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白話 長阿含經-大集法門經卷上




長阿含經 / 大集法門經卷上

有一次,佛陀到了彼末利城,和苾芻眾人一起聚集。在城裡,有一位名叫末利的淨信優婆塞,他在城內新造了一所舍,裝飾得十分嚴謹、清淨寬廣,那是之前從未有過的。沙門和婆羅門們都住在那裡。當末利聽說佛陀和苾芻眾來到他的城市時,他非常高興,便前去拜訪佛陀。他向佛陀頭禮,合掌後退到一旁,說道:「尊者,我是優婆塞末利,對您已經抱持著淨信。我在城內新造了一所舍,裝飾得十分嚴謹、清淨寬廣,沙門和婆羅門們都住在那裡。現在我請求您和苾芻眾到我的舍裡住宿,希望您能夠同意我的請求。」

佛陀沉默地接受了他的請求。末利知道佛陀已經默許,於是再次向佛陀頭禮,繞了三個匝,離開佛會,回到自己的舍裡,再次裝飾嚴謹、清淨寬廣,用香水潔淨一切,內外都非常清淨。之後,他又回到佛陀那裡,再次向佛陀頭禮,說道:「尊者,我已經以香水潔淨了舍裡,內外都非常清淨。我希望您和苾芻眾現在就到我的舍裡住宿,時間正好。」

於是,佛陀和大苾芻眾恭敬地圍繞著,前往末利優婆塞所造的新舍。到達舍裡,佛陀先洗足,然後進入舍裡,繞著觀察,然後在舍中央安詳地坐下。諸苾芻眾也都洗足後依次進入,向佛陀頭禮,然後在佛陀的後面依次坐下。最後,末利優婆塞也進入舍裡,向佛陀頭禮,合掌恭敬,向所有的苾芻眾頂禮後,在佛陀面前坐下。此時,佛陀向末利優婆塞宣說了法要,教導他們得到利益和喜樂。末利優婆塞聽了法語,心中非常歡喜,並且抱持著淨信。佛陀為他們宣說了法要,教導他們得到利益和喜樂,一直過了好幾個晚上,直到佛陀告訴末利優婆塞:「末利,現在是時候了,你要自己知道時間了。」

當時,末利優婆塞聽了佛陀的教誨,立刻從座位上起來,向世尊鞠躬並合十,恭敬地向苾芻眾人致意,圍繞佛三匝,便離開了佛會。

此時,世尊看到末利優婆塞剛剛離開,就對舍利子說:「我所教導的聲聞苾芻,已經清淨離開了睡眠和塵世。如果有苾芻喜歡講法的話,就應該根據情況自行宣講,利益眾生,不應該停止。」舍利子聽完佛陀的話,遵照教誨而留下來。

接著,世尊以僧伽梨衣為墊子,躺在師子床上,右側著地,腳放在一起,安詳地躺著。佛剛剛躺下,就在別處,有外道尼乾陀惹提子等,在聲聞苾芻中,產生了輕視之心,想要破壞和挑起爭端,說出了許多不法之言,進行譏謗,如此說道:「我所知道的法,聲聞人卻不了解,聲聞人所修行的法,我如實知道,邪惡之行是你們,正當之行是我,有利益的是我,沒有利益的是你們。你們所說的法,前言雖然是這樣,後言卻是不同的,後言有時是這樣,前言卻不是。你們無法進行大師子吼般的法利益之說。」尼乾陀惹提子等想要發起廣泛的爭端之因緣,說出這樣的譏謗之言時,彼此相視,面容憔悴。他們又說:「這些聲聞苾芻的外表看起來很威儀,但他們卻無法保持內心的寧靜,無法擺脫貪欲,還沒有獲得解脫,無法理解出離的道路,無法證悟他們所追求的聖果。他們所修行的法,不是正當的等正覺所講的。」他們說出這些譏謗之言,想要挑起爭端之事。

那時候,尊者舍利子知道事情已經發生,他自己想到:「如來大師剛剛休息了一下,不應該因為這樣的事情而打擾他。」想完之後,他告訴眾比丘們:「你們要知道,在別的地方有一些外道比丘尼,他們對聲聞比丘們輕蔑,想要破壞他們,挑起爭端,發表不正當的言論,謾罵他們。這些人說:『我知道的法,聲聞比丘們都不了解;他們所說的法,我都知道。我的修行是正確的,他們的是邪誤的。有利益的是我,沒有利益的是他們。他們所說的話,前後不一,不能像如來大師一樣說法,讓人受益。』當這些外道比丘尼謾罵時,彼此互相瞪眼,臉色十分糟糕。他們又說:『聲聞比丘們雖然有端莊的外表,但心靈不寂靜,還沒有擺脫貪欲,所以不能真正了解法。他們還沒有證得出離道和聖果。他們所修行的法,並不是正確的等正覺所說的。』他們這樣挑起爭端,發表不正當的言論。眾比丘們啊!你們要知道,我們聲聞大眾,都是離開塵俗、心靈清淨的人,已經證得了眾法,能夠真正了解出離道,並且都已經得到聖果的證悟。我們聲聞比丘修行的法,都是如來大師、應供、正等正覺所說的,是真實的,沒有虛妄之處。眾比丘們啊!你們要知道,佛陀所說的經典,像是《阿含經》、《毘奈耶經》、《雜阿含經》、《長阿含經》、《本緣經》、《本生經》、《緣起經》、《方廣經》、《希有經》等等,都是佛陀出於慈悲心廣泛為眾生講說的,是真實的,為了讓眾生能夠依法修行,行善行滿足天人之間的利益和安樂。

「再者,眾比丘們要知道,佛陀所說的一法,就是所有眾生都需要飲食住宿,這就是一個重要的法則。佛陀對於這些法則充滿慈悲之心,廣泛為眾生講解,讓人們能夠依法修行,行善行滿足天人之間的利益和安樂。

「另外,佛陀還講解了二法,就是一名二色。佛陀對於這些法則同樣充滿著慈悲之心,廣泛為眾生講解,讓人們能夠依法修行,行善行滿足天人之間的利益和安樂。

「還有,佛陀也講解了三業,包括身業、語業、意業。這三種業又分為善業和不善業。善業包括身、語、意的善行,而不善業就是身、語、意的不善行。

「此外,佛陀還講解了三種不善的思惟,分別是欲思惟、瞋恨思惟和害怕思惟。而三種善的思惟則是離欲思惟、無瞋思惟和不害思惟。

「另外,佛陀還講解了三種不善的根源,包括貪、瞋、癡。而三種善的根源則是無貪、無瞋、無癡。

「佛陀還講解了三種漏,分別是欲望漏、有漏和無明漏。同時,佛陀也講解了三種追求,包括欲望的追求、有的追求和梵行的追求。

「此外,佛陀還講解了三種愛,分別是欲愛、色愛和無色愛。同時,佛陀還講解了三種界,包括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最後,佛陀還講解了三種不善的界,包括染欲界、瞋恚界和損害界。而三種善的界則是無欲界、無瞋界和不害界。」

再次,佛教中有三個存在,分別是欲有、色有、無色有。

再次,佛教中有三個聚集,分別是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感受,分別是愉悅感受、苦痛感受、非苦非樂的感受。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苦難,分別是輪迴之苦、苦痛之苦、破壞性苦難。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欲望的生起,分別是現世欲、化樂欲、他化欲。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快樂的生起,分別是第一種樂生、第二種樂生、第三種樂生。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福德的實現方式,分別是以布施莊嚴成就慈善、以持戒莊嚴成就慈善、以禪定莊嚴成就慈善。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禪定,分別是有尋有伺禪定、無尋唯伺禪定、無尋無伺禪定。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居住,分別是天住、梵住和聖住。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根本,分別是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增上,分別是世間增上、法增上、我增上。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佛,分別是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關於言語的描述,分別是過去言說事、未來言說事、現在言說事。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眼識,分別是肉眼、天眼、慧眼。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智慧,分別是宿命智明、眾生生滅智明、漏盡智明。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通達,分別是神境通、說法通、教誡通。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不淨,分別是身不淨、語言不淨、心不淨。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淨化,分別是身淨、言語淨、心淨。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學習,分別是戒學、定學、慧學。

再次,佛教中有三種品行,分別是戒品、定品、慧品。

最後,佛教中有三種火,分別是貪火、瞋火、癡火。

再者,三分位是佛所講的,指的是生、成、法三分位。佛慈悲為懷,廣泛地向眾生講說這些法門,讓眾生依照法門修行,行善行梵,使眾生能得益處,安樂生活。

再者,四念處觀是佛所講的,其中包括觀察身體不潔淨,不生起妄念,調伏無明迷惑,擺脫苦受的束縛;觀察苦受的本質,觀察心境的生滅,善加觀察種種法相等。

再者,四正斷是佛所講的,其中包括已經生起的不善之法,要勤加精進,集中心志,全部斷除;未曾生起的不善之法,也要勤加精進,集中心志,防止其生起;未曾生起的善之法,也要勤加精進,集中心志,促使其生起;已經生起的善之法,也要勤加精進,集中心志,讓其不斷增長完美。這就是所謂的四正斷。

再者,四神足是佛所講的,指的是欲界三摩地、精進三摩地、心三摩地、慧三摩地,都要斷除不善之法,具備神足。

再者,四禪定是佛所講的,分別是第一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第一禪能使人離開對欲望和不善之法的執著,有所尋求,有所期望,享受著清淨喜樂的境界;第二禪不再有尋求和期望,內心清淨寧靜,享受著更為深入的喜樂;第三禪不再執著於喜樂,專注於放下,身心輕便,享受著更為妙樂的境界;第四禪則斷除了所有的樂想,沒有苦想、悅意、惱意,處於無苦無樂之境。這就是所謂的四禪定。

再者,四無量是佛所講的,包括慈、悲、喜、捨四種無量心。如果一個人能夠發起慈心,先從東方開始行慈,然後向南、西、北、上、下等所有方向行慈,那麼這樣的慈心就會無限無邊,不受任何限制。悲、喜、捨三者也是如此,都有無限無邊的特性。這就是所謂的四無量。

最後,四無色定也是佛所講的,指的是能夠超越色相,沒有對象阻礙,無所作為地觀察無邊的空無,稱為空無邊處定;然後超越空無邊處,觀察無邊的識,稱為識無邊處定;再超越識無邊處,觀察一切皆無所有,稱為無所有處定;最後超越無所有處定,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就是所謂的四無色定。

再次提到,佛陀所說的四智是指法智、無生智、等智、他心智;四安住指一切行安住、捨行安住、寂靜行安住、慧行安住;四聖諦是指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往向聖諦;四種布施清淨是指有布施,施者清淨,非受者;或有布施,受者清淨,非施者;或有布施,亦非施者、亦非受者,謂所施清淨;或有布施,施者受者二俱清淨。

此外還有四生,包括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母胎事,包括能了解入母胎事、住母胎事、出母胎事的第一母胎事,以及能了解入母胎事、住母胎事但無法了解出母胎事的第二母胎事,以此類推;四識住,包括色生、色緣、色住、喜行廣大增長;受生、受緣、受住、喜行廣大增長;想生、想緣、想住、喜行廣大增長;行生、行緣、行住、喜行廣大增長。

另外還有四法句,包括神通法句、離恚法句、平等法句、平等三摩地法句;四娑摩那曩法,包括現在樂為苦報、現在苦為苦報、現在苦為樂報、現在樂為樂報;四向,包括無忍、忍、調伏、寂靜;四神通道,包括苦遲緩神通、苦速疾神通、樂遲緩神通、樂速疾神通;四預流身,包括對佛如來信心不壞、證得佛法正見正行、對在家者及出家持淨戒者心生尊敬、自修淨戒具足不壞智慧明利善相寂靜;四沙門果,包括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四取,包括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禪修的四種想法,分別是:透過觀察法而產生的喜悅與平靜的想法,這是觀察三摩地想;透過理解而產生的想法,這是知見三摩地想;透過智慧的分辨而產生的想法,這是慧分別三摩地想;透過身心的修行而達到內在的淨化,這是身得漏盡三摩地想。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修行的四種力量,分別是:智慧的力量、努力的力量、無礙的力量、集中的力量。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修行的四種補特伽羅,分別是:自己能修行並持戒,依法而行,而不是依賴他人;他人能修行並持戒,依法而行,而不是依賴自己;自己能修行並持戒,同時他人也能修行並持戒,依法而行;自己和他人都不能修行並持戒,也不依法而行。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與眾同行的四種事,分別是:與眾人一起居住、一起進食、一起懺悔、一起分享福報。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修行的四大要點,分別是:善於說法、依止正人、心懷平等、勤於修行。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修行的四種方法,分別是:慷慨施與、語言友善、行為有益、與他人同事。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無礙的智慧,分別是:能夠無礙地理解法義、無礙地理解法相、無礙地享受妙法之樂、無礙地運用辯才之能。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煩惱,分別是:貪欲之煩惱、怨恨之煩惱、見解之煩惱、無明之煩惱。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行為,分別是:貪欲之行、有情之行、見解之行、無明之行。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身體聚集,分別是:無明之身體聚集、怨恨之身體聚集、執著之身體聚集、所有煩惱之身體聚集。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愛的生成,分別是:因為對某件衣服產生好感而產生愛心,然後就產生取著的執著;因為對某種食物產生好感而產生愛心,然後就產生取著的執著;因為對某個座椅睡具產生好感而產生愛心,然後就產生取著的執著;因為對某些享受產生好感而產生愛心,然後就產生取著的執著。這就是所謂的四種愛的生成。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食物,分別是:物質食物、觸覺食物、思念食物、識覺食物。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不護,分別是:如來不護身業,讓身體遠離種種過失。如來不護語業,讓言語遠離種種過失。如來不護意業,讓心念遠離種種過失。如來不護壽命,讓命遠離損減。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顛倒,分別是:將無常當作常,因此產生了錯誤的想法、心態和觀點。將苦當作樂,因此產生了錯誤的想法、心態和觀點。將無我當作有我,因此產生了錯誤的想法、心態和觀點。將不淨當作淨,因此產生了錯誤的想法、心態和觀點。這就是所謂的四種顛倒。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惡語言,分別是:說謊話、誇大其詞、挑撥離間、說壞話。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善語言,分別是:說真話、說直話、不挑撥離間、依法說話。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非阿曳囉行,分別是:不看而說看見、不聽而說聽見、忘記而說記得、不知而說知道。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阿曳囉行,分別是:看見而說看見、聽見而說聽見、不忘記而說記得、真正知道而說知道。

再者,佛陀所說的有關四種記憶,分別是:持續記憶、分辨記憶、反問記憶、默想記憶。這些法門都是佛陀出於對眾生的慈悲心而廣泛宣說的,希望眾生能夠按照法門修行,實踐種種梵行,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夠得到利益和安樂。


大集法門經卷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