這叫做老。


“死是什麼?就是眾生在不斷地接受形體、身體變化無常,五官的分解,擺脫了五蘊的身體,生命根本中斷,這叫做死。比丘們要知道,所以稱為老、病、死。這就是因緣之法,詳細分解其意義。諸佛如來應當施行大慈悲,我現在已經辦到了。要記住,在樹下露坐,或者在地上,要坐禪,不要怕困難。現在不要懈怠,以免後悔無益。”


這時,阿難對佛陀說:“如來對諸比丘講解了深奧的因緣法,但我觀察卻沒有領會到深奧的義理。”


佛陀回答:“停!停!阿難!不要產生這種想法。因為,十二因緣極其深奧,非常人所能理解。在我以前未覺悟到這些因緣法時,我在輪迴中流轉,沒有出離之期。而且,阿難啊!不僅在今天你言因緣不深,過去也有類似的言論。因為在過去的生命中,有一位名為須焰阿須倫的國王,心生奇念,想要捉住太陽和月亮,從大海中走出來,化身變得巨大,海水只到腰部。


“那時,須焰阿須倫王有一個兒子叫拘那羅,他對他的父親說:‘我想要在海水中沐浴。’須焰阿須倫回答說:‘不要在海水中沐浴。因為,海水非常深廣,你無法忍受在海水中沐浴。’當時,拘那羅說:‘我看海水只到大王腰部,為什麼還說很深呢?’於是,須焰王就讓他的兒子進入海水中。結果,拘那羅的腳沒有觸及水底,他感到極度恐懼。於是,須焰王告訴他的兒子:‘我之前已告訴你,海水非常深,你之前還說無苦。只有我能在大海水中沐浴,而你不能。’


“那時的須焰阿須倫又有什麼不同呢?不要以為是別人。實際上,須焰阿須倫就是我自己的身體。而當時的須焰的兒子,就是你的身體。那時的海水非常深,你說無苦;而現在你又說十二因緣甚深。眾生中有些人無法領悟十二因緣的法則,他們在輪迴中流轉,沒有出離之期,都迷惑不解,不認識本質,從今生到未來生,從未來生到今生,永遠處於五蘊的困擾之中,尋求解脫非常困難。我初成佛陀道時,思考十二因緣,降伏魔神,以消除無明而獲得智慧之明,所有黑暗都被消除,沒有污垢,而我,阿難!三次轉動講解十二因緣的法則,我即獲得覺悟之道。通過這個方便,我知道十二因緣法則非常深奧,非常人所能通達。因此,阿難!要思念甚深,要遵守這十二因緣的法則,要如此學習。”


於是,阿難聽了佛陀的教導,感到歡喜,並開始踐行。


(六)


有一次,佛陀在羅閱城的迦蘭陀竹園裡,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一起。


這時,羅閱城裡有一位梵志,名叫施羅,精通各種技藝,熟知外道的異學經典,精通天文、地理,沒有一門不精通,而且還教導著五百個梵志的學童。此外,這個城中還有一位異學者,名叫翅甯,多有所知,受到頻毗娑羅王的愛戴,隨時供養並供應梵志所需。


這時,如來的名號是“遠布”,稱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就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師、道法御、天人師,號為佛、眾佑,度人無量,顯現於世間。這時,翅甯梵志產生了這個想法:“如來的名號相當難聽,我現在想去問候,親近並表示尊敬。”於是,翅甯梵志就去見了佛陀,向佛陀行禮,然後在一旁坐下。這時,梵志對佛陀說:“沙門瞿曇!您的姓是什麼?”


佛陀回答梵志:“我的姓是剎利。”


梵志問道:“各個婆羅門都有這種觀點:‘我的姓是最尊貴的,沒有超越的。’或者說:‘姓白。’或者說:‘姓黑。’婆羅門自稱說:‘我們是梵天所生。’現在,沙門瞿曇!您要如何表述?”


佛陀對他說:“梵志應該知道,只有在婚姻嫁娶時,才尋求尊貴的姓氏。然而在我的正法中,沒有高低、是非之名姓。”


梵志又問:“什麼樣的生活環境才能使法清淨?”


佛陀回答梵志:“你用法清淨,還是生活環境清淨?”


梵志再次問道:“各個婆羅門都有這種觀點:‘我的姓是最尊貴的,沒有超越的。’或者說:‘姓白。’或者說:‘姓黑。’婆羅門自稱說:‘我們是梵天所生。’”


佛陀對梵志說:“如果一個剎利女子嫁給婆羅門家庭,生下兒子,應該從什麼姓氏?”


梵志回答說:“應該說婆羅門種姓。因為由於父親的形象,才有了這個孩子。”


佛陀對梵志說:“如果一個婆羅門女子嫁給剎利家庭,生下兒子,應該從什麼姓氏?”


梵志回答說:“那個人應該是剎利種姓。因為由於父親的形象,才有了這個孩子。”


佛陀對梵志說:“仔細思考,然後回答我。你現在所說的前後都不相符。告訴我,梵志!如果驢子跟在馬後面生下小馬,應該說是馬嗎?還是說是驢?”


梵志回答說:“這種情況應該說是驢變成馬。因為由驢的形象,得到了這匹小馬。”


佛陀對梵志說:“仔細思考,然後回答我。你現在所說的前後都不相符。你之前所說的剎利女子嫁給婆羅門家庭,生下兒子,應該說是婆羅門種姓;現在驢子跟在馬後面生下小馬,應該說是驢變成馬。這兩種情況是否不矛盾?再想想,梵志!如果馬跟在驢後面生下小馬,應該如何稱呼?”


梵志回答說:“應該稱之為馬變成驢。”


佛陀對他說:“你說馬變成驢、驢變成馬這並不是一樣的意思吧?如果有人說一斛寶,還有人說寶一斛,這兩種意思是否不同呢?”


梵志回答說:“這是一個意思。因為寶一和一斛寶的意思並沒有區別。”


佛陀對梵志說:“為什麼馬變成驢、驢變成馬不是一個意思呢?”


梵志回答說:“儘管如此,沙門瞿曇!婆羅門自稱說:‘我們的姓是最尊貴的,沒有超越的。’”


佛陀對梵志說:“你先稱讚母親,然後再稱讚父親。如果父親和母親都是婆羅門種姓,然後生下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很有技能,無所不曉,而第二個兒子卻一無所知。那時,父母應該尊敬哪一個?應該尊敬有智者嗎?還是應該尊敬無所知者?”


梵志回答:“父母應該尊敬有智慧、聰明的兒子,不應該尊敬無知的兒子。因為這第一個兒子無所不曉,無事不閒,應該尊敬他,不應該尊敬無知的兒子。”


佛陀繼續問道:“如果那兩個兒子中,一個聰明的兒子會行殺盜淫等十惡之法,而另一個不聰明的兒子卻守護身體、口、意行,不違犯十善之法。父母應該尊敬哪一個?”


梵志回答:“父母應該尊敬行十善之子,應該尊敬遵守善行的人。”


佛陀繼續問:“你之前嘆說父淨,不嘆說母淨;現在又嘆說母淨,不嘆說父淨。你先嘆說聞德,後嘆說禁戒;又後嘆說戒,不說聞德。現在又嘆說父母聞、戒,是否與之前的言辭相矛盾呢?”


梵志回答佛陀:“儘管有這些言辭,但婆羅門們自稱說:‘我們的姓是最尊貴的,沒有超越的。’”


佛陀告訴他:“在嫁娶之時才論姓氏,但在我的法中並沒有這個意義。你聽說過邊國遠邦和其他地方的人嗎?”


梵志回答:“是的,我聽說過這些人。”


佛陀繼續說:“那些土地的人有兩種姓氏。什麼是這兩種?一種是人,另一種是奴隸,但這兩種姓氏也並不固定。”


又問:“什麼是不固定的?”


佛陀解釋說:“有時出生為人,後來變成奴隸;有時出生為奴隸,後來變成人。然而,眾生的類別本質相同,沒有太多的區別。如果天地毀滅,世界空無一物。這時,山川、石壁、草木等一切都會被焚燬,人們的壽命也將結束。如果天地重新恢復,沒有日月年限。那時,光音天降臨此地。但是,光音天的功德會逐漸減弱,失去光彩,互相注視,開始思考。那些慾念偏多的變成女人,慾念較少的變成男子。在相互結合中,他們變成胎兒。基於這個因緣,最初就有了人類,經歷了四種姓氏,傳遍天下。通過這個因緣,我們可以知道,人民都源自剎利種姓。”


這時,梵志對佛陀說:“停止,瞿曇!就像跛子能夠修復、盲人能夠獲得視力、愚蠢的人能夠變得明智一樣,沙門瞿曇也是如此,通過無數種方法向我解釋法義。我現在歸屬於沙門瞿曇,希望您能夠向我傳授法義,讓我成為優婆塞。”


隨後,梵志再次對佛陀說:“我希望如來能夠接受我的邀請,將比丘們帶到我家裡。”


佛陀默然接受了邀請。這時,梵志看到佛陀默然接受邀請,便起身向佛陀行禮,然後離開。回到家中,他備好食物、擺放坐具,撒下香汁,普遍自言道:“如來將要在這裡坐下。”


隨後,施羅梵志帶著五百個弟子,來到翅甯梵志的家,遠遠地看到他的家中已經備好了坐具,看到之後,他問翅甯梵志:“你現在是要舉行婚禮嗎?還是要請摩竭國的頻毘娑羅王來?”


翅甯梵志回答說:“我既不請頻毘娑羅王,也沒有舉行婚禮的打算。我現在想要進行大福業。”


施羅梵志問道:“請告訴我,你想進行什麼樣的福業?”


這時,梵志偏露出右肩,雙膝跪地,叉手合十,向佛陀自陳姓名。他對施羅梵志說:“施羅,請你知道,有一個釋種子出家修道,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我現在請佛陀和比丘僧一同來,所以準備了各種坐具。”


施羅梵志於是問翅甯梵志:“你剛才是在提到佛嗎?”


翅甯梵志回答:“是的,我提到了佛。”


施羅梵志又問道:“這太奇異了!竟然聽到了佛的聲音,如來到底在哪裡?我想要見他。”


翅甯梵志回答:“他正在羅閱城外的竹園中居住,與五百個比丘一起,享受快樂,如果你想去見他,要知道他在何時。”


於是,施羅梵志帶著五百個弟子,前往佛陀的地方。到達後,他們一起行禮,然後在一側坐下。施羅梵志於是產生了這個念頭:“沙門瞿曇的相貌端正,身體呈黃金色。我們的經典也有這樣的說法:‘如來在世時,實際上難以遇見,就像優曇鉢花時時顯現一樣。如果成就了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那麼要麼在家成為輪迴聖王,擁有七寶;要麼出家修道,必定成就無上道,成為三界的救主。’我現在想要看見佛的三十二相。”於是,梵志只看到了三十種相,而沒有看到二種相,於是產生了狐疑和猶豫,沒有看到廣長舌和陰馬藏。


於是,施羅梵志用偈語提問:


「我聽說有三十二相,  偉大人的好相貌,

 今竟不見其中二相,  他究竟在何處?

 不是陰馬藏、廣長舌,  其相真難以說明,

 請您顯露廣長舌,  解除我的疑慮,

 讓我得見真相,  永遠不再疑惑。」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