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白話 長阿含經-般泥洹經卷上



長阿含經 / 般泥洹經卷上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鷂山遊玩,有一群比丘共有1250人。這時,摩竭王阿闍世和越祇不和睦,國中的大臣們商議說:「越祇自以為國富民眾,土地肥沃富饒,出產珍寶,卻不肯臣服於我們,我們應該去攻打他們。」其中一位國賢大臣名叫雨舍,是印度教的信徒。王命令他前去拜訪佛陀,問問他的意見。雨舍領命後,率領著五百輛車、兩千騎兵和兩千步兵,來到鷂山,步行到小路口,下車前往見佛陀。見到佛陀,他非常高興,恭敬地問候他,並跪下說:「摩竭王阿闍世來拜訪佛陀,敬問近況,他身體健康,德行日益提升。」佛陀回答說:「很好,王和國人還有你都還安好嗎?」雨舍說:「王和越祇不和睦,國中的大臣們商議說,越祇自以為國富民眾,土地肥沃富饒,出產珍寶,卻不肯臣服於我們,他們想去攻打他們,請問佛陀有何指教?」

佛陀回答說:「我曾經到過越祇,見到他們的國民都非常謹慎謹守,我當時講解了治國的七法,如果他們能夠實行,就會興盛不衰。當時他們叉手說:『請問七法該如何實行?』我回答說:『認真傾聽。』他們回答說:『我們聽教。』」這時,賢者阿難站在佛陀身後。佛陀對阿難說:「你可曾聽說過越祇的國民經常相聚討論政事,並且嚴加自律嗎?」阿難回答說:「我聽說他們經常相聚討論政事,並且嚴加自律。」佛陀說:「那麼,他們的國家就會興盛不衰,你也聽說越祇的君臣常和,任用忠良,相互扶持吧?」阿難回答說:「我聽說他們的君臣常和,任用忠良,相互扶持。」「你也聽說越祇人民遵守法律,不貪不求,不敢犯錯嗎?」阿難回答說:「我聽說他們人民遵守法律,不貪不求,不敢犯錯。」「你也聽說越祇人民尊重禮儀,男女有別,長幼有序嗎?」阿難回答說:「我聽說他們人民尊重禮儀,男女有別,長幼有序。」「你也聽說越祇人民孝順父母,尊重師長,聽從教誨嗎?」阿難回答說:「我聽說他們人民孝順父母,尊重師長,聽從教誨。」「你也聽說越祇人民尊重自然,敬畏神明,順應四季嗎?」阿難回答說:「我聽說他們人民尊重自然,敬畏神明,順應四季。」「你也聽說越祇人民尊重道德,款待來自各方的僧人和人士,提供衣食住宿和照顧嗎?」阿難回答說:「我聽說他們人民尊重道德,款待來自各方的僧人和人士,提供衣食住宿和照顧。」佛陀說:「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實行這七法,就很難被攻打了。」雨舍回答說:「即使越祇只實行其中一項,也很難被攻打,更何況是七項呢?但是,國家的事務很複雜,我們還是回去吧。」然後向佛陀告辭,從座位上起身,向佛陀鞠躬後離開。


佛陀命令賢者阿難召集鷂山中的比丘們到講堂去,並告訴他們要好好地聆聽他所說的話,並且要善加實踐。比丘們回答說:「我們接受教誨。」


佛陀說:「如果比丘們能夠實踐七種教法,就能夠使佛法不衰。這七種教法是:一定期會講誦經道,不懈怠。二要和順,忠正相教,轉相承用。三要不追求自己的利益,只關注山林間的快樂。四要不分長幼先後,按照禮儀來相互侍奉。五要慈孝承事師長,接受教誨。六要奉行法律,敬畏經戒,從而修行梵行。七要遵循佛法供養聖眾,教導年幼的人,並且對前來學習的人提供衣服、食物、臥床和藥物的施與。如果能夠實踐這七種教法,就能夠長久地保持佛法不衰。


此外,比丘們還需要實踐七種守則,才能夠使佛法不衰。這七種守則是:一要保持清淨,不喜歡有所作為。二要保持無欲,不貪圖物質享受。三要忍受辱罵,不與他人爭論。四要遠離人群,不隨波逐流。五要保持法意,不隨波逐流。六要保持一心,靜坐禪修。七要減少物質享受,使用簡樸的衣服、食物和床鋪。如果能夠實踐這七種守則,就能夠使佛法不衰。」


佛陀又告訴比丘們,如果能夠實踐七種敬法的方法,就能夠使佛法不衰。這七種敬法的方法是:一要敬佛,心存敬意,恭敬地禮拜佛陀,不依賴他人。二要敬法,堅定信念,專注於道路,不依賴他人。三要敬眾,遵從教導,不依賴他人。四要敬學,侍奉持戒者,不依賴他人。五要敬聞,聆聽講解,不依賴他人。六要敬淨無欲,不依賴他人。七要敬定,修習坐禪,不依賴他人。如果能夠實踐這七種敬法的方法,就能夠長久地保持佛法不衰。


此外,比丘們還需要實踐七種財富的方法,才能夠使佛法不衰。這七種財富的方法是:一要有信心,看到正確的喜悅。二要遵守戒律,嚴守不犯。三要有慚愧心,反省自我,改過自悔。四要有愧疚心,順從言行。五要多聞,無盡地學習。六要有智慧,深入微妙之處。七要進行法施,不期望回報。如果能夠實踐這七種財富的方法,就能夠使佛法不衰。


佛陀又告訴比丘們,如果能夠實踐七種覺意的方法,就能夠使佛法不衰。這七種覺意的方法是:一要志念覺,堅定意志,遠離淫欲,拋棄雜念。二要法解覺,深入了解法理,遠離淫欲,拋棄雜念。三要精進覺,勤奮努力,遠離淫欲,拋棄雜念。四要愛喜覺,樂於修行,遠離淫欲,拋棄雜念。五要一向覺,持續不斷,遠離淫欲,拋棄雜念。六要惟定覺,專注靜心,遠離淫欲,拋棄雜念。七要行護覺,保持警覺,遠離淫欲,拋棄雜念。如果能夠實踐這七種覺意的方法,就能夠長久地保持佛法不衰。


此外,比丘們還需要實踐七種知識的方法,才能夠使佛法不衰。這七種知識的方法是:一要知道法,深入了解佛陀的十二部經典,聽講、思考、討論。二要知議,探究法義,廣泛學習,深入了解其精髓。三要知時,適時修行,靜坐、行走、打坐、臥睡,不失時機。四要自知,了解自己的修行經驗,深淺程度,知識要比別人更優秀。五要知節,不貪求美味,飲食有節制,不讓身體受損。六要知眾,了解比丘眾、敬虔修行的人、君子及士民的各種特點,知道誰值得尊敬、誰值得交往、誰值得一起修行、誰值得安靜地冥想、誰值得交談。七要知人,觀察人的興趣、能力,隨意勸導,讓他們得以知識、得以成聖。如果能夠實踐這七種知識的方法,就能夠使佛法不衰。


佛陀又告訴比丘們,如果能夠實踐七種惟的方法,就能夠使佛法不衰。這七種惟的方法是:一要惟經道,像人對待父母一樣,懷念佛法是如何使人活著的,幫助無數人超脫生死輪迴。二要惟人生,人生中不免有苦難,擔心妻子和家人的遭遇,每個人都會死去而離別,如果有罪孽,親人也無法幫忙解決,因此應當念念行道。三要惟精進,努力執行身口意的端正,就能夠輕易地踏上佛道。四要惟謙虛,不要自我膨脹,要尊重賢者,傾聽他們的教誨。五要惟降意,不被六慾所左右,壓制貪欲、怒氣和癡想,遠離邪行。六要惟身體,只是一個充滿臭味、風寒熱和血液的軀殼,沒有什麼可貪求的。七要惟自觀,把自己看作是糞土一樣,每天都想到死亡的可能性,從天地開始,生命就一直在死亡中循環,世事就像一場夢,看似美好的事物都是幻影,只有悟性佛法才能使人明白這一點,不要自欺欺人。如果能夠實踐這七種惟的方法,就能夠長久地保持佛法不衰。


佛陀再次告訴比丘們,如果能夠實踐六種重要的法則,就能夠長久地保持佛法不衰。這六種法則分別是:一要修身,以慈悲的心去遵循聖賢的教誨,與同學和睦相處,不爭不吵,互相鼓勵持守戒律。二要修口善行,以慈悲的心去說話行事。三要修意善行,以慈悲的心去思考。四要看待物質的法則,得到衣食等物品時,不要貪婪地藏起來。五要守持戒律,不犯婬慾,能勸人遵守戒律。六要明白正見,了解受盡道苦才能證得道,以慈悲的心與同道和睦相處,轉相建立,共同遵守佛法。


此外,比丘還應該對所有生靈都抱有慈悲之心,如蟣蝨等小生物也應加以愛護,對人的死亡要感到悲哀,如果沒有聽聞佛法,家人會因為無法超脫生死而哀哭,只有證得佛法的人才能明白這一點。佛陀為了這個原因而傳授佛法,我們應當學習佛經,實踐佛法。雖然世界上有很多種道路,但佛道是最高尚的,就像十個人一起射箭,前中後都有人中靶,但要一直保持穩定,必須不斷地射中。又如眾流匯聚成大海,比丘們也應該不斷地修行,最終會得到解脫,傳承佛法,彼此教導,就像佛經一樣,就能夠長久地保持佛法不衰。


當時,佛陀請求賢者阿難一起前往巴連弗邑受教行。佛陀攝取衣鉢,穿過王舍城,走了半程路程後,停在王園中。佛陀告訴比丘們,所有修行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四個諦,凡人不知道這些,因此走上長長的塗路,輪迴生死,永無止盡。佛陀說:「這四個諦是什麼呢?首先,要知道苦的真諦;其次,要知道苦是由執著而生的真諦;第三,要知道苦的習氣盡滅的真諦;最後,要知道苦的習氣盡滅,證得道的真諦。因為對於苦不慧不知,所以陷入輪迴,生死不休,我現在啟發你的意識,要你們知道這個苦的真諦。苦指的是生、老、病、死、憂悲、愛別離、所求不得等五種盛行的苦。一旦覺悟了這個苦的真諦,能夠斷除執著的習氣,就能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不再有苦;即使還有習氣,也能隨著執著的習氣盡滅,證得道的真諦,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不再有苦。已經了解了真諦,得到了道的眼光,就不再受生死之苦所困擾,長長的塗路也終於結束了。」


佛陀又告訴比丘們,還要知道得道的八種行為:一要專心修習佛經法;二要放下愛慾,與世無爭;三要永遠不犯殺、盜、淫、妄之行;四要不欺詐、中傷他人,也不謾罵;五要不嫉妒、貪心、暴飲暴食、不信佛法;六要時時念頭非常、苦、空、無我;七要觀察身體中的臭穢不淨;八要不貪戀身體,知道終究歸於土中。所有的歷代佛陀都看到了這四個諦,而將來的佛陀也都會看到這四個諦。有些人因為貪著家居恩愛、樂世間的榮名壽命等,就無法得到超脫生死的道路。因為道從心生,只有心靈純淨的人才能得到道。如果心靈純淨,不犯五戒,就能達到上天的境界。如果相信佛法,好好學習佛經法,就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如果想要斷絕落入地獄、畜生、餓鬼道的命運,就要一心奉行佛教的經戒。現在佛陀為了天下眾生,解脫生死,開示正道,想要學習的人,就要深入思考。


有一次,佛陀和賢者阿難來到了巴連弗城外的神樹下。當地的梵志居士們聽說佛陀來了,都出城外前來拜見、供養佛陀。有人拿著坐墊,有人拿著草席,有人拿著水果和飲料,甚至還有人拿著燈籠前來。他們到達佛陀所在的地點後,都先行鞠躬致敬,然後坐下來聽佛陀講話。


佛陀告訴梵志居士們:「在這個世界上,好貪欲恣意的人,會有五種消耗:一是因為貪婪而失去財富;二是因為貪婪而遠離正道,危及生命;三是因為貪婪而失去人們的尊重,在臨終時會後悔;四是因為貪婪而聞名不佳,成為眾人非議的對象;五是因為貪婪而在死後輪迴到三惡道,受苦受難。相反地,不貪欲恣意的人,會有五種豐盈的德行:一是因為節制而財富增加;二是因為節制而更接近正道;三是因為節制而獲得人們的尊重,在臨終時不會後悔;四是因為節制而聞名美譽,成為眾人敬仰的對象;五是因為節制而在死後升天享受福樂。因此,人們應當思考這五種德行,避免貪欲恣意。」


佛陀還為眾人講述了許多有關修行的要點,所有人都聽得非常歡喜。最後,他們都再次向佛陀鞠躬致敬,然後離開了現場。


後來,佛陀來到了阿衛𨽁,坐在一棵樹下。他抱持著神聖的心靈和明澈的道眼,看到上天的諸神,並命令賢者阿難守護這裡。阿難從燕城前來,向佛陀鞠躬致敬,然後站在一旁靜靜地等待。


佛陀問阿難:「誰建造了巴連弗城牆?」阿難回答說:「是摩竭大臣雨舍所建,他想要防止越祇人入侵。」佛陀說:「好啊!好啊!雨舍真是一位賢者,他知道該如何保護這座城市。我曾經看到忉利諸天的神靈在此地守護,這裡的土地被天神所保護,所以這裡一定會安穩又富貴。此地靠近天界中心,由一位名叫人意的神靈管理,他保護這片土地,使這個國家越來越強大,出現許多聖賢和英俊的人物,其他國家無法相比,也無法破壞這裡的和平與繁榮。如果這座城市真的需要被摧毀,只有三種方法可以實現:大火、大水或是內外勾結,然後攻破城牆。」


雨舍得知佛陀和弟子們到了這裡,就乘坐五百輛王威嚴的車子,出城去見佛陀,表達敬意並想供養佛陀。當他到達之後,下車步入園門,見到佛陀非常高興,表情謙恭,謙虛地問候佛陀,然後向佛陀行了個深深的鞠躬,讓佛陀坐在他的座位上。佛陀開始講述一些法則和教導,讓雨舍非常高興。他說:「我想準備一些小食物,如果您願意與聖眾一同品嚐,我會非常榮幸。」佛陀點頭表示同意。雨舍便起身行了三個禮,然後返回自己的住所。他通宵製作美食,並準備好了供餐的床鋪和座位。


第二天早上,他向佛陀報告道:「食物已經準備好了,只等聖人顯示時間。」佛陀收拾好自己的衣物和缽盂,和弟子們一起前往雨舍的住處。佛陀坐在高座上,雨舍親自倒漿和端上飯菜。飯後,佛陀沐浴完畢,雨舍向佛陀說:「我希望這些福德能夠保佑這個國家的人民和天神,讓他們平安幸福。」佛陀祝福道:「我祝福你們,能夠供養佛陀和僧侶,奉行正法和戒律,慈悲待人,讓你們獲得福報,走上正確的道路。」雨舍非常高興,佛陀繼續說道:「你今生雖然身居高位,但是因為這些福德,你最終仍會得到解脫。如果有人供養僧侶,遵守戒律和沙門的祝福,他們不會空手而回。還有,如果你想在官位上立足,就不能貪心、奢侈、驕傲、殘忍和追求快樂,只有去掉這五種心態,才能避免後悔和死後去往惡道。」佛陀說完後,起身離開東城門,雨舍追隨著他,並請求將此門命名為瞿曇門。當佛陀渡過渡口時,他又讓雨舍將這個渡口命名為瞿曇津。


當時,許多人民乘船或小船、竹筏或木頭條渡河。佛陀坐在那裡,想到以前還沒有成為佛陀時,他也曾乘坐這樣的船隻渡過河流,不知道有多少次。現在他已經證得解脫,不需要再乘坐這些船隻,也希望他的弟子們能夠跟隨他的腳步,擺脫這種束縛。佛陀靜坐冥想,自認:


「佛就像海船師,用法橋渡過河津,引導人們前往大乘道,讓所有的天人都能夠渡過河流,得到解脫,升華成仙。同時,佛也指引著他的弟子們,幫助他們解脫,脫離苦海。」


那時候,佛陀邀請了智者阿難一同前往拘利邑,接受教誨後,一起到坐樹下。佛陀告訴比丘們:「大家要持守清淨的戒律,要思考冥想,要放下執著,這三個要素是禪修的基礎。當禪修有所成就之後,就能擺脫貪婪、怒氣、無明等污垢,進入正確的修行之中。希望大家能夠自我努力,充分利用這一生,進入清淨的修行之中,善待自己的心性,不與世間爭執,關注自己的身心,靜心思考,心志即明,消除三種污垢,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解脫。心不再追逐外在的事物,也不再執著於任何物質。就像國王是萬民的主宰一樣,比丘也要思考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心靈,擺脫煩惱,變成自己的主人。」


佛陀和阿難一起前往喜豫邑,停留在河邊的祇樹下。其他弟子們進入城鎮乞食,洗澡後回來向佛陀致敬,並告訴佛陀:「這個國家發生了大瘟疫,已經有人死亡,大家都在傳聞。有些清信的信徒,像玄黮、時仙、初動、或震、叔良、快賢、伯宗、兼篤、德稱、淨高這十個人都已經死了,他們的靈魂會去哪裡呢?」


佛陀告訴比丘們:「這十個人已經斷了自然魂神,靈魂已經升到了十八天上,不會再回到地上受世間的法。對於這個國家的死亡情況,我透過天眼已經看到了。有五百位清信士,已經達到了難提的境界,已經消除了五條道路的污垢,靈魂升上了不還之地,只能夠進入涅槃之中。另外還有三百位清信士,已經斷結了三樣煩惱,沒有貪婪、怒氣和無明,他們的靈魂升上了頻來地,之後又會在地上出生,經歷苦難之後才能夠再次升華。還有五百位清信女,他們已經得到了四種喜悅,消除了三樣煩惱,得到了溝港,離開了三惡道,他們在天人之中出生,只要經過不到七個生命的時間,就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


佛陀對比丘們說:「你們對於那些死者的問題,只是在撓擾我們佛陀。但是我們作為佛陀,已經不再被這些問題所困擾,我們也不需要害怕。這是非常微妙的境界。生死有它的時候,當諸佛出現時,雖然他們是出生在世間,但他們已經超越了世間的法律。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已經停止了法律的運作,他已經無所不知,已經超越了生死,現在明確地向大家說明這個道理。所謂"妙",就是從有的東西裡面,讓這個東西得以實現,如果沒有這個東西,就無法實現。從這個東西的出現,讓它產生生命,當它消失時,就會進入無生之境。這就是所有的生命都會滅去的原因。從有癡不明的因素,才會產生生死的問題。假設你們沒有癡不明的因素,並且已經消除了所有的欲望,那麼你們就可以進入到滅的狀態。當進入了滅的狀態之後,識就會滅去,名色就會滅去,六入就會滅去,更樂就會滅去,痛苦就會滅去,愛就會滅去,受就會滅去,有就會滅去,生就會滅去,老死憂悲苦就會滅去,最後,所有的有為都會滅去。因此,我們要說明一點,那就是無知的人會陷入生死的問題,有智慧的人則可以持守道德,不再陷入生死的循環。如果你們想要接近道德,就必須要有四種喜悅,你們要好好地思念:一是念佛,心中充滿喜悅;二是念法,心中充滿喜悅;三是念眾,心中充滿喜悅;四是念戒,心中充滿喜悅。當你們持守這四種喜悅時,你們就能夠達到最高的境界,並且自然而然地理解道理。你們應該朝向正確的方向去追求解脫之道,這樣才能夠避免掉入地獄、畜生、鬼神之道,而進入到溝港之中,不再受到邪惡的影響。即使你們在天人之中轉生,也只需要經過不到七次的輪迴,就能夠達到解脫的境界。」


那時,佛請賢者阿難一同前往維耶離國,接受教誨。佛前往拘利歷城,然後到達止城外,望見女奈氏園。奈女聽說佛從越祇來,便穿上嚴肅的衣服,帶著五百名女弟子,一同出城前往奈園,想跪拜親近佛陀。佛看到這五百名女子前來,便吩咐諸比丘:「見到她們,要低頭內觀,端正你們的心境。她們美麗如畫瓶,外表繽紛多彩,但內裡卻是污穢不堪。我們修行人不應受到這些干擾,應該要健力自制,清明分別。她們前來,也是遵從我的教誨。什麼是健力自制呢?已經生起邪惡的念頭,就要立刻打斷,謹慎精進,掌握自己的意念;沒有生起邪惡的念頭,就要防止它們產生,謹慎精進,掌握自己的意念;已經生起善良的念頭,就要努力培養,謹慎精進,掌握自己的意念;已經有了善良的行為,就要堅持不忘,讓它們增長,謹慎精進,掌握自己的意念。因此,我們應該寧可破壞自己的肉體,也不要隨心所欲地做壞事,這就是健力自制。什麼是清明分別?內心觀察自己的身體,外在觀察自己的身體,讓內外觀察清明地分別,不讓意念產生混亂;內心觀察自己的痛苦,外在觀察自己的痛苦,讓內外觀察清明地分別,不讓意念產生混亂;內心觀察自己的意念,外在觀察自己的意念,讓內外觀察清明地分別,不讓意念產生混亂;內心觀察自己的法,外在觀察自己的法,讓內外觀察清明地分別,不讓意念產生混亂。這就是清明分別。什麼是明辨行可行不可行呢?根據正確的判斷,辨別可行和不可行的行為,這就是明辨。能夠健力自制、清明分別,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不是說壯士力大就是健力。能夠摒棄惡行、追求善行,才是最健康的。自從我開始求佛與自己的心諍,已經經歷了無數劫,因為不聽從邪惡的心,現在才能夠成為佛。你們的心思長久以來都在不潔淨之中,現在可以自我拔擢,擺脫這些痛苦。看到這些女子前來,要按照我的教誨去做。」於是,奈女前來,向佛鞠躬致敬,然後坐下,佛問她:「現在你們這些女子的心思是什麼?」她們回答說:「我們感謝佛的大恩,聽到了佛的法語,從愚昧中清醒過來,日夜自勸,不敢心存邪念。」佛告訴奈女說:「好色之人,有五種自我傷害:首先,嘴巴多話不好。其次,違反國家法律。第三,心中有異想和多疑。第四,死後進入地獄。第五,今生受到非常痛苦的折磨。因此,你們應該從現在起,戒除所有不潔淨之事,謹慎保持自己的心思和行為。」奈女們聽後,都十分懺悔,願意遵守佛的教誨,以後不再犯錯。


不久之前,有一位姓維耶離豪的人,乘著諸離車前往拜訪佛陀。他的車隊中有許多不同顏色的車子,有乘坐青馬青車的人,衣服、蓋子、幢幡都是青色,官員們也都穿著青色;有乘坐黃馬黃車的人,衣服、蓋子、幢幡都是黃色,官員們也都穿著黃色;有乘坐赤馬赤車的人,衣服、蓋子、幢幡都是赤色,官員們也都穿著赤色;還有乘坐白馬白車的人,衣服、蓋子、幢幡都是白色,官員們也都穿著白色。佛陀看到這麼多的車隊,數十萬人填滿了道路,就告訴比丘們:「如果你們想見到忉利天上天帝苑中的侍從,就像現在這樣,沒有什麼區別。」諸離車到達後,大家都下車,向佛陀鞠躬致敬,然後坐下,佛陀為大家講解法義。其中有一位名字叫并𩞚的人,起身整理衣服,向佛陀自述道:「我常常聽聞佛陀的功德,巍巍甚大,天上天下都非常震動,我一直敬仰佛陀,服從清淨的教誨,不敢有什麼不滿。」佛陀回應并𩞚:「世上有智者,才知道要敬佛,敬佛者自然會得到福報,死後都會升天,不會掉入惡道。」於是,并𩞚為佛陀頌讚道:


「敬拜法王來,心靈正道力安,

佛號最勝尊,名揚如雪山。

如同淨化花,清香喜來攀,

佛身觀無盡,光芒璀璨明。

唯佛智慧高,妙盡無瑕疵,

願遵清信戒,三尊自歸依。」


當時有五百豪族坐在場中,每個人都脫下身上的衣服,送給并𩞚。并𩞚拿著這些衣服,向佛陀表示願意獻給他,佛陀接受了這個禮物,並說:「傳士啊!你應當知道,佛陀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就、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稱佛、眾祐,降臨世間有五大難度,但也有自然而然的方式。哪五大難度呢?第一,佛陀要化教整個世界,解救梵行者、沙門和梵志、龍神和帝王,以自然的智慧展現真理,開示真道,上中下三篇經典都極其精要,清淨究竟,一切皆能演說,這是第一大難度,但也有自然而然的方式。第二,佛陀在全世界宣講經典,聽者都感到快樂,信仰學習並背誦經典,身心修持,去邪歸正,這是第二大難度,但也有自然而然的方式。第三,全世界的人都聽佛陀宣講經典和真理,思考深入,得到明智,這是第三大難度,但也有自然而然的方式。第四,全世界的人都聽佛陀教誡,充滿愛和敬意,擺脫三惡道,生活在人天之中,獲得大利益,這是第四大難度,但也有自然而然的方式。第五,全世界的人都聽佛陀講授深奧的法義,解開生死的問題,斷除情慾,得到真正的修行,分別達到第一個精進得應真道、第二個精進得不還道、第三個精進得頻來道、第四個精進得溝港道,這是第五大難度,但也有自然而然的方式。凡是對佛陀持有反復不定的心,只要能做一點善事,仍然能獲得大福報,不會被拋棄。因此,你們都應該自我鼓勵,學習這些真理。」


佛陀講完後,離車從坐起來,整理衣服,合十向佛陀說:「本來想請佛陀,但被女士搶先了,請容我們在以後的日子再來拜訪,我們會更加努力。」佛陀回答說:「你們可以自行決定時間。」然後,他們都向佛陀鞠躬,繞了三圈之後離開了。


女士整晚都在準備美食,裝飾房間,早上還準備了床墊和座位,向佛陀說:「食物已經準備好了,請聖人進來。」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一起進入了她的家,坐在眾人面前的高座上。女士親自為他們倒茶,拿著飯碗和漿盤,洗完澡後坐在佛陀前面的小床上,想向佛陀請教法義。佛陀告訴她:「如果你代表那些樂於布施的人,你將得到無怨無懼的回報,獲得許多讚譽和善名,受到眾人的尊敬和愛戴,從而培養出仁慈和智慧,達到無垢的境界,享受天上諸天的樂趣。」佛陀為這位女士講解了一些法義,她聽後都非常高興。


佛陀邀請賢者阿難一起前往竹芳邑,在城北林樹下住下。當時竹芳邑正遭受飢荒,糧食價格飆升。佛陀告訴比丘們:「這裡缺乏食物,乞討也很難,你們應該分頭前往維耶和越祇等城鎮,才能避免飢餓。」比丘們接受了佛陀的教導,出發了。佛陀告訴他們:「比丘啊,你們應當知道如何節制自己,不要沉迷於喜樂和悲痛之中,吃飯只是為了維持身體,不要貪圖美味,也不要因為喜愛而縱容自己,這樣才能避免生死輪迴。如果你能夠自我節制,就能夠達到定意的境界。」佛陀為比丘們講解了一些法義,他們聽後都非常高興,向佛陀鞠躬告別,然後分頭前往各個國家和城鎮。


佛陀獨自與阿難前往衛沙聚。當時佛陀身體不適,全身都很疼痛。他感到非常痛苦,但他的弟子們都不在身邊。他必須要等到他們回來,所以他拿起泥土,用自己的毅力精進自己,以達到不受眾生想法的定境。他就像他的雕像一樣,正處於三昧的思維中,不受眾生想法的影響,因此他忍耐著痛苦,並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賢者阿難從樹下站起來,向佛陀鞠躬問候,詢問他的病情:「您的病情是否有所好轉?聽說您身體不舒服,我真的很擔心。您是否使用了泥洹?請您給我一些教導,讓我可以傳遞給其他弟子。」


佛陀回答阿難說:「我怎麼可能與我的弟子們疏遠呢?我一直都與比丘們在一起,我所說的教導也適用於所有人,無論前後。只要你精進修行,遵循經行之道,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當我身體疼痛時,我想到不受眾生想法的定境,並且不讓我的思想受到疼痛的困擾。這就是我所採取的方法。阿難啊,我所講的法義,內外兼備,我作為一個法師,不會漏掉任何一個教導。我已經年老,已經八十歲了,像一輛破車一樣,很脆弱,沒有任何牢固和強大的支撐。我曾經說過,生死有時,生命終究會結束。即使在極上天界,有一個叫做「不想入」的天界,他們的壽命也只有八千四百萬劫,他們也會死亡。因此,我在世界上宣揚佛法,為了斷絕生死輪迴的本源。現在我已經把自己當作一個有身體的鎖,讓我的身體隨著法教而消失。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指我專心致志地注視四個目標:觀察身體、觀察痛感、觀察意識和觀察法。我必須要控制自己的思想,不讓它受到影響,這樣就可以實現法教的鎖定效果。我已經多次講解過這個方法了,如果你想要理解,你必須要精進修行,遵循內外戒律,使你的行為保持恆常。如果你能夠實現這種鎖定效果,你就是佛的後代,已經佛教導,你就可以自我實現。現在我已經放棄了轉輪王的位子,成為了一個為眾生渡度的佛陀。你們也應該為自己的境況而擔憂,以斷絕眾生的苦難。」


當他們避雨時,佛陀補好自己的衣服後,請賢者阿難一起前往維耶離,接受教誨並開始行動。他們到達一個叫做止猨猴館的地方,乞求食物後洗淨缽盂,再與阿難一起前往急疾神地。佛陀說:「阿難啊,維耶離是樂土,越祇也是樂土,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十六個大國,它們的城鎮都很繁榮。熙連然河中有很多黃金,閻浮提地上有五彩繪畫,人們在這個世界上以壽命為樂。如果一個比丘或比丘尼,能夠實現四神足,就可以拔除苦難,多修行善,記住不忘,在意所欲,便能得到長壽,一劫不死。阿難啊,佛陀已經修習四神足,非常專注和堅定,如來可止一劫有餘。」佛陀不斷重複這句話,但阿難卻心不在焉,被魔鬼所蒙蔽,無法理解,沉默不語。佛陀告訴阿難:「你去坐在一棵樹下,靜心思考。」然後阿難接受教誨,坐下靜思。


這時,魔波旬來到佛陀面前,說道:「佛陀已經沒有什麼渴望,可以進入涅槃了,教誨也已經傳達完畢,可以解脫了。以前佛陀曾經在河邊遊蕩,向老人們解釋說:『我是佛陀,雖然自由自在,但我不貪戀長久居住,這並不是現在的意思。所救渡的眾生也都已經解脫了,我可以進入涅槃了。』」佛陀回應波旬:「我還沒有進入涅槃的原因是,我需要我的比丘、比丘尼們都理解智慧和戒律,勸說還沒有入道的人入道,讓學習者得以成就,也需要我請清信的男女士子,讓他們理解智慧和戒律,讓還沒受教的人得以受教。波旬啊,我要等待這四個群體的弟子都得到法的啟示,相互教導,解釋給那些還不懂的人,讓他們能夠成就,所以到現在還沒有進入涅槃。」魔波旬說:「現在已經足夠了。」佛陀回答道:「你保持沉默,我的時間已經不長了,三個月後我就要進入涅槃了。」魔波旬感到高興,歡喜離去。佛陀接著修持,靜心思考,自說偈曰:「我的德行是無限的,我現在放棄一切,為那些近處和遠方需要救渡的眾生而努力,我已經救渡了需要救渡的眾生。」當時,地動山搖,天空清淨,佛陀的光芒照耀著無盡的空間,諸天神自空中降臨。佛陀從定中覺醒,自說偈曰:「我的功德無量,現在已經為眾生們放棄了一切,我已經救渡了需要救渡的眾生。」


賢者阿難心驚毛竪,急忙前往見佛,並向佛瞻仰問道:「尊者,地動如此強烈,這是出於何種原因呢?」


佛陀回答阿難:「世間地動,有八種原因。它們是什麼呢?首先,天下的大地在水上,水被風所控制,風被空氣所控制,而空氣中的大風有時候會自然而然地發生,這樣就會引起大水擾動,大水擾動的結果就是普遍地震動,這是第一種原因。第二種原因是,如果有達到道德高尚的沙門或是神秘天人,他們的戒德很嚴謹,想要考驗自己的力量,就會用手按壓少量的土地,這樣就會引起地震。第三種原因是,當一個初發心願成為菩薩的人從第四天境界下降到母胎中,由於他的智慧和慈悲心意非常的高尚,他發出了神光,震動了天地,讓所有的梵天、釋天、魔天、沙門天和梵志都能看到真理。這是第三種原因。第四種原因是,當一個菩薩從母胎中出生時,因為他的德行感動了所有天神,天空淨無雲霧,神光照耀地面,這樣就會引發地震。第五種原因是,當一個菩薩成佛時,他的出現會引起天神四散傳揚佛法,普遍地震動,這是第五種原因。第六種原因是,當佛陀在初開法輪時,宣佈了佛陀教法,讓所有的天神、人類都能領會到真理,這樣就會引發地震。第七種原因是,當佛陀教法即將結束時,他放出了一道強光,勸誘天人修行,這樣就會引發地震。最後一種原因是,當佛陀將要涅槃時,他的智慧和光明照亮了所有的眾生,這樣就會引發地震。」


阿難問佛陀:「現在佛陀已經捨棄性命了嗎?」


佛陀回答說:「是的,我已經捨棄了。」


阿難接著問說:「我曾聽聞佛陀說過:『如果有弟子,懂得四神足,多修習行,專注不忘,心中所欲,可以停止死亡一劫以上。』然而,佛陀的道德超越這個境界,也不能永遠存在,對嗎?」


佛陀回答阿難說:「你這麼說,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我已經多次告訴你四神足的修習方法,如果你不去實踐,只是沈默不語,沒有發現自己的想法,被魔所蒙蔽,那你就不可能擁有佛陀所說的四神足了。難道一發出口就能實現嗎?」


阿難回答說:「當然不是。」


佛陀繼續說:「阿難啊,如果一個沒有智慧的人自己發言之後又反悔,那是他自己的問題,跟我無關。」


阿難聽了佛陀的話,淚水流下,悲傷萬分地說:「為什麼這麼快就要離開了呢?佛陀要去涅槃了,世間就再也看不到佛陀了。」


當時,佛陀命令智者阿難前往維耶離國招募比丘。阿難聽命,前往邀請,然後帶他們一起參加佛陀的講堂,並在佛前稽首致敬,表示自己已到達。


佛陀告訴所有的比丘:「世界是無常的,沒有任何事物是可以長久存在的,一切都會分離,只有心識所行的事物是真正的存在,但這種存在只是自欺欺人的。恩愛和合是不可能長久持續的,就連天地須彌也會崩潰,何況人類呢?生死之苦已經足夠厭煩了!三個月後,我就將到達涅槃,請不要為此感到驚訝或悲傷。」


「所有的去來都是經由法而來的,而法仍然存在,我們只需要努力學習、實踐,保持一顆純淨的心,追求解脫,則不會再經歷生死之苦,並且不會再在五道中輪迴。當五蘊已斷,就不再受飢渴、寒熱、憂悲、苦惱之苦。」


「當我們正心、行善,天上的諸神都會代表人類感到高興。我們應該降伏自己的心,堅持正道,心的行為無所不為,即使是得道的人也是如此。心可以變成天、人、鬼、神、畜生、地獄,一切都是心所為。從心中行出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意念、行為所決定的。人的志向、行為、命運三者相互關聯,自己決定自己的善惡行為,父母的惡行不會影響到子女,子女的惡行也不會影響到父母。善行會獲得福報,惡行會受到報應。」


「現在,佛陀在天上和地下都受到尊敬,這是由於他堅持正道的結果。因此,我們應該以正心行善,只有行善才能在現世中獲得安寧和幸福,我們應該好好地學習、諷誦,靜心思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長久地保持佛陀所傳授的純淨法,同時也能慈悲地拯救世間所有的苦難,為眾生帶來利益和安寧。」


「比丘們應當知道,何謂法?即是四種志向、四種意念、四種神通、四種禪修、五種根本、五種力量、七種覺醒、八種正道,如果我們能夠實踐這些,便能得到解脫,讓佛法永遠流傳下去。


「何謂四種志向?即內觀身體、外觀身體、內外觀察、痛苦觀察,透過這四種觀察,分別思考,斷除無明迷惑的念頭;四種意念則是已經造下惡業,能夠立即斷除,修持精進,自我約束;未生惡業,能夠控制,修持精進,自我約束;能夠讓善業萌芽,修持精進,自我約束;已經有善業,不會忘記,能夠進一步增長,精進努力。


「何謂四種神通?即專注於欲望的定力,消除雜念,持續專注,不會偏差;專注於精進的定力,專注於意志的定力,專注於戒律的定力,都是如此,與之前所說的相同。


「何謂四種禪修?即放下欲望和惡法,只專注於當下的念頭和行為,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進入第一禪;當念頭和行為都消失了,只剩下一顆純淨的心,專注於心中的平靜,進入第二禪;專注於無婬的觀想,讓心靈安定,看到真實的本質,進入第三禪;當苦和樂都已經被斷除,沒有任何煩惱和喜悅,心靈已經非常清淨,進入第四禪。


「何謂五根?第一是信心根,對四種喜悅有堅定的信仰;第二是精進根,能夠控制四種意念;第三是念根,能夠念經常觀察的四種志向;第四是定根,能夠思考四種禪修;第五是智慧根,能夠看到四種真諦。


「何謂五力?第一是信仰力,讓喜悅不會被破壞;第二是精進力,能夠持續地控制自己;第三是念力,能夠持續地觀察四種志向;第四是定力,讓禪修不會被干擾;第五是智慧力,能夠自我證明道理。


「何謂七覺?分別是志念覺察、法解覺察、精進覺察、喜悅覺察、一向覺察、定力覺察、行護覺察。


「何謂八正道?分別是正確的見解、思想、言語、行為、生命、努力、意志、禪修,這是達到世間清淨的方法。


當時,佛陀請求賢者阿難與他一同前往拘利城,接受教誨。當佛陀經過城門時,他轉身看著城門並露出微笑。賢者阿難整理了自己的衣服,右膝跪在地上,長時間地膜拜並問道:「我已經侍奉您二十多年,從未見過佛陀行動而沒有原因;當您轉身看著城門並微笑,這是什麼原因呢?」


佛陀回答說:「是的,是的。阿難!我不是毫無理由地轉身虛笑。這是因為這是我最後一次在維耶離遊覽,即將到達涅槃,不再有身體的束縛。」於是佛陀自己吟唱了詩句:


「這是我的最後, 在維耶離漫步,

即將到達涅槃, 不再有身體的束縛。」


還有另一位比丘也贊頌佛陀:


「佛陀在這最後, 他的行為達到了極致,

如果他不從清虛中擺脫, 那麼誰還能成為聖者呢?」


佛陀和阿難一起來到拘利止城北的樹林下,告訴比丘們:「要保持清淨的戒律,思考定力和智慧。如果你守護好戒律,有定力和慧力的話,就能夠成就偉大的功德,遠離貪欲、憤怒和愚痴,得到應有的真理。如果你想要在現世中達到正常的境界,就要自我解脫,讓所有的生命都進入清淨之道。如果你能這樣做,就能自我體悟,從此不再受苦。」


佛陀再次邀請阿難,一起前往健持邑,在止城北的樹林下坐下,告訴比丘們:「要守護淨戒,思考定力和慧力,尋求智慧的解脫。如果你守護好淨戒,思考定力和慧力,就不會被三個界所束縛,心不會分散,有智慧的解脫,摆脱了欲望的束縛,行動不再受到阻礙。有戒、定、慧的人,功德豐厚,也能遠離三毒的束縛,最終得到真正的解脫。如果你想在這個世界上得到正確的境界,就要勤奮地尋求解脫,讓所有生命都進入清淨之道。如果你能按照這樣的方法去做,你就能自我體悟,並永遠不再受到煩惱的束縛。」


佛陀再次和阿難一起走遍掩滿邑、金邑、授手邑、華氏邑,最後到達善淨邑。在這些地方,佛陀為弟子們講解"三要",即護持戒律、修習定力、開發智慧。如果你能做到這三點,就能獲得偉大的功德,並徹底消除貪欲、憤怒和愚痴,進入正確的境界。如果你已經有了戒心,就開始修習定力;一旦定力成熟,智慧就會明顯地顯現。就像水被淨化後,顏色變得清澈,一切都變得清晰可辨,如果你能保持這樣的三心,那麼修行就會變得容易。但是,你必須要專心致志地追求解脫,讓所有的生命都進入清淨之道。如果你能這樣做,你就會自我體悟,到達極境,不再受生之苦。如果你不能具備戒律、定力和行動,就很難度過這個世界。如果你有這三點,你就能自我開悟,坐下思考,看到五種道路——天上、人間、地獄、畜生、鬼神——以及眾生的意志和思想。就像清澈的河水可以看到所有的沙礫,所有的顏色,得道之人也可以看到所有的東西,因為他們的心是清淨的。如果你的心不純潔,你就看不到什麼,你需要淨化你的心,才能達到正確的境界。這是我的教導,你們必須要實踐,把它們融入你的思想中,只有這樣,你才能得到解脫。


佛陀已經心滿意足,再次邀請賢者阿難一起前往夫延邑,在止城北的樹林下坐下。到了下午,阿難從燕坐起,向佛陀鞠躬問道:"我想知道地動是怎麼回事?"


佛陀告訴阿難:"地動有三個原因:一是地基在水上,水受風影響,風受空氣影響,當大風起時,水會搖動,水搖動時,地面也會跟著動。第二個原因是得道的沙門和神妙的天人,他們想要顯現自己的感應,所以會引起地動。第三個原因是佛的力量,自從佛陀成佛以來,地已經動了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都感應到了,天人鬼神都聽到了佛的教誨。"


阿難讚嘆道:"真是妙啊!佛陀無所不能,他能用自然的方式感動萬物,佛陀的道德與智慧是如此的偉大啊。"


佛陀說:"阿難啊!佛的道德是非常偉大的,它是積累了無數劫的功德所形成的。佛陀以無盡的慈悲心奉行諸善,最終成佛。他能用神妙自然的法則,讓一切都得到覺醒,無所不見、無所不化。我懷念過去,曾經化身為百千人,在世間的各個王國中漫遊,根據他們的相貌和習俗,為他們講解正確的經法,使他們能夠得到善的結果。我像這樣在世間演說,遍及八方,隨著不同的國家和人們的語言、風俗,解說正確的道理,並激勵他們去實踐正確的行為。我把這些教義記錄下來,成為佛陀清妙自然法的經典,讓人們能夠明白正確的教義,並堅定信念和志向。即使當時的王和貴族不知道我是誰,後來他們也尊重並遵從我的教化。這就是佛陀清妙自然法的特點。"


佛陀又說:"阿難啊!我得到佛的力量後,曾經化身為沙門的師導,並進入梵志之眾中演說正確的教義。我也曾經授予居士、儒林和異學的人們正確的經法和教義,讓他們能夠成就自己。我也曾經以錯橫法的方式演說,獲得了很多追隨者。即使後來我已經離世,我的學生們也沒有認出我來。這就是佛陀難以被人理解的自然法。另外,我曾經進入了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第三焰天、第四兜術天、第五不憍樂天、第六化應聲天、周印魔,並進入了第七梵天、第八梵眾天、第九梵輔天、第十大梵天、第十一水行天、第十二水微天、第十三水無量天、第十四水音天、第十五約淨天、第十六遍淨天、第十七清明天、第十八守妙天、第十九玄妙天、第二十福德天、第二十一慤淳天、第二十二近天、第二十三快見天、第二十四無結愛天,並為其中的百千人講解正確的教義。我總是根據他們的相貌和習俗,讓他們能夠明白正確的道理,並鼓勵他們去實踐正確的行為,並最終得道修行。即使當時的天人們不知道我是誰,他們也能夠受到我的教化。而上面的四個天界沒有形聲,所以我就沒有去過:第二十五空慧入天、第二十六識慧入天、第二十七不用慧入天、第二十八不想入天。"


阿難啊!佛陀的恩德是無所不包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夠珍惜這份恩德。佛陀在世時,他的教誨就像是華美的寶石,每一句話都值得我們珍藏。如果我們已經聽過佛陀的教誨,那麼就應該好好保護和遵守這些法則和教義。


如何保護和遵守呢?如果有比丘說:「我看到佛陀親口說過這個法則、這個教義、這個律法。」但是這些話與正確的法則和教義不符,那麼我們就應該引用正確的法句、經義、律法來加以解釋。如果這些話不符合法則和教義,我們就應該勸說他們不要隨意接受這些說法,因為這些說法不符合佛陀的教誨。


如果有比丘說:「我照著聖眾的法律和戒律來實行,這些法則和教義是正確的。」但是這些話也不符合正確的法則和教義,那麼我們就應該引用正確的法句、經義、律法來加以解釋。如果這些話不符合法則和教義,我們就應該勸說他們要好好審慎地思考,並棄絕這些說法。


如果有比丘說:「我聽從老一輩的長老所說的法則和教義,這些話是正確的。」但是這些說法也不符合正確的法則和教義,那麼我們就應該引用正確的法句、經義來加以解釋。如果這些話不符合法則和教義,我們就應該勸說他們要尋找正確的法則和教義。


如果有比丘說:「我聽從智慧高明、具有福慧的賢者所說的法則和教義,這些話是正確的。」但是這些話也不符合正確的法則和教義,那麼我們就應該引用正確的法句、經義來加以解釋。如果這些話不符合法則和教義,我們就應該勸說他們要好好審慎地思考,並棄絕這些說法。


再說啊,阿難!如果有人說:「我聽佛陀親自講過這個法語。」但他說的話與經法不符,那麼他就是在說謊。如果有人說:「我從尊貴的比丘和尼眾那裡學到這個法語。」但他說的話與經法不符,那麼他也是在說謊。如果有人說:「我從老前輩那裡學到這個法語。」但他說的話與經法不符,那麼他也是在說謊。如果有人說:「我從聰明智慧的賢者那裡學到這個法語。」但他說的話與經法不同,那麼他也是在說謊。


要用佛陀的話來解釋這些謬言,讓人明白這些法語是從經典和戒律中傳承下來的,是聖眾和長老所明白的,是賢者所知曉的。要讓人明白,只有這些法語才是真正的佛法,其他的言論都是錯誤的。要知道,持守這四種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人不遵守這些方法,就會傷害正法,我們就應該分辨清楚,讓他們放棄邪說,接受正確的意念,以便保護佛法。如果有人不遵守經典和戒律,我們就應該排除他們,就像稊稗不去害善穀苗一樣,弟子不應該破壞佛法,我們應該互相檢查,以保護佛法。如果有人不接受佛法,我們就不能因為佛已經去世而不接受佛法。


世上有沙門奉行經戒,這樣天下就會得到福報,天神也會感到喜悅。如果聽到有明白經典的比丘、老比丘和新學習者,就應該去向他們諮詢,向他們學習。這樣清信的男女就會樂意提供食物、衣服、床鋪和藥物供養。比丘之間必須和睦相處,因為那些墮入地獄和惡道的比丘都是因為不和睦而導致的。比丘不應該相互比較,說「我懂得的經典比你多」,因為每個人的經典知識都不同,各自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實踐。說話要用符合經典的道理,不符合的就放棄,這是佛陀所說、比丘所應該堅持的。如果未來講經論法,就應該如此說:「聽說佛陀曾在某個國家某個地方,與某位比丘一起講了這個經典。」如果這個經典是真實的,就不要隨便否定它。佛陀所說的,我們就要接受並傳承下去,這樣比丘的法就可以長久地存在下去。


那時,佛陀請賢者阿難和弟子們一起前往波旬國,所有弟子都隨著前往。佛陀很高興,一路經過城市,來到了止城外的禪頭園中。波旬豪門華氏聽到佛陀的到來,都前來向他請安,並整齊地坐在一邊。佛陀告訴華氏說:「智者在家中,恭敬、節儉、節制,他們所奉獻的有四種,讓人感到歡喜。第一種是供養父母、妻子和孩子;第二種是對待人客、奴僕,要有禮貌;第三種是施捨給親戚和朋友;第四種是敬奉君王、神明、沙門和道士。這就是讓自己在生活中安穩、健康,名聲和財富都很好,死後還能升天的方法。」佛陀對華氏們傳授了許多正確的教義和道理,讓他們都非常歡喜。其中有一個華氏的兒子淳,他留下來向佛陀請求設宴招待聖眾,佛陀憐憫他,默許了他的請求。淳非常高興地回去,準備了豐盛的食物,並精心裝飾房間,早上把餐具擺好之後,來向佛陀報告:「食物已經準備好了,只等聖者們的光臨。」佛陀和弟子們一起到了淳的家中,佛陀坐在高座上,在眾人面前坐著,淳親手為佛陀斟酌飲品,並把食物奉獻上來。有一個心懷不良的比丘想要拿走器具,但佛陀知道了,淳心懷感激地供養食物,洗完碗碟後,拿了一張小床坐在佛陀面前,唸著頌子向佛陀問候:「請問尊者,已經度過了學習的難關,是否可以回到彼岸,引導其他的沙門呢?」


佛陀告訴淳:「沙門有四種,必須要分辨。第一種是行道最為殊勝的,他們傳授的佛法無法用言語形容,能夠實踐佛教,以平靜的心境幫助其他人,是最優秀的沙門。第二種是能言善道的沙門,他們懂得佛法的精髓,可以講解佛法,讓人們更加了解佛教。第三種是能夠依從佛法生活的沙門,他們執行學習佛法的事業,不斷地進步,以佛法養育自己。第四種是作惡的沙門,他們沉迷於自己的私慾,不尊重佛教,不怕犯罪,是最壞的沙門;一般人看到他們,會以為他們是佛教的學習者,但實際上他們是假的。我們必須要明辨他們的真偽、好壞,不可混同。那些不好的沙門,會對佛教造成傷害,所以佛教律法要把他們除去,就像田裡的草會危害庄稼一樣。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內心邪惡,外表卻表現得很清淨,信奉佛教的人要堅定信心,秉持佛法,不要對他們產生仇恨。認識到善良的人,練習自我修行,遠離惡念和貪慾,才能快速地達到佛教的目標。」佛說完後,淳非常高興。



般泥洹經卷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