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白話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


(九四〇)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被無明所矇蔽,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諸比丘!你們覺得如何?如果把這片大地上的所有草木,用四根手指量出,然後以這個數字來表示你們長夜輪迴生死所依靠的父母;即使計算數字已經完結,父母的數量仍然無窮無盡。諸比丘!如此無始生死的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因此,比丘們!你們應該如此學習:『要勤奮努力,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且依法奉行。


(九四一)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被無明所矇蔽,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你們覺得如何?比丘們!如果把這片大地上的泥土都集合成小丸,像榴槤果一樣,然後以這個數字來表示你們長夜生死以來所依靠的父母;即使小丸已經用完,所依靠的父母的數量仍然無窮無盡。比丘們!眾生自無始以來,被無明所矇蔽,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數量就如此。因此,比丘們!你們應該勤奮地使用方便方法,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你們應該如此學習。」


佛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且依法奉行。


(九四二)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被無明所矇蔽,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比丘們!當你們看到眾生享受各種快樂,你們應該這樣想:『我們長夜輪迴生死,也曾經經歷過這種快樂,其數量無窮無盡。』因此,比丘們!你們應該如此學習:『無始生死的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要勤奮努力,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且依法奉行。


(九四三)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被無明所矇蔽,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比丘們!當你們看到眾生受著各種苦惱,你們應該這樣想:『自我長夜輪迴生死以來,我們也曾經受過這樣的苦,其數量無窮無盡。』你們應該勤奮地使用方便方法,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且依法奉行。


(九四四)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被無明所矇蔽,長夜輪迴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被無明所矇蔽,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諸比丘!你們覺得如何?如果把這片大地上的所有草木,用四根手指量出,然後以這個數字來表示你們長夜輪迴生死所依靠的父母;即使計算數字已經完結,父母的數量仍然無窮無盡。諸比丘!如此無始生死的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因此,比丘們!你們應該如此學習:『要勤奮精進,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且依法奉行。


(九四五)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被無明所矇蔽,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諸比丘!當你們看到眾生充滿愛慕和歡喜,你們應該這樣想:『過去世中,這些眾生必然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師友、知識。由於長夜輪迴,被無明所矇蔽,愛牽著他們的頸,所以他們長夜輪迴,不知苦的本源。』因此,諸比丘!你們應該如此學習,努力精進,使用方便方法,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且依法奉行。


(九四六)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有一位異教婆羅門前來見佛,恭敬地問候之後,坐在一旁,對佛說:「瞿曇尊者!未來世界會有多少佛?」


佛告訴婆羅門:「未來佛的數量,如同無數的恆河沙粒一樣多。」


那時,婆羅門心裡想道:「未來會有無數的恆河沙粒般多的三藐三佛陀,我要藉此修行種種梵行。」


聽到佛陀所說的話後,婆羅門感到歡喜,隨喜著佛陀的教誨,起身告辭離去。


婆羅門沿途思索著:「我現在只問了沙門瞿曇有關未來諸佛,卻沒有問到過去的。」於是,他折返前去,再問佛陀:「尊者瞿曇!過去的世界有多少佛?」


佛告訴婆羅門:「過去的世界中,佛的數量也如同無數的恆河沙粒一樣多。」


那時,婆羅門心中想道:「過去的世界中有無數的恆河沙粒等著諸位佛世尊,而我卻沒有與他們接近和享受。即便未來會有無數的恆河沙粒三藐三佛陀,我也不會再去接近和享受。現在我要在沙門瞿曇所修的梵行中修行。」於是,他合掌向佛陀錶示願意在正法和律法下出家修行梵行。


佛告訴婆羅門:「我允許你在正法和律法下出家修行梵行,得到比丘的身份。」


婆羅門出家後,接受了具足的戒律。他出家後,獨自一人靜坐思考著:「所以善男子應該堅信不歸家,出家學道......」並最終證得阿羅漢果。


(九四七)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毘富羅山。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有一個人在一個劫中,經歷輪迴,累積了白骨卻不朽痕,就像毘富羅山一樣。如果諸聖弟子對於此苦的聖諦如實認識,對此苦的集聖諦如實認識,對此苦的滅聖諦如實認識,對此苦的滅道跡聖諦如實認識,那麼他們就能如此知道、如此見解,斷除三種結,即身見、戒取、疑,斷除這三種結,獲得須陀洹果,不再墮入惡趣法,確定正向三菩提,往生於七有的天人中,最終超越苦的邊界。」


接著,世尊即說了以下的偈言:


「一人一劫中,積聚其身骨,

常積不腐壞,如毘富羅山。

若諸聖弟子,正智見真諦,

此苦及苦因,離苦得寂滅。

修習八道跡,正向般涅槃,

極至於七有,天人來往生,

盡一切諸結,究竟於苦邊。」


佛陀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且依法奉行。


(九四八)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


此時,有一位異教的比丘從坐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向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對佛說:「世尊!劫有多長?」


佛陀告訴比丘:「我可以告訴你,但你難以理解。」


比丘說:「可否用譬喻來解釋?」


佛說:「可以,比丘!譬如一座鐵城,方圓十里,高低亦同,其中充滿了芥子,有人每百年取一個芥子,即使取盡其中的芥子,劫還未結束。如此,比丘!這個劫就是如此之長久。如此長的劫,持續著無數的大苦,白骨堆積如山,膿血成流,地獄、畜生、餓鬼等惡趣境。因此,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所以,比丘!你們應該如此學習: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且依法奉行。


(九四九)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


此時,有一位異教的比丘從坐起,整理衣服,向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對佛說:「世尊!劫有多長?」


佛陀告訴比丘:「我可以告訴你,但你難以理解。」


比丘說:「可以用譬喻來解釋嗎?」


佛陀回答:「可以。比丘!比如一座大石山,不斷不壞,方圓十里,若有士夫每百年一拂,拂之不止,石山終究被拂盡,劫卻還未結束。比丘!如此長久的劫,數以百千萬億劫受諸苦惱,直至眾生受盡諸苦,乃至諸比丘!應該如此學習: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依法奉行。


(九五〇)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


此時,有一位異教的比丘從坐起,整理衣服,向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對佛說:「世尊!過去有多少劫?」


佛陀告訴比丘:「我可以完全告訴你,但你很難理解。」


比丘說:「可以用譬喻來解釋嗎?」


佛陀回答:「可以。譬如有一位士夫的壽命是一百歲,他在早晨回想三百千劫,中午回想三百千劫,傍晚回想三百千劫。如此每天都回想劫數,到了一百年時,他無法回想劫數的邊際。比丘應該知道,過去劫數是無數的,如此長久的劫數中,眾生承受著無數的苦惱,累積的白骨如山,髓血成流,甚至還有地獄、畜生、餓鬼等惡趣。因此,比丘們!無始生死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所以,比丘們應該如此學習: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依法奉行。


(九五一)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無一處不生不死。如此長夜輪迴,無始以來不知苦的本源。因此,比丘們應該如此學習: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陀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依法奉行。


(九五二)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無一處沒有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宗親、師長。如此,比丘們!無始以來長夜輪迴,不知苦的本源。因此,比丘們應該如此學習: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陀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依法奉行。


(九五三)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譬如大雨渧泡,一生一滅。如此,眾生被無明所蓋,愛繫其頸,無始以來生死輪迴,生者、死者不知苦的本源。因此,比丘們應該如此學習: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陀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依法奉行。


(九五四)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譬如普天下大雨洪澍,東、西、南、北無間斷處。如此東方、南方、西方、北方,無量國土的劫數循環不絕,就像大雨普遍降下,沒有間斷的地方。如此無始以來生死輪迴,不知苦的本源。譬如丟棒子在空中,可能頭部先落地,或尾部先落地,或中間先落地。如此無始以來生死輪迴,可能墮入地獄,或墮入畜生,或墮入餓鬼。如此無始以來生死輪迴。因此,比丘們應該如此學習: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陀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依法奉行。


(九五五)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眾生自無始以來長夜輪迴,卻不知苦的本源。譬如,比丘!若有士夫轉動五節輪,不斷地轉動;如此眾生輪迴於五趣,或墮入地獄、畜生、餓鬼,或投生為人或天,不斷地轉動。如此無始以來生死輪迴,不知苦的本源。因此,比丘們應該如此學習:斷除一切執著,不要讓它們增長。」


佛陀講述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依法奉行。


(九五六)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毘富羅山旁。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一切行為都是無常的,一切行為都是不固定、不安穩、易變的。諸比丘啊!在一切行為中,應培養厭離、尋求樂、追求解脫的心。


「諸比丘啊!在過去的世界裡,這座毘富羅山被稱為長竹山,周圍有一個名叫低彌羅城的人們居住。低彌羅城的人壽命可達四萬歲,而要登上這座山頂需花費四天的時間。那時,世界上出現了一位名叫迦羅迦孫提的佛,他是如來、應者、等正覺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的導師、佛陀。他展開法教,從頭到尾都是善的、有意義的、純淨的,他的梵行純潔無瑕,開示並展現出來。那座長竹山現在的名字已經消失了,低彌羅城的人也已經消逝,而那位佛陀已經進入涅槃。比丘啊!你們要知道,一切行為都是無常、不固定、不安穩、易變的,所以你們應當培養厭離、超越慾望、追求解脫。


「諸比丘啊!在過去的世界裡,這座毘富羅山被稱為朋迦山,周圍有一個名叫阿毘迦城的人們居住。阿毘迦城的人壽命可達三萬歲,而要登上這座山頂需花費三天的時間。那時,世界上出現了一位名叫拘那含牟尼的佛,他是如來、應者、等正覺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的導師、佛陀。他展開法教,從頭到尾都是善的、有意義的、純淨的,他的梵行純潔無瑕,開示並展現出來。那座朋迦山的名字已經消失了,阿毘迦城的人也已經消逝,而那位佛陀也已經進入涅槃。比丘啊!一切行為都是無常、不固定、不安穩、易變的,所以你們應當培養厭離、超越慾望、追求解脫。


「諸比丘啊!在過去的世界裡,這座毘富羅山被稱為宿波羅首山,周圍有一個名叫赤馬城的人們居住。赤馬城的人壽命可達兩萬歲,而要登上這座山頂需花費兩天的時間。那時,出現了一位名叫迦葉的佛,他是如來、應者、等正覺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的導師、佛陀。他展開法教,從頭到尾都是善的、有意義的、純淨的,他的梵行純潔無瑕,展示和顯現出來。比丘啊!你們要知道,宿波羅首山的名字已經消失了,赤馬城的人也已經消逝,而那位佛陀也已經進入涅槃。如此,比丘啊!一切行為都是無常、不固定、不安穩、易變的。所以,比丘啊!你們應當培養厭離、超越慾望、追求解脫。


「諸比丘啊!現在這座山被稱為毘富羅山,周圍有一個名叫摩竭提國的人們居住。這些人的壽命只有一百歲,他們自我察覺,當壽命滿一百歲時,立刻返回。而我今天在這裡成就了如來、應者、等正覺者的境地,最終成為佛陀。我講授正法,教化眾生,使他們得到寂滅的涅槃、正道、善逝、覺悟。比丘啊!你們要知道,這座毘富羅山的名字終將消逝,摩竭提國的人們也將消逝,如來不久將進入涅槃。如此,比丘啊!一切行為都是無常、不固定、不安穩、易變的。所以,比丘啊!你們應當培養厭離、超越慾望、追求解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古昔長竹山,低彌羅村邑,

次名朋迦山,阿毘迦聚落,

宿波羅首山,聚落名赤馬,

今毘富羅山,國名摩竭陀,

名山悉磨滅,其人悉沒亡,

諸佛般涅槃,有者無不盡。

一切行無常,悉皆生滅法,

有生無不盡,唯寂滅為樂。」


佛陀說完這個經文後,諸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話,都感到歡喜,並依法奉行。


(九五七)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那時,有一位名叫婆蹉種的人出家來見佛,合掌問候佛陀,問候完畢後,他退到一邊坐下,對佛陀說:「瞿曇(佛陀的尊稱)!我有些問題,你是否有空閒可以回答我?」


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你可以隨意問,我會為你解答。」


婆蹉種出家問佛陀說:「什麼是命?它即是身嗎?」


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命即是身的,這是無記的。」


「那什麼是命?與身不同嗎?」


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命與身不同的,也是無記的。」


婆蹉種出家對佛陀說:「那什麼是命?即是身嗎?你答說『無記』。令人驚奇的是,弟子們在生命終結時,會記得說:『我下一生將在某個地方誕生,我下一生將在另一個地方誕生。』那些弟子在生命結束時離開身體,再以意識投生在其他地方。那個時候,難道命與身不是不同的嗎?」


佛陀告訴婆蹉種:「這種說法還有所餘,不是說無餘的。」


婆蹉種說:「瞿曇!你說有餘,不說無餘,是什麼意思?」


佛陀告訴婆蹉種:「比如火,有所餘才會燃燒,不是無餘的。」


婆蹉種說:「我看見火無餘也是如此。」


佛陀告訴婆蹉種:「你怎麼看到火無餘也是如此?」


婆蹉種說:「比如一堆熾熱的火,忽然被狂風吹著,火在空中飛舞,難道這不是無餘的火嗎?」


佛陀告訴婆蹉種:「風吹動火,這就有所餘,不是無餘的。」


婆蹉種說:「瞿曇!火在空中飛舞,怎麼說有所餘?」


佛陀告訴婆蹉種:「火在空中飛舞是因為依附風而停留,因為依附風故如此;因為依附風故,所以說有所餘。」


婆蹉種說:「眾生在此生命終結時,以意識投生在其他地方,怎麼說有所餘?」


佛陀告訴婆蹉種:「眾生在此地結束生命,以意識投生在其他地方,那個時候,是因為執著而取得,因為執著而停留,所以說有所餘。」


婆蹉種說:「眾生因為愛樂而有所餘,被污染有所餘;只有世尊能夠得到無餘,成為等正覺。沙門瞿曇!世間有太多糾葛,請允許我告辭離去。」


佛陀告訴婆蹉種:「你應該明白。」


婆蹉種出家聽了佛陀的教誨,感到欣喜和隨喜,從座位上起身離去。


(九五八)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那時,尊者目連也在那裡居住。


有一位名叫婆蹉種的人出家來見尊者目連,合掌問候他,慰勞完畢後,他退到一邊坐下,對尊者目連說:「如果我有問題,你是否有時間回答我?」


目連回答說:「婆蹉!你可以隨意問,明白的人會回答你。」


婆蹉種出家問尊者目連說:「為什麼其他沙門、婆羅門若有人來問如來是否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他們都隨意回答。而沙門瞿曇(佛陀)有人問如來是否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卻不回答呢?」


目連回答說:「婆蹉!其他沙門、婆羅門對於色、色的聚集、色的消滅、色的味道、色的苦惱、色的起源都不如實地瞭解;由於不如實地瞭解,對於如來是否有後死就執著,對於如來是否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也執著。對於受、想、行、識、識的聚集、識的消滅、識的味道、識的苦惱、識的起源也不如實地瞭解;由於不如實地瞭解,對於如來是否有後死就生起執著,對於如來是否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也生起執著。


「如來對於色有如實地瞭解,對於色的聚集、色的消滅、色的味道、色的苦惱、色的起源都如實地瞭解;由於如實地瞭解,對於如來是否有後死就不執著,對於如來是否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也不執著。對於受、想、行、識有如實地瞭解,對於識的聚集、識的消滅、識的味道、識的苦惱、識的起源都如實地瞭解;由於如實地瞭解,對於如來是否有後死就不是那樣,對於如來是否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也不是那樣。非常深遠、廣大無邊,全部都是寂滅的。


「婆蹉!這是因為這樣的因緣,其他沙門、婆羅門如果有人問如來是否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就會隨意回答。但如來如果有人問如來是否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就不回答。」


那時,婆蹉種出家聽了尊者目連的話,感到欣喜和隨喜,從座位上起身離去。


(九五九)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有一位名叫婆蹉種的人出家來見佛陀,合掌問候他,問候完畢後,他退到一邊坐下,對佛陀說:「瞿曇!為什麼其他沙門、婆羅門若有人來問......」如上所述。


那時,婆蹉種出家感嘆地說:「真奇妙啊,瞿曇!大師和弟子的意義相同,句子相同,味道相同,甚至在第一義上也相同。瞿曇!我現在去見摩訶目揵連,用這樣的意義、句子和味道問他,他也會用這樣的意義、句子和味道回答我,就像你現在所說的一樣。所以,瞿曇!真是奇特,大師和弟子在意義、句子和味道上相同,同屬於第一義。」


然後,婆蹉種出家因為一些因緣而前往那梨聚落。辦完事情後,他去見尊者詵陀迦旃延,互相問候後,他退到一邊坐下,問詵陀迦旃延說:「為什麼沙門瞿曇若有人問如來是否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他不回答呢?」


詵陀迦旃延對婆蹉種出家說:「我現在問你,隨意回答我。根據你的觀點,如果有因緣、行為、身體的供養、色、非色、想、非想、非想非非想,以及彼的因緣、彼的行為無餘滅。永遠滅絕後,如來在那裡記述說:『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嗎?」


婆蹉種出家對詵陀迦旃延說:「如果有因緣、行為、身體的供養、色、非色、想、非想、非想非非想,以及彼的因緣、彼的行為無餘滅。瞿曇(佛陀)在那裡記述說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嗎?」


詵陀迦旃延對婆蹉種出家說:「正因為如來有這樣的因緣、這樣的緣故,對於問如來是否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他不回答。」


婆蹉種出家問詵陀迦旃延說:「你對於沙門瞿曇的弟子,相識已久嗎?」


詵陀迦旃延回答說:「不到三年的時間,我在正法和律法下出家修行。」


婆蹉種出家說:「詵陀迦旃延啊!你得到了快速的善果,出家的時間很短,卻擁有如此純正的身體操守、言語操守,還有如此智慧和辯才。」


那時,婆蹉種出家聽了詵陀迦旃延的話,感到欣喜和隨喜,從座位上起身離去。


(九六〇)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有一位名叫婆蹉種的人出家來見佛陀,合掌問候他,問候完畢後,他退到一邊坐下,對佛陀說:「瞿曇!如果有問題,你是否有時間解答呢?」


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隨你所問,我將為你解答。」


婆蹉種出家對佛陀說:「瞿曇!為什麼有人問如來是否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而你不回答呢?」


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如上詵陀迦旃延廣說,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婆蹉種出家對佛陀說:「真奇妙啊,瞿曇!師父和弟子在意義、句子和味道上完全一致,其理融合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第一句。瞿曇!因為一些小事情,我去了那利伽聚落,辦完事情後,我順便去問沙門迦旃延,用這樣的意義、句子和味道問他,他也用這樣的意義、句子和味道回答我所問的,就像你現在所說的一樣。因此應該知道,真是奇妙啊!師父和弟子在意義、句子和味道上完全一致。」


那時,婆蹉種出家聽了佛陀的話,感到欣喜和隨喜,從座位上起身離去。


(九六一)


如是我聞:


某一時刻,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有一位名叫婆蹉種的人出家來見佛陀,合掌問候他,問候完畢後,他退到一邊坐下,對佛陀說:「瞿曇!人是否有自我存在?」


那時,世尊保持沉默,不回答。


如此再三。那時,世尊再三不回答。


婆蹉種出家心裡想:「我已經問了佛陀三次,卻沒有得到回答,我該離開了。」


那時,尊者阿難站在佛陀後面,拿著扇子為佛陀扇涼。那時,阿難對佛陀說:「世尊!那位婆蹉種出家問了三次,世尊為何不回答?難道不會增加他的邪見,說沙門不能回答他的問題嗎?」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我回答說有自我存在,那麼我就會增加他先前的錯誤見解;如果我回答說沒有自我存在,那麼他先前的糊塗迷惑難道不會增加嗎?說先前有自我存在,現在斷絕了。如果先前有自我存在,那就是常見,現在斷絕了,那就是斷見。如來離開了這兩個極端,處於中道上說法。所謂事物有因緣而有,因緣而生起,譬如無明、行、識,直到生、老、病、死、悲傷、苦惱的滅絕。」


佛陀說完這篇經文後,尊者阿難聽了佛陀所說,感到歡喜,並依教奉行。


(九六二)


一個時刻,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此時,婆蹉種出家前來見佛陀,合掌問候,問候完畢後,他退到一旁坐下,對佛陀說:「瞿曇!你怎麼能這樣見,這樣說:『世間是常的,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幻的』嗎?」


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我不這樣見,不這樣說:『世間是常的,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幻的。』」


「你怎麼能這樣見,這樣說:『世間是無常的、常無常、既不常也不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既不有邊也不無邊,生命就是身體、生命不同於身體,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既不有也不無後死』?」


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我不這樣見,也不這樣說,乃至既不有也不無後死。」


那時,婆蹉種出家對佛陀說:「瞿曇!在這樣的見解下,見到了哪些過患,而對於這一切見解都不說明呢?」


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如果持有這樣的見解,認為世間是常的、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幻的,這是錯誤的見解,是一種迷惑、搖動、污染、纏縛、苦惱的見解,會導致痛苦、困境、煩惱、熱痛,這種見解纏縛著凡夫俗子在未來世中,導致出生、老、病、死、憂傷、悲痛、煩惱、苦痛的產生。婆蹉種出家!如果持有這樣的見解,認為世間是無常的、常無常、既不常也不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既不有邊也不無邊,生命就是身體、生命不同於身體,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既不有也不無後死,這也是錯誤的見解,會導致憂傷、悲痛、煩惱、苦痛的產生。」


婆蹉種出家對佛陀說:「瞿曇!你有何種見解?」


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如來的見解已經結束了。婆蹉種出家!如來的見解是這樣的,就是見到了苦的聖諦、苦的起因聖諦、苦的滅聖諦、苦的滅道聖諦;明白了這樣的知識和見解,於一切見解、一切受想、一切生命、一切自我的見解中,解脫了纏縛,消滅了,平靜了,清涼了,真實了,得到了如此的解脫。比丘!生者不然,不生者也不然。」


婆蹉對佛陀說:「瞿曇!為何說生者不然?」


佛陀告訴婆蹉:「我現在問你,隨意回答我。婆蹉!就像有人在你面前點燃了火,你看到了火嗎?當火在你面前熄滅時,你看到了火的熄滅嗎?」


婆蹉對佛陀說:「是的,瞿曇!」


佛陀告訴婆蹉:「如果有人問你:『剛才的火現在在哪裡?是向東方去了嗎?還是向西方、南方、北方去了嗎?』如果有這樣問的人,你該如何回答?」


婆蹉對佛陀說:「瞿曇!如果有人這樣問我,我會這樣回答:『如果有火在我面前燃燒,那是因為柴草的緣故。如果不再加柴草,火就永遠熄滅,不再燃起,無論向東、南、西、北方去,都不成立。』」


佛陀告訴婆蹉:「我也是這樣說的,色已經斷絕了,感受、想念、行為、識已經斷絕了,斷絕了它們的根本,就像斷絕了一棵多羅樹的頭部,不再生長分支,於未來世界永遠不再產生。不論向東、南、西、北方去,都不成立,它是非常深遠廣大、無量無數的永遠消滅。」


婆蹉對佛陀說:「我來比喻。」


佛陀告訴婆蹉:「好,請說。」


婆蹉對佛陀說:「瞿曇!就像近城市的聚落裡,有一塊好而淨淨的土地,長出了一片堅固的樹林,有一棵大而堅固的樹,它已經生長了數千年,日夜經過了長久的時間,枝葉凋零,樹皮枯朽,只剩下堅實的樹幹獨立存在。就像這樣,瞿曇!如來的法教和律法已經與各種枝條、樹葉分離,只剩下空的堅固的樹幹獨立存在。」


於是,婆蹉出家聽到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和滿足,從座位上起身離去。


(九六三)


一個時刻,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此時,婆蹉種出家前來見佛陀,與佛陀面對面問候慰勞後,他退到一旁坐下,對佛陀說:「瞿曇!為何他們不明白,卻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常的,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幻的。世間是無常的、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有邊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命就是身體、命不同於身體,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既不有也不無後死』?」


佛陀告訴婆蹉:「對於色的無知,他們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常的,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幻的,乃至既不有也不無後死。』對於受、想、行、識的無知,他們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常的,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幻的,乃至既不有也不無後死。』」


婆蹉對佛陀說:「瞿曇!既然知道了什麼法故,就不應該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常的,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幻的,乃至既不有也不無後死。』」


佛陀告訴婆蹉:「既然明白了色,就不應該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常的,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幻的,乃至既不有也不無後死。』既然明白了受、想、行、識,就不應該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常的,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幻的,乃至既不有也不無後死。』這樣就是不明白、明白;不見、見;不識、識;不斷、斷;不觀、觀;不察、察;不覺、覺。」


佛陀說完這經文後,婆蹉種出家聽到佛陀所說的話,感到歡喜和滿足,從座位上起身離去。


(九六四)


如是我聞:


一個時候,佛陀居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當時,婆蹉種出家前來拜見佛陀,與佛陀互相問候之後,退到一旁坐下,對佛陀說:"瞿曇!我有些問題,是否有空閒可以解答呢?"於是,世尊默默地保持寂靜。


婆蹉種出家提出第二個問題,佛陀仍然保持寂靜。


婆蹉種出家又說了第三個問題,佛陀依然保持寂靜。


婆蹉種出家對佛陀說:"我與瞿曇彼此互相遵從,現在我有問題,為何你保持寂默呢?"


當時,佛陀心中思考:"這位婆蹉種出家長時間以來一直真誠正直,沒有奉承或虛偽,他提問的時候,並非因為知道答案,而是出於無知的緣故,並沒有意圖惹惱我。現在,我應該向他傳授阿毘曇律的教義。"思考完畢後,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說:"你可以提出你的問題,我將解答你。"


婆蹉種出家問佛陀說:"什麼是善法?"


佛陀回答說:"有善法。"


婆蹉種出家又問佛陀說:"請告訴我善法和不善法,讓我理解。"


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說:"我現在將簡要地告訴你善法和不善法。仔細聆聽,深思。婆蹉!貪欲是不善法,克制貪欲則是善法;瞋恚和愚痴是不善法,克制瞋恚和愚痴則是善法。殺生是不善法,遠離殺生則是善法;偷竊、邪淫、虛妄言語、雙舌、惡口、華麗言詞、貪心、瞋恚、邪見都是不善法,不偷竊,直至正見都是善法。婆蹉!我現在已經說明了三種善法和三種不善法。如此,如果聖弟子真實地瞭解這三種善法和三種不善法,並且如實地瞭解十種不善法和十種善法,那麼他對貪欲的渴望將完全消除,對瞋恚和愚痴的執著將完全消除。當貪欲、瞋恚和愚痴完全消除後,他將達到超越有漏的境界,實現無漏心的解脫和智慧的解脫,當下覺知自證:『我已結束生命,我已投入梵行,我已完成所做之事,自知不再投生於後世。』"


婆蹉種出家對佛陀說:"或許有一位比丘能夠通過這些法律和規定,完全消除有漏的存在,實現無漏心的解脫,並且不再投生於後世嗎?"


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說:"不僅只有一位,甚至有兩位、三位,乃至五百位比丘,通過這些法律和規定,完全消除了有漏的存在,實現了無漏心的解脫,不再受後有的存在。"


婆蹉對佛陀說:“請問比丘尼是否能夠通過這些法律和規定,完全消除有漏的存在,並且不再投生於後世?"


佛陀回答婆蹉說:“不僅只有一位、兩位、三位比丘尼,甚至有眾多比丘尼能夠通過這些法律和規定,完全消除有漏的存在,並且不再投生於後世。”


婆蹉接著問佛陀說:“比丘尼之外,請問在修行梵行的優婆塞中,是否有人對這些法律和規定存在疑惑?"


佛陀回答婆蹉說:“不僅只有一位、兩位、三位優婆塞,甚至有眾多優婆塞在修行梵行時,通過這些法律和規定,斷除了五個障礙,達到了阿那含的境地,不再回到此世。”


婆蹉繼續問佛陀說:“還有其他的優婆塞嗎?他們是否對這些法律和規定修持梵行時存在疑惑?"


佛陀告訴婆蹉說:“不僅只有一位、兩位、三位優婆夷,甚至有眾多優婆夷在居家生活中,養育家庭,執著於五欲,華麗裝飾,通過這些法律和規定,斷除了三個障礙,成就了須陀洹的境地,不再墮入惡趣法,確定邁向三菩提,未來將往生於七有天人的境界,最終超越苦的邊界。”


婆蹉對佛陀說:“瞿曇!如果沙門瞿曇以成佛的境地,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行梵行的人,以及優婆塞、優婆夷執著於五欲的人,無法達到這樣的功德,那就不夠滿足;但是如果沙門瞿曇以成佛的境地,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行梵行的人,以及優婆塞、優婆夷執著於五欲的人,能夠達到這樣的功德,那就是滿足的。瞿曇!現在我將給你一個比喻。”


佛陀回答說:“隨你所說。”


婆蹉說:“就像天空下大雨,水流隨著下降,沙門瞿曇的法律和規定也是如此。無論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他們都隨著法律和規定的流動,朝向涅槃,進一步向涅槃奔流。真是奇妙!佛陀、佛法、僧團的功德是平等的。有其他異教的人離開他們的教派,來到佛陀這裡,尋求出家、接受具足戒者,何時可以聽從出家呢?”


佛陀告訴婆蹉說:“如果其他異教徒想要在正法和律法下出家並接受具足戒,即使在我的和尚處穿上袈裟衣服並居住,那只是符合一般的禮節。”


婆蹉回答佛陀說:“如果其他異教徒來到正法和律法下,想要出家並接受具足戒,在和尚處至少四個月,我現在也能夠在和尚處待滿四個月。如果能夠在正法和律法下出家並接受具足戒,我將在沙門瞿曇的法教中出家並接受具足戒,並修行梵行。”


佛陀告訴婆蹉說:“我之前並未提及這個事情是否適合一般人。”


婆蹉回答佛陀說:“是的,瞿曇尊者。”


此時,佛陀告訴眾比丘們:“你們應該讓婆蹉出家,在正法和律法下出家並接受具足戒。”


婆蹉一出家,立刻在正法和律法下出家並接受具足戒,成為比丘的一份子,經過半個月的時間,學習應該知道、識應該知道、見應該知道、得應該知道、覺應該知道、證應該知道,全都知曉、識曉、見曉、得曉、覺曉、證曉如來正法的內容。


尊者婆蹉心想:“我現在已經知曉了應該知道、識曉、見曉、得曉、覺曉、證曉所有的內容,現在要去見世尊。”


於是,婆蹉前去見佛陀,向佛陀鞠躬,觸摸佛陀的足,站在一旁,對佛陀說:“世尊!我已經瞭解了世尊正法的所有內容,請您給我講解法教。我聽完法教後,將獨自一人專心思考,不放逸地思索:『善男子為何剃除鬚髮,穿上袈裟衣,真誠地出家學道,並且自知不再受後世的影響。』”


佛陀告訴婆蹉:“有兩種修習法,要多多修習,分別是止(定心)和觀(觀察)。多加修習這兩種法門,就能夠瞭解各種境界和果報,覺悟於各種境界,瞭解各種境界。因此,比丘啊!如果你想要擺脫慾望和不善的法,甚至達到第四禪的境地,以慈悲、喜樂、捨離的心,進入空無、識無、無所有、超越思想和非思想的境地,使得我們的三個結障完全消除,達到須陀洹的境地;消除三個結障,減少貪婪、瞋恚、無知,達到斯陀含的境地;斷除五個下分結障,達到阿那含的境地;掌握種種神通的境界,如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等等。因此,比丘啊!你應該修習這兩種法門,多多修習,透過修習這兩種法門,瞭解各種境界,直至消除所有的結障。”


於是,尊者婆蹉聽了佛陀的教誨,感到歡喜並表示敬意後離開。此時,婆蹉獨自一人靜下心來,專心思考,不放逸地修行,直至自知不再受後世的影響。


接著,眾多比丘整理好自己,準備恭敬地去供養佛陀。


婆蹉問眾多比丘說:“你們整理好自己,準備恭敬地去供養佛陀嗎?”


眾比丘回答說:“是的。”


於是,婆蹉告訴眾比丘說:“尊者!請你們按照我的話去,恭敬地向佛陀禮敬,詢問佛陀的起居情況,使自己身心輕鬆,減少病痛和困憂,享受安樂的生活。你們要這樣說:『尊者婆蹉比丘向世尊禮敬問安,如何供奉和照顧,以使世尊歡喜,不會引起不滿;尊者婆蹉已盡心供奉世尊,完全履行職責,使世尊歡喜,並無任何不滿。』"


於是,眾多比丘前往見佛陀,鞠躬禮拜佛陀的足,退坐一旁,對佛陀說:“世尊!尊者婆蹉已盡心供奉世尊,完全履行職責,使世尊歡喜,並無任何不滿。”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諸天之前已經告訴我了,你們現在再說一遍。如來達到第一見解,婆蹉比丘也具備了這樣的德力。”


於是,佛陀為婆蹉比丘講說第一記。


佛陀講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了佛陀所說的,感到歡喜並且遵從著去實踐。


(九六五)


如此我所聽:


從前,佛陀居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某個時候,有一位名叫欝低迦的外道出家人前來拜訪佛陀,向佛陀致敬並問候,然後退到一旁坐下,對佛陀說:“瞿曇!世界是否有邊界?”


佛陀告訴欝低迦:“這是無法被記憶的。”


欝低迦追問佛陀:“瞿曇!世界是否沒有邊界?有邊界又沒有邊界?還是既有邊界又沒有邊界?”


佛陀回答欝低迦:“這是無法被記憶的。”


欝低迦再次追問佛陀:“瞿曇!如果世界有邊界,回答是『無法被記憶的』;世界沒有邊界,回答是『無法被記憶的』;世界既有邊界又沒有邊界,回答是『無法被記憶的』。瞿曇!那麼有哪些法可以被記憶並被說明呢?”


佛陀告訴欝低迦:“智者、明智者,我為諸弟子們而講說道理,使他們正確地瞭解苦的終極邊界。”


欝低迦問道:“瞿曇!為諸弟子們講說道理,使他們正確地瞭解苦的終極邊界,這是為一切世間從此道出,還是只適用於某些人?”


於是,佛陀默然不答。


第二次、第三次問問,佛陀仍然默然不答。


這時,阿難尊者站在佛陀後方,拿著扇子給佛陀扇涼。阿難尊者對外道出家的欝低迦說:“你剛剛已經問過這個問題了,現在又用不同的言辭再問一次,因此,佛陀不會回答你。欝低迦!現在我將用譬喻來為你解釋,因為智者可以透過譬喻而理解。


“比如一位國王,他的城邊有一道堅固的城牆,四週都是平整的街道。只有一道城門。站在門口的守衛聰明狡猾,善於判斷,當有人來時,他會聽取進入的人的聲音,不該進入的他不讓進。雖然城牆四週繞行,找尋第二道城門,卻無法找到,更不用說第二道城門了。守衛並不察覺進出的人,但這些士兵明白所有人只能通過這道門進出,沒有其他地方可去。同樣地,佛陀並非致力於覺悟眾生,但所有人都只能從這條道路走出,沒有其他選擇。”


這時,外道出家的欝低迦聽了佛陀的解釋,感到歡喜並隨喜,然後離開了坐位。


(九六六)


如此我所聞:


某一時刻,佛陀居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同時,尊者富隣尼住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


有許多外道出家人前來見尊者富隣尼,彼此問候後,退到一旁坐下,詢問尊者富隣尼:“我聽說沙門瞿曇教導斷滅破壞的事情,現在問問尊者富隣尼,終究是否如此呢?”


富隣尼回答這些外道出家人:“我不是這樣瞭解世尊的教誨,眾生的斷滅破壞,使他們無所有。沒有這樣的地方存在!我這樣解釋:『世尊所說的有眾生,是指我執、我慢、邪慢,世尊教導我們要斷除這些。』”


這些外道出家人聽到富隣尼的回答後,心中不悅,責備了一番後離開了。


此後,尊者富隣尼前往見佛陀,向佛陀鞠躬致敬,然後退到一旁坐下。他向佛陀述說他對那些外道出家人所說的一切,並問佛陀:“世尊!我對那些外道出家人的回答是否不會誹謗毀謗世尊?我講述的是佛陀所說的,如同佛陀所說,順應佛法,是否不會引起那些論爭者的厭惡批評呢?”


佛陀告訴富隣尼:“你所說的不是誹謗如來,也沒有違背次序。正如我記得的,正如佛法所說的,順從佛法的說法,不會被那些論爭者所批評。為什麼呢?富隣尼!先前的眾生陷入我執、邪慢,被邪慢所追逼,邪慢的集合,邪慢不間斷等,就像混亂的狗腸,像鐵鉤一樣扣住,也像亂草一樣往反驅趕,這世界與其他世界、其他世界與這世界,相互進退,不能遠離。富隣尼!對於所有眾生而言,當他們從一切邪慢中永遠消滅時,那些眾生將在長夜中得到安穩和快樂。”


佛陀講述完這個經文後,富隣尼比丘聽到佛陀所說的,感到歡喜並開始實踐。


接著,我再來述說:


某一時刻,佛陀居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在午夜時分,尊者阿難陀走到河邊,脫下衣服放在岸邊,進入水中洗手和腳。然後返回岸邊,穿上一件衣服,用手擦拭身體。這時,外道出家人俱迦那也來到水邊。尊者阿難聽到他的行動聲音,一聽到聲音,他立即咳嗽發出聲音。


外道出家人俱迦那聽到有聲音,問道:“這是誰?”


尊者阿難回答:“沙門。”


俱迦那問:“哪一位沙門?”


阿難答道:“釋種子。”


俱迦那問:“如果我有問題,你有空閒時間回答我嗎?”


阿難回答:“隨意提問,有智者來回答。”


俱迦那說:“如來死後是否存在?”


阿難回答:“世尊所說,這是無法被記憶的。”


他再問:“如來死後不存在嗎?死後有與無?還是既非有又非無?”


阿難回答:“世尊所說,這是無法被記憶的。”


外道出家人俱迦那說:“如來死後存在,你回答無法被記憶;死後不存在,你回答無法被記憶;死後既有又無,你回答無法被記憶。那麼,你是不知道也不見證嗎?”


阿難回答:“既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見證,而是完全知道、完全見證。”


俱迦那外道進一步問阿難:“你如何知道?如何見證?”


阿難回答:“我看見可見的地方,我看如此我所聞:


某一時刻,佛陀居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在那時,尊者阿難陀在深夜時分,靠近河邊,脫下衣物放在岸邊,進入水中洗淨雙手和雙腳。之後回到岸邊,穿上一件衣服,用手擦拭身體。這時,外道出家者俱迦那也來到水邊。尊者阿難聽到他的行動聲音,聽到聲音後,立即咳嗽發出聲響。


俱迦那外道出家者聽到有聲音,問道:"是誰在那裡?"


尊者阿難回答說:"沙門。"


俱迦那外道問道:"哪個沙門?"


尊者阿難回答說:"釋種子。"


俱迦那外道問道:"如果我有問題,你有空閒時間回答我嗎?"


尊者阿難回答說:"隨意提問,有智者會回答。"


俱迦那外道問道:"那麼,如來死後還存在嗎?"


阿難回答說:"世尊所說,這是無法被記憶的。"


接著問道:"如來死後不存在嗎?死後有或無?還是既非有也非無?"


阿難回答說:"世尊所說,這是無法被記憶的。"


俱迦那外道說:"那麼,如來死後存在,你回答是無法被記憶的;死後不存在,你回答是無法被記憶的;死後既有又無,你回答是無法被記憶的。那麼,你是不知道也不見證嗎?"


阿難回答說:"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見證,我完全知道、完全見證。"


接著俱迦那外道再問阿難說:"你是誰?"


阿難陀回答說:"我叫阿難陀。"


俱迦那外道說:"真奇怪!你是大師的弟子,竟然和我們進行論辯!如果我知道你是尊者阿難陀,我就不敢提問了。"說完這些話後,他便離開了。


(九六八)


如此我所聞:


某一時刻,佛陀居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給孤獨的長者每天早晨都會去見世尊,向他致敬、供養,給孤獨的長者心裡想著:「我今天出門太早了,世尊和諸比丘還在沈思禪定中,我不如去看看那些外道居士的住處。」於是他進入外道的禪堂,與那些外道共同問候和慰問,然後退到一旁坐下。


這時,那些外道問道:"長者啊!你見到沙門瞿曇了,他看到了什麼?他看到了什麼事物?"


長者回答說:"我也不知道他看到了什麼,世尊看到了什麼。"


那些外道又問:"你說你見到了僧眾,你們見到了什麼?僧眾見到了什麼?"


長者答道:"我也不知道我們見到了什麼,僧眾見到了什麼。"


外道再問:"長者啊!你現在自己看到了什麼?從哪裡看到的?"


長者回答說:"你們每個人都說出你們所見,然後我再說我的所見,這並不困難。"


這時,有一個外道說:"長者啊!我看到一切世間都是常住的,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


另一個人說:"長者啊!我看到一切世間都是無常的,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


又有人說:"長者啊!世間既有常又無常,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


還有人說:"世間既非常又非無常,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


還有人說:"世界有邊界,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


還有人說:"世界無邊界,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


還有人說:"世界既有邊界又無邊界。"


還有人說:"世界既非有邊界又非無邊界。"


還有人說:"命就是身體。"


還有人說:"命與身體是不同的。"


還有人說:"如來死後存在。"


還有人說:"如來死後不存在。"


還有人說:"如來死後存在與不存在,並非存在也非不存在,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


那些外道對長者說:"我們每個人都已說明自己的所見,你應該說出你的所見。"


長者回答說:"我所見的是真實、有為、思量、緣起,如果真實、有為、思量、緣起的事物是無常的,無常就是苦。既然如此瞭解,對於所有的見解都不執著。對於你們所見的『世間是常住的,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這個見解來說,它認為真實、有為、思量、緣起的事物存在;如果真實、有為、思量、緣起的事物存在,它就是無常的,無常就是苦。所以你們們執著於苦,只得到苦,堅持於苦,深陷於苦中。對於你們所說的『世間無常,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來說,它認為真實、有為、思量、緣起的事物是無常的;如果真實、有為、思量、緣起的事物是無常的,它就是苦。所以你們們執著於苦,只得到苦,住於苦中,深入於苦中。如此你們所說的『世間無常,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都有這樣的問題。"


世間的常、無常、既非常又非無常,世界有邊界、無邊界、既有邊界又無邊界,命就是身體、命與身體是不同的,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存在與不存在,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以上都如此。


有一個外道對給孤獨的長者說:"根據你所說的,如果你看到了那些真實、有為、思量根據你所說,如果你看到了那些真實、有為、思量、緣起的事物,那它們就是無常的法則。如果無常存在,那就是苦。所以,長者所見也是接近苦的,得到苦,堅持於苦,深入於苦中嗎?"


長者回答說:"我一開始並未說明所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的法則全部都是無常的,無常即苦。我瞭解了苦的本質後,我對所見沒有任何執著。"


那個外道對給孤獨的長者說:"如你所說。"


於是,給孤獨的長者在外道的禪堂中降伏那些異論,確立正道,當著異學者的面吼叫如師子一般,然後前往佛陀所在,恭敬地行禮,退到一旁坐下。他將與外道論辯的事情向佛陀廣泛地闡述。


佛陀對給孤獨的長者說:"善哉!善哉!你應該隨時隨地打破無知和迷惑的外道,確立正道。"


佛陀說完這番話後,給孤獨的長者感到歡喜,順從地離開了。


(九六九)


如此我所聞:


某一時刻,佛陀居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那時,有一位名叫長爪的外道出家來到佛陀面前,向世尊致敬和問候,表達慰問之意,然後退到一旁坐下,對佛陀說:“瞿曇啊!我無法忍受一切的見解。”


佛陀對火種說:“你說一切的見解都無法忍受,那麼這種見解你也無法忍受嗎?”


長爪外道回答說:“我說一切的見解都無法忍受,這種見解我也無法忍受。”


佛陀對火種說:“如此知曉、如此觀察,這種見解已經斷絕、放棄、離開,其他的見解也不再續生、產生、出現。火種啊!有許多人與你的見解相同,有許多人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你也與他們相似。火種啊!如果其他比丘、婆羅門捨棄這種見解,其他的見解就不再出現,這些比丘、婆羅門在世上也是很少的。”


佛陀接著說:“火種啊!根據三種見解,它們分別是什麼?有一種見解是這樣的:『我可以忍受一切。』此外還有一種見解是這樣的:『我無法忍受一切。』還有一種見解是這樣的:『我忍受一部分,無法忍受一部分。』火種啊!如果你說可以忍受一切,這種見解與貪欲一同產生,不是沒有貪欲;與嗔怒一同產生,不是沒有嗔怒;與愚痴一同產生,不是沒有愚痴;受著束縛,不是解脫,被煩惱纏繞,不是清淨,對於追求樂趣,受著染污而產生執著。如果你持有這樣的見解:『我無法忍受一切。』這種見解不與貪欲、嗔怒、愚痴一同產生,是清淨的,不受束縛,不追求樂趣,不執著。如果你持有這樣的見解:『我忍受一部分,無法忍受一部分。』那麼對於忍受的部分,就會有貪欲,甚至染污而生起執著;如果你無法忍受的部分,就會離開貪欲,甚至不染污而生起執著。


「許多聞聖弟子們所學的教法中有這樣的說法:『如果我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我可以忍受一切。』那麼我就會受到兩種責難、指摘。這兩種是指什麼呢?就是無法忍受一切和忍受一部分、無法忍受一部分。這兩種責難和指摘,甚至不再續生,不再產生。』


「還有,火種啊!聖弟子們也這樣學習:『如果我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我無法忍受一切。』那麼我就會受到兩種責難、指摘。這兩種是指什麼呢?就是可以忍受一切和忍受一部分、無法忍受一部分。這兩種責難和指摘,甚至不再續生,不再產生。』


「還有,火種啊!身體的形色是粗糙的四大元素,聖弟子們應當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去。如果聖弟子們觀察無常、觀察滅去、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去而保持住觸,那麼對於身體、身體的渴望、身體的思維、身體的愛、身體的污染、身體的執著,它們將永遠消失。


「火種啊!有三種受,分別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三種受是因為什麼?是由某個時候,佛陀居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當時,有一位名叫長爪的外道出家來到佛陀面前,向世尊致敬問候,並表示慰問之意。然後他退到一邊坐下,對佛陀說:“瞿曇!我無法忍受所有的見解。”


佛陀對火種說:“你說你無法忍受所有的見解,那麼這個見解你也無法忍受嗎?”


長爪外道回答說:“我說無法忍受所有的見解,這個見解我也無法忍受。”


佛陀對火種說:“這樣知道、這樣觀察,這個見解已經斷絕、放棄、離開了,其他的見解也不再相繼產生、出現。火種啊!很多人與你持有相同的見解,很多人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你也和他們相似。火種啊!如果其他的沙門、婆羅門拋棄了這種見解,其他的見解就不再產生,這些沙門、婆羅門在世上也是很少的。”


佛陀接著說:“火種啊!根據三種見解,它們是什麼?有一種見解是這樣的:‘我能夠忍受一切。’此外還有一種見解是這樣的:‘我無法忍受一切。’還有一種見解是這樣的:‘我能忍受一部分,無法忍受一部分。’火種啊!如果你說你能夠忍受一切,這個見解會與貪慾同時產生,不是沒有貪慾;會與嗔怒同時產生,不是沒有嗔怒;會與愚痴同時產生,不是沒有愚痴;受到束縛,不是解脫,被煩惱纏繞,不是清淨,追求享樂,受到染污而產生執著。如果你持有這樣的見解:‘我無法忍受一切。’這個見解不與貪慾、嗔怒、愚痴同時產生,是清淨的,不受束縛,不追求享樂,不執著。如果你持有這樣的見解:‘我能忍受一部分,無法忍受一部分。’那麼對於能夠忍受的部分,就會有貪慾,甚至染污而產生執著;對於無法忍受的部分,就會離開貪慾,甚至不染污而產生執著。


“許多博學的聖弟子們在學習中有這樣的教法:‘如果我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我能夠忍受一切。’那麼我會受到兩種責難、批評。這兩種是指什麼呢?就是無法忍受一切和能夠忍受一部分、無法忍受一部分。這兩種責難和批評,甚至不再產生、出現。’


“還有,火種啊!聖弟子們也是這樣學習:‘如果我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我無法忍受一切。’那麼我會受到兩種責難、批評。這兩種是指什麼呢?就是能夠忍受一切和能夠忍受一部分、無法忍受一部分。這兩種責難和批評,甚至不再產生、出現。’


“還有,火種啊!身體的形色是粗糙的四大元素,聖弟子們應當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棄。如果聖弟子們觀察無常、觀察滅去、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棄並保持觸,那麼對於身體、身體的渴望、身體的思維、身體的愛、身體的污染、身體的執著,它們將永遠消失。


“火種啊!有三種受,分別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三種受是因為什麼呢?是由於觸引起的,觸集合、觸產生、觸轉變。當某種觸集合時,就有受的集合;當某種觸消失時,就有受的消失,寂靜、清涼、永盡。對於這三種受,覺知其中的苦、樂、不苦不樂。當某種受集合、消失、味道、困擾、離開時,應如實了知;如實了知後,就對這種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棄。對於身體部分的受,保持覺知如實了知;對於命運部分的受,保持覺知如實了知;如果在某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當時,有一位名叫長爪的外道出家來到佛陀面前,向世尊問候並表示慰問,然後退到一旁坐下,對佛陀說:“瞿曇啊!我無法忍受所有的見解。”


佛陀對火種說:“你說你無法忍受所有的見解,那麼這個見解你也無法忍受嗎?”


長爪外道回答說:“我說無法忍受所有的見解,這個見解我也無法忍受。”


佛陀對火種說:“這樣知道、這樣看待,這個見解已經斷絕、放棄、離開了,其他的見解也不再相繼產生、出現。火種啊!有許多人與你持有相同的見解,有許多人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你也與他們相似。火種啊!如果其他的沙門、婆羅門拋棄了這種見解,其他的見解就不再產生,這些沙門、婆羅門在世上也是很少的。”


佛陀接著說:“火種啊!根據三種見解,它們是什麼呢?有一種見解是這樣的:‘我可以忍受一切。’另外還有一種見解是這樣的:‘我無法忍受一切。’還有一種見解是這樣的:‘我能夠忍受一部分,無法忍受一部分。’火種啊!如果你說你可以忍受一切,這個見解會與貪慾同時產生,不是沒有貪慾;會與嗔怒同時產生,不是沒有嗔怒;會與愚痴同時產生,不是沒有愚痴;受到束縛,不是解脫,被煩惱所困擾,不是清淨,追求享樂,被染污所累。如果你持有這樣的見解:‘我無法忍受一切。’這個見解不與貪慾、嗔怒、愚痴同時產生,是清淨的,不受束縛,不追求享樂,不執著。如果你持有這樣的見解:‘我能夠忍受一部分,無法忍受一部分。’那麼對於能夠忍受的部分,就會有貪慾,甚至被染污所累;對於無法忍受的部分,就會離開貪慾,甚至不染污而產生執著。


“許多博學的聖弟子們學得這樣的教法:‘如果我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我可以忍受一切。’那麼我會受到兩種責難、批評。這兩種是指什麼呢?就是無法忍受一切和能夠忍受一部分、無法忍受一部分。這兩種責難和批評,甚至不再產生、出現。’


“還有,火種啊!聖弟子們也學得這樣:‘如果我持有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我無法忍受一切。’那麼我會受到兩種責難、批評。這兩種是指什麼呢?就是能夠忍受一切和能夠忍受一部分、無法忍受一部分。這兩種責難和批評,甚至不再產生、出現。’


“還有,火種啊!身體的形色是粗糙的四大元素,聖弟子們應當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棄。如果聖弟子們觀察無常、觀察滅去、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棄並保持觸,那麼對於身體、身體的渴望、身體的思維、身體的愛、身體的污染、身體的執著,它們將永遠消失。


“火種啊!有三種受,分別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三種受是因為什麼呢?這三種受是由於觸覺的原因、聚集、產生和轉變。當某種觸覺聚集時,受就會聚集;當某種觸覺消失時,受就會消失,變得寂靜、清涼、永盡。對於這三種受,能覺知其中的苦、樂、不苦不樂。當某種受聚集、消失、味道、困擾、離開時,應當如實了知;如實了知之後,就對這種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棄。對於身體部分的受,保持覺知如實了知;對於命運部分的受,保持覺知如實了知;如果在這個狀態下,身體破壞之後,即時一切受永遠消失、沒有殘餘。在這時思考:‘在樂受覺知的時候,身體也會破壞;在苦受覺知的時候,身體也會破壞;在不苦不樂受覺知的時候,身體也會破壞,全部都是苦的一面。在樂受覺知中,解脫不受束縛;在苦受覺知中,解脫不受束縛;在不苦不樂受覺知中,解脫不受束縛。從何解脫?解脫於貪慾、瞋恚、愚痴,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愁、悲傷、煩惱、苦,我稱之為解脫苦。’


在那個時候,尊者舍利弗持戒半個月後理解了經義。當時,尊者舍利弗住在佛陀後面,手持扇子給佛陀搧風。尊者舍利弗思考道:“世尊對於各種法都表達了惋惜,斷除慾望,遠離慾望的消逝和捨棄。”於是,尊者舍利弗立即觀察了每個法的無常、生滅、離欲、滅盡和捨棄,沒有再產生任何煩惱,心靈得到解脫。


在那時,長爪外道出家遠離塵垢,獲得了清淨的法眼。長爪外道出家見到法、證悟法、覺悟法、進入法、解脫一切疑惑,無需借助他人的幫助,進入正法、戒律,得到無所畏懼,於是從坐位上起身,整理衣服,向佛陀行禮,合掌對佛陀說:“願意在正法、戒律中出家,接受具足戒,修行梵行。”


佛陀對長爪外道出家說:“你已經在正法、戒律中出家,獲得了比丘的身份。”


於是,他成為了善來比丘,思考道:“因為是善男子,剃除了鬍鬚和頭髮,穿上了袈裟衣,具備正信而出家修行……”一直修行到心得解脫,成為阿羅漢。


佛陀講述完這部經典後,尊者舍利弗和尊者長爪聽了非常歡喜,並遵循佛陀的教誨去實踐。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