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白話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第五誦道品第一


(六〇五)


如是我聞:


一次,佛降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眾比丘:“有四種念處。這四種是指對身體的觀察、感受、心靈和法則的觀察。”


佛陀講述了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了佛陀的教誨,感到欣喜並開始實踐。


(六〇六)


如是我聞:


一次,佛降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眾比丘:“有四種念處。這四種是指對身體的觀察、感受、心靈和法則的觀察。比丘們啊!你們應當在這四種念處上修行,以滿足、精進、方便、正確的念頭和正確的認知來學習。”


佛陀講述了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了佛陀的教誨,感到欣喜並開始奉行。


(六〇七)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降臨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著眾比丘們說:“有一條道路,可以淨化眾生,使他們超越憂傷、消除苦惱,並獲得真實的法理,這就是所謂的四念處。那四個念處是指觀察身體的念處、觀察感受的念處、觀察心靈的念處,以及觀察法則的念處。”


佛陀講述了這段經文後,諸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六〇八)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降臨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著眾比丘們說:“若比丘離開四念處,那麼就離開了真實的聖法;離開真實的聖法,就離開了聖道;離開聖道,就離開了甘露法;離開甘露法的人,無法擺脫生、老、病、死、憂、悲、困惱、苦難。我告訴你們,那樣的人無法從苦難中獲得解脫。”


“若比丘不離開四念處,就能獲得不離開真實的聖法;不離開真實的聖法,就不離開聖道;不離開聖道,就不離開甘露法;不離開甘露法的人,能夠擺脫生、老、病、死、憂、悲、困惱、苦難。我告訴你們,那樣的人能夠解脫眾多苦難。”


佛陀講述了這段經文後,諸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六〇九)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降臨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著眾比丘們說:“我現在將講解四念處的集合和消失。請仔細聆聽,好好思考。那麼,什麼是四念處的集合,以及什麼是四念處的消失呢?食物的集合導致身體的集合,食物的消失導致身體的消失。同樣地,隨著身體的集合觀察,隨著身體的消失觀察,隨著身體的集合和消失觀察,那麼就不依附於任何事物而存在,對於世間的一切也不執著。”


“接觸的集合導致受的集合,接觸的消失導致受的消失。同樣地,隨著接觸的集合觀察受,隨著接觸的消失觀察受,隨著接觸的集合和消失觀察受,那麼就不依附於任何事物而存在,對於世間的一切也不執著。”


“名色的集合導致心的集合,名色的消失導致心的消失。隨著名色的集合觀察心,隨著名色的消失觀察心,隨著名色的集合和消失觀察心,那麼就不依附於任何事物而存在,對於世間的一切也不執著。”


“憶念的集合導致法的集合,憶念的消失導致法的消失。隨著憶念的集合觀察法,隨著憶念的消失觀察法,隨著憶念的集合和消失觀察法,那麼就不依附於任何事物而存在,對於世間的一切也不執著。這就是所謂的四念處的集合和消失。”


佛陀講述了這段經文後,諸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六一〇)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降臨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著眾比丘們說:“我將講述修習四念處的方法。請仔細聆聽,好好思考。如何修習四念處呢?就是在內心觀察自身的身體,要專注努力,具備正確的智慧和正念,調伏內心世間的憂悲。同樣地,在外部觀察他人的身體,或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要專注努力,具備正確的念觀和覺知,調伏內心世間的憂悲。這樣,在受受、心心、法法的觀察上,包括內在的法、外在的法,以及內外的法,都要專注努力,具備正確的念觀和覺知,調伏內心世間的憂悲。這就是比丘修習四念處的方式。”


佛陀講述了這段經文後,諸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過去和未來也是如此修習四念處。


(六一一)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降臨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著眾比丘們說:“存在善法的聚集和存在不善法的聚集。什麼是善法的聚集呢?就是指四念處,這是正確的說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是純淨而完整的聚集,就是指四念處。那麼四念處是什麼呢?分別是觀察身體的觀念處,觀察受受、心心、法法的觀念處。而什麼是不善的聚集呢?不善的聚集就是指五個遮蔽,這也是正確的說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是純一而纏繞的不善聚集,就是指五個遮蔽。那麼這五個遮蔽是什麼呢?分別是貪欲的遮蔽、瞋恚的遮蔽、昏沉的遮蔽、掉悔的遮蔽、疑惑的遮蔽。”


佛陀講述了這段經文後,諸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六一二)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降臨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著眾比丘們說:“就像一個人持有四種優秀的強弓,以巨大的力量和靈巧的技巧射擊多羅樹的影子,快速穿越而無所阻礙。同樣地,如來的聲聞弟子也有四種增上的方便,具備卓越的根器和智慧,壽命長達百年,並在如來百年的法教授中,除了進食、上廁、睡眠之間,始終不斷地講述和聆聽;智慧明亮而敏銳,完全接受並保持在如來所說的法中,無任何障礙,並且不再向如來提問。如來講述的法教沒有終極的界限,聆聽法教直到壽終,即使壽命長達百歲,但如來所說的法仍無法完全盡說。應當知道,如來所說的法無限廣大無邊際,其中的名句味道也是無限廣大,沒有終極的界限,這就是所謂的四念處。那麼四念處是什麼呢?分別是觀察身體的念處,觀察受受、心心、法法的念處。”


佛陀講述了這段經文後,諸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在所有四念處經典中,都有這個總結句,即所謂「因此,比丘們啊!在修習四念處時,要產生增上的渴望,努力方便,培養正確的念與智慧,應當學習。」


(六一三)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降臨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著眾比丘們說:“有不善的聚集和善的聚集。什麼是不善的聚集呢?即三種不善根,這是正確的說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純粹地積聚了不善的根。那麼什麼是這三種不善根呢?分別是貪欲的不善根、瞋恚的不善根和癡迷的不善根。那麼什麼是善的聚集呢?即四念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純粹地充滿了善的具足之處,這就是四念處的意思。那麼四念處具體是什麼呢?分別是對身體的觀察念處、對受受、心心、法法的觀察念處。”


佛陀講述了這段經文後,諸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像是三種不善的根,如此三種惡行——身體上的惡行、口語上的惡行、心念上的惡行,還有三種想法——欲望的想法、憤怒的想法、傷害的想法,以及三個領悟——對欲望的領悟、對憤怒的領悟、對傷害的領悟,還有三個境界——欲界、憤怒界、傷害界。


佛陀講述了這段經文後,諸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六一四)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降臨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有一位不同的比丘前來參見佛陀,向佛陀鞠躬,退至一旁坐下,向佛陀說道:“世尊!關於您所說的『大丈夫』,什麼是稱為大丈夫,而什麼不是大丈夫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善哉!善哉!比丘能問到如來所稱的大丈夫的意義。請仔細聆聽,善加思考,我將為你解釋。若一位比丘專注於觀察自己的身體,而心不離開貪欲,無法達到解脫,無法超越一切煩惱,我說他不是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還未解脫。若一位比丘專注於觀察受受、心心、法法,而心不離開貪欲,無法達到解脫,無法超越一切煩惱,我也不說他是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還未解脫。


若一位比丘專注於觀察自己的身體,而心得到離開貪欲,心得到解脫,超越了一切煩惱,我說他是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已經解脫。若一位比丘專注於觀察受受、心心、法法,而心得到離開貪欲,心得到解脫,超越了一切煩惱,我說他是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已經解脫。這就是稱為大丈夫和非大丈夫的區別。”


佛陀講述了這段經文後,諸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隨喜,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六一五)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降臨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尊者阿難清晨穿上衣物,拿著缽,進入舍衛城乞食。在路上,他心中思考著:“我現在先去比丘尼寺。”於是他前往比丘尼寺。


諸比丘尼遠遠地看到尊者阿難來了,急忙鋪設床墊,請他入座。


當時,諸比丘尼向尊者阿難致敬,然後退到一旁坐下,向尊者阿難說道:“我們諸比丘尼修習四念處,專注地觀察內心的起落變化,自我了解前後的變化。”


尊者阿難告訴諸比丘尼說:“善哉!善哉!姊妹們!應當如你們所說而學習,凡是修習四念處並善於專注地繫心住的人,應當了解自己前後的變化。”


於是,尊者阿難給諸比丘尼講解了各種法義,講解完畢後,他從座位上站起來離去。


此後,尊者阿難在舍衛城乞食完畢後,提起衣缽,洗淨雙足,前往見世尊,向佛陀鞠躬,退到一旁坐下,將諸比丘尼所說的事情詳細告訴了佛陀。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善哉!善哉!應當如此學習四念處,善於專注地繫心住,了解前後的變化。為什麼呢?當心尋求外在之物時,然後使心順從自己的指引,觀察心的散亂、未解脫的狀態,應如實地了解。如果一位比丘專注於觀察自己的身體,當他的身體感到疲倦時,心法變得懈怠,那位比丘應當培養純淨的信心,藉著觀察純淨的對象來提起信心;當他的心具備純淨的信心,記憶著純淨的對象之後,他的心將變得愉悅;當他的心愉悅時,身體就會放鬆;當身體放鬆時,他的受受身體的感受就會變得愉快;當他的受受身體的感受變得愉快時,他的心就會變得安定。安定的心,聖弟子應當這樣修習:『在這個意義上,將心由外在的尋求引回內心,讓心停息,不再產生覺知和已觀察的想法,無覺無觀,放下思緒並停留在愉悅的狀態中;在這愉悅的狀態中,如實地了解。』對於受、心、法的觀察也是如此說明。”


佛陀講述完這段經文後,尊者阿難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六一六)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降臨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應當從內心取得相像,不要讓心外散。為什麼呢?如果那位比丘愚昧無知、不能分辨、不善巧,不從內心取得相像而只取外在的相貌,然後退減,自己產生障礙。就像一個愚昧無知的廚師,不善巧地調和各種滋味,供養主人,做出的菜酸醎酢淡,不符合主人的口味。他不能善取得主人所喜愛的滋味,酸醎酢淡,也不能親近主人,侍候他左右,滿足他的需求,聆聽他的意願,善取得主人的心意,然後自己用心調和各種滋味,以供奉主人。如果不符合主人的口味,主人就不悅,因不悅而無法獲得賞賜和愛念。愚昧無知的比丘也是如此,不能分辨、不善巧,在觀察身體的身體之時,不能消除和斷除上面的煩惱,不能專注於取得內心的相像,也無法達到內心的寂靜,無法獲得妙正念和正知的勝利,也無法獲得四種增上心法、現法的喜悅住持,以及尚未獲得的安隱涅槃。這稱為愚昧無知、不能善取內心的相像而只取外在的相貌,自己產生障礙。


“如果有一位聰明機智、善於辯論,善巧而方便,先從內心取得相像,然後再從外在取得相貌,那麼他在後續的時候絕不會退減,也不會自己產生障礙。就像一位聰明機智的廚師,善於辯論,善巧而方便,供養主人,能夠調和各種滋味,酸醎酢淡,善取得主人所喜愛的相像,以和諧眾味,滿足主人的口味,順從主人的意願,頻繁地供奉主人。主人因此而悅悦,必然得到封賞,愛念加倍。如此聰明機智的廚師善取得主人的心意,比丘也是如此。在觀察身體的身體之時,斷除上面的煩惱,善取得內心的相像,攝持外在的相貌,絕不會退減,自己產生障礙,對於受、心、法的觀察也是如此。”


佛陀講述完這段經文後,諸比丘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六一七)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降臨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從前有一隻鳥,名叫羅婆,被一隻鷹捉住,高飛在虛空中,對空中呼喚道:『我不自覺,突然遭遇這困境。我離開了父母的領地而四處遊蕩,所以陷入了這困境。如今為他所困,無法自由自在。』鷹對羅婆說:『你該從哪裡才能找到自己的領地而獲得自由自在呢?』羅婆回答道:『我在田地和耕壠中有自己的領地,足以避免各種困境,那是我父母的領地。』


“鷹因為羅婆的話而驕傲自大地說:『放你走,回到耕壠中,你能從中逃脫嗎?』於是羅婆從鷹的爪中逃脫,回到了耕壠下方的一塊大地上,安頓下來。然後在那塊大地上,他想要與鷹搏鬥。


“鷹非常憤怒,因為他是一隻小鳥,竟敢與我對抗!他極度生氣,猛烈地飛來搏擊,於是羅婆躲進塊下,而鷹則全力撞擊堅硬的塊石,結果身體碎裂而死。


“當時,羅婆鳥深藏在塊石下,仰望著說了以下的偈言:


『鷹鳥用力來,  羅婆依自界,

  乘瞋猛盛力,  致禍碎其身。

  我具足通達,  依於自境界,

  伏怨心隨喜,  自觀欣其力。

  設汝有兇愚,  百千龍象力,

  不如我智慧,  十六分之一。

  觀我智殊勝,  摧滅於蒼鷹。』


“如此,比丘們!就像那隻鷹和羅婆一樣,愚蠢地離棄了親生父母的領地,在外面遊蕩,從而招致這樣的災難。你們比丘們也應該如此,在自己的領地中行動,善於保持,遠離他人的領地,這是你們應該學習的。


“比丘們!所謂他處他境界,指的是五欲境界,眼所見的美好色彩,引發慾望心;耳聽到的聲音、鼻嗅到的香氣、舌品嚐的味道、身觸摸到的觸感,引發慾望心。這被稱為比丘們的他處他境界。比丘們!自處父母境界,指的是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指的是對身體觀察的念處,以及對受、心、法的觀察的念處。因此,比丘們應當在自己的領地中行走,遠離他人的領地,這是你們應該學習的。”


佛陀講述完這段經文後,諸比丘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六一八)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降臨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在四念處上多加修習,能夠獲得四種果位和四種福利。那四種果位是什麼呢?分別是須陀洹果位、斯陀含果位、阿那含果位和阿羅漢果位。”


佛陀講述完這段經文後,諸比丘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六一九)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來到私伽陀聚落北邊的恕林中。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在過去的世界裡,曾經有一位幢伎師,他在肩上豎立著一面幢旗,對弟子們說:『你們在幢旗上下保護著我,我也會保護著你們,互相照應,一起遊行嬉戲,並獲得許多財富和利益。』那時,伎藝弟子對伎師說:『不如所言,我們只需各自彼此相愛護,一起遊行嬉戲,就能獲得財富和利益,同時身心能夠安靜下來,達到無為無憂的境界。』伎師回答道:『你所說的沒錯,我們各自相互愛護,這個意思與我之前所說的相同,當我們自己保護自己的時候,也就是在保護著他人;當他人保護自己的時候,也就是在保護著自己。內心要親近對方,修習隨順保護的方法,這被稱為自我保護護他人。什麼是護他人自我保護呢?就是不讓他人感到恐懼,不去違反他人,不加害他人,用慈悲心對待他人的苦難,這就是護他人自我保護的方式。』因此,比丘們啊!應當學習這種方式。自我保護的人要修習四念處,護他人的人也應修習四念處。”


佛陀講述完這段經文後,諸比丘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六二〇)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居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中。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說:“在大雪山的深處,冰雪覆蓋的地方,連猴子都無法生存,更不用說有人了。或者有山區,猴子居住其中,而人卻無法生存。或者有山區,人和動物共同居住,猴子在活動的地方,獵師塗抹黏膠在草上,聰明的猴子遠避而去,而愚蠢的猴子卻無法遠離,一不小心觸碰到,就被黏住了手;再用另一隻手試圖解開,結果也被黏住了;用腳試圖解脫,又被黏住了腳;試圖用嘴咬草,結果嘴巴也被黏住了。整個身體都被黏住,被卷捲在地上。獵師一到,就用杖子將猴子捆綁起來,然後背負走了。”


“比丘們應該知道,愚蠢的猴子離開了自己的生活環境,遊走到其他地方,導致這種痛苦和困難。同樣地,比丘們啊!愚蠢的凡夫如果住在村莊中,早晨穿上衣服拿著鉢,進入村落乞食,卻不善於保護自己,不守護六根門,一見到色就被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都被染著。愚蠢的比丘內心的根和外在的境界被五個束縛所纏,隨從魔力的意願而行動。因此,比丘們啊!應當學習這樣的方式,在自己所行的地方,依靠和停留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不要隨意遊走到其他地方的境界中去。什麼是比丘的自己的生活環境呢?就是四念處——觀察身體觀念停留,觀察受、心和法觀念停留。”


佛陀講述完這段經文後,諸比丘聽了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六二一)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居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此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前往見世尊,向佛陀鞠躬敬禮後,退到一旁坐下。


尊者阿難對佛陀說道:"世尊!這些年輕的比丘應該如何受教?應該講授什麼法義呢?"


佛陀告訴阿難:"這些年輕的比丘應該修習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就是觀察身體觀念停留,專注而敏捷,不放縱自己的行為,具備正確的智慧和正念,在心中實踐靜定,直至了解身體;觀察受、心和法的觀念停留,專注而敏捷,不放縱自己的行為,具備正念和正確的智慧,在心中實踐寂靜,直至了解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比丘們在學習的階段,尚未達到上進之境,而渴望獲得平靜涅槃,就應該觀察身體觀念停留,專注而敏捷,不放縱自己的行為,具備正念和正確的智慧,在心中實踐寂靜;觀察受、心和法的觀念停留,專注而敏捷,不放縱自己的行為,具備正念和正確的智慧,在心中實踐寂靜,直至遠離法執著。如果已經成為阿羅漢,已經消除了一切煩惱,已經完成了所有事情,放下了重擔,斷除了一切纏結,具備了正確的知識和解脫,那麼在那個時候,也應該修習身體觀念停留,專注而敏捷,不放縱自己的行為,具備正念和正確的智慧,在心中實踐寂靜;觀察受、心和法的觀念停留,直至遠離法執著。"


於是,尊者阿難感到歡喜並隨喜,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六二二)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在跋祇人間遊行,到達鞞舍離國的菴羅園中居住。


此時,菴羅女聽說世尊在跋祇人間遊行,來到菴羅園中居住,她便自行裝飾車輛,離開鞞舍離城,前往見世尊,恭敬地供養他。當她來到菴羅園的門口,下車步行進入,遠遠地看見世尊正與眾多大眾圍繞著講法。


佛陀遠遠地看見菴羅女前來,對諸比丘說道:"諸位比丘啊,要勤修心住,保持正確的念頭和智慧。如今菴羅女前來,我因此而告誡你們。什麼是勤修心住呢?比丘們應當斷除已經生起的惡不善之法,培養起欲望和方便之善,努力保持專注的心境。當還沒有生起惡不善之法時,不讓其產生;當已經生起善法時,讓其持續並不忘記,並進一步修習和增長。培養起欲望和方便之善,精勤地保持專注的心境,這才稱為勤修心住。


「什麼是正智呢?比丘們應當保持端莊的舉止,處處隨著正確的智慧。在行走、回顧、仰視、屈伸、持衣持鉢、行住坐臥、睡眠、醒覺、言語和靜默中,都隨著正確的智慧而持續存在,這就是正智。


「什麼是正念呢?比丘們要內觀身體的觀念停留,精勤而方便,具備正智和正念,調伏世間的貪欲和憂慮。同樣地,要對受、心和法的觀念停留,精勤而方便,具備正智和正念,調伏世間的貪欲和憂慮,這才稱為正念。因此,你們要勤修心住,保持正智和正念,如今菴羅女前來,我因此而告誡你們。」


此時,菴羅女前往見世尊,向他鞠躬致敬,然後退到一旁。


於是,世尊為菴羅女講解各種法義,示教、照導、令她欣喜。示教、照導、令她欣喜結束後,佛陀默然不語。


隨後,菴羅女整理衣服,向佛陀行禮,合掌向他說道:"願世尊與諸大眾明天接受我請享用食物。"


於是,世尊默默地接受了她的邀請。菴羅女知道世尊默默地接受了她的邀請,便鞠躬致敬,返回自己的家,準備各種食物,佈置床榻,早晨派人告知佛陀:"時間到了。"


於是,世尊與諸大眾前往菴羅女的住處,就座而坐。


此時,菴羅女親手供養各種飲食。食物結束後,世尊洗浴、漱口,洗淨鉢碗。菴羅女拿著一個小床坐在佛陀面前,靜聽佛陀講法。


於是,世尊為菴羅女講解各種法義,示教、照導、令她欣喜。示教、照導、令她欣喜結束後,世尊從座位上站起,告辭離去。


(六二三)


如是我聞:


從前有一次,佛陀居住在波羅奈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


那時,佛陀告訴諸比丘:“世間所謂的美色,能吸引眾多人聚集觀看嗎?”


諸比丘回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對比丘說:“如果那些美色,還伴隨各種歌舞和娛樂,能極大地吸引人們聚集觀看嗎?”


比丘回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對比丘說:“如果在某個地方,有著美色、歌舞和娛樂,各種人們聚集在一起,而當中有些人既不愚蠢也不瘋狂,能快樂地承受痛苦,貪戀生命而懼怕死亡,有人對他說:‘朋友啊,你應當拿著一個裝滿油的鉢,在那些美色所在的人群中穿梭,讓一個能殺人的人拿著刀跟隨你,如果你激失一滴油,他就會立刻割斷你的頭。’那麼,比丘們!那個拿著油鉢的人能不想著油鉢、不擔心那個殺人者,而觀看那些舞女和人群嗎?”


比丘回答說:“不行,世尊!為什麼呢?世尊!因為那個拿著油鉢的人自己知道後面有人拿著刀,他總是想著:‘如果我失去一滴油,那個拿刀的人就會砍斷我的頭。’他只專注於心念著油鉢,在美色和人群中緩步而過,不敢抬頭看。”


佛陀說:“是的,比丘!如果有沙門、婆羅門能保持自身的操守,專心念著,不被聲色所迷惑,善攝取一切心法,並且持守著身心的觀念,那麼他就是我的弟子,遵從我的教導。那麼,什麼是比丘保持身心操守、專心念著,不被聲色所迷惑,攝持一切心法,並且持守四念處呢?”


接著,佛陀說了以下的偈言:


「專心正念,保持油鉢,

自心隨護,未曾至方,

甚難得過,勝妙微細,

諸佛所說,言教利劍。

當一其心,專精護持,

非彼凡人,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不放逸教。」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諸比丘聽了佛陀的教誨,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六二四)


如是我聞:


從前有一次,佛陀居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欝低迦來到佛陀面前,向佛陀鞠躬,退後一邊坐下,對佛陀說道:“尊者!太好了!請為我講法吧。我聽聞法已,將要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專心思考,不放逸地停留,思惟:『為何善男子應該剃除鬚髮,堅信不屬於家庭,出家修行......』"接著廣泛地說明,直到「不受後有」。


佛陀告訴欝低迦說:“是的,是的,正如你所說。但對於我所說的法,它並不能使我心悅,他所從事的修行也無法成就,即使跟隨在我之後,也得不到利益,反而產生障礙。”


欝低迦對佛陀說:“尊者所講的法,我可以使尊者心悅,並且成就我的修行,不會產生障礙。我請求尊者為我講法,我將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專心思考,不放逸地停留......"如此廣泛地說明,直到「不受後有」。這是第二次、第三次的請求。


那時,世尊告訴欝低迦:“你應該先淨化你的初業,然後修習梵行。”


欝低迦問佛陀:“我該如何淨化我的初業,修習梵行呢?”


佛陀告訴欝低迦:“你應該先淨化你的戒律,正直你的見解,完善三業,然後修習四念處。那麼,什麼是四念處呢?內外身體觀察停留,專心精進,正確的智慧和正念,調伏世間的貪慾和煩惱。同樣地,觀察外在的身體,內在和外在的身體觀察停留,以及觀察受、心、法的法門觀察停留......"同樣地廣泛地講解。


當時,欝低迦聽了佛陀所說的,感到歡喜並且隨喜,從座位上站起來離去。


欝低迦在聽了佛陀的教導後,找到一個獨自的安靜之處,專心思考,不放逸地停留,思惟著:“為何善男子應該剃除鬚髮,穿上袈裟,堅信不屬於家庭,出家修行,直到不受後有。”


正如欝低迦所問的,其他比丘也問到類似的問題,並且如上所述。


(六二五)


如是我聞:


從前有一次,佛陀居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名叫婆醯迦的比丘來到佛陀面前,向佛陀鞠躬禮拜,退後一邊坐下,對佛陀說道:“世尊啊!太好了,請為我講法......”如同之前欝低迦所修習多羅廣說的。不同的地方在於:“是的,婆醯迦比丘啊!當初業清淨,內在身體觀察停留的人,超越了眾多的魔障;內在和外在身體觀察停留,以及受、心、法的法門觀察停留的人,也超越了眾多的魔障。”


那時,婆醯迦比丘聽了佛陀講法和教導,感到歡喜並且隨喜,向佛陀作了禮後離去。他找到一個獨自的安靜之處,專心思考,不放逸地停留,直到不受後有。


(六二六)


第二經也如前所述。不同之處在於:「是的,比丘!超越了生死。」


(六二七)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


當時,尊者阿那律陀前往見佛,向佛行禮後退到一旁坐下,對佛說:「世尊!如果有一位比丘住在學地,尚未實現上進的安隱涅槃,卻希望透過方便修行,那麼作為聖弟子,該如何在正法和律法上進行多方面的修習,以達到消除一切煩惱,並自知不再受後有的境地?」


佛陀告訴阿那律陀說:「如果聖弟子住在學地,尚未實現上進的安隱涅槃,但希望透過方便修行,那麼在那個時刻,他應當以內在的身體觀察念住,勤奮而巧妙地修持,具備正確的智慧和正念,調伏世間的貪慾和憂愁。同樣地,他在受、心、法和法觀四個方面也要如此修持,勤奮而巧妙地執行,具備正確的智慧和正念,調伏世間的貪慾和憂愁。當聖弟子修行多方面的修習後,他將能消除一切煩惱,並自知不再受後有。」


於是,尊者阿那律陀聽了佛陀的教誡,感到歡喜並隨喜,向佛行禮後離去。


(六二八)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鷄林精舍。當時,尊者優陀夷和尊者阿難陀也住在巴連弗邑的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優陀夷前往見尊者阿難陀,彼此問候和慰勞之後,退到一旁坐下,尊者優陀夷對尊者阿難陀說:「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比丘講授聖戒,使其不斷、不缺、不選擇、不離棄、不執著,是完美的、正確的,被智者所讚嘆,所不厭惡。為什麼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比丘講授聖戒,使其不斷、不缺,以致被智者所讚嘆,所不厭惡?」


尊者阿難對優陀夷說:「為了修習四念處。那四個是什麼?就是身體上觀察念住,受、心、法和法觀察念住。」


於是,這兩位尊者論議完畢後各自返回原處。


(六二九)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鷄林精舍。當時,尊者阿難和尊者跋陀羅也在那裡住著。


那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說:「是否有一些法門可以修習多多,而不會倒退?」


尊者阿難對尊者跋陀羅說:「確實有一些法門可以修習多多,讓修行者不會倒退,那就是四念處。那四個是什麼?就是身體上觀察念住,受、心、法和法觀察念住。」


於是,這兩位尊者共同討論了這些法門,之後各自返回原處。


(六三〇)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鷄林精舍。當時,尊者阿難和尊者跋陀羅也在那裡住著。


那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說:「是否有一些法門可以修習多多,使眾生不再邪惡而變得清淨,增加光澤呢?」


尊者阿難對尊者跋陀羅說:「確實有一些法門可以修習多多,使眾生不再邪惡而變得清淨,增加光澤,那就是四念處。那四個是什麼?就是身體上觀察念住,受、心、法和法觀察念住。」


於是,這兩位尊者共同討論了這些法門,之後各自返回原處。


(六三一)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鷄林精舍。當時,尊者阿難和尊者跋陀羅也在那裡住著。


那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說:「是否有一些法門可以修習多多,使那些未度彼岸的眾生得到度化?」


尊者阿難對尊者跋陀羅說:「確實有一些法門可以修習多多,使那些未度彼岸的眾生得到度化,那就是四念處。那四個是什麼?就是身體上觀察念住,受、心、法和法觀察念住。」


於是,這兩位尊者共同討論了這些法門,之後各自返回原處。


(六三二)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鷄林精舍。當時,尊者阿難和尊者跋陀羅也在那裡住著。


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說:「是否有一些法門可以修習多多,以達到成為阿羅漢?」


尊者阿難對尊者跋陀羅說:「確實有一些法門可以修習多多,而達到成為阿羅漢,那就是四念處。那四個是什麼?就是身體上觀察念住,受、心、法和法觀察念住。」


於是,這兩位尊者共同討論了這些法門,之後各自返回原處。


(六三三)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鷄林精舍。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所說的一切法,就是一切法,指的就是四念處,這才是正確的說法。那四個是什麼?就是身體上觀察念住,受、心、法和法觀察念住。」


佛陀講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了佛陀的講法,感到歡喜並且開始實踐。


(六三四)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鷄林精舍。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若比丘在四念處方面修習並多加修習,那就稱為賢聖的解脫者。那四個是什麼?就是身體上觀察念住,受、心、法和法觀察念住。」


佛陀講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了佛陀的講法,感到歡喜並且開始實踐。


他們如同解脫,如是完全結束苦、究竟苦的邊緣,得到偉大的果報,獲得偉大的福利,獲得甘露法,完全享受甘露,成為甘露法的證得者,如前廣泛講說的那樣。


(六三五)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鷄林精舍。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若比丘在四念處方面修習並多加修習,不淨的眾生就會變得清淨,已經淨化的眾生就會增加光澤。那四個是什麼?就是身體上觀察念住,受、心、法和法觀察念住。」


佛陀講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了佛陀的講法,感到歡喜並且開始實踐。


他們能夠淨化眾生,使還未度過彼岸的眾生得到度脫,成為阿羅漢、辟支佛,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如前面所述。


(六三六)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的鷄林精舍。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我要為你們講解修習四念處的方法。什麼是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啊!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的導師、佛世尊出現在世間,宣說正法。他的上語、中語、下語都很好,有善意和善滋味,純一無缺,完全清淨,以梵行示人。若是來自不同家族的男子和女子從佛那裡聽法,能獲得清淨的信心。像這樣修學之後,看到在家生活和追求欲樂的過失,煩惱所束縛的狀態,就會樂意住在空閑之處,出家學道,不再喜歡在家庭生活,處於非家的狀態,渴望清淨,直到一生的盡頭,純一無缺,梵行的光輝:『我要剃除鬍鬚和頭髮,穿上袈裟衣,堅信非家,出家學道。』思考之後,立即放下財物和親屬,剃除鬍鬚和頭髮,穿上袈裟衣,堅信非家,出家學道,堅持正確的身行,保護口腔避免四種過失,修持清淨的生命,遵守賢聖的戒律,守護六根門,護持正確的心念。當眼睛看見色時,不執著其形象,如果眼根不守規矩,世俗的貪慾和不善的法則常常滲透心中,現在要在眼睛上執持正確的規矩;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也要如此。


「他們藉著賢聖的戒律成就,善練六根門,行走周旋、觀察彎曲,坐臥、入睡、覺醒、說話、寂默,都保持智慧的正念。他們達成這樣的聖戒,守護六根門,具備正確的智慧和正念,安靜遠離,獨自坐在空曠的地方、樹下、安靜的房間,以正確的身體和正念,集中心力安住。斷絕世俗的貪慾和憂愁,淨除貪慾;斷絕世俗的瞋恚、睡眠、懊悔、疑惑,淨除瞋恚、睡眠、懊悔、疑惑。斷絕五種障礙——煩惱心、智慧的力量減退、各種障礙和分裂,無法達到涅槃的情況。因此,內心要專注於身體上的觀念住,要精勤而巧妙,具備正確的智慧和正念,調伏世俗的貪慾;同樣,外在的身體、內外的身體,受、心、法和法觀念住,也是如此。這就是比丘修習四念處。」


佛陀講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了佛陀的講法,感到歡喜並且開始實踐。


(六三七)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你們應當修習四念處......」如上所廣泛講述。差別在於,直到「如此出家之後,住在寧靜的地方,遵守波羅提木叉的戒律規範,行為完備,對於微細的過錯產生強烈的恐懼,接受並持守學習的戒律,遠離殺生、斷絕殺生、不樂意殺生,乃至於一切行為都如前所述,衣物和缽隨身而行,像鳥的兩翼。如此修習戒律,修習四念處。」


佛陀講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了佛陀的講法,感到歡喜並且開始實踐。


(六三八)


如是我聞:


某一時候,佛陀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那時,尊者舍利弗住在摩竭提那羅聚落,因病而涅槃,年輕的沙彌純陀前來看望並供養他。


然後,尊者舍利弗因病而涅槃。


當時,年輕的沙彌純陀供養尊者舍利弗之後,取走了他的遺體舍利和衣物,帶著衣缽到王舍城,洗淨了自己的腳,前往尊者阿難的地方。他向尊者阿難行禮之後,站在一旁告訴尊者阿難說:"尊者,你應該知道,我們尊敬的舍利弗已經涅槃了,我帶著他的遺體舍利和衣缽來到這裡。"


於是,尊者阿難聽了沙彌純陀的話後,前往佛陀那裡,告訴佛陀說:"世尊!現在我整個身體感到脫離了束縛,四方的言辭都變得順暢,辯才充實,沒有了困難。沙彌純陀來告訴我說:'我們尊敬的舍利弗已經涅槃了,我帶著他的遺體舍利和衣缽來到這裡。'"


佛陀說:"阿難啊!舍利弗持著受戒身涅槃了嗎?是指他的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見身涅槃了嗎?"


阿難回答佛陀說:"不是,世尊!"


佛陀對阿難說:"如果根據我的自我認識,依照成就等正覺所說的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的涅槃,是嗎?"


阿難回答佛陀說:"也不是,世尊!儘管舍利弗沒有持守著受戒身,也沒有達到道品的境地而涅槃,然而尊者舍利弗嚴守戒律,聽聞法多,慾望少,滿足知足,經常遠離世俗的事物,精進方便,專注念住,一心地接受迅速而敏銳的智慧、深奧的智慧、超越的智慧、分別的智慧、廣大的智慧、深深的智慧、非凡的智慧、無比的智慧。他是智慧的寶藏,能夠示現、教導、照亮、帶來喜悅,善於讚美,為眾生講述佛法。因此,世尊!我因為佛法,因為受法者而感到憂愁、苦惱。"


佛陀告訴阿難:"你不要感到憂愁、苦惱。為什麼呢?因為無論你坐著、站著、行動,世間的有為法都會衰敗。沒有什麼是不會衰敗的,想要使它不衰敗,並沒有這樣的地方。我先前已經說過,一切所愛、種種各類的事物、迎合自己的事情,它們都是不可靠的法。就像一棵大樹,根、幹、枝、葉、花、果富盛,大枝先折斷;就像一座大寶山,大巖先崩塌。同樣地,如來的大弟子們中,聲聞們先行涅槃,如果在那一方有舍利弗存在,對於那一方來說,我就是無事可做,但對於那一方來說,我並不是空無所有,因為有舍利弗存在,我之前已經說過。現在,阿難啊!就像我之前所說的,所有可愛、各種迎合自己的事物,都是瞬息即逝的法,所以你現在不要感到極度的憂愁。阿難啊!你應該知道,如來不會長久存在,必將過去。因此,阿難啊!你應該建立自己的島嶼,依靠自己;應該建立法的島嶼,依靠法;應該建立無異的島嶼,依靠無異。"


阿難問佛陀:"世尊!什麼是自己的島嶼以自己依靠?什麼是法的島嶼以法依靠?什麼是無異的島嶼以無異依靠?"


佛陀告訴阿難:"比丘要對身體的各個方面保持觀察,精進方便,具備正確的智慧和正確的念住,調伏世俗的貪憂。同樣地,要對外在的身體、內外的身體、受者、心、法、一切法的觀念保持這樣的觀察。這也是如此。阿難啊!這就是自己的島嶼以自己依靠、法的島嶼以法依靠、無異的島嶼以無異依靠。"


佛陀講完這個經文之後,眾比丘聽了佛陀的講述,感到歡喜,並且奉行這些教誡。


(六三九)


這是我聽到的故事:


某個時候,佛陀居住在摩偷羅國跋陀羅河旁的一片傘蓋菴羅樹林中。尊者舍利弗和目揵連剛剛涅槃離世。那一天,是佛陀在月亮十五日布薩(布施)時,在大眾面前敷設座墊坐下。


佛陀觀察著眾人的集會,看到他們已經感受到了虛空,因為舍利弗和大目揵連已經進入了涅槃。佛陀告訴比丘們:"我觀察到眾人已經感受到了虛空,因為舍利弗和大目揵連已經涅槃了。他們是唯一兩位善於講法、教誡、指導和說明的聲聞。有兩種財富,一種是金錢財富,從世俗中尋求;另一種是法的財富,從舍利弗和大目揵連那裡尋求。如來已經超越了施予金錢和法的財富。


"你們不要因為舍利弗和大目揵連已經涅槃而感到憂愁和苦惱。就像一棵大樹,根、莖、枝、葉、花、果茂盛,但大枝先折斷;就像一座寶山,大塊岩石先崩塌。同樣地,在如來的大眾中,舍利弗和大目揵連這兩位大聲聞先進入涅槃。因此,比丘們啊!你們不要產生憂愁和苦惱,因為一切有生命的法、產生的法、行動的法、存在的法、壞滅的法,都將會消逝。想要使它們不會消逝,是不可能的。我之前已經說過,所有可愛的事物都是暫時的,我自己也不會久留。因此,比丘們應該明白,要以自己作為避難所,依靠自己;要以法作為避難所,依靠法;要以無異作為避難所,依靠無異。這指的是對自己的身體保持觀察,精進努力,具備正確的智慧和正確的念住,調節世俗的貪慾。同樣地,要對外在的身體、內外的身體、受者、心、法、一切法的觀念保持這樣的觀察。這也是如此,不異不違。


佛陀講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了佛陀的話,感到歡喜,並且開始實踐其中的教誡。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