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白話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七九七)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住在舍衛國的祇樹園。


那時,世尊對比丘們說:「有沙門的法和沙門的果。仔細聽,好好想,我要為你們說。什麼是沙門的法?就是八正道——正見到正定。什麼是沙門的果?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什麼是須陀洹果?就是斷了三結。什麼是斯陀含果?就是斷了三結,貪、瞋、癡變淺了。什麼是阿那含果?就是斷了五下分結。什麼是阿羅漢果?就是貪、瞋、癡永遠斷了,一切煩惱永遠斷了。」


佛說完這部經,比丘們聽了佛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七九八)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住在舍衛國的祇樹園。


那時,世尊對比丘們說:「有沙門的法、沙門、沙門的義。仔細聽,好好想,我要為你們說。什麼是沙門的法?就是八正道——正見到正定。什麼是沙門?就是實行這個法的人。什麼是沙門的義?就是永遠斷了貪欲,永遠斷了瞋恚、癡,永遠斷了一切煩惱。」


佛說完這部經,比丘們聽了佛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七九九)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住在舍衛國的祇樹園。


那時,世尊對比丘們說……跟上面一樣。不同的地方是:「有沙門的果。什麼是沙門的果?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完這部經,比丘們聽了佛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〇〇)


這也可以說成婆羅門的法、婆羅門、婆羅門的義、婆羅門的果。


梵行的法、梵行者、梵行的義、梵行的果也跟上面一樣。


(八〇一)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住在舍衛國的祇樹園。


那時,世尊對比丘們說:「有五種法,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很有幫助。什麼是五種法?保持清淨戒律,行為儀態完善,對小罪能感到害怕,持學戒,這是第一種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很有幫助的法。再來,比丘!少欲、少事、少務,這是第二種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很有幫助的法。再來,比丘!吃飯要知道適量,不管多少都要適中,不要因為吃飯而起貪欲的念頭,要用心思考,這是第三種對修安那般那念很有幫助的法。再來,比丘!晚上和早上不要睡覺,要用心思考,這是第四種對修安那般那念很有幫助的法。再來,比丘!在空曠的林中,離開吵鬧的地方,這是第五種對修安那般那念很有幫助的法。」


佛說完這部經,比丘們聽了佛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〇二)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住在舍衛國的祇樹園。


那時,世尊對比丘們說:「要修習安那般那念。如果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的話,就能讓身心都安靜下來,有覺知有觀察,寂靜、純淨、明白分別,想法修習得很好。」


佛說完這部經,比丘們聽了佛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〇三)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住在舍衛國的祇樹園。


那時,世尊對比丘們說:「修習安那般那念。如果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的話,就能讓身心都安靜下來,有覺知有觀察,寂靜、純淨、明白分別,想法修習得很好。什麼是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了之後,身心都安靜下來,有覺知有觀察,寂靜、純淨、明白分別,想法修習得很好?就是這個比丘如果住在村落或城市裡面,在早上穿好衣服拿著缽,進村去乞食,好好保護自己的身體,控制自己的根門,把心放在好地方。乞食完了之後回到住處,放下衣服和缽,洗完腳之後,或者進入林中、空房子、樹下面、或者空地上面,端正身體坐好,把注意力放在前面,在心裡斷掉跟世界相關的貪愛,離開欲望清淨起來,斷掉瞋恚、睡眠、掉悔、疑,克服所有的疑惑,對所有的善法心裡有確定。遠離五種遮蓋煩惱在心裡,讓智慧力量變弱,成為障礙的部分,不朝向涅槃。注意自己的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好地方,注意外面的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好地方。呼吸長或短,都知道自己的身體跟呼吸有關,對自己的身體跟呼吸有關的地方好好學習,知道自己的身體跟呼出的氣有關,對自己的身體跟呼出的氣有關的地方好好學習。知道自己的身體跟呼吸動作有關,對自己的身體跟呼吸動作有關的地方好好學習,知道自己的身體跟呼出動作有關,對自己的身體跟呼出動作有關的地方好好學習。知道自己開心,知道自己快樂,知道自己心裡在想什麼,知道自己心裡在想什麼跟呼吸有關,對自己心裡在想什麼跟呼吸有關的地方好好學習;知道自己心裡在想什麼跟呼出有關,對自己心裡在想什麼跟呼出有關的地方好好學習。知道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心喜悅,知道自己的心定住,知道自己的心解脫跟呼吸有關,對自己的心解脫跟呼吸有關的地方好好學習,知道自己的心解脫跟呼出有關,對自己的心解脫跟呼出有關的地方好好學習,觀察無常,觀察斷滅,觀察無欲,觀察滅盡跟呼吸有關,對觀察滅盡跟呼吸有關的地方好好學習;觀察滅盡跟呼出有關,對觀察滅盡跟呼出有關的地方好好學習。這就是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了之後,身心都安靜下來,有覺知有觀察,寂靜、純淨、明白分別,想法修習得很好。」


佛說完這部經,比丘們聽了佛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〇四)


我是這樣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林的給孤獨園裡。


那時候,世尊對眾比丘說:「你們要修習正念。正念修得多了,就能斷除各種妄想。怎麼樣才能修得多正念而斷除各種妄想呢?如果比丘住在村落或城市裡……」就這樣詳細地說了下去,直到「在呼氣停止的時候好好觀察,這就叫做修得多正念而斷除各種妄想。」


佛陀說完這部經典之後,眾比丘聽了佛陀的話,都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〇五)


我是這樣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林的給孤獨園裡。


那時候,世尊對眾比丘說:「你們有沒有按照我所說的去修習正念呢?」


這時候,有一個叫阿梨瑟吒的比丘,從眾人中站了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禮拜,右膝著地,雙手合掌對佛陀說:「世尊!我已經按照世尊所說的去修習正念了。」


佛陀問阿梨瑟吒比丘:「你是怎麼樣修習我所說的正念的呢?」


比丘對佛陀說:「世尊!我不去想過去的事情,也不去期待未來的事情,只是專注於現在的事情,不讓自己被內心或外界的干擾所影響,而是把它們都清除掉。我就是這樣修習世尊所說的正念的。」


佛陀對阿梨瑟吒比丘說:「你確實是修習了我所說的正念,不是沒有修,但是還有比你所修的正念更高更妙的方法。什麼是比阿梨瑟吒所修的正念更高更妙的方法呢?就是比丘住在城市或村落裡……」就這樣詳細地說了下去,直到「在呼氣停止的時候好好觀察,這就叫做,阿梨瑟吒比丘!比你所修的正念更高更妙的方法。」


佛陀說完這部經典之後,眾比丘聽了佛陀的話,都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〇六)


我是這樣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林的給孤獨園裡。


那時候,世尊一大早穿好衣服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去化緣。吃完飯後,回到精舍,放下衣服和缽盂,洗了腳,拿著拐杖走進安陀林,坐在一棵樹下,白天打坐冥想。


這時候,尊者罽賓那也一大早穿好衣服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去化緣。回來後,放下衣服和缽盂,洗了腳,拿著拐杖走進安陀林,在一棵樹下坐下來打坐,離佛陀不遠,身體不動,心神正直,思想妙好。


這時候,許多比丘在傍晚從打坐中醒來,就去到佛陀那裡,向佛陀頭頂禮拜,退後坐在一旁。


佛陀對眾比丘說:「你們有沒有看到尊者罽賓那呢?他離我不遠,身體端正地坐著,心神不動,住在妙好的境界。」


眾比丘對佛陀說:「世尊!我們常常看到那位尊者身體端正地坐著,控制好自己的身體,不搖晃不移動,心思妙好。」


佛陀對眾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三昧,心神安住,不搖晃不移動,住在妙好的境界的話,這個比丘就得到了這個三昧,不需要費力地做什麼方法,只要想要就能得到。」


眾比丘對佛陀說:「什麼樣的三昧呢?比丘得到了這個三昧,心神不動,住在妙好的境界?」


佛陀對眾比丘說:「如果比丘住在村落或城市裡,一大早穿好衣服拿著缽盂,進入村子裡去化緣。吃完飯後,回到精舍,放下衣服和缽盂,洗了腳,走進林中,在空閒的房子裡或露天的地方坐下來思想正念,在呼氣停止的時候好好觀察。這就叫做三昧。如果比丘端正地坐著思想正念的話,心神不動,住在妙好的境界。」


佛陀說完這部經典之後,眾比丘聽了佛陀的話,都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〇七)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一個叫做一奢能伽羅的樹林裡。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我想在這裡靜坐兩個月,你們比丘不要來打擾我,除了送飯的比丘和每半月的戒期。」那時候,佛陀說完這話,就靜坐兩個月,沒有一個比丘敢來打擾他,除了送飯的和戒期的。


那時候,佛陀靜坐兩個月結束了,從禪定中醒來,在比丘們面前坐下,對比丘們說:「如果有外道出家人來問你們:『沙門瞿曇在這兩個月裡怎麼靜坐?』你們應該回答說:『如來在這兩個月裡用安那般那念靜坐思考。』為什麼呢?我在這兩個月裡用安那般那念,多思考,吸氣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在吸氣,呼氣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在呼氣。不管長短,全身感覺到吸氣就知道自己在吸氣,全身感覺到呼氣就知道自己在呼氣。走路或者休息的時候吸氣就知道自己在吸氣,一直到停止呼氣就知道自己停止呼氣。我都知道了,我那時候想:『這是粗略的思考,我現在停止這種思考了,要再修煉更細微的思考。』


「那時候,我停止了粗略的思考,就進入了更細微的思考,多修煉。那時候,有三位天王,非常美麗,夜晚來到我這裡。一位天王說:『沙門瞿曇現在到了。』又有一位天王說:『不是現在到了,是快要到了。』第三位天王說:『不是現在到了,也不是快要到了,這是修煉,是阿羅訶寂滅啊!』」


佛陀對比丘們說:「如果有正確的說法,聖人的修煉、天人的修煉、梵人的修煉、學習者的修煉、不學習者的修煉、如來的修煉,學習者不能得到應該得到的、不能到達應該到達的、不能證明應該證明的、不學習者現在享受法樂的修煉者,就是安那般那念,這才是正確的說法。為什麼呢?安那般那念者,就是聖人的修煉、天人的修煉、梵人的修煉,一直到不學習者現在享受法樂的修煉。」


佛陀說完這部經,比丘們聽了佛陀的話,很高興,就去實行。


(八〇八)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迦毘羅越尼拘律樹園裡。


那時候,釋迦族的摩訶男去找尊者迦磨比丘,向迦磨比丘敬禮之後,坐在一旁,對迦磨比丘說:「請問,尊者迦磨!學習者的修煉和如來的修煉是一樣的嗎?還是學習者的修煉和如來的修煉不一樣?」


迦磨比丘回答說:「摩訶男!學習者的修煉和如來的修煉不一樣。摩訶男!學習者的修煉,就是斷除五種障礙多修煉。如來的修煉,就是已經斷除了五種障礙並且知道了,斷除了它們的根源,就像把多羅樹頭截斷了,不會再長出來,在未來的世界成就了不再生的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一個叫做一奢能伽羅的樹林裡。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我想在這裡靜坐兩個月……』詳細地說就像前面那樣,一直到『不學習者現在享受法樂的修煉。』所以你要知道,摩訶男!學習者的修煉和如來的修煉不一樣。」


釋迦族的摩訶男聽了迦磨比丘的話很高興,就從座位上起身離開。


(八〇九)


某一時間,佛陀住在金剛聚落附近的薩羅梨林中。


當時,佛陀對諸比丘講解了「不淨觀」,並稱讚不淨觀的功效,說道:「修習不淨觀的比丘,若能多加修行,將會得到巨大的果報和福利。」


於是,那些比丘修習了不淨觀後,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極度厭惡,有些人自殺,有人用刀自刎,服用毒藥,或者用繩子上吊,有的甚至讓其他比丘殺害自己。


有一位特異的比丘非常厭惡世俗的惡臭和不潔之物,他來到了鹿林梵志子那裡,對他說:「賢者啊!如果你能殺死我,我的衣物和鉢盂都歸你所有。」


於是,鹿林梵志子立刻殺害了那位比丘,拿著刀來到跋求摩河邊洗刀。正在這時,有一位魔天居住在空中,讚揚鹿林梵志子說:「太好了!太好了!賢者啊!你獲得了無量的功德,你使得諸沙門釋子持守律儀,度脫未度脫者,使煩惱平息,未涅槃者得到涅槃。所有的長袍、利器和雜物都屬於你。」


於是,鹿林梵志子聽了讚揚後,越發懷著邪見,心生如此念頭:「我現在確實積累了大量的福德,使得沙門釋子持守律儀的人度脫未度脫者,使煩惱平息,未涅槃者得到涅槃。所有的衣物、利器和雜物都屬於我。」於是他手持利刀,逐一走過各個房舍、經行處、禪房,看見其他的比丘,對他們說:「哪位沙門持守律儀有德行,我可以讓他度脫未度脫,使煩惱平息,未涅槃者得到涅槃?」


於是,那些對身體感到極度厭惡的比丘們紛紛走出房舍,對鹿林梵志子說:「我還沒有得到度脫,你應該讓我度脫;我還沒有解脫,你應該讓我解脫;我還沒有平息,你應該讓我平息;我還沒有涅槃,你應該讓我得到涅槃。」


於是,鹿林梵志子就用利刀殺害了這些比丘,一個接著一個,直到殺了六十個人。


此時,世尊在十五日的戒說時,坐在眾僧前面,告訴尊者阿難說:「為什麼比丘們會逐漸減少,最終減少到完全消失呢?」


阿難回答佛陀說:「世尊,因為您為比丘們講解了修習不淨觀,並讚揚了不淨觀的功效。那些修習了不淨觀的比丘,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極度厭惡......」然後廣泛地解釋直到「殺了六十個比丘。世尊啊!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比丘們逐漸減少,最終消失了。但我希望世尊能再講解其他的法門,讓比丘們聽後,努力修持智慧,樂於接受正法,樂於堅持正法。」


佛陀告訴阿難說:「因此,我現在依次地講解,要修持微細的觀察,隨時開展覺知,無論是已經產生的或尚未產生的不善法都能迅速使之休息,就像大雨能使塵埃平息一樣。比丘啊!要修持微細的觀察,所有已經產生的或尚未產生的不善法都能迅速休息。阿難啊!哪些是修持微細觀察的多修行,隨時開展覺知,已起或未起的不善法能迅速休息的呢?就是安那般那念住。


阿難問佛陀:「如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住,隨時開展覺知,已起或未起的不善法能迅速休息?」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比丘們依止聚落......」然後廣泛解釋,直到「如滅出息念而學。」


佛陀講完這個經文後,尊者阿難聽了佛陀的教誨,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八一〇)


某一時間,佛陀住在金剛跋求摩河側的薩羅梨林中。


當時,尊者阿難獨自一人靜靜地思考著禪修的問題,他心裡想著:「是否有一種方法,多加修行,使得四種法滿足;四種法滿足後,再使七種法滿足;七種法滿足後,又如何使兩種法滿足?」


於是,尊者阿難從禪定中醒悟過來,前往佛陀所在的地方,向佛陀鞠躬禮拜,然後退到一邊坐下,對佛陀說:「世尊!我在獨處靜思時,有這樣的念頭:『是否有一種方法,多加修行,能使四種法滿足,甚至使兩種法滿足?』現在我向世尊問問,是否有這樣的方法,多加修行後能使兩種法滿足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確實有一種方法,多加修行後能使兩種法滿足。那是什麼方法呢?就是安那般那念。多加修行後,能使四種念處滿足;四種念處滿足後,能使七種覺支滿足;七種覺支滿足後,能達到明了和解脫。如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使四種念處滿足呢?就是比丘們依止聚落,直到如滅出息的念領悟。阿難啊!聖者在入息時,如同在學習入息念;在出息時,如同在學習出息念;不管呼吸長短,所有身體的活動都覺知其中,在入息時如同在學習入息念;在出息時如同在學習出息念;當身體活動停止,入息時如同身體活動停止的入息念學;身體活動停止,出息時如同身體活動停止的出息念學。聖者在那個時刻,身心皆觀察覺知,對於異於身體的事物,也如此隨身比思考。


「有時聖者感到喜悅時,覺知喜悅;感到樂趣時,覺知樂趣;心行時覺知心行;心行停止時覺知心行停止。在入息時如同心行停止的入息念學,在出息時如同心行停止的出息念學。聖者在那個時刻,受受觀念住,對於異於受者,也如此隨受比思考。有時聖者覺知心的狀態,心的愉悅、心的定定、心的解脫,入息時如同心的解脫的入息念學,心的解脫出息時如同心的解脫的出息念學。聖者在那個時刻,心心觀察覺知,對於異於心的事物,也如此隨心比思考。


「若聖者有時觀察無常、斷、無欲、滅,如同觀察無常、斷、無欲、滅的念領悟學習,那麼聖者在那個時刻,法法觀察覺知住,對於異於法的事物,也如此隨法比思考。這就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使四種念處滿足。」


阿難問佛陀:「如此修習四種念處,如何使七種覺支滿足呢?」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比丘在身身觀察中住持念領悟,一旦念領悟,則執著的念領悟就會停止。在那個時候,方便修習覺支。修習覺支後,覺支滿足;覺支滿足後,再選擇思考法的事物。在那個時候,方便修習選擇法的覺支。修習選擇法的覺支後,選擇法覺支滿足,並得到精勤的方便。在那個時候,方便修習精進的覺支。修習精進的覺支後,精進的覺支滿足,方便精進已,心中就會產生歡喜這是「雜阿含經」中的一段經文。我將逐字翻譯成白話台灣繁體中文如下:


某一時間,佛陀住在金剛跋求摩河邊的薩羅梨林中。


當時,尊者阿難獨自一人靜處,思考著禪修的問題,他這樣想著:「是否有一種方法,多加修行,使得四個方面都得到滿足;四個方面滿足後,又如何使得七個方面滿足;七個方面滿足後,再如何使得兩個方面滿足呢?」


於是,尊者阿難從靜思中有所領悟,前往佛陀所在的地方,向佛陀鞠躬致敬,然後退到一旁坐下,對佛陀說:「世尊!當我獨自一人靜思時,有這樣的思考:『是否有一種方法,多加修行後能使四個方面滿足,甚至使兩個方面滿足呢?』現在我向世尊詢問,是否有這樣的方法,多加修行後能使兩個方面滿足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確實有一種方法,多加修行後能使兩個方面滿足。那是什麼方法呢?就是安那般那念。多加修行後,能使四個念處滿足;四個念處滿足後,能使七個覺支滿足;七個覺支滿足後,能達到明了和解脫。如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使四個念處滿足呢?就是比丘們依止聚落,直到如滅出息的念領悟。阿難啊!聖者在入息時,如同在學習入息念;在出息時,如同在學習出息念;不管呼吸長短,所有身體的活動都覺知其中,在入息時如同在學習入息念;在出息時如同在學習出息念;當身體活動停止,入息時如同身體活動停止的入息念學;身體活動停止,出息時如同身體活動停止的出息念學。聖者在那個時刻,身心皆觀察覺知,對於異於身體的事物,也如此隨身比思考。


「有時聖者感到喜悅時,覺知喜悅;感到樂趣時,覺知樂趣;心行時覺知心行;心行停止時覺知心行停止。在入息時如同心行停止的入息念學,在出息時如同心行停止的出息念學。聖者在那個時刻,受受觀察覺知住,對於異於受者,也如此隨受比思考。有時聖者覺知心的狀態,心的愉悅、心的定定、心的解脫,入息時如同心的解脫的入息念學,心的解脫出息時如同心的解脫的出息念學。聖者在那個時刻,心心觀察覺知,對於異於心的事物,也如此隨心比思考。


「若聖者有時觀察無常、斷、無欲、滅,如同觀察無常、斷、無欲、滅的念領悟學習,那麼聖者在那個時刻,法法觀察覺知住,對於異於法的事物,也如此隨法比思考。這就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使四個念處滿足。」


阿難問佛陀:「如此修習四個念處,如何使七個覺支滿足呢?」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比丘在身身觀察中住持念領悟,一旦念領悟,則執著的念領悟就會停止。在那個時候,方便修習覺支。修習覺支後,覺支滿足;覺支滿足後,再選擇思考法的事物。在那個時候,方便修習選擇法的覺支。修習選擇法的覺支後,選擇法覺支滿足,並得到精勤的方便。在那個時候,方便修習精進的覺支。修習精進的覺支後,精進的覺支滿滿足,方便精進已,心中就會產生歡喜。在那個時候,方便修習喜悅的覺支。修習喜悅的覺支後,喜悅的覺支滿足,喜悅已,身心得到寧靜。在那個時候,方便修習寧靜的覺支。修習寧靜的覺支後,寧靜的覺支滿足,身心得到樂趣,並進入三昧境界。在那個時候,修習定境的覺支。修習定境的覺支後,定境的覺支滿足,定境的覺支滿足後,貪欲和煩惱就會消除,獲得平等的放下。在那個時候,方便修習放下的覺支。修習放下的覺支後,放下的覺支滿足,對於受、心、法法的觀察念處也是如此,這就是修習四個念處,使七個覺支滿足。


阿難問佛陀:「這樣修習七個覺支,如何使明了和解脫滿足呢?」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比丘修習念領悟覺支,依靠遠離執著、遠離渴望、遠離煩惱,並向放下邁進;修習念領悟覺支後,明了和解脫就會滿足。一直到修習放下的覺支,依靠遠離執著、遠離渴望、遠離煩惱,並向放下邁進,如此修習放下的覺支已滿足,這就是法法相互類似、相互滋潤。這十三個法門中,其中一個是增進的因素,一個是途徑,按照次序增長,修習達到滿足。


佛陀講完這段經文後,尊者阿難聽了佛陀的教誨,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八一一~八一二)


這是別的比丘問的,佛陀問其他比丘也是這樣說的。


(八一三)


我聽到這樣的事:


有一次,佛陀住在金毘羅村的金毘林裡。


那時候,佛陀對金毘羅長老說:「我現在要教你們怎麼用心修習四念處。你們要仔細聽,好好想想,我就給你們講。」那時候,金毘羅長老沒有說話,就這樣三次。


那時候,阿難長老對金毘羅長老說:「現在大師在跟你說話!」就這樣三次。


金毘羅長老對阿難長老說:「我知道了。阿難長老!我知道了。瞿曇大師!」


那時候,阿難長老對佛陀說:「世尊!現在是時候了。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的大師!請您給所有的比丘講怎麼用心修四念處,比丘們聽了以後,就會接受並且實行。」


佛陀對阿難說:「你們要仔細聽,好好想想,我就給你們講。如果比丘在呼吸的時候注意呼吸,就像學過呼吸一樣,直到呼吸停止的時候也注意呼吸,就像學過呼吸停止一樣;那時候聖人的弟子在呼吸的時候注意呼吸,就像學過呼吸一樣,直到身體動作和呼吸停止的時候也注意身體動作和呼吸停止,就像學過身體動作和呼吸停止一樣,那時候聖人的弟子就會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上。那時候聖人的弟子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上以後,就會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是好是壞。」


佛陀對阿難說:「就像有一個人坐車從東邊顛簸地來到這裡,他會不會踩到路上的土堆呢?」


阿難對佛陀說:「會的,世尊!」


佛陀對阿難說:「就是這樣,聖人的弟子在呼吸的時候注意呼吸,就像學過呼吸一樣,直到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是好是壞。如果那時候聖人的弟子感覺到快樂,或者感覺到意識停止,就像學過意識停止一樣,聖人的弟子就會把注意力放在感覺上。聖人的弟子把注意力放在感覺上以後,就會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是好是壞。就像有一個人坐車從南邊顛簸地來到這裡,他會不會踩到路上的土堆呢?」


阿難對佛陀說:「會的,世尊!」


佛陀對阿難說:「就是這樣,聖人的弟子把注意力放在感覺上,就會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是好是壞。如果聖人的弟子感覺到心情、喜悅、定力,或者感覺到心靈解脫,就像學過心靈解脫一樣,聖人的弟子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心上。那時候聖人的弟子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心上,就會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是好是壞。就像有一個人坐車從西邊來到這裡,他會不會踩到路上的土堆呢?」


阿難對佛陀說:「會的,世尊!」


佛陀對阿難說:「就是這樣,聖人的弟子感覺到心情,或者感覺到心靈解脫,就像學過心靈解脫一樣;那時候聖人的弟子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心上,就會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是好是壞。對於身體、感覺、心情,他們能夠放下貪欲和煩惱,那時候聖人的弟子就會把注意力放在法上。那時候聖人的弟子把注意力放在法上以後,就會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是好是壞。阿難!就像四個路口有土堆,有一個人坐車從北邊顛簸地來到這裡,他會不會踩到土堆呢?」


阿難對佛陀說:「會的,世尊!」


佛陀對阿難說:「就是這樣,聖人的弟子把注意力放在法上,就會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是好是壞。阿難!這就叫做比丘用心方便地修習四念處。」


佛陀說完了這段經文以後,阿難長老聽了佛陀說的話,很高興並且去實行。


(八一四)


我聽到這樣的事:


有一次,佛陀住在祇樹園裡。


那時候,佛陀對所有的比丘說:「你們要修習安那般那念。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了以後,身體不會累,眼睛也不會痛,心裡會隨順地觀察,心裡會清楚地知道,不會被快樂所迷惑。怎麼樣修習安那般那念,身體不會累,眼睛也不會痛,心裡會隨順地觀察,心裡會清楚地知道,不會被快樂所迷惑呢?這個比丘住在村子裡,或者住在其他地方,就像學過一樣,在呼吸的時候注意呼吸,直到呼吸停止的時候也注意呼吸停止,這就叫做修習安那般那念,身體不會累,眼睛也不會痛,心裡會隨順地觀察,心裡會清楚地知道,不會被快樂所迷惑。像這樣修習安那般那念的人,會得到很大的果報和福報。這個比丘想要離開貪欲、惡不善的事情,有清楚的覺察和觀察,離開生起的喜樂,進入初禪的境界,這個比丘就要修習安那般那念。像這樣修習安那般那念的人,會得到很大的果報和福報。這個比丘想要進入第二、第三、第四禪的境界,或者進入慈、悲、喜、捨的境界,或者進入空無所有、識無所有、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或者斷除三結而得到須陀洹果;或者斷除三結而讓貪、恚、癡變淺而得到斯陀含果;或者斷除五下分結而得到阿那含果,得到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像這樣的比丘就要修習安那般那念。像這樣修習安那般那念的人,會得到很大的果報和福報。」


佛陀說完了這段經文以後,所有的比丘聽了佛陀說的話,很高興並且去實行。


(八一五)


我聽到這樣的事:


有一次,佛陀住在祇樹園裡,過夏安居。那時候,很多高德的聲聞弟子住在佛陀左右的樹下或洞裡,也過夏安居。有很多年輕的比丘來到佛陀那裡,頭頂佛陀的腳,然後坐在一邊。


佛陀給這些年輕的比丘講了各種各樣的法,讓他們明白、教導、啟發、歡喜;讓他們明白、教導、啟發、歡喜以後,就沒有說話了。


這些年輕的比丘聽了佛陀講的法,很高興並且隨喜,從座位上起來,禮拜佛陀然後離開。


這些年輕的比丘去到高德的比丘那裡,頭頂他們的腳,然後坐在一邊。


那時候,高德的比丘想:「我們要收留這些年輕的比丘,或者一個人收留一個人,或者一個人收留兩個、三個、多個人。」想完了以後,就馬上收留他們,或者一個或者一個人收留一個人,或者收留兩個、三個、多個人,甚至有的高德的比丘收留了六十個人。


這些高德的比丘收留了這些年輕的比丘,就教導他們、指導他們,讓他們知道修行的先後順序。


那時候,佛陀月十五日要布薩,就在大眾面前鋪好座位然後坐下。


那時候,佛陀看了看所有的比丘,對比丘說:「很好!很好!比丘們!我很高興你們做了正確的事情,我很樂見你們做了正確的事情。比丘們!你們要努力精進。」


在這裡的祇樹園,滿月的時候,其他地方的比丘聽說佛陀在祇樹園過夏安居,就等到滿月以後,做完衣服,拿著衣服和缽,從其他地方走到祇樹園。一路上走到祇樹園,把衣服和缽放好,洗完腳以後,來到佛陀那裡,頭頂佛陀的腳,然後坐在一邊。


那時候,佛陀給這些從其他地方來的比丘講了各種各樣的法,讓他們明白、教導、啟發、歡喜;讓他們明白、教導、啟發、歡喜以後,就沒有說話了。


這些從其他地方來的比丘聽了佛陀講的法,很高興並且隨喜,從座位上起來,禮拜佛陀然後離開。去到高德的比丘那裡,頭頂他們的腳,然後坐在一邊。


那時候,高德的比丘想:「我們要收留這些從其他地方來的比丘,或者一個人收留一個人,或者一個人收留兩個、三個、多個人。」就馬上收留他們,或者一個人收留一個人,或者收留兩個、三個、多個人,甚至有的高德的比丘收留了六十個人。這些高德的比丘收留了這些從其他地方來的比丘,就教導他們、指導他們,讓他們知道修行的先後順序。


那時候,佛陀月十五日要布薩,就在大眾面前鋪好座位然後坐下,看了看所有的比丘,對比丘說:「很好!很好!比丘們!我欣賞你們做了正確的事情,我樂見你們做了正確的事情。比丘們!過去所有的佛也有像你們這樣做正確事情的比丘眾,在未來所有的佛也會有像你們這樣做正確事情的比丘眾。為什麼呢?因為現在你們這些高德的比丘,有的進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的境界,或者進入慈、悲、喜、捨的境界,或者進入空無所有、識無所有、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或者斷除三結而得到須陀洹果;或者斷除三結而讓貪、恚、癡變淺而得到斯陀含果;或者斷除五下分結而得到阿那含果,得到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有的比丘修習不淨觀,斷掉貪欲,修習慈心,斷掉瞋恚,修習無常想,斷掉我慢,修習安那般那念,斷掉覺想。怎麼樣?比丘們!修習安那般那念可以斷掉覺想呢?這個比丘住在村子裡,或者住在其他地方,就像學過一樣,在呼吸的時候注意呼吸,直到呼吸停止的時候也注意呼吸停止,這就叫做修習安那般那念可以斷掉覺想。」


佛陀說完了這段經文以後,所有的比丘聽了佛陀說的話,很高興並且去實行。


(八一六)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林的給孤獨園裡。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有三種修行。哪三種呢?就是高級的戒律修行、高級的定力修行、高級的智慧修行。」


那時候,佛陀就用詩歌說:


「具備三種修行的,  就是比丘正確的道路,

高級的戒律、心和智慧,  三種法要努力精進,

勇敢堅強像一座城,  常常保護自己的感官。

白天和晚上都一樣,  晚上和白天都一樣,

前面和後面都一樣,  後面和前面都一樣,

上面和下面都一樣,  下面和上面都一樣。

無數種三昧,  照亮所有的方向,

這就是覺悟的跡象,  第一清涼的集合,

捨棄無明和爭執,  心裡很好地解脫,

我是世間的覺者,  明亮的行為都完美,

正念不忘記,  心裡得到解脫,

身體壞掉而死亡,  像燈用完油就熄滅。」


佛陀說完這部經典之後,比丘們聽了佛陀說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一七)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林的給孤獨園裡。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也有三種修行。哪三種呢?就是高級的戒律修行、高級的定力修行、高級的智慧修行。什麼是高級的戒律修行?如果比丘遵守戒律規則,儀表舉止完整,看到小小的罪過就害怕,接受學習戒律。什麼是高級的定力修行?如果比丘離開貪欲、壞不好的法,直到第四禪都完全停留。什麼是高級的智慧修行?這個比丘真實地知道苦這個聖諦,集、滅、道這些聖諦也真實地知道,這叫做高級的智慧修行。」


那時候,佛陀就用詩歌說,跟上面一樣。


佛陀說完這部經典之後,比丘們聽了佛陀說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一八)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林的給孤獨園裡。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有些比丘只有高級的戒律修行,沒有高級的定力和高級的智慧修行,有些比丘有高級的戒律和高級的定力修行,沒有高級的智慧修行。聖人的弟子用高級的智慧方法順應完成住在那裡,高級的戒律和高級的定力練習就足夠了。像這樣聖人的弟子用高級的智慧方法順應完成住在那裡,就有最高的智慧壽命而活著。」


佛陀說完這部經典之後,比丘們聽了佛陀說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一九)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林的給孤獨園裡。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超過二百五十條戒律,按照次序每半個月來講戒律規則,讓他自己想要學習的人去學習,講三種修行,可以包含所有的戒律。哪三種呢?就是高級的戒律修行、高級的定力修行、高級的智慧修行。」


佛陀說完這部經典之後,比丘們聽了佛陀說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二〇)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林的給孤獨園裡。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跟上面一樣。不同的是:「什麼是高級的戒律修行?就是比丘重視戒律,戒律提升,不重視定力,定力沒有提升,不重視智慧,智慧沒有提升;對於每一部分細微的戒律,如果犯了就馬上後悔。為什麼呢?我不說他不能做到,如果他的戒律配合梵行、有益梵行、長久梵行,這樣比丘的戒律堅固、戒律師長住、戒律常常順應生,接受並學習。像這樣知道、像這樣看到,斷掉三個結,就是身見、戒取、疑惑。斷掉這三個結,得到須陀洹,不會墮落到壞的地方,一定正確地走向三種菩提,七個有的天人再生,最後離開苦邊,這叫做學習高級的戒律。


「什麼是高級的定力修行?就是比丘重視戒律,戒律提升,重視定力,定力提升,不重視智慧,智慧沒有提升;對於每一部分細微的戒律,直到接受並學習。像這樣知道、像這樣看到,斷掉五個下面的結,就是身見、戒取、疑惑、貪欲、瞋恚。斷掉這五個下面的結,得到般涅槃,阿那含,不回來這個世界,這叫做高級的定力修行。


「什麼是高級的智慧修行?就是比丘重視戒律,戒律提升,重視定力,定力提升,重視智慧,智慧提升。他像這樣知道、像這樣看到,有漏的心解脫、有有漏的心解脫、無明有漏的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命已經結束,梵行已經建立,該做的已經做完,自己知道不會再有後面的生命。』這叫做高級的智慧修行。」


佛陀說完這部經典之後,比丘們聽了佛陀說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二一)


我聽到這樣的事: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園。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我每隔半個月就會教你們如何修持波羅提木叉(戒律),如果你們想要自由地學習,我就會教你們三種學法。如果你們學了這三種學法,就能完全遵守所有的戒律。這三種學法是什麼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什麼是增上戒學呢?就是比丘很重視戒律,讓戒律更加完善,但不太重視定(禪定),所以定沒有很完善,也不太重視慧(智慧),所以慧也沒有很完善;他們對每一項細微的戒律都很注意,直到能夠遵守所有的戒律。他們這樣知道、這樣看到,就能斷除三種障礙,就是執著自己的身體、執著戒律、懷疑佛法,貪心、瞋心、癡心也減少了,達到了一種初步的解脫。如果他們還沒有覺悟到更高的境界,就叫做斯陀含(須陀洹),也就是最多還要再投生七次才能解脫;如果他們還沒有覺悟到更高的境界,就叫做家家(斯陀含),也就是最多還要再投生六次才能解脫;如果他們還沒有覺悟到更高的境界,就叫做七有(須陀洹),也就是最多還要再投生五次才能解脫;如果他們還沒有覺悟到更高的境界,就叫做隨法行(須陀洹),也就是最多還要再投生四次才能解脫;如果他們還沒有覺悟到更高的境界,就叫做隨信行(須陀洹),也就是最多還要再投生三次才能解脫。這就是增上戒學。


「什麼是增上意學呢?就是比丘很重視戒律,讓戒律更加完善,也很重視定,讓定更加完善,但不太重視慧,所以慧沒有很完善;他們對每一項細微的戒律都很注意,如果犯了就馬上懺悔,直到能夠遵守所有的戒律。他們這樣知道、這樣看到,就能斷除五種較低的障礙,就是執著自己的身體、執著戒律、懷疑佛法、貪心、瞋心。斷除了這五種障礙,就能得到中等的解脫,也就是般涅槃。如果他們還沒有覺悟到更高的境界,就叫做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也就是不會再投生到這個世界;如果他們還沒有覺悟到更高的境界,就叫做得無行般涅槃(阿那含),也就是不會再有任何行為;如果他們還沒有覺悟到更高的境界,就叫做得有行般涅槃(阿那含),也就是還會有一些行為;如果他們還沒有覺悟到更高的境界,就叫做得上流般涅槃(阿那含),也就是最多還要再投生一次才能解脫。這就是增上意學。


「什麼是增上慧學呢?就是比丘遵守所有的戒律,讓戒律更加完善,也修得很好的定,讓定更加完善,還開發了很高的慧,讓慧更加完善。他們這樣知道、這樣看到,不管是有欲望的心、沒有欲望的心、或是無明的心,都能夠解脫出來,並且明白自己已經解脫了:『我已經不會再生死輪迴了,我已經完成了最高的修行,我已經做了該做的事情,我知道自己不會再受到後世的影響。』這就是增上慧學。」


佛陀說完了這段經文之後,比丘們聽了都很高興,並且按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行。


(八二二)


我是這樣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園。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如果比丘們能夠持戒完善,好好遵守戒律,行為儀態端正,看到細微的過失,就能產生恐懼。比丘們持戒完善,好好遵守戒律,行為儀態端正,看到細微的過失,就能產生恐懼,等於是學了戒學,讓三學都修習圓滿。什麼是三學?就是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


「什麼是增上戒學?就是比丘們持戒圓滿,但定力和智慧不足,在各種細微的戒律上,一直到學了戒學;他們如此知道、如此見到,斷除了三結,就是執著身體、執著戒律、懷疑。斷除了這三結,就得到須陀洹果,不會墮落惡道,確定朝向三種菩提,七生之內必定在天人中往生,最後超越苦際。


「什麼是增上定學?就是比丘們持戒圓滿,定力圓滿,但智慧不足,在各種細微的戒律上,如果犯了就隨即懺悔,一直到學了戒學。如此知道、如此見到,斷除了五下分結,就是執著身體、執著戒律、懷疑、貪欲、瞋恚。斷除了這五下分結,就得到中間般涅槃,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就得到生滅般涅槃,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就得到無行般涅槃,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就得到有行般涅槃,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就得到頂流般涅槃。這叫做增上定學。


「什麼是增上慧學?就是比丘們學了戒學圓滿、定力圓滿、智慧圓滿。如此知道、如此見到,欲界有漏心解脫、色界有漏心解脫、無色界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已經結束生死輪迴,完成了聖人的修行,做了該做的事情,自己知道不會再有後世。』這叫做增上慧學。」


佛陀說完這部經典之後,比丘們聽了佛陀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二三)


我是這樣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園。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如果比丘們能夠持戒完善,好好遵守戒律,行為儀態端正,看到細微的過失,就能產生恐懼,學了戒學之後,讓三學都圓滿。什麼是三學?就是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


「什麼是增上戒?就是比丘們持戒圓滿,但定力和智慧不足,在各種細微的戒律上,一直到學了戒學。如此知道、如此見到,斷除了三結,貪、恚、癡變淡,得到一種初果。如果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就得到斯陀含果,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叫做家家,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就得到須陀洹果,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就得到隨法行,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就得到隨信行。這叫做增上戒學。


「什麼是增上定學?就是比丘們持戒圓滿、定力圓滿,但智慧不足,在各種細微的戒律上,如果犯了就隨即懺悔,一直到學了戒學。如此知道、如此見到,斷除了五下分結,就是執著身體、執著戒律、懷疑、貪欲、瞋恚。斷除了這五下分結,就得到中間般涅槃,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就得到生滅般涅槃,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就得到無行般涅槃,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就得到有行般涅槃,在那裡沒有等同覺者的地方,就得到頂流般涅槃。這叫做增上定學。


「什麼是增上慧學?就是比丘們學了戒學圓滿、定力圓滿、智慧圓滿。如此知道、如此見到,欲界有漏心解脫、色界有漏心解脫、無色界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已經結束生死輪迴,完成了聖人的修行,做了該做的事情,自己知道不會再有後世。』這叫做增上慧學。」


佛陀說完這部經典之後,比丘們聽了佛陀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二四)


我是這樣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園。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有兩種學。什麼是兩種學?就是上威儀學、上戒律學。」


那時候,佛陀就用偈語說:


「學習戒律的時候,要走正直的道路,順從佛陀的教法,

專心審查自己的行為,善於保護自己的身心,

得到初階的解脫智慧,再得到最高的無知智慧,

得到無知智慧的解脫,超越了一切知見的障礙。

成就不動的解脫,一切煩惱結都斷盡,

他的六根都完備,六根都安靜快樂,

持有這種最後的身體,壓倒了所有的魔敵。」


佛陀說完這部經典之後,比丘們聽了佛陀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二五)


我是這樣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園。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學習戒律有很多好處,但智慧才是最高的,解脫才是最堅固的,念頭才是最增上的。如果比丘們學習戒律有很多好處,但智慧才是最高的,解脫才是最堅固的,念頭才是最增上的,就讓三學都圓滿。什麼是三學?就是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


那時候,佛陀就用偈語說:


「學習戒律有很多好處,專注於三昧禪修,

智慧才是最高的,在現世和未來都是,

佛陀持有最後的身體,降伏了魔王,渡過了生死。」


佛陀說完這部經典之後,比丘們聽了佛陀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二六)


我聽說過這樣的事: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林裡。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像上面說的一樣。不同的是:「比丘們!什麼叫做學習戒律能帶來福報呢?就是大師為了聲聞弟子制定了戒律,這些戒律叫做攝僧,極攝僧,讓不相信的人相信,讓相信的人更加相信,制服壞人,讓有羞恥心的人能快樂地修行,現在的生活能防止有煩惱的事情,未來能得到正確的解脫,讓淨行能長久地保持。就像大師已經為了聲聞弟子制定了戒律,叫做攝僧,一直到淨行能長久地保持。這樣這樣學習戒律的人,行持堅固的戒律、恆常的戒律、常修的戒律、受持學習的戒律,這就叫做比丘學習戒律能帶來福報。


「什麼叫做智慧是最高的呢?就是大師為了聲聞弟子說法,非常慈悲地憐憫他們,用道理幫助他們,有時安撫他們、有時讓他們快樂、有時安撫又讓他們快樂。這樣這樣大師為了聲聞弟子說法,非常慈悲地憐憫他們,用道理幫助他們,安撫又讓他們快樂。這樣這樣對於那些法、那些地方,用智慧去觀察,這就叫做比丘智慧是最高的。


「什麼叫做解脫是堅固的呢?就是大師為了聲聞弟子說法,非常慈悲地憐憫他們,用道理幫助他們,安撫又讓他們快樂。這樣這樣說那些法。在那些地方,在那些地方得到解脫的快樂,這就叫做比丘解脫是堅固的。


「什麼叫做比丘正念是增上的呢?沒有完全遵守戒律的人,專心地注意安住,沒有觀察過的人,在那些地方用智慧注意安住,已經觀察過的人,在那些地方再次注意安住,沒有接觸過法的人,在那些地方用解脫注意安住,已經接觸過法的人,在那些地方用解脫注意安住,這就叫做比丘正念是增上的。」


那時候,佛陀就用詩歌來說:


「學習戒律能帶來福報,

專心三昧禪修,

智慧是最高的,

現在和未來都是,

牟尼持著未來,

降伏魔鬼渡過彼岸。」


佛陀說完這段話之後,比丘們聽了佛陀說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尸婆迦修多羅的故事,在後面佛陀會說。


阿難陀比丘和其他比丘問的問題、佛陀問比丘們的問題三段話,也是這麼說的。


(八二七)


我聽說過這樣的事: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林裡。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就像農夫有三種方法來種田,都是按時機做得很好。有哪三種呢?就是那個農夫按時機耕地、澆水、播種。那個農夫按時機耕地、澆水、播種之後,不會想:『我希望今天就長出來,今天就結果,今天就成熟,或者明天、後天也行。』比丘們!那個農夫種田、澆水、播種之後,不會想:『今天長出來、結果、成熟,或者明天、後天也行。』而那些種子一旦進入土裡,就會自然地按時機長出來,結果成熟。同樣的,比丘們在這三種學習上按時機好好學習嗎?就是好好學習戒律、心意、智慧之後,不會想:『我希望我今天就能不再有煩惱,心裡完全解脫,或者明天、後天也行。』不會想:『自然的神力能讓我今天、或者明天、後天,不再有煩惱,心裡完全解脫。』他已經按時機增進了戒律、心意、智慧之後,就會自然地按時機不再有煩惱,心裡完全解脫。


「就像比丘們!母雞孵蛋的時候,如果有十個或者十二個,都是按時機注意溫度,愛護它們。那隻母雞不會想:『我今天、或者明天、後天,要用嘴啄開它們,或者用爪子刮開它們,讓我的小雞安全地出生。』但是那隻母雞好好地孵著它的小雞,愛護它們按時機,它的小雞就會自然地安全地出生。同樣的,比丘們好好學習三種學習之後,就會自然地按時機不再有煩惱,心裡完全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話之後,比丘們聽了佛陀說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二八)


我聽說過這樣的事: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林裡。


那時候,佛陀對比丘們說:「就像驢子跟著牛群走,然後想:『我要叫牛叫。』但是它的身體不像牛,顏色也不像牛,叫出來的聲音也不像,跟著一大群牛,自以為是牛,然後叫牛叫,其實離牛很遠。同樣的,有一個愚蠢的男人違反規則犯了戒律,跟著大眾走,說:『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去學習勝過欲望的戒律、心意、智慧,跟著大眾走,自己說:『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實離比丘很遠。」


那時候,佛陀就用詩歌來說:


「沒有角的動物,

四條腿會叫會吃,

跟著一大群牛,

總以為是同伴。

身體不屬於牛類,

也不能叫出牛聲,

像這樣愚蠢的人,

不去注意自己的心。

對於善逝的教導,

沒有欲望努力去做,

懶惰心裡輕視,

得不到最高的道。

像驢子在牛群裡,

離牛一直很遠,

他雖然跟著大眾,

行為一直很差。」


佛陀說完這段話之後,比丘們聽了佛陀說的話,很高興地去實行。


(八二九)


這是我聽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跋耆的一個村莊,尊者跋耆子在佛陀的左右侍候。


那時,尊者跋耆子到佛陀那裡,頭頂禮拜佛陀的雙腳,退到一旁,對佛陀說:「世尊!佛陀說過二百五十條戒律,要我們每半個月來念一次戒文,讓我們想學哪些就學哪些。但是現在,世尊!我覺得自己沒辦法全部都學。」


佛陀對跋耆子說:「你有辦法隨時學習三種修行嗎?」


跋耆子對佛陀說:「有辦法,世尊!」


佛陀對跋耆子說:「你應該隨時增進戒律的修行、增進定力的修行、增進智慧的修行。隨時努力增進戒律的修行、增進定力的修行、增進智慧的修行之後,不久就會消除所有的煩惱,得到無煩惱的心靈解脫、智慧解脫,在現世自己親自證實:『我已經結束生死輪迴,完成了聖人的道業,做了該做的事情,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下一世。』」


那時,尊者跋耆子聽了佛陀所說的話,很高興也很感動,禮拜佛陀然後離開。


那時,尊者跋耆子接受了佛陀的教導和指示之後,找了一個安靜的地方,專心思考……就像上面說的那樣,最後「心靈善良地解脫了,成為了阿羅漢。」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